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課程。各具特色的鄉(xiāng)土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而方言是鄉(xiāng)土文化的載體,因此,學習方言,傳承鄉(xiāng)土文化,有助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于此,將方言融入音樂課堂,讓鄉(xiāng)土文化滋養(yǎng)音樂課堂,有助于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筆者學校位于著名風景城市武夷山,這里有自己的方言。近年來,筆者通過將音樂與方言進行融合教學,引導學生在有趣的音樂課堂中學習武夷山方言,體會豐富的本土文化,從而在提升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在音樂課堂中說方言 培養(yǎng)學生對武夷山方言的認同感
(一)借助旋律說方言
武夷山方言具有音樂感,因而教師在教學生說方言的時候可以加入音樂旋律。舉例而言,筆者在課堂上先教學生說一些簡單的方言,比如:上課——yonglong;老師好——laoshu hao;唱歌———qiong guo。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借助do到so的音階歌唱方式引導學生唱方言。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更快地掌握方言的發(fā)音,也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方言與音樂的聯(lián)系,從而為接下來用方言唱歌奠定基礎。
(二)創(chuàng)設語境說方言
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說方言的興趣,筆者在音樂課正式開始前5分鐘,讓學生用方言講與音樂有關的故事。比如,筆者在給學生介紹音樂神童莫扎特前,請會說方言的學生用武夷山方言介紹莫扎特的童年趣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莫扎特的生平,又可以讓學生借助具體的語境更好地學習方言。
二、在音樂課堂中唱方言 感受方言韻味,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一)在個別段落用方言代替普通話演唱
用方言演唱歌曲具有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在學生學完歌曲的唱法后,教師可以在歌曲的個別段落用方言代替普通話演唱,并讓學生學習方言的唱法。這樣一來,學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用方言演唱部分歌詞,不僅能夠降低方言學習的難度,還能感受方言的獨特韻味。
例如,筆者在教唱維吾爾族民歌《阿拉木汗》后,將其中的歌詞“阿拉木汗什么樣?身段不肥也不瘦”標注出來,用武夷山方言演唱其中的“什么樣”和“不肥也不瘦”兩處:“阿拉木汗shumuyong?身段maibouyamaisui”。學生聽后覺得很有趣,紛紛模仿筆者的唱法。經過演唱,學生學會了“什么樣”和“不肥也不瘦”的方言,并體會到用武夷山方言唱歌的樂趣。
再如,筆者在教唱音樂劇《音樂之聲》的主題曲《DOREMI》時,將學生耳熟能詳?shù)母柙~“Do-re-mi-fa-so-la-ti”用武夷山方言來演唱,即“yi-nei-sang-sei-nu-su-tei”。學生紛紛跟著唱起來,從而在掌握方言的同時還提高了音準。在筆者的啟發(fā)下,學生還能在其他的歌曲中加入方言演唱,從而實現(xiàn)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二)在演唱中強調襯詞
在歌詞中加入襯詞,可以增添歌詞的口語味,從而能夠更充分地表達情感。武夷山方言歌曲往往會加入襯詞,使得歌曲更加生活化。因此,在教唱含有襯詞的歌曲時,教師可以引入武夷山方言歌曲進行示范教學,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襯詞在歌曲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襯詞的唱法。
例如,在教唱四川民歌《采花》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歌詞中多次出現(xiàn)的襯詞“喲”的唱法,領略其韻味,筆者引入了武夷山方言童謠中的兩句歌詞來進行輔助教學,即“姐姐不過橋(呀)/姐姐不過溪(哪)”。這兩句歌詞用武夷山方言唱為“Zeizeienguogiu(wa)/Zeizeidengduokai(na)\"。要想把這兩句歌詞中的襯詞“呀”和“哪”唱出韻味,就要注意聲調的起伏變化。具體而言,要把“橋”唱出上滑音的感覺,把“呀”唱出下滑音的感覺;把“溪”唱出下滑音的感覺,把“哪”也唱出下滑音的感覺。如此,兩句歌詞連著唱出來,就會有起伏的聲調,從而體現(xiàn)微妙的情感變化。接著,筆者把襯詞“呀”和“哪”去掉,并唱出來,讓學生對比。學生會發(fā)現(xiàn)沒有襯詞就缺少了生活氣息。基于此,筆者讓學生學唱《采花》,用前面學到的襯詞唱法將這首歌中的襯詞“喲”唱出韻味來。學生分別嘗試唱出上滑音或下滑音的感覺,并對比哪種聲調更能體現(xiàn)歌曲的韻味,由此鍛煉歌唱能力。
(三)在節(jié)奏訓練中引用有趣的方言童謠或民歌
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在教學生節(jié)奏時,常按照例如“噠噠一噠一噠”的形式教學。這樣的節(jié)奏教學較為枯燥,容易導致學生不愛張口跟唱。對此,教師可以選用節(jié)奏感比較強且有趣的方言童謠作為教學素材。
例如,武夷山方言童謠《羊仔》中,“羊仔羊咪咩,牽去找阿姐,阿姐不在家,羊仔啼咩咩”的節(jié)奏型為
”。這樣的節(jié)奏緊湊且有規(guī)律,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此外,筆者還引用武夷山當?shù)匕傩湛陬^傳唱的方言民歌作為教學素材,如《勸女》的節(jié)奏型采用了后十六分音符‘ ×××x×××- ∣x×x×x×x×-∣∣ ”。筆者指導學生用武夷山方言唱這首歌,能夠讓學生掌握后十六分音符的節(jié)奏特點,同時還能讓學生感受民歌中的民俗民風。
三、在音樂課堂中聽方言 借助方言鑒賞音樂韻味,體會音樂中的鄉(xiāng)土文化
(一)在導入中聆聽方言
在音樂教學中,將方言作為導入素材,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2]。
例如,《黃河船夫曲》這首歌需要學生使用陜北方言演唱,但班級中學生大多沒聽過陜北方言,不知道用此種方言歌唱是什么效果。基于此,筆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在正式授課前用武夷山方言唱了當?shù)孛裰{《紅軍洗衣歌》,以此導入課堂。學生聽得很認真,在筆者唱到“Neixinuaigieguo(你是我的哥),puaixineigiemi(我是你的妹)”時,部分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唱罷,筆者問學生聽完這首歌有什么感受。有的學生表示感覺像是聽到家鄉(xiāng)的長輩在講一個感人的故事。筆者趁機告訴學生用鄉(xiāng)音演唱當?shù)孛窀钑菀鬃屓俗呷敫柚械氖澜?,感受歌中的情感。由此,筆者成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用陜北方言唱《黃河船夫曲》的興趣。
再如,筆者教唱山東民歌《包楞調》時,用武夷山方言演唱《請到武夷來吃茶》,以此導入課堂?!栋阏{》唱出了百姓用紡車紡紗的熱鬧場景,《請到武夷來吃茶》則唱出了百姓用當?shù)厣a的茶葉招待客人的喜慶畫面,兩首歌都展現(xiàn)了百姓喜獲豐收、安居樂業(yè)的畫面,具有異曲同工之處。筆者用武夷山方言唱到“QiangdaoWuyilieyida(請到武夷來吃茶),yidajiuyiWuyida(吃茶就吃武夷茶)”。學生聽后,紛紛模仿筆者唱到“yida”。筆者趁機告訴學生“yida”就是吃茶的意思,讓學生知道要理解民歌,就需要結合當?shù)厝苏f話的習慣。基于此,教師引出《包楞調》,給學生播放方言版本,并問學生這首歌里哪個詞需要結合當?shù)厝说恼Z言或者生活來理解。學生很快找到歌中多次出現(xiàn)的“楞”。筆者給學生講解到“楞”是模仿紡車發(fā)出的聲音,紡車工作個不停,意味著百姓棉花獲得豐收?;诖?,學生順利進入新歌的學習。
(二)在鑒賞時聆聽方言
鄉(xiāng)音能夠喚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而用方言演唱的鄉(xiāng)土音樂無疑是鄉(xiāng)音的代表[3]。在鑒賞民間音樂的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鄉(xiāng)土音樂,聆聽鄉(xiāng)土音樂中的方言,從而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筆者給學生播放譜曲演唱的“武夷山古謠”“武夷山順口溜”等,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武夷山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樸實樂觀的民風,豐富學生對民間音樂的認知,使學生可以遷移對本土音樂的鑒賞感受,更好地鑒賞其他的民間音樂。
四、基于音樂課堂談方言 完善方言融入機制,提升音樂學科育人價值
(一)建立武夷山方言音樂資料庫
當前,較為流行的武夷山方言歌曲多是適合成人欣賞和演唱的作品,適合小學生學習的作品較為稀缺。教師應廣泛搜集適合小學生演唱的方言音樂作品。除了借助上網(wǎng)搜索、翻閱當?shù)匚墨I資料,教師還可以走進街頭巷尾,尋訪會唱方言音樂的當?shù)厝?,將其演唱過程錄制下來,作為一手資料。對于搜集到的資料,教師要分門別類進行數(shù)字化整理,建立較為完善的武夷山方言音樂資料庫,從而方便教學使用。
(二)創(chuàng)編武夷山方言音樂作品
教師可以聯(lián)合校外的文藝工作者,將與武夷山相關的題材編寫成有趣短小的方言音樂作品,歌唱武夷山的好山、好水、好茶等,并給它們編上明快的節(jié)奏,使它們便于小學生傳唱。此外,教師還可以給武夷山方言音樂作品制作音樂短片,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雙重體驗,提高學生對這些音樂作品的關注程度,培養(yǎng)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興趣。
(三)開展武夷山方言音樂歌唱比賽
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在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中開展方言歌曲歌唱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在比賽前,學生通過勤學苦練,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武夷山方言音樂的歌唱方法;在比賽中,學生用武夷山方言進行演唱,可以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在比賽后,學生可以豐富學習方言音樂的體驗,進一步認識到方言音樂的重要價值。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方言歌唱能力,還能激活學生傳承方言的意識,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不知不覺成為方言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四)開展家校合作
多數(shù)學生家長都會武夷山方言,但不了解方言的重要教育價值。教師可以開展家校合作,給學生布置需要和家長共同完成的音樂作業(yè),如讓家長用方言教孩子唱一首歌。在完成作業(yè)后,教師要認真評價學生從家長那里學到的成果,并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用方言唱歌的情況,形成家校合作閉環(huán)。
結語
總之,將武夷山方言融入音樂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和傳承地方文化,促使學生厚植鄉(xiāng)土情懷。教師應循序漸進地融入方言,讓學生經歷說方言、唱方言、聽方言的過程,逐漸感受方言音樂作品的魅力,并讓學生以音樂為平臺,增強對本土方言文化的認同,從而提升音樂學科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永梅.方言在課堂歌曲教學中的運用及思考[J].音樂天地,2015(11):20-21.
[2」林群.中學音樂課堂中福州民謠教學的可行性探究:以福州歌曲《一粒橄欖》進課堂為例[J]:音樂時空,2015(7):176-177.
[3」容輝,蔡麗寧.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民歌傳唱之“鄉(xiāng)音”特征[J].名作欣賞,2011(36):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