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5(a)-0024-05
A Review of Studies on Errors in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MA Yue, HAN X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1189,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researchonlanguageerorsinJapaneselanguageeducationhasfocusedontwocoreissues:first,dentifyingthespeiffosadebyesngtpaengrocssndodplogtel anismsthatleadtotheseerors,withtheaimofprovidingmoretargeted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instructionalstrategiesfor JapaneselangageteacingExistingeoraalysissudiesprimarilyevolvearoundfiveaeas:\"pronunciationerors,chaactero, grammaticalorsexpressionorsndoneualeors\"ndhveccuulatedawealthofaseanalyssndsatisticaldata. Amongthese,nativelanguagetransferhasbeenconfirmedasoneofthesignificantfactorscontributingtoerors.Futureresearchmay expanduponthesefindingsbyintegratinginterlanguagetheoryandexploringtheformationmechanismsoflearererorsfromheperspectivesoffosilizationandthecognitiveprocesssinvolvedintagetlanguageacquisition,therebyprovidingmorescientificguidance for Japanes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 words: Japaneselanguageeducation;Eroanalysis; Fist languagetransfer;Interlanguage;Fosilization; Japaneselanguage acquisition
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在書面表達和口語交際中出現(xiàn)語言誤用是普遍現(xiàn)象。研究表明,這些誤用并非隨機產(chǎn)生,而是呈現(xiàn)出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因此,誤用研究在揭示外語學習者語言習得機制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具體而言,誤用分析(ErrorAnalysis)作為二語習得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主要致力于探究學習者在運用目標語時產(chǎn)生偏誤的深層原因,其研究范疇可歸納為三個核心維度:誤用的類型學特征、誤用的成因機制及誤用的修正策略。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深化對二語習得過程的理解,更能為日語等外語教學實踐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和方法指導。
在日語教育領域,學者們通過系統(tǒng)性地收集和分析學習者的語言誤用,深入探究其產(chǎn)生的內(nèi)在原因。這一研究范式自20世紀70年代起在日本學界得到廣泛關注并迅速發(fā)展。其中,以中國日語學習者為對象的相關研究也得到廣泛關注,代表性學者包括佐藤洋子和佐治圭三等。佐藤洋子在其著作《誤用例かた表現(xiàn)指導問題》中將語言誤用系統(tǒng)性地歸納為五個維度:語音誤用、文字誤用、語法誤用、表達誤用及思維誤用。這一分類框架為后續(xù)的誤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佐治圭三在系統(tǒng)梳理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于1996年出版了《外國人間違之やすい日本語 ① 表現(xiàn) ① 研究》一書,對日語的語言特點、日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誤用實例及其產(chǎn)生原因進行了詳細探討,為日語誤用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和理論洞見。這些研究成果對推動日語教學研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如今,隨著日語學習者數(shù)量的快速增長,日語誤用研究也愈加活躍并取得了顯著進展。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以“日語教育\"\"誤用\"“負遷移\"“偏誤\"等為關鍵詞,查閱了中國知網(wǎng)、日本CiNii網(wǎng)站和J-STAGE網(wǎng)站刊登的近30年來的中日論文資料,基于佐藤洋子提出的五大分類,對日語教育領域中的誤用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考察誤用的具體表現(xiàn)和種類,分析誤用現(xiàn)象的成因,并探討誤用研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1 誤用分析
1.1 語音誤用
在日語語音中,長音、撥音和促音等特殊音拍的習得難度較高,是日語學習者常見的發(fā)音難點,這一問題已在諸多研究中得到廣泛印證。
平田秀4利用日語學習者橫向語料庫“I-JAS(International Corpus of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考察了中國學習者的促音誤用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誤用主要表現(xiàn)為“促音脫落\"和“促音向長音或撥音的轉(zhuǎn)換\"兩種類型。同時,通過分析學習者的J-CAT得分與誤用頻率的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語言能力的提升,促音誤用頻率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高級學習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誤用現(xiàn)象,顯示了在日語教學中加強促音訓練的必要性。池田英喜探討了漢語母語者的日語濁音、半濁音與清音發(fā)音混淆問題。結果顯示,漢語母語者在進行日語破裂音發(fā)音時,常出現(xiàn)將\"ba\"音誤讀為“pa\"音,或?qū)ⅰ皌a\"音誤讀為\"da\"音的現(xiàn)象。畑のかり和山下直子在針對不同母語日語學習者的聽寫測試中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學習者的長音誤用率最高,同時在濁音與半濁音的使用上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誤?;谶@一結果,二人在研究中指出應進一步探討漢語母語負遷移在日語語音誤用中的影響。
烏恩夫和劉海霞則針對語言遷移所導致的誤用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考察。烏恩夫基于中介語理論對漢語和日語的元音及聲調(diào)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探討了漢語母語者在日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研究表明,漢語的語音特征在日語習得過程中可能對學習者的發(fā)音產(chǎn)生干擾。劉海霞則從漢語、日語和英語三種語言的元音與輔音人手,分析了其相似性對語言學習的影響。研究指出,由于日語的元音及大量輔音與漢語和英語的對應音素存在較高的相似度,這種相似性易導致負遷移,使學習者在日語語音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誤用。
綜上所述,平田秀的研究指出了同一類型學習者系統(tǒng)性誤用的存在,但并未深人探討其背后的成因。相比之下,池田英喜、烏恩夫和劉海霞的研究則聚焦于母語遷移對語音習得的影響,為理解誤用成因提供了重要視角。這些研究表明,在日語教育研究領域,母語遷移已被廣泛認為是導致學習者語音誤用的關鍵因素之一。
1.2 文字誤用
根據(jù)日語的正字法特征,文字誤用主要分為片假名誤用和漢字誤用兩類
片假名誤用主要源于聽解和發(fā)音過程中產(chǎn)生的偏誤?,F(xiàn)有研究多聚焦于學習者的發(fā)音錯誤,并證實音聲層面的偏誤與單詞表記層面的誤用存在密切聯(lián)系。畑のか和山下直子通過聽寫測試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音聲提取、語義確認及片假名表記等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xiàn)誤用。志村順子則專門考察了漢語母語者在片假名表記上的誤用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由于片假名單詞的表記并不總是與其發(fā)音嚴格對應,即使學習者能夠正確發(fā)音,也可能在書寫時發(fā)生表記錯誤。
關于漢字誤用,大北葉子[根據(jù)學習者的母語背景,將其分為漢字圈與非漢字圈兩類,他以來自中國、韓國、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的日語學習者為對象,開展日英對譯測試,并對不同國家學習者在測試中出現(xiàn)的漢字書寫錯誤進行了統(tǒng)計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縱列書寫及漢字筆畫細節(jié)對書寫準確性具有重要影響。和田衣世則針對札幌日語學校19—32歲的中國籍學習者(共32人)開展研究,要求他們將完全以平假名書寫的8個句子轉(zhuǎn)換為包含漢字的書寫形式。研究將誤用類型歸納為“字形錯誤\"和\"簡體字使用\"兩類,并分析了其產(chǎn)生的特征。
上述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日語學習者在片假名和漢字表記上的誤用情況,體現(xiàn)了表音與表意文字之間的差異性。總體來看,片假名誤用主要涉及音形對應問題,而漢字誤用則受母語影響較大,這一差異反映了學習者在處理日語不同書寫系統(tǒng)時所面臨的認知負擔的不同。
1.3 語法誤用
語法誤用涵蓋助詞、副詞、自他動詞、時態(tài)·語態(tài)等范疇,是誤用分析中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
關于助詞誤用的相關研究。于康基于“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的誤用語料庫\"(中國語母語話者 ① 日本語學習者 ① 誤用□一ス』),從句法制約角度探討了格助詞脫落的原因,研究表明,“NPかVP型\"的誤用可能源于漢語母語的干擾。松田真希子[3等分析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七國日語學習者的作文數(shù)據(jù),探討了連體助詞 ro 」的誤用情況。結果顯示,從人均復合名詞短語的使用頻率來看,漢語母語者的「の誤用率在七國中最高,誤用類型主要包括「的省略以及與漢語相似詞匯的混淆。迫田久美子[4以中國、韓國等國的日語學習者(各20人)為研究對象,考察了表示地點的格助詞「に」與「」的誤用。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單位(unit)形成策略是導致誤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學習者傾向于將單獨使用時無具體含義的形態(tài)素與相鄰形態(tài)素組合成一個認知單位進行處理,從而引發(fā)に」與「」的多用或漏用。
除助詞誤用之外,阿部二郎[15等在研究中指出,中國日語學習者在「兒」的時態(tài)習得方面存在較大困難,并總結了學習者在使用「亍兒」時的常見誤用模式,包括結果狀態(tài)、反復和經(jīng)驗用法等。望月圭子[則基于中國日語學習者的作文語料庫,抽取高水平學習者在作文中出現(xiàn)的與自他動詞、使役、被動、可能等語態(tài)相關的動詞誤用,并將其與漢語進行對照分析,以探討母語干擾對誤用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漢語中缺乏動詞的被動形態(tài)變化,學習者在日語中易出現(xiàn)因動詞被動形態(tài)脫落所導致的誤用現(xiàn)象。
綜合來看,上述研究揭示了日語學習者在語法習得過程中的不同誤用類型,并從母語干擾、認知策略及語法系統(tǒng)差異等角度分析了誤用的成因。格助詞誤用多受母語句法影響,而連體助詞的省略或錯用可能源于不同語言對復合結構的處理方式。此外,學習者在時態(tài)和語態(tài)上的誤用反映出母語與日語在動詞形態(tài)變化上的差異。
1.4 表現(xiàn)誤用
在表現(xiàn)誤用研究領域,學者們普遍聚焦于以敬語體系為核心的待遇表現(xiàn)誤用問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待遇表現(xiàn)尤其是敬語表達的習得是日語學習者面臨的主要難點之一。
巖佐靖夫以日本大學低年級的日語學習者為對象,分析了其待遇表現(xiàn)的誤用情況。結果顯示,誤用多集中于謙讓語與尊敬語的混用及兩者在接續(xù)上的誤用。同時,也有研究指出,大學生在使用敬語時,往往難以準確判斷其正確性,因此,為了表達更高程度的禮貌,他們傾向于敬語的疊加使用[18-20]。
此外,金蘭美和金庭久美子基于“SAKURA-DAYORI\"開發(fā)的數(shù)據(jù),考察了日語學習者在電子郵件中的禮貌表達誤用情況,并將誤用歸納為五類:敬語使用錯誤、缺乏適當?shù)奈癖磉_、問候語使用不當、表達內(nèi)容偏離語境或?qū)ο?、不符合日本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研究指出,敬語使用錯誤主要源于學習者日語能力的不足,而缺乏適當?shù)奈癖磉_與不符合日本禮儀規(guī)范的行為則被視為個人表達習慣的差異,與日語能力關聯(lián)性較低。太田陽子22在評估語法正確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日語學習者在語境中的授受表現(xiàn)誤用。結果顯示,學習者在選擇「れる/もら」時,對作為選擇基準的主語的判斷容易產(chǎn)生偏差,進而導致授受動詞使用錯誤。
歸納上述研究結果,日語學習者的表現(xiàn)誤用易受語境理解、母語干擾及表達策略的影響。具體而言,敬語誤用多源于對等級體系的混淆,而禮貌表達和授受動詞的誤用則涉及對話語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判斷偏差。
1.5 思維誤用
日語教育領域關于思維誤用的研究相對有限,大多從中日思維差異的角度探討誤用產(chǎn)生的原因。林綺雲(yún)2討論了中國日語學習者對「も」的頻繁使用,指出該誤用受到漢語中“也”的用法的影響。她提到,雖然“也”與在用法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并非完全對應,因此在日語學習中將二者等價轉(zhuǎn)換并不準確。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使用母語時,會自然依賴漢語的邏輯進行思考和表達,而在切換至日語輸出時,若無法完成思維模式的轉(zhuǎn)換,則容易產(chǎn)生日語的誤用或表達不自然的現(xiàn)象。
任佳韞對比分析了日語中的「\\~になる」\\~になま」與漢語中的類似表達,并考察了中國日語學習者的使用情況。研究指出,漢語中并不存在與「\\~になる』\\~になりま」完全對應的表達方式,這意味著漢語母語者在思維層面不會自然采用這種表達。因此,中國日語學習者在習得該結構時面臨一定困難,往往傾向于依賴母語思維或直接借用漢語詞匯進行表達和解釋,從而受到母語負面干擾?;谘芯拷Y果,任佳[24建議學習者盡量避免此類干擾,努力按照日語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特征進行理解與輸出,以提高表達的自然性和準確性。
這兩項研究均揭示了漢語母語者在日語學習中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并強調(diào)思維模式轉(zhuǎn)換在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助詞」的誤用反映了母語習慣在細微語法層面的影響,而「\\~になる』\\~になります」的使用困難則體現(xiàn)了不同語言在概念表達上的差異。
2 誤用成因探討
語言教育領域的誤用研究不僅關注誤用現(xiàn)象本身,更注重分析其成因??偨Y上述研究可見,現(xiàn)有的誤用研究多從母語遷移的角度探討誤用的產(chǎn)生機制,強調(diào)母語對目標語言習得的影響。毫無疑問,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中的重要議題,母語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對目標語言的習得具有顯著影響[25]。以母語干擾為核心的語言對照研究認為學習者的誤用主要源于母語與自標語言之間的差異,并在母語遷移的視角下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
然而,隨著誤用研究的深人,一種新的觀點逐漸受到關注,即誤用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學習者正是通過不斷產(chǎn)生誤用并加以修正來逐步掌握目標語言。誤用研究的結果顯示,來自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可能會產(chǎn)生相同的錯誤,這表明學習者并不僅是簡單模仿目標語言,而是在習得過程中主動構建屬于自己的語言規(guī)則體系?;诖?,誤用成因的分析逐漸從單純的母語遷移轉(zhuǎn)向?qū)W習者語言體系的整體考察,進一步推動了中介語研究的發(fā)展和興盛。
Selinker提出,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體系,即“中介語”,這一體系會隨著學習階段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其中,“化石化(fossiliza-tion)\"現(xiàn)象,即某些語言項目長期保持誤用狀態(tài)且難以得到改進,被認為是中介語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之一。Selinker進一步歸納了化石化的形成原因,并將其分為以下五類:(1)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即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由學習者的母語帶來的影響,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在化石化或誤用的語境下通常指負遷移。(2)過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學習者在語言內(nèi)部形成的一種誤用現(xiàn)象,即將某一特定規(guī)則進行過度一般化,并錯誤地應用于其他語言項目。(3)學習策略遷移(TransferofTraining)。在學校或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的指導方式、教材的呈現(xiàn)形式及教學實踐可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導致學習者習得偏誤的語言形式,并在后續(xù)語言使用中固化,形成誤用。(4)學習策略(Strate-g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指學習者為提高學習效果而采取的特定行為或策略。在化石化研究中,學習策略可能成為誤用持續(xù)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不恰當?shù)膶W習行為或錯誤的規(guī)則應用。(5)交際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指學習者在溝通過程中,由于知識或能力的不足,或因無法回憶起特定語言表達,而采取的一系列應對策略。這些策略一方面可能促進語言學習,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誤用。
由上述內(nèi)容可見,來自母語的語言遷移僅是引起化石化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學習者所采用的學習策略及對語言規(guī)則的理解亦有可能導致化石化進而引發(fā)目的語的使用偏誤。此外,王沖2也在研究中指出,二語習得過程分為“從母語到目的語的語言轉(zhuǎn)換\"和\"從認知到目的語的直接變換\"兩個過程,由化石化帶來的誤用多發(fā)生于從認知到語言的直接轉(zhuǎn)換過程中,且來自母語的影響也并非限定于語言層面,在目的語習得后期,對母語和目的語認知層面上的差異是引起偏誤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在重視改善語言層面母語負遷移的同時,更應著眼于日語習得的認知過程,關注學習者中介語系統(tǒng)的發(fā)展,并提示學習者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認知范疇的差異。
3 結束語
誤用分析一直以來都是二語習得領域關注的重點課題之一,本文基于中日兩國的大型文獻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wǎng)、CiNii、J-STAGE),從“語音誤用、文字誤用、語法誤用、表達誤用、思維誤用\"五個角度出發(fā)分析了近30年來的誤用研究文獻,系統(tǒng)梳理了日語學習中常見的誤用情況,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引起誤用的原因。包含母語的語言遷移、中介語的化石化是引起誤用的重要深層原因,影響著目的語使用過程中從認知到語言的轉(zhuǎn)換?,F(xiàn)有研究主要聚焦語言層面的母語遷移,對更高層面的中介語系統(tǒng)的考察和目的語認知過程的探討尚不完善。未來研究可從中介語化石化的成因及目的語習得的認知過程層面進一步探討誤用的形成機制,不僅有助于深化對學習者語言習得過程的理解,還能為日語教學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和實踐指導,以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麟聲.日本語教育のたの誤用分析:中國語話者の母語干涉20例[M].スー工一卜一ク,2001.
[2]佐藤洋子.誤用例からた表現(xiàn)指導問題[J].講座日本語教育,1983(18):26-35.
[3]佐治圭三.外國人か間違之やい日本語の表現(xiàn)の研究[M].書房,1996.
[4]平田秀.中國人學習者の促音の誤用にいての一考察[J].日本語教育方法研究會誌,2019(26):14-15.
[5]池田英喜.日本語の濁音·半濁音·清音を混同し龔音す中國語母語話者 ① 問題について:誤用例,原因と,の矯正方法の七ン卜[J].新瀉大學國際セン夕一紀要,2014(10) :1-9.
[6]烏恩夫.論日語教學中的發(fā)音的負遷移現(xiàn)象[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1):82-83,86.
[7]劉海霞.漢英語音對日語語音習得的遷移分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6):38-41.
[8]畑いのかり,山下直子.語彙指導を目指した力夕力ナ語の誤用に闋する分析ー留學生にするイクー調(diào)查から—[J].香川大學教育踐総合研究,2010(20):25-32.
[9]志村順子.中國語を母語とするJSL學習者の力夕力ナ語表記習得過程に闋す縱斷的研究[J]言語と文明,2014(12):51-68.
[10]大北葉子.漢字の書き誤りか漢字教育に示唆すること[].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了諸言語の對訳作文ー夕の收集とコ一スの構築,2001(14):19-28.
[11]和田衣世.中國人學習者向漢字教材の必要性にいて[J].北海道大學留學生七ン夕一紀要,2002(6):83-92.
[12]于康.中國語母語話者の日本語學習者の「格助詞」不使用にいて:格助詞「の不使用を中心に[J].言語と文化,2013(16):59-75.
[13]松田真希子,森篤嗣,金村久美か.日本語學習者の名調(diào)句の誤用と言語耘移ーアア7カ國による日本語作文ー夕に基<分析一[J].留學生教育,2006(11):45-53.
[14]迫田久美子.學習者の誤用を産出す言語處理のトラシー(1):場所を表す「に」と「で」の場合[J].島大學日本語教育研究,2001(11):17-22.
[15]阿部二郎·庵功雄·佐藤琢三.文法·談話研究と日本語教育の接點[M].<しお出版刊,2015.
[16]望月圭子.中國語を母語とする上級日本語學習者によるオイスの誤用分析ー中國語との對照からー東京外國語大學論集,2009(78):85-106.
[17]巖佐靖夫.學習者に対す敬語指導の一考察:初年次學習者に對る日本語リラー科目『文章表現(xiàn)法 f(0) 期末試驗結果の誤用分析を中心として[J]尚美學園大學スーマシメント研究紀要,2021(3):1-12.
[18]鈴木裕子.大學生の日本語能力の現(xiàn)狀·各論(敬語·書き順·語彙·表現(xiàn)):豊橋技術科學大學生の場合[J].雲(yún)雀野,2008(30) :137-154.
[19]河正一·金井勇人.過剩敬語の規(guī)範性と印象にいて:大學生の意識調(diào)查から[J].琦玉大學日本語教育セン夕一紀要,2017(11):15-27.
[20]早野香代.大學における敬語の二一ス-日本人學生と留學生のレイス分析からの考察-三重大學高等教育研究,2017(23):1-13.
[21]金蘭美,金庭久美子.ール文に見られる手配慮表現(xiàn)の誤用の傾向[J].日本語教育方法研究會誌,2023(30):110-111.
[22]太田陽子.授受表現(xiàn)の教育上の問題點:學習者授受表現(xiàn)の運用のこに困難を覓之るのか[J].一橋大學國際教育交流七ン夕一紀要,2020(2):5-16.
[23]林綺雲(yún).中國語母語話者(臺灣)の龔想の違いから生しる日本語表現(xiàn)の誤り:「も」 0 使い方に闋する誤用例から[J].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1997(13):142-148.
[24]任佳.中國人から見た日本語の龔想と表現(xiàn)(1)「なる」という表現(xiàn)について[C].愛知工業(yè)大學研究報告.A,基礎教育七ン夕一論文集,2007(42):41-45.
[25]迫田久美子.日本語教育に生か第二言語習得研究[M].アルク,2002.
[26]SELINKER L.Interlanguag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2 (1O):209-232.
[27]王沖.中國日語學習者“必\"的語義石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