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5(a)-0029-05
The Translation and Empat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edia Convergence
—Based on the Digital Dissemination Practice of Gan Opera on Yangshipin
ZHAO Jinge
(Jiangxi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Oo98,China)
Abstract:Inthecontextofflourishing mass cultureandsubcultures,theinheritanceand innovativedevelopmentof traditional Chineseoperaface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studyselects eight Gan Opera video workslaunchedonthe CMG Mobile (Yangshipin) clientbetween2019and2024asresearchsubjects,focusingonhowtheseworksdriveinnovationinGanOpera’scommunication modelsthroughempathiccommunic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adigitalplatformecosystem.Theanalysisunfoldsacrossthreedimensions:empathicnatiestrategies,echologenabledempowerment,andplatforeology.Thefidingsrevealthat:(intes of empathicnarratives,GanOperareconstructsemotionalconectionswithaudiencesbymoderizingclasscalstoriesandovating performanceformats,therebyfosteringresonance;(2)regardingtechnologicalempowerment,emergingmediatechnologiesenhance sensoryimmersion,whilealgorith-drivencontenttargetingiprovesteeficiencyofempathiccommunication;(3)atteplafo ecologylevel,diversifedintegratedediafoatsandusercoreationtablishasergisticosystemombiingtcholoycon tent,and users,formingthefoundation for empathic communication.
KeyWords:Empathiccommunication;Digitalplatformecosystem;Mediatechnologyempowerment; GanOperaimageinovation; Converged media user co-creation; Yangshipi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及數字經濟的繁榮使得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在互聯網平臺經濟的加持和技術賦能之下,數字平臺成為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主陣地。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央視頻客戶端,這是一個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平臺,同時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本身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公信力,“截至2023年1月,央視頻累計激活用戶數突破2億人,累計下載量達5億次,用戶規(guī)模和活躍用戶量位居央媒新媒體平臺首位\"。借助平臺的大規(guī)模優(yōu)勢和龐大的用戶數量,曾被譽為“活化石\"的贛劇也在央視頻的平臺上推陳出新、熠熠生輝。贛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舞臺技巧和豐富的腔調變化展現出了獨一無二的文化底蘊和魅力。央視頻客戶端作為主流媒體的數字化平臺代表,為贛劇等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數字舞臺。
在數字經濟的影響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模式正在從傳統(tǒng)的單向輸出轉變?yōu)榍楦泄舱?,贛劇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面臨受眾群體單一、傳播渠道較少等困境。央視頻客戶端依托國家級媒體平臺的資源優(yōu)勢,通過共情傳播策略與數字生態(tài)建構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以情感共鳴為核心、技術賦能為支撐的贛劇影像傳播新路徑。共情屬于心理學的概念,也可以理解為共鳴,強調人的情感和情緒,共情是“個人通過調用經驗、知識對情緒信息進行鑒別、判斷和加工,通過自我投射的方式來體驗他人的心理感受,達成認知共情\"。共情傳播在學界并未有統(tǒng)一定論,有學者認為“共情傳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3。在這個產生共情并進行傳播的過程里,媒介平臺需要從多方面激發(fā)受眾的感情心理,包括平臺生態(tài)的建構、技術的融合加持、內容的高質新穎,以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和形式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觀眾對內容有了認知和理解,才能產生共情心理,達成共情傳播的效果。
本文以央視頻客戶端2019—2024年上線的8部贛劇影像作品為研究對象(具體信息見表1),從共情傳播理論出發(fā),結合數字平臺生態(tài)的技術邏輯,從共情敘事、技術賦能和平臺生態(tài)三個方面系統(tǒng)性分析其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之處(創(chuàng)新點具體見表2)。本研究從理論層面豐富共情傳播理論在傳統(tǒng)戲曲文化傳播中的應用研究、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理論邊界,探索數字平臺生態(tài)建構的理論框架;從實踐層面,為地方戲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方法論參考,推動贛劇等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增強其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
1共情敘事:情感共鳴的內容生產
在數字化傳播時代,內容生產已突破單純的信息傳遞功能,轉向情感價值的深層建構。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是檢驗作品質量的標準之一,好的文化作品可以讓觀眾進入角色、共情人物命運,同時記住優(yōu)秀的故事核心。贛劇已經具有六百余年的悠久歷史,在其傳播面臨“語言隔閡”和“受眾斷層\"的挑戰(zhàn)時,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做到了共情敘事,并未拋棄傳統(tǒng)的歷史故事,而是將贛劇的經典文本轉化為符合當代受眾情感需求的敘事形式,將傳統(tǒng)文化故事進行現代轉譯,實現了從文化輸出到情感共振的轉型,融合轉型后的贛劇成為觀眾眼中可感知的生命故事。
1.1傳統(tǒng)故事的現代轉譯
“贛劇的內生態(tài)革新一向強調‘古曲翻新唱’,歷久彌新的文化典故不應被徹底舍棄,而應靈活化用、融入演繹。\"4贛劇影像通過重構經典敘事,以現代價值觀激活傳統(tǒng)文本的情感內核,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例如:《梁祝姻緣》為2022年展演的專題演出,傳統(tǒng)《梁?!饭适乱员瘎〗Y局為核心,但央視頻將其改編為多線敘事互動劇形式,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量。觀眾可通過彈幕投票選擇劇情走向(如“化蝶重生”“現代重逢\"等),這一成功之舉讓作品上線首周播放量達320萬次,播放量較傳統(tǒng)版本大大提升。這一創(chuàng)新不僅保留了原作的悲劇美學,還通過開放性結局賦予觀眾“情感主導權”,使經典的文化故事重獲新生,并與青年群體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境遇(如“選擇焦慮”“命運抗爭\"等)形成強烈共鳴
1.2 表演形式的突破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戲曲的“幕表制\"敘事與當代觀眾的接受習慣存在結構性矛盾,這種矛盾需要制作方與平臺共同發(fā)力,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舞臺,賦予作品更多的展現空間和可能性。央視頻客戶端上的贛劇《血火熔爐》采用紀錄片式的表達,突破傳統(tǒng)戲曲的舞臺表演形式,采用紀錄片鏡頭語言聚焦贛劇演員的幕后生活,用鏡頭記錄贛劇演員的每日日常,用了很多細節(jié)來展現人物形象與主題敘事。例如,鏡頭跟隨一位從業(yè)30年的老演員,記錄其每日清晨練聲、縫補戲服、下鄉(xiāng)演出的真實場景。影片上線后,用戶評論中“感動\"“致敬\"等情感關鍵詞占比居高,作品在豆瓣獲得8.7評分,這種“去舞臺化\"的敘事策略,通過展現藝術家的堅守與困境,觸發(fā)觀眾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生存現狀的共情與反思
2技術賦能:感官強化與算法適配
共情傳播是內容生產的起點與終點,技術應用應服務于情感表達而非炫技,當技術本身成為情感表達的載體,媒介就成為訊息。技術賦能的核心在于通過感官強化與算法適配,實現人與信息世界的深度交互與高效融合。當媒介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時,也恰好印證了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是人的延伸\"5。央視頻客戶端依托平臺優(yōu)勢和強大信息技術,借助多種技術如XR(擴展現實)、交互、AI等賦能內容生產。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轉型必須重視數據價值并貫徹數據化理念\",讓大數據算法達到內容精準推送、多重場景適配傳播的效果。
2.1技術賦能:提升作品內容質量
技術的更迭發(fā)展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共情傳播有著強大的助力作用,央視頻客戶端通過視覺奇觀強化了受眾的感官刺激,延伸了人的感官。這些技術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呈現形式,使作品的接收與解碼方式變得更直觀和生動,也讓觀眾更易進入作品的世界和人物內心,產生情緒共鳴。感官強化打破了物理時空的限制,讓受眾可以持續(xù)性地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感知作品內核,擴展了觀眾認知的廣度與深度。例如:2022年元宵戲曲晚會,其中《牡丹亭·游園驚夢》選段利用了XR技術將傳統(tǒng)戲曲舞臺擴展為動態(tài)虛擬場景,包括杜麗娘吟唱時舞臺背景實時生成花瓣飄落、流水潺潺的粒子效果、柳夢梅出場時虛擬竹林隨唱腔節(jié)奏搖曳等,實現了人景合一的視覺效果;《非遺里的中國(江西篇)》采用了交互式文化地圖呈現,用戶點擊非遺地圖中的地標即可觸發(fā)360度全景視瀕,展示當地戲臺、臉譜制作工坊等場景,并配有非遺傳承人的語音解說,創(chuàng)新性地將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游戲互動體驗,增強了用戶參與感。數字技術不僅是傳播工具,更是情感表達的媒介,央視頻客戶端建構出的沉浸式觀演場景,將受眾從旁觀者轉化為體驗者,提升了觀眾的共情可能性。
2.2算法適配:“精準滴灌\"的傳播模式
大數據時代,各個平臺都引入大數據算法服務,實現精準的個體推薦與興趣適配,算法還能不斷優(yōu)化推送的流程,提高效果和精準度,最終實現針對個體提供個性化與定制化服務,使技術真正服務于人。央視頻客戶端依托AI算法與多屏互聯技術,實現從“廣撒網\"到“精準滴灌\"的傳播升級?!独鎴@周刊》欄自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如觀看時長、點贊量、分享量等,構建“情感標簽\"模型,針對性地將內容精準推送到相應標簽的用戶。這種標簽化推送注重用戶的個人體驗,不再單純追求流量,而是在注重內容質量的基礎上,讓用戶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增強與用戶之間的黏性,形成強鏈接的互動關系。央視頻客戶端還針對用戶可能存在的不同使用場景優(yōu)化內容形態(tài)。例如,手機端主打“豎屏短視頻 + 彈幕互動\"的互動形式,電視端推出“4K超高清劇院模式”,車載端開發(fā)“戲曲伴聽\"功能,實現多場景適配傳播。技術賦能內容生產,讓其傳播邏輯從“流量至上\"轉向“情感效率”,通過精準匹配用戶需求,獲得觀眾的認同與共鳴,技術與文化的聯結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得以實現
3平臺生態(tài):技術、內容、用戶協(xié)同建構
“平臺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平臺生態(tài)的建構本質在于技術、內容與用戶三者的協(xié)同作用,這一生態(tài)體系并非簡單的要素疊加、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動態(tài)互動與價值共創(chuàng)共同形成的,三者相互依存、動態(tài)平衡,共同推動數字平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更是共情傳播的基本載體。有了良好的平臺生態(tài),才能擁有優(yōu)質的用戶群,實現更好的共情傳播。央視頻客戶端有著龐大的用戶規(guī)模、先進的媒介技術、高品質多元的作品內容,形成了一個具有強大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媒體平臺。
3.1 多元融媒形態(tài)與IP化運營
在技術的賦能下,媒體形態(tài)經歷著深刻的轉型與變革,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的出現讓媒體傳播方式有了更多可能,呈現出多元融媒的形態(tài)。其核心在于融合與創(chuàng)新,但并非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簡單疊加,而是作品內容、傳播形式、用戶互動等多維度的深度融合。多元融媒形態(tài)下的內容生產更加注重創(chuàng)意與個性,強調內容的差異化與獨特性,以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央視頻客戶端打破傳統(tǒng)戲曲節(jié)目的單一形態(tài),通過融媒體融合與IP開發(fā),構建多元內容生態(tài)。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梳理時,可以發(fā)現其融媒形態(tài)多樣化,包括晚會節(jié)目、專題演出、新聞節(jié)目、美食文旅節(jié)目、文化類節(jié)自等。其中《梨園周刊》作為融媒資訊類節(jié)目,更是展現出豐富的融媒形態(tài),單期節(jié)目包含新聞速報( 2min )、幕后花絮0 5min )、觀眾訪談( 3min )、戲曲教學( 等6種內容形態(tài)。IP化運營不僅提升了贛劇的內容價值,還開辟了“文化變現\"新路徑,使得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代商業(yè)社會?!斗沁z里的中國(江西篇)》就成功打造出了IP形象,擴大了知名度。節(jié)目推出贛劇盲盒,盲盒里面包括戲曲臉譜貼紙、AR明信片、數字藏品兌換碼等物件,用戶掃描明信片上的二維碼,還可觀看對應的劇目。贛劇盲盒迎合了年輕群體的愛好,成功將戲曲符號融入“潮玩文化”。
3.2 用戶共創(chuàng)與圈層傳播
對于平臺生態(tài)來說,用戶不僅是受眾,更是傳播生態(tài)的共建者與反哺者。詹金斯提出“參與式文化”概念,意指“一種邀請粉絲和其他消費者積極參與新內容創(chuàng)作和傳播的文化形式\",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中,用戶參與是文化傳播的核心動力。在《洪湖赤衛(wèi)隊》的專題演出直播中,平臺推出“彈幕續(xù)寫劇情\"活動,觀眾以彈幕形式續(xù)寫主角命運,如“紅霞應該加入游擊隊”“老劉必須活下來\"等,其中的優(yōu)秀內容還被剪輯為“網友版特別篇”。活動期間,觀眾發(fā)出彈幕數十萬條,衍生視頻播放量達200萬次,“呈現出受眾與作品之間良好的二創(chuàng)生態(tài)\",不僅激活了用戶的創(chuàng)造力,還通過集體創(chuàng)作強化了文化歸屬。用戶積極參與傳播共創(chuàng)的基礎是共情心理,共情能搭建起自己同他人之間的情感體驗以及與他人幸福感的普遍聯系,是助人行為的源泉,用戶在此媒介場域中“實現了文化共創(chuàng)、情感共享,促進了以人為主體的共情傳播\"0]。此外,央視頻客戶端通過降低創(chuàng)作門檻,如提供戲曲素材庫、簡化視頻剪輯工具等,將專業(yè)內容生產(PGC)與用戶創(chuàng)作(UGC)深度融合,讓普通用戶可以參與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三餐四季》成功將\"戲曲 + 美食\"跨界聯動,離不開用戶上傳的短視頻內容,最終形成“一城一戲一菜\"主題內容池。《三餐四季》的成功出圈還帶領了相關微博話題#戲曲舌尖上的中國#閱讀量破億,并成功吸引美食、旅游等圈層用戶關注贛劇,實現跨界的圈層傳播。
4結束語
央視頻客戶端對贛劇的共情傳播實踐與作品創(chuàng)新,本質上是將地方戲曲的文化符號轉化為普適性情感載體的過程。這個轉化過程并非簡單移植,而是通過感情敘事、技術賦能及構建平臺生態(tài)多方位進行:感情敘事重構受眾與文化之間的情感聯結,技術賦能與數字平臺生態(tài)的建構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共情傳播提供了系統(tǒng)性支持。傳統(tǒng)文化故事在現代媒介環(huán)境中獲得轉譯與新的生命,傳統(tǒng)戲曲的程式化表達已經轉向了符合受眾認知圖式的情感敘事框架。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是動態(tài)的,傳播與文化是互相滲透、互為彼此的,傳播就是動態(tài)的文化樣式,沒有傳播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共情傳播是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生的關鍵之一,共情傳播能夠解構、重塑文化符號在觀眾心中的認知與形象,讓文化符號真正走進大眾視野。
在既有的贛劇影像作品里,有部分作品成功破圈,收獲了大批粉絲,贏得了好口碑,但也有部分贛劇在現代化的轉譯中引發(fā)了一些爭議。例如,《梁祝姻緣》的互動改編曾引發(fā)部分老戲迷“破壞悲劇嚴肅性\"等批評。除了作品爭議,贛劇的數字轉型也存在成本問題,僅XR舞臺的單場制作成本就達到約80萬元,可見贛劇的創(chuàng)新傳播需要一定的資金、技術與創(chuàng)意來支撐。在目前大數據成熟、AI技術不斷迭代的背景之下,贛劇的傳承、創(chuàng)新、傳播更需要堅持內容為王,用技術賦能傳播。智能化是未來媒體的發(fā)展方向,在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需注重與時代發(fā)展趨勢相結合。同時,技術應用需始終以文化內核為錨點,避免作品變得空洞且生硬。數字技術不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神器,而是傳播的催化劑,贛劇的創(chuàng)作唯有以情感為紐帶、以平臺生態(tài)為支撐,方能實現文化價值的永恒流轉。
參考文獻
[1]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央視頻累計激活用戶數突破2億人[EB/OL](2023-04-07) [2025-01-11].https://1118.cctv.com/2023/04/07/ARTIMGZ2EQmjmNOd3rPRK6Iu230407.shtml.
[2]邵鵬.論紀錄片“他塑\"中國形象的共情敘事與共情傳播:基于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4):116-119.
[3]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6):47-52.
[4]胡一偉,鄧曉宇.從古戲臺到現代劇場:贛劇復興的活態(tài)傳承研究[J]當代戲劇,2024(3):68-72.
[5]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78.
[6]呂尚彬,李雅嵐,侯佳.智媒體建設的三重邏輯:數據驅動、平臺打造與生態(tài)構建[J].新聞界,2022(12):13-24,36.
[7]尼克·斯爾尼塞克.平臺資本主義[M].程水英,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50.
[8]JENKINSH.Convergence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Collide[M].NewYork:NewYork UniversityPress,2O06:290.
[9]胡正榮.智能化:未來媒體的發(fā)展方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6):1-4.
[10]張靈燕,李悅.VR技術在贛劇傳承發(fā)展中的應用探索[J]文化產業(yè),2022(7):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