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275(2025)04-72-04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會用數(shù)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在此背景下,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發(fā)展和理性建構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量感作為數(shù)學學習的基礎素養(yǎng),是小學數(shù)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而體驗式教學則是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有效途徑。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通過親身參與和實際操作促進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與具體的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從而實現(xiàn)對量感的深刻理解和應用。本文探討體驗式教學在小學生量感培養(yǎng)中的具體策略,旨在為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參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
一、體驗式教學在小學生量感培養(yǎng)中的價值
(一)增強學生對量的直觀感知
增強學生對量的直觀感知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價值之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對量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層面,缺乏直觀感受和真實體驗,導致學生對量的理解不夠深入,難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而體驗式教學通過實際操作和具體體驗,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直觀感知量的存在和變化,從而形成對量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時,學生通過直尺或卷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米、厘來等單位的實際意義。此種體驗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量的空間感知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量的具體形象,從而增強對量的直觀感知。此外,體驗式教學還強調(diào)通過多感官參與來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不僅通過視覺感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而且可以通過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體驗量的不同維度。多感官的綜合參與有助于學生形成對量的全面認識,增強對量的直觀感知。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量感的興趣
量感學習涉及許多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如體積、面積、長度等。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往往難以讓學生全面理解,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體驗式教學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和互動,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量感的重要概念。[2]例如在“體積”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誰能用最少的積木搭建最大的空間”比賽。學生通過動手搭建,親身感受到不同體積的大小和差異。此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量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體驗式教學還常通過合作學習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和集體互動,學生可以在相互交流和分享中共同進步。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測量、估算等任務,不僅可以增強對量的理解,而且能體驗到利用集體智慧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促進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體驗式教學強調(diào)知識的應用性,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和開展實際操作,幫助學生將量感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培養(yǎng)實際應用能力。量感作為一種基礎的數(shù)學概念,不僅在數(shù)學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中也有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量感的能力,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價值體現(xiàn)。在體驗式教學中,通過設計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應用量感知識。例如在學習面積計算時,教師設計測量和計算教室地面面積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面積公式。此種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使學生能夠理解面積計算的實際意義,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jù)情境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應該在真實情境中進行。通過在具體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此外,體驗式教學還強調(diào)跨學科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將量感知識與其他學科內(nèi)容相結合,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學科和情境中應用量感知識,從而加深對量感知識的理解,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二、指向小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體驗式教學策略
(一)使用多感官材料教學,拓展學生的量感認知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使用多感官材料是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重要策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材料,通過體驗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建立對量的直觀認識,并將其內(nèi)化為抽象的量感認知。
教師可以通過視覺材料增強學生對量的直觀感知,如利用實物、圖像、視頻等,展示不同物體的大小、長短、遠近等量感特征,使學生通過視覺刺激建立對量的初步認識。例如在人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8課“克和千克”的教學中,教師可展示一組不同質量的物體,如一個蘋果、一袋大米、一瓶水等,讓學生觀察并比較物體的質量,從而形成對“克”和“千克”的視覺認知。教師還可以通過聽覺材料強化學生對量的認知體驗,通過播放不同節(jié)奏、音量、頻率的聲音,使學生能夠在聽覺上感受到量的變化,或者使用語言描述、音頻講解等方式,幫助學生在聽覺上建立對量的理解。例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同質量的物體,通過制造出敲擊或落地的聲音,讓學生感受不同質量物體敲擊或落地聲音的區(qū)別,從而理解“克”和“千克”的量感差異。此外,觸覺材料的使用也是拓展學生量感認知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實物操作、模型構建等方式,讓學生在觸摸、操作中感受量的具體特征。教師可以準備不同材質、質量的物體,組織學生通過觸摸感知物體的輕重、大小,從而在觸覺上建立對量的認知。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量的具體變化,如通過操作測量工具,進行實際的測量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到量的真實意義。例如在“克和千克”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質量不同的教學用具(如小石頭、蘋果、書本等)和實際的測量工具(如天平、電子秤等),組織學生通過實際測量不同物體的質量,用手的觸感直觀感知物體的輕重,從而在觸覺上建立對“克”和“千克”的認知。通過親身體驗稱重過程,學生可以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具體差異。在上述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與多感官材料互動,直觀地感受量的特性,逐步建立起系統(tǒng)的量感認知體系。
(二)引入生活真實情境,加深學生的量感理解
體驗式教學的核心在于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主動探索,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知、理解量的概念,拓展其量感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提升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3]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符合其認知特點的情境,將課堂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課程開始時,教師通過描述或展示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人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吸引其注意力,使其感受到情境的真實感。例如在講解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7課“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nèi)容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正在設計一個房間的地板布局。教師展示房間的平面圖,標明各個區(qū)域的長寬尺寸,并提供幾種不同尺寸、形狀(包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地磚模型,通過具體且直觀的情境設定,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幾何形狀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谇榫常處熆梢蕴岢雠c量感相關的數(shù)學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應具有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欲望。例如教師通過提出“如果我們使用長方形地磚,需要多少塊?”或“如果改用正方形地磚,又需要多少塊?”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并讓學生在模擬的房間平面圖上用地磚模型進行實際操作和擺放。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關系,以及知道如何計算地磚的數(shù)量。在完成基本任務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其他類似的生活情境,或者地磚的尺寸不同,應該如何重新計算地磚的數(shù)量,鞏固和拓展對量的理解。
(三)設計多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量感體驗
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概念。在量感培養(yǎng)中,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感知物體的大小、形狀、相對位置,進而形成對量的直觀感受和深刻理解。4首先,教師可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和比較物品的形狀、大小、相對位置,在具體操作中直觀感知物體,理解長度、高度、寬度等概念,使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變得具象化和易于理解。其次,教師可選取日常物品組織學生開展實物觀察和比較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讓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物體特征,促進學生在交流中整理和深化對量感的認知。[5]最后,教師可組織立體建模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建模過程中感受物體的空間關系和體積,在實踐中豐富量感體驗。
以人教版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5課“觀察物體(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多元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量感體驗。例如帶領學生觀察教室內(nèi)的各種物體,如桌子、椅子、書架等,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形狀、大小、相對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它們的長度、高度、寬度,理解這些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接著選擇日常物品,如文具盒、玩具、水瓶等,讓學生進行實物觀察和比較,討論不同物體的高與矮、寬與窄、大與小等。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這些概念,深化對量感的認知。教師還可以組織立體建?;顒樱龑W生使用積木或黏土建造簡單的立體模型,或者引導學生使用積木進行三維建模。在搭建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每塊積木的大小和形狀,合理排列和組合,從而潛移默化地感受物體的空間關系和體積,加深對量的體驗。
(四)進行跨學科整合,拓展學生量感維度
跨學科整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個學科的知識、技能、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知識結構。在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過程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跨學科整合策略,以拓展學生的量感維度,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教師可將數(shù)學與科學、美術、體育等學科的內(nèi)容有機融合,通過將數(shù)學中的量感概念與科學實驗中的測量、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比例、體育活動中的距離和時間等具體內(nèi)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量感。
具體而言,可以設計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活動,以拓展學生的量感維度。以人教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5課“三角形”為例,教師可以設計“建造一個小型房屋模型”項目,組織學生進行數(shù)學計算、科學探究、美術設計,項目流程如下:
① 數(shù)學計算:教師設定房屋的屋頂為三角形,引導學生測量屋頂?shù)倪呴L和角。通過計算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長度和面積的量感,理解三角形的幾何性質和其在真實情境的應用。
② 科學探究:在學生初步認知三角形的知識后,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指導學生使用測量工具,如尺子和量角器,測量并標記房屋各部分的長度和角度,確保三角形的精確性。此過程學生會進一步理解長度、面積、體積的概念,體驗不同物體在量感上的差異。
③ 美術設計:在完成數(shù)學計算和科學探究后,學生需要進行美術設計。教師可提供紙板、彩紙和木條等材料,指導學生設計、裝飾房屋模型。此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不同材質的質量和體積的認識,進一步拓展量感維度。
(五)建立長效體驗機制,確保量感培養(yǎng)效果
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教師應制訂長效體驗機制,將量感培養(yǎng)系統(tǒng)地融人長期教學中。長效體驗機制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制訂持續(xù)性的教學計劃。教師應在學年初制訂詳細的量感培養(yǎng)目標,設定周期性主題,主題活動應涵蓋測量、比較、估算等多個維度,并分階段規(guī)劃教學內(nèi)容和活動,如“長度測量月”“重量感知月”等,使學生在各個時間段內(nèi)都能接觸到不同方面的量感內(nèi)容。第二,注重活動的連續(xù)性和漸進性。教師需要定期評估學生的量感發(fā)展情況,使學生在持續(xù)的實踐和體驗中逐步形成對量的直觀感知和深刻理解??梢酝ㄟ^設計階段性的小測驗、課堂觀察記錄、學生自評表等評價工具,動態(tài)監(jiān)測學生的量感培養(yǎng)情況。例如某一學期教學重點為長度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該學期每個月的月末安排一次小測驗,讓學生獨立完成對不同物體長度的測量,并記錄結果。第三,長效體驗機制的核心包括家校合作機制。教師需要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量感培養(yǎng)中,通過家庭作業(yè)和家庭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家中進行量感相關的操作和體驗。家長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和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通過實施長效體驗機制,可以有效提升量感培養(yǎng)的效果,使學生形成對量的直觀感知和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鄒娟,汪建.小學數(shù)學量感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究[J].
基礎教育研究,2023(19):58-61.
[2]連華美.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shù)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4(25):81-86.
[3」崔萍.指向量感素養(yǎng)的小學數(shù)學體驗式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24(16):43-45.
[4」林裕村.基于體驗式教學的小學數(shù)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4(11):165-167.
[5」林屏.體驗式教學模式下小學數(shù)學“量感”培養(yǎng)策略[J].亞太教育,2023(20):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