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61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4.034【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4-0118-03
俗字是相對于正字而言、非官方認可而流行于民間的通俗文字,是同一時期民間書寫與字書不合的字形。“俗某字”的概念最早見于《說文解字》(下文簡稱《說文》)。依據(jù)大徐本《說文》,許慎列出的俗字共15例,以“俗某從某”或“某俗從某”注于字后作為標志。這15 個俗字及其所對應(yīng)的正字分別是:肩一肩、踞一居、—諏、觥一、袖一褎、灘—鸂、膿—盥、豉一、鎡一鼐、蹴—、蚊—、吟一南、簪一先、抑一歸、凝一冰。這些俗字都是符合漢字構(gòu)造理據(jù)和漢字發(fā)展規(guī)律的。
一、俗字的類型
“正字和俗字是相輔相成的。俗字相對于正字而言,沒有正字,也就無所謂俗字?!盵114因此,本文將從俗字與正字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入手,對《說文》俗字進行分類,以便更好地探索俗字的特點。
(一)俗字簡于正字
從書寫筆畫上來看,《說文》中簡于正字的俗字共有以下10例。
其中,與正字不同在非成字部件的俗字只有1例:
① 《肉部》:肩,膊也。從肉,象形。俗肩從戶。
“肩一肩”,正俗字均為象形字,俗字筆畫少一筆,寫起來更省時省力。需要指出的是,俗字“肩”與門戶之義無關(guān),戶、均象肩膀之形,“俗肩從戶”非是,當為后人所加,段玉裁、王筠、孔廣居等已有論述。2]430[3]488除“肩一肩”外,其他正俗字均是偏旁或整字的不同。
1.偏旁不同
有些正字偏旁較為復(fù)雜,相較于正字,俗字偏旁書寫更為簡單,具有省時省力的效果。《說文》中這一類型的俗字有8例。
(1)聲旁不同
② 《言部》:諏,誕也。從言敢聲。俗諏從忘。
③ 《角部》:,兕牛角可以飲者也。從角黃聲。其狀,故謂之。俗從光。
④ 《衣部》:褎,袂也。從衣采聲。俗褎從由。
⑤ 《水部》:,水濡而干也。從水鷄聲?!对姟吩唬骸苞犉涓梢印!彼爮募?。
“證一諏”,正俗字的意符都是“言”,本義均是“說大話”。正字聲符“敢”古音屬見母、談部①,俗字聲符“忘”古音屬明母、陽部,韻尾相同且主要元音相近,可以旁轉(zhuǎn)。且“忘”字筆畫更少,利于書寫。
“觥一”,正俗字的意符都是“角”,本義均是“牛角制成的飲酒器具”。正字聲符“黃”古音屬匣母、陽部,俗字聲符“光”古音屬見母、陽部,聲旁音近,且“光”更簡單易寫。
“袖一褻”,正俗字的意符都是“衣”,本義均是“衣袖”。正字“褎”古音屬余母、幽部,而其聲旁“采”古音屬邪母、質(zhì)部,讀音相差較遠。俗字聲符“由”古音屬余母、幽部,作為聲符表音更加準確,且筆畫簡單,利于書寫。
“灘一鸂”,正俗字的意符都是“水”,本義均是“草被水浸漬而枯萎”。俗字聲旁“難”與正字聲旁“”古音均屬泥母、元部,讀音相同,且“難”字筆畫簡于“鷄”。
(2)形聲皆異
⑥ 《血部》:盥,腫血也。從血,農(nóng)省聲。俗盥從肉農(nóng)聲。
⑦ 《鼎部》:鼐,鼎之圜掩上者。從鼎才聲。《詩》曰:“鼐鼎及鼐?!彼棕緩慕饛钠?。
⑧ 《欠部》:,歊也。從欠鼃聲。俗從口從就。
⑨ 《虵部》:,嚙人飛蟲。從蟲民聲?;驈幕瑁曰钑r出也。俗從蟲從文。
“膿一盥”,正字意符為“血”,俗字意符為“肉”,本義均為“化膿流出的白色汁液”,但俗字意符表意更為準確。正字聲符為“農(nóng)”省聲,而俗字不省。
“鎡一鼐”,正字意符為“鼎”,俗字意符為“金”,一個表種屬,一個表材質(zhì),本義均為“口小而身大的鼎器”。“金”字筆畫少于“鼎”,書寫更簡單。正字聲符“才”古音屬清母、之部,俗字聲符“茲\"古音屬精母、之部,讀音相近,且“才”書寫更簡便。
“蹴一”,正字意符為“欠”,俗字意符為“口”,本義均是“親吻”,且“口”表意更準確。正字聲符“鼃”字古音屬清母、覺部,俗字聲符“就”古音屬從母、覺部,讀音相近,且“就”字筆畫簡單。
“蚊一”,正字形符為“蟲”,俗字形符為“蟲”,本義均為“蚊子”。正俗字古音均屬明母、文部,正字聲符“民”古音屬明母、真部。俗字聲符“文”古音屬明母、文部,表音更準確,且筆畫更簡單。俗字“蚊”的聲符和形符均簡于正字。
2.造字法不同
⑩ 《馬部》:函,舌也。象形。舌體馬馬。從馬,馬亦聲。俗函從肉、今。
“肸一函”,正字為象形字,俗字是“從肉今聲”的形聲字,本義均是“舌頭”,造字方法不同,且俗字筆畫簡于正字。
(二)俗字繁于正字
有些俗字較之正字的筆畫或構(gòu)件更加繁雜,達到了區(qū)別字形、分化字義或準確示音的效果。《說文》中繁于正字的俗字有以下5例。
1.偏旁不同(1)形旁不同
① 《卡部》:,配鹽幽卡也。從卡支聲。俗技從豆。
“豉一枝”,聲符均為“支”。正字意符為“卡”,俗字意符為“豆”,正俗字本義均是“豆豉”。“豆”字甲骨文字形為 Ξ (《合集》24731),金文字形為(《集成》4692),《說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北玖x為“食肉所用的器皿”。“鼓字見《急就篇》,蓋急救本作,俗以技形近叔,乃作此字,傳寫者以通用字易之”[2]730,可知俗字“鼓”起到區(qū)別字形的作用。
(2)形聲皆異
? 《尸部》:居,蹲也。從尸古者,居從古。臣鉉等曰:居從古者,言法古也。俗居從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居,蹲也。足部曰蹲,居也…從尸,古聲。”[4]399“居”字從“尸”,本義為“蹲坐”,后來又引申出“居住”之義,作為“居”字常用義?!熬印弊直玖x“蹲坐”則由俗字“踞”來承擔(dān),起到分化字義的作用。
2.造字法不同
《無部》:無,首笄也。從人,匕象簪形。凡無之屬皆從先。俗無從竹從簪。
? 《印部》:歸,按也。從反印。俗從手。
? 《欠部》:冰,水堅也。從欠從水。臣鉉等曰:今作筆陵切,以為冰凍之冰。俗冰從疑。
“簪一無”,正字“無”象發(fā)簪之形,本義為“挽發(fā)髻或連冠的用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簪俗先,今俗行而正廢矣。”[4]405秦漢時期流行俗字“簪”。“無字與先字易混淆”[5],為了區(qū)別字形,俗字書寫為“簪”。
“抑一歸”,正字“歸”為會意字,從爪從跪踞之人形,本義為“按”。俗字“抑”又加注意符“手”,是形聲字。相比正字,俗字表音性更強。
“凝一冰”,正字“冰”為會意字,本義是“凝結(jié)”?!扒贰睘橄笮巫?,像冰塊之形,本義為“水凝結(jié)成的固體”,后來該詞義由“冰”字指代,“凝結(jié)”義則由俗字“凝”指代。將“水”變“疑”,形成了形聲字“凝”,造字方法改變。
二、《說文》俗字的特點
(一)簡易性
《說文》俗字具有簡易性的特點。漢字是形、音、義的結(jié)合體。相較于正字,這15例俗字的簡易之處在這三個方面均有體現(xiàn)。
《說文》俗字具有易寫的特點。筆畫簡于正字的俗字有10例,分別是“肩一肩”“一諏”“觥一”“袖一褎”“灘一鸂”“膿一盥”“鎡一鼐”“蹴—”“蚊一”“吟一函”,占比 60% 以上。可見《說文》俗字具有易寫簡單的特點。
《說文》俗字具有易讀的特點。除“肩”外,其余14個俗字均為形聲字,比正字多出4例。其中俗字“肸”“簪”分別由象形字“函”“無”演化而來;“抑”“凝”分別由會意字“歸”“冰”演化而來,在表義的基礎(chǔ)上達到了表音的效果。俗字“袖”“蚊”和正字“褻”“”均為形聲字,但俗字聲符表音更準確。
《說文》俗字具有易懂的特點。俗字“抑”在正字“歸”上加注形符“手”,能夠更好地表達“按”義;俗字“踞”在正字“居”上加注形符“足”,使“蹲”義更易理解?!澳撘畸}”,俗字以“肉”作形符,更好地將化膿所流出的液體區(qū)別于血液;“蹴一”相比,俗字形符“口”使人更易于理解“口相就”義。
(二)區(qū)別性
張涌泉指出:“許多俗字的產(chǎn)生最初是與區(qū)別字形和字義相關(guān)的?!盵1]133《說文》中一些俗字就具有區(qū)別性的特點。如正字“枝”與“叔\"字易混淆,用俗字“鼓”字加以區(qū)別。正字“先”與“先”字易混淆,用俗字“簪”字加以區(qū)別。而俗字“踞”是在正字“居”的基礎(chǔ)上增加意符得到的,因“居”字后代多指“居住”義,所以用“踞”字加以區(qū)別。
(三)理據(jù)性
上述15例俗字或書寫簡易、或分化字義、或區(qū)別字形、或準確示音,都是書寫者為詞義所造的本字。相比于正字,有些俗字的造字方法不同,如“肸一函”“簪一先”等,雖重構(gòu)理據(jù),但仍具有科學(xué)性。有些俗字使用的形旁更利于依形識義,如“膿一盥”“蹴一”“踞一居”;有些俗字則重新選擇聲符,以改變聲符與字音脫節(jié)的情況,如“袖一褻”“蚊一”。這都體現(xiàn)出《說文》俗字具有理據(jù)性和科學(xué)性的特點。
三、《說文》俗字的發(fā)展趨勢
為探究《說文》俗字的發(fā)展趨勢,筆者對15例正俗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許慎所指出的15個俗字中,沿用至今的共有12個,占總數(shù)的 80% 。其中有11例俗字代替正字而成為正字,分別為:“肩一肩”“踞—居”“觥—”“袖一褎”“灘—鸂”“膿—盥”“豉—枝”“蚊—”“簪—無”“抑—歸”“凝—冰”,占比 70% 以上;有1例與正字并存,為“鎡一鼐”。俗字和正字一起消失的有3例,為“一諏”“蹴一”“肸一函”;而俗字消亡正字留存的情況并不存在。
“在一定的文字系統(tǒng)中,正字總是占據(jù)著主要的、主導(dǎo)的地位;俗字則處于從屬的、次要的地位?!盵14在與正字的競爭中,《說文》俗字憑借其易寫、易讀、易懂的特點,在民間廣泛流傳使用,成為正字的補充和后備力量。經(jīng)過規(guī)范化后,代替正字成為正字。許慎所列的俗字 80% 沿用至今, 70% 以上代替正字成為正字,可見其“生命力”極強,其發(fā)展變化不可忽視。
四、許慎的俗字觀及其價值
第一,許慎對俗字采取中立態(tài)度。在漢代,文字規(guī)范工作深受重視,“書或不正,輒舉劾之\"[6]315。許慎在編訂《說文》時,以小篆為主收錄字體,同時也考慮到俗字在民間的實際使用情況。他在維護正字正統(tǒng)地位的同時也認可符合漢字發(fā)展規(guī)律的俗字的存在。他采取“正俗并收”的辦法,不褒不貶的態(tài)度,在收錄正字的同時也收錄了俗字。
第二,許慎對“俗字”具有篩選性。東漢時期流行于民間的俗字不只有15例,還有大量俗字被許慎記錄在了“或體”之下。另外,通過歸納俗字的發(fā)展趨勢可知,現(xiàn)代漢語中超過 70% 的俗字代替正字成為正字,可見這些俗字的理據(jù)性極強,相較于正字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這是許慎選擇的結(jié)果。以上均可以看出許慎對俗字持有謹慎的態(tài)度,具有一定的篩選性。
第三,許慎在《說文》中所收錄的俗字均為詞義的本字。通過分析許慎所指出的15個俗字的構(gòu)形理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俗字的產(chǎn)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科學(xué)性的,這些俗字都是為詞義所造的本字。許慎在羅列俗字時沒有加注任何對俗字不認可的字眼,這也反映出許慎對正字與俗字的辯證思考,認為這些俗字都是記錄本詞的本字。
許慎所說的俗字是符合漢字發(fā)展規(guī)律與構(gòu)造理據(jù)的,是詞義的本字,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俗字并不完全一樣,這有助于探討與研究今天的俗字?!八鬃帧边@一概念由許慎率先提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傳統(tǒng)的文字學(xué)作為經(jīng)學(xué)的附庸,重視正字以及古字的研究,許慎則為文字學(xué)開辟了新的領(lǐng)域一—俗字以及俗字研究。俗字研究對我們探求漢字形體演變、語音演變、本字本義以及漢字規(guī)范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注釋:
① 本文采用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4-6,133.
[2]于省吾.古文字話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30,730.
[3]丁福保.說文解字話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4488.
[4]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99,405,571.
[5]黃宇鴻.論《說文》俗字研究及其意義[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06):76-78.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15.
[7]黃靜宇.也談《說文》中的俗字[J].樂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6,(03):63-65.
[8]秦鳳鶴.《說文解字》異體字類型研究[J].中國文字學(xué)報,2014,(00):189-200.
作者簡介:
翟廣嬌,女,漢族,河北滄州人,鄭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研究方向:漢字理論與漢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