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5.015【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5-0051-03
陛辭有時亦稱陛見,是指部分官員與君主面別的一種制度,其研究熱點主要在唐、宋兩朝,對于康熙朝陛辭的研究則極為有限。本文將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的《康熙起居注》、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影印的《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為主要史料,以君臣互動為研究視角,通過梳理君臣間的大量奏對,探究康熙帝的為政理念及清朝早期的政治特點。
一、君音下達
在官員陛辭時,康熙帝根據(jù)與官員的親疏程度,官員性情、任職、資歷等因素,大致會作以下三種目的的對話。
(一)增進認識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康熙帝需要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統(tǒng)來運作這個龐大的國家。但官員數(shù)量眾多,康熙帝日理萬機,顯然難以做到熟知每位官員。因此,康熙帝經(jīng)常借官員陛辭時,與其交流,以加深了解。
康熙三十四年(1695),安徽巡撫線一信陛辭??滴醯劢铏C了解其家世及資歷,詢問其“爾系何族?原居何職?”線一信奏曰:“臣父線應(yīng)藻原系阿思哈尼哈番,臣自蔭生補浙江運判知府,后由福建、江西道員歷升按察布政,今又蒙皇上洪恩,擢升巡撫要職,雖捐糜頂踵不足以報高厚。\"①得知其家世、資歷后,康熙帝親切叮囑:“爾為外官年久,盡愔事情,惟真心效力,不可生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山東巡撫李赴任前陛辭,康熙帝對其身體狀況進行詢問。李奏曰:“臣前此甚病,今漸愈,手腕可以舉動?;噬项家陨綎|巡撫重任,地方之事,即臣之事。臣愿急赴任所,賑濟饑民?!彪m然李自稱“今漸愈”,但康熙帝觀察到其“流涎不覺”,斷定其“病未平復(fù)”。所以在李鋸?fù)顺龊?,康熙帝顧大學(xué)士等曰:“山東巡撫李流涎不覺,病未平復(fù)。此癥不宜勞頓,若勉強赴任,病復(fù)發(fā)必致誤事。今山東正值饑謹,豈可緩待?”康熙帝根據(jù)李陛辭時展現(xiàn)的狀態(tài),得出結(jié)論,“如此病軀,難以乘馬疾馳,安能與往賑官員同行,著暫停赴任,俾再調(diào)理數(shù)日?!雹谶@既是君主對于臣子的人文關(guān)懷,也是一國之君對于百姓的負責(zé)。
(二)傳達意志
清朝君主以“事必躬親”“乾綱獨斷”為本朝家法,康熙帝更是其中的模范。其“自五齡后,好學(xué)不倦,丙夜披閱,每至宵分”,以致“凡帝王政治,圣賢心學(xué),《六經(jīng)》要旨,無不融會貫通,洞徹原委”??滴醯弁ㄟ^閱覽官員的題奏本章、聽取朝會奏報及結(jié)合自身的多次巡幸經(jīng)歷,對于國家治理有著一套成熟的處理方案。在官員陛辭時,康熙帝經(jīng)常借此傳達自身的政治意志,有時甚至?xí)o予具體指導(dǎo)。從下列事例中可見一斑。
康熙五十三年(1714),浙江巡撫徐元夢、云南巡撫施世綸陛辭。在訓(xùn)旨時,康熙帝不僅根據(jù)不同省份的特點,因地制宜,予以具體政策指導(dǎo),還針對兩位官員的不同為官風(fēng)格予以點撥。如對于“浙江有滿洲將軍駐扎”的情況,康熙帝要求徐元夢“凡滿洲兵爾當訓(xùn)練,務(wù)使精銳。爾雖系巡撫,亦應(yīng)料理此事”,并聲明“此乃爾首宜留心之事”;對于浙江錢糧略有虧空的現(xiàn)象,康熙帝謂徐元夢曰:“浙江錢糧虧空不甚多,即略有之,爾宜擔承”;對于用人,康熙帝以八字箴言指導(dǎo)“隨材器使,不可求全”;而對于如何做官,康熙帝則以張伯行為例,點撥道:“朕觀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各官容易盡職,并無難處。張伯行操守雖好,而辦事多糊涂執(zhí)拗之處。爾宜學(xué)其操守,斷不可學(xué)其辦事。\"④
對于云南巡撫施世綸,康熙帝則對于其為官風(fēng)格更為關(guān)注。施世綸為官聲名雖好,“但過于偏執(zhí)”。康熙帝以一假設(shè),生動形容其居官有失公正的弊病,“即如百姓告秀才,百姓必勝。秀才告官,秀才必勝?!憋@然,施世綸為官“所行不度事理,惟以己所知者為是?!庇需b于此,康熙帝對施世綸為官有著明確要求且?guī)в幸欢ǖ木嬉馕?,“今為封疆大吏,理宜盡改前非,不可拘執(zhí)己性,不然于顏面有關(guān)也”。而對于云南省“此數(shù)年內(nèi)米價騰貴”,又地處偏僻的特點,康熙帝未雨綢繆,提醒施世綸“倘或遇災(zāi),難于賑救,爾宜留心”;又因為云南省為金銀礦多藏之地,康熙帝叮囑道:“若于兵餉有裨益之處,爾蒞任后相宜經(jīng)畫?!痹谟?xùn)旨的最后,康熙帝仍對施世綸的為官表示憂慮,向其強調(diào):“爾等務(wù)宜每事寬恕,以體恤下屬為念。\"
(三)予以告誠
為官者善變,“或有先不肖而后賢,或有先賢而后不肖,實未可定”。康熙帝在官員陛辭時,不僅會給出指導(dǎo)意見,還會對其進行告誡,頗有震懾意味。
康熙三十三年(1694),福建巡撫卞永譽陛辭恭請圣誨??滴醯墼谂c其對話時,先是提到廣東、福建兩省督撫居官不好,后話音一轉(zhuǎn),告誡卞永譽“爾須洗心滌慮,愛恤百姓,禁革火耗”,并警告道:“若不悛改,后悔無及?!痹诟嬲]官員時,除直接明言警告外,康熙帝還經(jīng)常以不法官員為反例,提醒現(xiàn)任官員引以為戒。這在對山西官員的訓(xùn)旨中尤為多見??滴跞辏?697),山西布政司齊什武赴任陛辭。康熙帝訓(xùn)旨的第一句話,即為頗有分量的告誡:“每選授藩桌二司,朕皆訓(xùn)勉,而能遵者甚少,賢否榮辱,惟爾自取。”又以原山西巡撫溫保為鑒,告誡齊什武要恪守成規(guī),實心愛民。
山陜兩省,向任滿官,原期有益地方。今溫保等所行如此,朕甚愧之。且百姓雖愚而實難欺。凡事俱有定例,果能恪守成規(guī),實心愛民,則其人辦事之才雖屬平常,而民必愛戴。若專尚貪污,則雖遇事明敏而民心不服。爾惟廉介持身、公正處事,居官善則如傅臘塔、倭倫之加榮,不善即與溫保一體懲治。爾不可遺辱于保舉之大臣也。③
齊什武也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上諭極是。溫保等居官若此,臣等亦甚羞之…惟謹志訓(xùn)旨,竭力報效而已?!?/p>
二、臣情上傳
陛辭既是皇帝了解臣子,傳達自身意志的有效途徑,也是臣子借機表明忠心,反映地方情況,甚至提出適當要求的好時機。
(一)表明忠心
所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忠君是古代臣子秉持的價值觀。各方官員往往趁陛辭時竭力表達自己的忠心,也是為給君主留下自身的好印象。其表達忠心的話語大致有以下三種。
其一,通過激烈的言辭,直接表示。如山西布政使郭洪陛辭時,其以性命表達忠心:“若臣所行不直,敢于妄為,即幸得免于顯戮,亦當冥誅?!蔽靼哺倍冀y(tǒng)西爾哈達陛辭時,表示將“捐軀自效”。
其二,通過自貶的方式,強調(diào)自身的忠心。如陜西肅州總兵官李士達赴任陛辭,奏曰:“臣本一粗鄙武夫,蒙皇上累加升擢,以至今職,但當竭盡犬馬之力,以報高厚洪恩。”山西按察使囊吉里陛辭,奏曰:“臣至微極陋,不能仰副皇上任使,致取罪戾。蒙皇上洞鑒曲宥,仍加錄用,臣圖報無地,惟有生之年欽遵圣誨,竭力奉行而已。\"③
其三,通過提及家族人員,增強話語可信度。如廣東副都統(tǒng)牛鈕奏曰:“臣之父子俱屬微賤。臣父胡圖,雖蒙皇上優(yōu)升將軍,未得久任效力,以副皇上寵任之意。今皇上又加臣以非分之任,臣惟有到任之日盡力圖報而已。”@
(二)反映地方情況
科學(xué)決策需要充分的信息來源,康熙帝若要做到“四方之利弊周知,萬里之情形洞燭”,則需把握一切可以獲得信息的途徑,官員陛辭即是此間一種。官員陛辭時,往往會被康熙帝詢問沿途見聞,官員也借此反映地方情況,顯示自身的盡忠職守。
康熙三十年(1691),直隸巡撫郭世隆陛見時,康熙帝便詢問其:“爾察視被災(zāi)地方已畢否?今年直隸收成何如?民間安生業(yè)否?”郭世隆奏曰:“臣遍行察視,百姓蒙皇上之福,咸得安生。但真定以南沿山十州縣地方年谷欠收,又喜峰口遷安縣榛子鎮(zhèn)等處田谷為蝗所食,宜府等處尚未察看?!笨滴醯塾謫栐唬骸按搜┫胗邴溙镉幸??”郭世隆對答如流:“臣沿途所見,今年所種秋麥較之往歲甚廣。臣問民間此雪何如,民間皆言此雪已足于秋麥,大有裨益。明春雖無雨,亦不足憂。麥田必可收成?!北菀姾?,郭世隆因?qū)Φ胤角闆r掌握熟悉,得到康熙帝贊賞。
康熙三十八年(1699),江西巡撫馬如龍陛見??滴醯垡浴盃杹斫?jīng)過沿途禾苗何如”“去歲江西地方秋成何如”“去歲湖廣秋成何如”等問題詢問,馬如龍一一回答,并趁機表明自己的忠心,“臣乃壬子舉人,由知州數(shù)年之間蒙皇上優(yōu)升巡撫,格外殊恩,未得仰報涓?!冀衿呤卸?,衰邁已甚,高厚之恩實難酬報,但愿子孫世效犬馬,以報皇上眷顧之萬一?!?/p>
(三)提出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官員陛辭時可以向皇帝提出某項合理要求,而皇帝往往會允準。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盛京禮部侍郎庸愛陛辭時,向康熙帝懇求:“臣原先時常瞻仰天顏,乞于封印無事時每年來請圣安。臣母八十余歲,常抱病,乘便亦可省視。”康熙帝一向提倡孝道,對此要求自然允準,讓其“每年封印可題請來京”。在庸愛下階后,康熙帝又命內(nèi)侍衛(wèi)馬武傳諭曰:“朕不知爾有母,爾去后,爾母若病篤,家人報知,爾即來京?!痹诎肽旰箢}補吏部侍郎常書員缺時,康熙帝以戶部侍郎阿爾拜補授后,又提到“盛京禮部侍郎庸愛尚有老母已八旬余,昆弟四五人皆經(jīng)陣亡及病故,惟存庸愛一人”,下旨將庸愛調(diào)回京,補阿爾拜員缺,授為戶部侍郎。
康熙四十五年(1706),云南巡撫郭操陛辭時,請求予其具折權(quán),“臣今往極邊地方,凡事俱賴皇上指示。倘有當奏聞之事,臣請先具折,差家人來奏,后遵皇上指示,再具本入奏。”康熙帝同意其請求,又因送折路途遙遠,提醒其“不如交彼處提塘,與題奏事件一同來奏?!惫曜嘣唬骸疤葯C密之事,恐交提塘或致遲誤,臣仍差家人責(zé)奏?!笨滴醯垡嘈廊辉蕼?。
三、余論
在康熙朝,陛辭為君臣雙方搭建了有效的溝通橋梁,于君于臣,均有益處。于君,康熙帝通過官員陛辭可以增進對臣子的了解,方便知人善任;在訓(xùn)旨時,康熙帝可以將自身的施政觀點灌輸給臣子,保證其政治意志得到貫徹;對于不放心的官員,康熙帝還可以及時予以敲打,告誡其務(wù)必恪盡職守。于臣,官員可在陛辭時以多種方式向康熙帝表明忠心,利于在君主心中留下良好印象;官員還可以通過反映地方情況,證明其為官盡職盡責(zé);再甚之,官員可借陛辭之時提出合理要求,而康熙帝一般均會允準。但我們也應(yīng)注意到康熙朝陛辭仍有很大局限性。其一,陛辭時訓(xùn)旨的效果有限。在陛辭時,官員皆以“上諭極是”“竭力奉行”等語表明忠心,但在后續(xù)任職中又往往陽奉陰違。對此,康熙帝也深有感觸,“凡官員赴任時俱能為此言,及至任后能踐其言者甚少。\"其二,康熙帝在訓(xùn)旨時有時會顯露其崇滿抑漢的傾向,不利于團結(jié)廣大漢人官員。其三,在康熙后期,因康熙帝年歲偏大,加之黨爭影響,朝局混亂,官員陛辭的次數(shù)減少,流程也趨于形式化,其實際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總之,通過研究康熙朝陛辭,可了解到陛辭于君、于臣兩者的益處,亦可認識到其不可忽視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康熙朝官員陛辭可以展現(xiàn)出康熙帝為政寬仁的施政特點、“隨才器使”的用人特點,亦可窺探到清朝早期朝局仍有待安穩(wěn)的局面,這也是“日常統(tǒng)治”的體現(xiàn)。
注釋:①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7冊,第3480頁。②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冊,第6289-6290頁。③ 《清圣祖實錄》卷1,中華書局1985年版。④⑤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136頁。⑦ 《康熙起居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137頁。⑧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冊,第5785頁。⑩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冊,第802頁。①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冊,第956頁。?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8冊,第4489頁。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1冊,第6128頁。?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7冊,第3466頁。?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2冊,第1065-1066頁。?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3冊,第7216-7217頁。①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7冊,第3621頁。
《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8冊,第4372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68頁。? 侯旭東:《什么是日常統(tǒng)治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版,第302-310頁。
參考文獻:
[1]清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清代起居注冊·康熙起居注[M].臺北: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9.
[4]陳森麗.清朝康熙時期陛辭研究[D].師范大學(xué),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