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5(a)-0135-05
Integration of Huaihua Red Culture into Cultural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WAN Jingjuan, WANG Le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Huaihua Hunan, 418ooo,China)
Abstract:Huaihuaredcultureisanimportantpartof therevolutionaryspiritpedigreeof theCPC,carrying thehistorical memory andspiritualgensoftholdrevolutionarybaseareasinwesteHunanandisavividmaterialforcollgesanduniversitstople menthefundamentaltaskofbuilding 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Thisstudycombines iteratureanalysiswithempiricalrsearch, andself-madequestionnairesforlocaluniversitystudentsandteachers.ThereliabilityadvalidityofthequestionnaireswereanalyzedusigSPSSsoftware.Theanalysisofsurveydataresultsfoundthattherearestructuralimbalanesinteacherstudentogition andresoucesuppyaswellasdifresiucaaloepeferesadipmeatioiessisrticleprosn optimizationpaththroughthesystematicreconstructionofthecurriculumsystem,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nd thelong-termimplementationofcollborativeeducation,topromoteredcultureasa\"living waterforeducation\",createamodelfor Huaihua, continue the red gene, and promote Huaihua's local red culture.
Key Words: Huaihua; Integration; Red cul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Local universities; Cultural edu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懷化紅色革命歷史遺跡存留較多,發(fā)生了通道轉兵、芷江受降、雜交水稻成功培育等重大歷史事件,是懷化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黨指引的方向,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不懈奮斗而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凝結著愛國主義精神、創(chuàng)業(yè)奮斗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財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已有超過 80% 的高校已將紅色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然而,當前高校紅色文化育人仍存在育人主體動力不足、育人要素協(xié)同不夠、育人機制貫通不暢、育人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2。本研究運用社會調查法,進行定量測量、定性分析,對懷化紅色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現(xiàn)狀進行“畫像”,并融入時代精神,探索懷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
1懷化紅色文化研究現(xiàn)狀
關于懷化紅色文化與高校育人的理論研究成果,一是體現(xiàn)在懷化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如對懷化紅色文化中通道轉兵、芷江受降等重要歷史事件及相關遺址、人物事跡進行詳細梳理3。從物質文化遺產(如革命遺址、遺跡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革命精神、紅色故事等)多維度進行挖掘,全面呈現(xiàn)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二是懷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形式,懷化學院顏曉芳探討了豐富的懷化紅色文化在學生黨員教育中的路徑探析4,“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中開發(fā)和利用懷化紅色文化資源[5,以及把懷化紅色文化融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高大學生思想品德品位和涵養(yǎng),保證其心理健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6-7]。在實踐方面,具有代表性高校,如懷化學院開設與懷化紅色文化相關的專業(yè)課程和選修課程,構建了“四位一體\"線上及線下紅色文化浸潤熏陶育人體系。在“三全育人四個協(xié)同培養(yǎng)有溫度的基層健康守護者\"特色辦學宗旨的指引下,結合地方紅色資源,積極探索“紅、產、旅\"融合發(fā)展。在融入實踐效果中,存在育人主體往往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深挖紅色文化中具體的細節(jié)、領悟其精髓,從而導致紅色文化育人成效不佳;話語表達缺乏時代性,多為說教式、灌輸式的理論教育為主,常采用宏大敘事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導致信息同質化嚴重。
2 懷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價值內涵與內在邏輯
2.1 懷化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
懷化紅色文化承載著湘西革命老區(qū)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基因,其價值內涵可從歷史見證、教育鑄魂與時代創(chuàng)新三個維度進行系統(tǒng)性闡釋(三維價值論),兼具歷史傳承性、政治導向性與時代創(chuàng)新性特征。第一,懷化紅色文化是革命實踐的精神見證(歷史見證)。懷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湘西軍民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產物,其核心事件(如“通道轉兵”“芷江受降\")與人物精神(如粟裕的軍事智慧、向警予的婦女解放思想)共同構成中國革命史的鮮活注腳。第二,懷化紅色文化是立德樹人的精神資源(教育鑄魂)。懷化紅色文化蘊含的理想信念、集體主義與奉獻精神,與高校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自標高度契合。第三,懷化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時代創(chuàng)新)。懷化通過紅色旅游、VR(虛擬現(xiàn)實)展陳等創(chuàng)新形式,推動紅色文化從“歷史遺產\"向“文化IP\"轉型,服務“五新四城\"戰(zhàn)略。
2.2 懷化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內在邏輯
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立德樹人的價值耦合。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強調文化的社會實踐屬性,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8,其內含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與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本質一致性?!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內涵”,為理論建構提供政策支撐。懷化作為湘西革命老區(qū),現(xiàn)存通道轉兵紀念館、粟裕故居等43處紅色遺址,這些物質載體與精神符號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具象化資源
實踐邏輯:教育主體協(xié)同與育人模式創(chuàng)新。懷化紅色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實踐方式和體驗機會,豐富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途徑。例如,懷化學院通過開發(fā)“紅色湘西\"校本課程(2021)、建立大學生紅色宣講團、與芷江抗戰(zhàn)受降紀念館共建實踐基地,實現(xiàn)課程教學、社會實踐、文化浸潤的有機融合。
現(xiàn)實邏輯:時代需求與地方發(fā)展的雙重驅動。在國際價值沖突加劇背景下,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英雄主義(如粟裕大將精神)為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供思想武器[?!蛾P于印發(fā)武陵山片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扶貧攻堅規(guī)劃的通知》強調文化賦能發(fā)展,懷化高校通過培養(yǎng)具有紅色基因的應用型人才,近三年為當?shù)丶t色旅游產業(yè)輸送專業(yè)人才1200余人,助推通道轉兵紀念地創(chuàng)建國家4A級景區(qū)。
3懷化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調查分析
3.1 調查設計
為全面了解懷化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現(xiàn)狀,本研究自制了針對地方高校學生及教師的調查問卷,以為樣本,通過專業(yè)的問卷調查網站(問卷星)進行調查問卷的發(fā)放、填寫與回收。學生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44份,覆蓋了本地生源和非本地生源,涉及不同年級、專業(yè)的學生,問卷內容圍繞學生對懷化紅色文化的認知、校園紅色文化活動參與情況及紅色文化對自身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展開評價。教師問卷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5份,問卷內容圍繞教師對懷化紅色文化的認知、教學應用、對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看法(此樣本較少,僅作為參考)。
本研究采用SPSS軟件對學生調查問卷進行信度效度檢驗,發(fā)現(xiàn)克隆巴赫信度系數(shù)(Cronbachα系數(shù)值)為0.927,說明該問卷設計量表的信度非常好。通過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0.919,且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P值小于0.05,表示變量間的相關性高,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傮w而言,該問卷數(shù)據(jù)的質量較高,內部一致性較好,可靠性高,適合用于后續(xù)的數(shù)據(jù)分析。
3.2 結果分析
3.2.1大學生基本情況
通過問卷所收集到大學生基本信息情況調查數(shù)據(jù),運用SPSS對大學生的年級、政治面貌、是否為本地生源進行描述性分析。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表1。
3.2.2大學生對懷化紅色文化認知情況
大學生對懷化紅色文化整體認知呈“中間高、兩端低\"特征,顯示 44.26% 學生表示對懷化紅色文化“了解一些”,僅有 10.25% 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其中對具體歷史事件的認知差異顯著,如“芷江受降”( 41.39% “較為了解”)高于“通道轉兵”(29.91% ),凸顯地方革命史教育存在敘事盲區(qū)。實踐導向:參觀紀念館( 88.94% 受訪者認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最受青睞,傳統(tǒng)課堂教學( 74.6% 次之數(shù)字技術需求: 85.01% 的學生對紅色影視、電影等數(shù)字化形式興趣較高,但現(xiàn)有課程中高質量教學視頻資源僅有 16% 的教師認為“充足”,這既是問題所在,亦可成為創(chuàng)新突破口。在課程融入與傳播效能方面,思政課程紅色內容融入較好 (64.76% ,但專業(yè)課程( 45.08% )和選修課程( 45.9% )明顯滯后,反映學科協(xié)同不足。 93.03% 學生認可紅色文化“提高政治覺悟”,但 76.64% “偶爾或很少主動傳播”,揭示“認知一實踐\"轉化機制失靈,存在知行脫節(jié)問題。在價值觀影響方面, 65.16% 學生認為紅色文化對價值觀形成“影響較大及以上”,但仍有 7.38% 認為“影響較小或沒有”,需警惕價值認同分化。
本研究采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shù)據(jù)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研究是不是本地生源與“懷化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參與學校紅色文化活動的意愿\"“懷化紅色文化對您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是否會主動傳播懷化紅色文化\"這四項的差異關系,結果顯示,是不是本地生源對于“懷化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懷化紅色文化對您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均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 plt;0.05) (見表2),其相關分析結果見表3。然而,不同的年級與政治面貌對懷化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參與學校紅色文化活動的意愿、是否會主動傳播懷化紅色文化均沒有顯著差異。利用SPSS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實踐活動參與度”與“價值觀認同\"顯著正相關 (r=0.67,Plt;0.01 )
3.2.3高校教師對懷化紅色文化認知情況
鑒于此次教師問卷的有效填寫人次為25,樣本量較小,且是醫(yī)學類高校,問卷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對教師調查問卷進行信度效度檢驗,發(fā)現(xiàn)克隆巴赫信度系數(shù)(Cronbachα系數(shù)值)為0.862,表示該問卷設計量表的信度非常好。通過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值0.508,且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 P 值小于0.05 。在調查教師教齡分布方面,涵蓋了各個教齡層面,分布以5—10年 52% )和15年以上 (20%) 為主。學科分布中,醫(yī)學類占 56% ,人文社科和思政類各占 16% ,理工科占 12% 。
在懷化紅色文化認知與教學現(xiàn)狀方面, 48% 的教師對紅色文化“比較了解”, 20% 仍“不太了解”;教師認為“實地考察”( 68% 認為“非常重要\")和“專業(yè)研究” 48% 是了解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但教學資源(如教材、案例資料、視頻)普遍短缺(教材 32% 7案例 40% 短缺);在融入教學頻率上, 56% 的教師“偶爾融人”, 12% 的教師“經常融入”,而 20% 的教師\"很少融人”,說明紅色文化融入教學的主動性和系統(tǒng)性不足。在育人功能與教學方式方面,教師普遍認為紅色文化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96% )和道德品質C 96% )培養(yǎng)作用顯著,但對創(chuàng)新精神 56% )和實踐能力( 52% )的認可度較低;教學方式以“講述歷史故事” 88% )和“分析案例”( 80% )為主,但學生更期待實踐性活動(如參觀活動、參加社會實踐)。
3.3 討論
3.3.1師生認知與資源供給的結構性失衡
教師認為“實地考察”( 68% )和“專業(yè)研究”( 48% )是學習的關鍵途徑,但教學資源短缺(教材32% 、案例 40% )限制了實踐轉化,導致學生更依賴影視媒介( 47.13% 吸引力)等替代性渠道。Assmann的文化記憶媒介重構提出數(shù)字技術可突破時空限制,增強文化符號的傳播力。例如,VR(虛擬現(xiàn)實)還原\"通道會議\"場景,既能解決非本地生源 90.16% )的地域隔閡,又可彌補實地考察頻次不足(僅32.38% 學校“經常舉辦\"活動)。紅色文化在醫(yī)學課程中的融入路徑模糊,僅有 16% 的醫(yī)學教師選擇“經常融入\"紅色元素;而學生問卷顯示,專業(yè)課程紅色內容“融入較少及以下\"達 20.08% ,需要探索跨學科融合的創(chuàng)新模式,如將紅色文化中的衛(wèi)生防疫史融入醫(yī)學課程。同時,參考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紅色文化教學成果作為教師評優(yōu)、課題申報的重要依據(jù),同時提供專項培訓( 88% 教師支持)。
3.3.2教育方式偏好與實施效能的落差
教師教育方式主要采用\"講述歷史故事\"( 88% )和“案例分析”( 80% );學生更青睞“參觀紀念館”( 88.94% 吸引力)和“社會實踐” 77.05% ),調查結果顯示教學方法與學生需求錯位,采用“虛實結合\"模式,即線上虛擬體驗與線下主題實踐(如“紅色醫(yī)療隊\"田野調查)互為補充,確保文化感知的深度與廣度。調查結果顯示, 76.64% 學生“偶爾或很少主動傳播\"紅色文化,與教師“偶爾融入” 56% 形成低效循環(huán),表明當前教育鏈條存在斷裂現(xiàn)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認知—實踐\"閉環(huán),須構建“在地化—去地域化”雙軌模式,即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解構地域邊界,同時以粟裕精神等普適性革命符號強化價值共鳴,建立“認知一體驗一踐行\(zhòng)"三級機制,將紅色文化實踐納入學分體系,強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銜接。
4懷化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優(yōu)化路徑
4.1課程體系系統(tǒng)化重構
一是跨學科課程整合機制。設立“懷化紅色文化專題\"必修課程,采用模塊化教學設計,以“歷史事件一人物精神一當代價值\"為邏輯主線,系統(tǒng)闡釋懷化紅色革命事件及其時代意義。針對非思政類專業(yè),實施“紅色 .+ \"課程思政模式,例如,醫(yī)學類專業(yè)引入抗戰(zhàn)時期戰(zhàn)地醫(yī)療案例,解析醫(yī)者使命與職業(yè)倫理
二是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開發(fā)。依托虛擬仿真技術構建“懷化紅色文化VR(虛擬現(xiàn)實)教學平臺”,涵蓋“芷江受降”“通道轉兵\"等核心事件,開發(fā)交互式教學模塊。同步建設案例庫,遴選20個典型紅色故事(如向警予革命事跡),編制《懷化紅色文化教學案例集》,強化理論與實踐的銜接。
三是采用“三階遞進\"教學模式。即通過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實現(xiàn)歷史場景沉浸式體驗形成認知,組織“紅色故事微劇場”,由學生演繹革命人物事跡影響情感,開展“紅色文化田野調查\"實踐,形成調研報告并納入課程考核。
4.2 校園文化生態(tài)化構建
一是分階式育人體系設計。在入學教育中增設“懷化紅色文化導論\"必修環(huán)節(jié);在日常每學期開展“紅色文化月\"活動,涵蓋學術講座、主題展覽、微視頻競賽;將紅色志愿服務納入畢業(yè)實踐學分,對接地方紅色旅游項目。
二是多維實踐平臺建設。加強與芷江受降紀念館等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實行“參觀—講解—服務”一體化實訓,拓展\"紅色研學 + 志愿服務\"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參與深度;鼓勵高校設立紅色文化研習社,開發(fā)“紅色劇本殺”\"VR(虛擬現(xiàn)實)重走長征路\"等創(chuàng)新活動;依托抖音、B站建立“懷化紅\"新媒體矩陣,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開展“百秒講黨史\"短視頻創(chuàng)作大賽,激發(fā)Z世代參與熱情。
三是校史資源深度開發(fā)。編纂《校史中的紅色印記》檔案,挖掘校史檔案中與懷化紅色文化的關聯(lián)事件(如校友參與湘西剿匪事跡),建設校史紅色文化長廊,強化“校一地\"文化認同的雙向建構,讓學生深刻體會學校與當?shù)丶t色文化的淵源,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3 協(xié)同育人長效化實施
一是政校聯(lián)動,共同制定懷化紅色文化育人的合作規(guī)劃??梢猿闪ⅰ拔淞晟郊t色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懷化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聯(lián)合申報省部級研究課題,為育人工作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立常態(tài)化的資源共享機制,文化場館為高校提供豐富的實物展品、歷史文獻資料等,高校則為場館提供專業(yè)的學術研究成果和人才支持。
二是實踐教學標準化管理,共建“教學—研學—服務”一體化基地,納入學分認定體系。制定《紅色實踐基地建設標準》,明確基地須具備“五個一\"功能(一套課程、一支導師團隊、一個研究項目、一項服務內容、一套評價體系),將實踐成果納入學分銀行,實行\(zhòng)"基礎學分 + 獎勵學分\"雙軌認證。
三是教師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紅色導師\"培養(yǎng)計劃,設立“紅色教學創(chuàng)新基金”,參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0),將紅色文化教學成果作為教師評優(yōu)、課題申報的重要依據(jù),同時將紅色文化教學成果納人職稱評審指標。
5 結束語
懷化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育人體系,需以“課程體系系統(tǒng)化重建、校園文化生態(tài)化構建、協(xié)同育人長效化實施\"為核心路徑,推動紅色文化從“知識對象\"升維為“價值基因”,為實現(xiàn)“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提供懷化范式。
參考文獻
[1]黃誠,劉寧.湘西紅色文化育人的路徑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4(33):140-142.
[2]汪麗紅.新時代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價值意蘊·現(xiàn)實困境·實踐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3):85-87.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4]顏曉芳.懷化紅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的路徑探析[J].西部學刊,2022(8):94-98.
[5]鄧鳳瑤.懷化紅色文化資源在“綱要\"課教學中的應用:以為例[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shù)據(jù)庫教育,2023(5):34-37.
[6]雷波.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資源與醫(yī)學院校愛國主義教育融合模式探析[J].數(shù)碼設計,2021,10(1):205-206.
[7]向國華,周甜.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以懷化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9):222-223.
[8]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6-160.
[9]李佳祺,徐成芳.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45(3):47-50.
[10]江靜.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路徑探析[J].河南農業(yè),202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