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睡虎地西漢簡牘·質日》看漢初喪葬期問題

    2025-06-22 00:00:00趙鋒
    今古文創(chuàng) 2025年14期
    關鍵詞:簡文漢文帝簡牘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4.019【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4-0065-03

    《儀禮·喪服》記錄了和喪禮有關的五服制度,自先秦至近代,在中國社會流行將近兩千年,影響深遠。據(jù)《儀禮·喪服》所述,喪服制度可分為服制和喪制兩種,二者相互搭配而稱“喪服制”。按親疏關系,服制分別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總麻,對應的喪期則為三年、期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總稱“五服”。父母去世,子女需服喪三年,稱“三年喪”。這種三年喪制在東漢以后逐漸形成了“丁憂”制度,貫徹整個封建時代。然而在實際的案例中,尤其是漢初之時,社會上并不嚴格遵循禮制,普遍使用短喪制。新出的《睡虎地西漢簡牘·質日》(后文簡稱《質日》)2簡文中記錄有基層小吏歸家治喪的具體日期,從中便能反映漢初的短喪制。另外,《質日》按干支記錄公私事務,簡文中幾位死者的具體喪、葬日都有明確的干支記錄,與出土的一些秦漢《日書》簡中關于喪葬日期選擇的記載多有印證之處,這反映了秦漢時人們對于下葬日期選擇宜忌的習俗。本文擬分兩點討論簡文所反映的漢初短喪制和葬日習俗。

    一、簡文所反映的漢初短喪制

    宰予視三年喪期過長,喪期過長則禮樂必壞,喪期滿一年就足夠了。而孔子則以嬰兒降生,父母撫養(yǎng)三年才能脫離懷抱,批評宰予不仁,駁斥其以三年喪期過長的觀點。孔子主張恢復周禮,平素也自然要求弟子嚴格遵守禮制。但從中也能看出孔子時代,隨著禮崩樂壞,傳統(tǒng)的喪制在社會中被質疑。

    在先秦的出土文獻中亦反映喪期制度的材料,如清華簡《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4篇記載了鄭武公初死至小祥前后的歷史事件,文中多處涉及禮制稱謂與喪禮術語,反映了春秋初年中原地區(qū)的喪葬禮制。簡文中,鄭武夫人要求嗣君三年不得主政:“孺子汝恭大夫且以學焉,如及三歲,幸果善之…”簡文最后,嗣君對邊父等行政大臣的回答是:“今二三大夫畜孤作焉,豈孤其足爲免,抑無如吾先君之憂何?”李守奎先生就認為“先君之憂”疑與禮書中所說的“三年憂”相關,《禮記·三年問》專論三年之喪,稱其為“無易之道”,不可更改。[5]簡文“君拱而不言”,恰是按鄭武夫人的規(guī)正,效仿殷高宗之守喪,先君武公之不理朝政。待大臣要求新君執(zhí)政時,新上位的國君則回答:“我雖受大家擁戴,可無奈有三年之喪?!?/p>

    “三年喪”的源頭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搞清楚了,有觀點認為是周公所制。不過至少在春秋晚期之前,貴族間對這一制度執(zhí)行應該是比較認真的?!墩撜Z·陽貨》便記載孔子與弟子宰予關于三年喪期的辯論: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3]

    如上文所列出土與傳世文獻,可見春秋晚期以前,三年喪制應該還是比較流行的。前文曾提到宰予抱怨過三年之喪太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上對繁瑣喪禮的不滿。到了漢初之時,由于戰(zhàn)國秦漢連年的戰(zhàn)亂,漢初統(tǒng)治者普遍執(zhí)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更是普遍不行“三年喪”,漢漢文帝駕崩前頒布的短喪詔書最具代表性:

    遺詔日: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臨。以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6]

    漢漢文帝詔書對漢初甚至整個漢王朝的喪禮都有著深遠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后嗣君主因襲祖制,整個西漢王朝都是不行三年喪的。按漢漢文帝遺詔,身為皇帝的自己去世后百姓皆釋服,不禁止飲酒食肉。又有七日即釋服諸語,冗長繁瑣的喪禮幾乎被廢止。不過在“短喪詔”未頒布之前,無論是帝王貴胄還是庶民都已經(jīng)有不少不行三年喪的例子了,如《禮記·檀弓下》所載魯?shù)抗篮?,其臣孟敬子不為其君服喪食粥。《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滕定公死后,世子文公與孟子論及三年之喪時,孟子云:“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笔雷游墓够卮穑约旱南染紱]法履行,自己更不可能履行。可見哪怕是統(tǒng)治階級,臣不為君嚴格守喪,子不為父嚴格守喪的情況也很普遍,遑論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底層百姓了。對于先秦統(tǒng)治階級不行三年喪的現(xiàn)象,錢玄先生更是在其《三禮通論》中直接說:“這些都是儒家虛文,根本沒有這樣的事?!盵9]出土文獻更是給出了許多佐證,《質日》記載了漢文帝前元十年至后元七年共十四年間,基層小吏“越人”的大小公私事務,其中十年質日、六年質日分別記載有越人父親、母親的具體喪葬日期:

    “越人”的父親于西漢漢文帝前元十年四月乙未逝世,去世之日“越人”正在邾地出差,等“越人”己亥日回到家中治喪,其父已去世有五日之久了,下葬則是在去世后的第十日。[2]1簡文中值得注意的是,父親下葬第二天,越人就回官署“視事”履職了。然而自其父四月下葬,隨即工作后,直到該年結束的數(shù)月時間里,僅記錄有五月丈量田地一事。同批其他年份四月后的質日簡牘,皆滿滿當當記錄有許多公私事務,十年質日四月后的簡文與其他年份相對比顯然有特殊的地方,這很可能與記錄者“越人”父親去世,需要執(zhí)行一定的守孝規(guī)制有關。從去世后第二年,即漢漢文帝前元十一年的質日簡來看,“越人”的生活應該已經(jīng)回歸正常,如此算來,越人僅執(zhí)行有一年喪期,正如宰予所言“期可已矣”。越人的母親則于漢文帝后元六年七月庚辰“日下舖”時段逝世,第二日越人就回到家中治喪,其母死后第十六日下葬。[2]88與前元十年越人父親去世不同,直到下葬后的第九日越人才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前后休喪假長達二十四日。

    越人歸寧治母喪共休假近一個月,再從隨后數(shù)月簡文所記載的諸多事情來看,越人也是斷然未為其母行三年喪的,與其父去世到第二年伊始,數(shù)月間公私事務記載幾乎空白相比,甚至有可能越人只為其母守孝月余。這與儒家所推崇的喪禮顯然是有很大沖突的。先秦時代,如果嚴格按照禮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應該履行三年之喪。文獻中關于庶民階層執(zhí)行三年喪的例子也不少見,孔子就曾贊揚過東夷的兩位庶民能嚴格履行三年喪:“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盵7]1395可見先秦時如嚴格按禮制,民間也是應該履行三年喪的,只不過隨著禮崩樂壞,那種“厚葬破業(yè),重服傷生”的繁瑣喪禮在漢初已經(jīng)幾乎消亡殆盡了,從出土的《質日》簡來看,短喪之制也絕非從漢文帝死后才開始實行,只是漢文帝第一個以詔書的形式頒布,使得短喪之習從官方程度上得到認可。

    二、簡文所反映的喪葬期問題

    關于死后應幾日下葬,《禮記·王制》說:“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盵7]496前文提到的《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篇有提到鄭武公去世后邊父告誡大臣云:“慎重君葬而舊之於上三月”,李學勤和李守奎兩位先生就主張理解成“久之于上三月”即禮制五個月之外再加三月,是為緩葬。[5]16與之相比,西漢帝王自死至葬的時日間隔顯然要短得多。據(jù)《漢書》所載,漢漢文帝崩于六月己亥,僅七日后乙巳日便下葬霸陵,景帝崩于正月甲子,二月癸酉便下葬陽陵,其間不過十日。[6]678細審西漢帝王從死至葬之間隔,最長的也不過是哀帝的百余日。查閱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兩漢不僅帝王的殯葬期限沒有固定時間,貴族百姓殯葬期限也沒有固定日期。這種不固定的下葬時日以及西漢末年以后下葬間隔變長的現(xiàn)象,楊樹達先生早已發(fā)現(xiàn),并進一步推測西漢末年后常常有停喪不葬的風氣,應該是漢代人有“時日禁忌之說\"和“求擇吉地之風”。[]西漢不遵禮制,死后下葬日期靈活多變,哪怕是帝王,從駕崩到下葬也往往就間隔十多日。楊樹達先生推測與漢人流行的時日禁忌之說有關,他的推測得到了近些年出土秦漢簡牘材料的證實:

    《質日》除記載“越人”父母的具體喪葬日期外,還提到一位名叫“王姬”的死者,其身份可能是“越人”的旁系親屬。簡文記錄了“王嫗”的死亡日期為漢文帝前元十一年四月甲寅日,甲子日記錄“越人”前去謁葬,如此則“王嫗”于死后十一日下葬。不過讓人疑惑的是,簡文卻記錄“越人”兩次前往謁葬,第二條謁葬記錄是在第一條謁葬記錄的后第六日,即己巳日。并且第二次謁葬前后幾日的記事更為詳細,己已謁葬前一日“王嫗穿”,即為死者挖掘墓坑,己已后一日的庚午“王嫗葬”,如此看來“王姬”的真正下葬日期應該是在死后的第十七日。這樣,“越人”父親在死后十日下葬,母親在死后十六日下葬,“王嫗”則于死后十七日下葬。這樣的下葬時間間隔顯然也是沒有遵守《禮記》所說的庶人三日殯三月葬的,反而可以體現(xiàn)漢初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庶民都在死亡后不久就下葬的事實。而這背后的原因無外乎繁瑣沉重的禮節(jié)只會加重負擔,這與漢初之時百廢待興的社會現(xiàn)狀顯然是相背離的。那么再看具體下葬日期,其原因恐怕還是由于秦漢社會流行的喪葬禁忌之說,至少在今湖北江陵一帶,對于下葬日期的選擇往往會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有些迷信的講究。

    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以及孔家坡漢簡《日書》中皆記述有選擇葬日之“男女日”或“牝牡日”的宜忌:

    1.睡·日甲30:“葬日,子卯巳酉戌是謂男日,午未申丑亥辰是謂女日。女日死,女日葬。”

    2.睡·日甲31:“必複之,男子亦然?!?/p>

    3.睡·日甲11:“子亥卯巳酉戌爲牡日?!?/p>

    4.睡·日乙22:“男子日,寅卯子巳戌酉?!盵12]

    5.放·日乙89:“牡日死必以北日葬,北日死,必牡日葬,不然必複之。”[13]

    劉樂賢先生對于這些《日書》簡文推測女子忌女日病葬,宜以男日病葬;男子忌男日病葬,宜以女日病葬。將為行事宜忌歸納為陰陽相合為吉,二陰二陽為兇。[14]其實在傳世文獻中就有一些死后選擇喪葬時日的說法,如《禮記·檀弓下》:

    “葬日虞弗忍一日離也。是日也以虞易奠。”鄭玄注:“虞,喪祭名。虞安也。骨肉歸於土,精氣無所不之,孝子為其仿徨,三祭以安之?!笨追f達疏:“三虞者,再虞用柔日後虞該用剛日。”[7]318-319

    《儀禮·士虞禮》也曾提到“始虞用柔日”[15],與簡牘中所提及的“男女日”或“牝牡日”是一回事。晏昌貴先生曾將秦漢《日書》簡中提到的葬日干支制成表格[16],發(fā)現(xiàn)不同批的出土文獻對“男女日”僅是用詞表述上不盡一致,干支的屬性本質上是大體一致的。即“子、寅、卯、巳、酉、戌”為男日,“丑、辰、午、未、申、亥”為女日。睡虎地質日簡中,“越人”父親死于女日,且葬于女日?!霸饺恕蹦赣H死于女日,且葬于女日。“王婀”死于男日,葬于女日。三位死者皆葬于女日,這恰與《儀禮》這一傳世文獻“始虞用柔日”的規(guī)定吻合。若簡文記載的“王姬”死后“越人”第一次謁葬日期,即甲子日為原定下葬日期,則王嫗是死于男日,葬于男日的,這正與睡虎地秦簡《日書》所記的宜忌相吻合。睡虎地秦簡與睡虎地漢簡的時代前后不過幾十年,出土地點又相去不遠,西漢初年生活在江陵一帶的“越人”風俗宜忌上延續(xù)秦時就在當?shù)亓餍械囊思芍v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注釋:

    ① 為表述準確不發(fā)生歧義,本文引用古籍和出土文獻材料皆使用繁體。

    參考文獻:

    [1]范志軍.漢代喪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6.

    [2]陳偉,熊北生主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睡虎地西漢簡牘(質日)[M].上海:中西書局,2023.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88.

    [4]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陸)[M].上海:中西書局,2016:105-107.

    [5]李守奎.《鄭武夫人規(guī)孺子》中的喪禮用語與相關的禮制問題[J].中國史研究,2016,(4):11-18.

    [6]班固撰,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92-193.

    [7]十三經(jīng)注疏編委會編著.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十三經(jīng)注疏編委會編著.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錢玄.三禮通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607-610.

    [10]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7-99.

    [1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2]武漢大學簡牘研究中心,甘肅簡牘博物館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肆·放馬灘秦墓簡牘[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13]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69.

    [14]十三經(jīng)注疏編委會編著.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5]晏昌貴.日書與古代社會生活[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0:298.

    [16]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94.

    作者簡介:

    趙鋒,男,漢族,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學。

    猜你喜歡
    簡文漢文帝簡牘
    讓甘肅簡牘“活”起來
    玉 佩
    百花園(2021年12期)2021-10-15 06:06:15
    秦簡牘專造字釋例
    在“簡文深教”中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漢文帝七年《朝儀》詔書研究
    敦煌學輯刊(2018年1期)2018-07-09 05:46:42
    簡文深教,讓閱讀更加有效
    簡牘文獻中秦及漢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敦煌學輯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3:17
    不開“寶馬”上班的漢文帝
    家教世界(2017年10期)2017-03-25 12:44:55
    陪你一起讀歷史(5)超有愛的漢文帝
    中學生(2016年25期)2016-03-01 03:45:38
    寶寶國學堂
    娃娃畫報(2014年4期)2014-08-07 08:17:38
    锡林郭勒盟| 莒南县| 马尔康县| 故城县| 泰宁县| 洛扎县| 于田县| 麟游县| 阿瓦提县| 天津市| 昔阳县| 梅河口市| 农安县| 射阳县| 普兰店市| 安达市| 蚌埠市| 突泉县| 靖州| 银川市| 南木林县| 德格县| 皮山县| 常州市| 张家川| 武威市| 江安县| 南漳县| 桂东县| 贵溪市| 阿克陶县| 天等县| 新安县| 克东县| 元谋县| 凤台县| 青神县| 和硕县| 洛宁县| 海南省|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