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2-0015-07
1引言
第5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近11億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 78%[1] 。特別是對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青年來說,網絡深刻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加強網絡育人是符合網絡時代特征,適應當代大學生需求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網絡育人是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重要途徑,而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國家戰(zhàn)略使得網絡育人的價值更加凸顯。
對高校圖書館而言,重視網絡育人是新時代高校圖書館履行教育職能,成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必然選擇。網絡育人是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型育人方式,其功能的發(fā)揮并不是網絡和育人的簡單相加,而是需要高校圖書館深入思考其與文化育人、空間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等傳統(tǒng)育人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互聯(lián)網思維重新設計布局,實現新型育人方式與傳統(tǒng)育人方式的深度融合,整體構建高校圖書館“網絡+”育人模式[2]77 。
網絡文化建設是網絡育人工作的根本性建設[3]。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是開展網絡文化建設,推進網絡育人的重要載體。2013年,教育部、國家互聯(lián)網信息辦公室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積極實施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等項目。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關于培育建設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通知》,正式啟動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培育建設工作,公布首批“教育部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入選名單[4]。各高校高度重視,積極組織推進校級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建設與培育工作。目前在理論研究上也有一些分享培育心得的學術成果。例如,林東偉[5]36-38總結廈門大學的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經驗,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設模式。葉定劍等從做好遴選、組織培育、成果創(chuàng)作及轉化、夯實保障等方面探析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設策略。未來,從Web2.0步人Web3.0時代,網絡媒體將更加數字化、智能化[],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也將面臨發(fā)展轉型的重要階段。
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方向的探索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合作開展網絡育人活動。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與新青年網絡文化工作室共同舉辦“脫機自習”活動,所有參與者在存放手機后堅持無網自習[8]。二是高校圖書館擔任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培育指導單位。例如,西南大學圖書館[9]、福建農林大學圖書館[10]借助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舉辦閱讀推廣活動;中國礦業(yè)大學圖書館依托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搭建新媒體宣傳矩陣[1]??梢?,相關研究和實踐的數量較少且零散,與時代新要求、政策新方向和用戶新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2]78 。
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統(tǒng)挖掘圖書館培育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以下簡稱“交大館工作室”)實踐經驗背后的抽象規(guī)律,遵循網絡育人的功能定位、要素框架以及實施機制的邏輯思路,逐一論述,以期為高校圖書館同行進行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申請、培育、運營,開展網絡育人實踐方面提供可借鑒的經驗[2]77 。
2 功能定位
高校圖書館指導的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存在普遍共性特征的同時,也因圖書館獨特的功能和地位影響,存在個性特征。本文對這些特征梳理概括,確定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視角下高校圖書館網絡育人的功能定位(見圖1),以差異化、品牌化、特色化賦能高校圖書館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高質量發(fā)展,將圖書館打造成為高校網絡育人的重要陣地。
作為高校文化中心的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網絡文化的重要陣地。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建設應與圖書館的文化引領、文化熏陶和文化傳播深度融合,營造濃厚的網絡文化氛圍。例如,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等都可以成為高校圖書館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2.2挖掘圖書館資源價值,拓展網絡育人特色渠道
館藏資源是圖書館的核心優(yōu)勢。通過深度挖掘館藏資源的價值內涵,創(chuàng)作高質量的網絡文化作品,可以極大地豐富網絡育人的內容供給。尤其是在數字化時代,以數據庫為代表的電子資源已經成為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新媒體屬性的數據庫[12]不僅可以為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提供豐富的網絡育人內容供給,也可以成為網絡育人的特色媒介。
2.3圍繞圖書館空間價值,打造網絡育人立體場景
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融合不僅是網絡社會發(fā)展的新趨勢[13],也是智慧圖書館空間建設的新方向。空間融合背景下,網絡育人不應該只關注虛擬的網絡空間,同樣不可忽視實體的物理空間,更要積極探索虛實融合空間下面向未來的全新育人場景。例如,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可以參與智慧圖書館的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開發(fā),推動5G通信、人工智能、AI等新技術的應用,圖書館虛擬空間成為系統(tǒng)技術的應用場景,實體空間則成為成果轉化和質量檢驗的實踐場域,反哺圖書館網絡育人服務工作開展和質量提升。
2.4強化圖書館組織價值,突出網絡育人朋輩主體
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都非常重視和支持大學生群體參與圖書館管理、服務與宣傳等工作,很多高校圖書館都設有專門的學生組織,如學生管理委員會、學生社團和志愿服務團隊等,可以說,大學生網絡工作室的本質是網絡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型學生組織形態(tài)。圖書館應突出大學生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做好配套保障和資源支持,服務學生全面發(fā)展。
3要素框架
網絡育人由諸多要素組成,從本質上理清網絡育人的核心要素、確定育人要素框架是高校圖書館開展網絡育人的關鍵[14]13]。參考既往學者研究觀點[15],結合上文論述的網絡育人功能定位,文章認為高校圖書館培育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開展網絡育人應圍繞五個核心要素:主體、內容、介體、環(huán)體、客體[16]。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如下(見圖2)。
3.1主體
按照作用分工,可以將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參與主體劃分為“核心層一輔助層一延伸層”:由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館員組成工作室運營團隊,即核心層;由圖書館員擔任工作室指導老師,作為輔助層進行指導和協(xié)助把關;校內外利益相關者群體作為延伸層廣泛參與。
3.2內容
“內容”是大學生網絡工作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表現為多種多樣的網絡文化作品[5]37。在內容供給側,充分挖掘館藏資源,強化網絡文化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教育價值;在內容需求側,以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為切入點,通過喜聞樂見、形象生動的方式表達、傳播網絡文化作品。
3.3介體
介體是連接主體、內容和客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網絡育人與網絡緊密相連,以新媒體為代表的網絡平臺成為網絡育人的基礎介體。同時,網絡育人與日常育人并非格格不入,相關的線下活動同樣是網絡育人的重要介體[17]。實現新興渠道與傳統(tǒng)渠道的結合,線上渠道與線下渠道的融合,圖書館渠道與第三方渠道的聯(lián)動,搭建復合型育人渠道。
3.4環(huán)體
大學生所處的社會政策環(huán)境、網絡技術環(huán)境等作為宏觀層面的環(huán)體;高校和圖書館協(xié)調指導、教育引導和保障支持構成中觀層面的環(huán)體;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自身的規(guī)章制度、運行機制、條件設施等形成微觀層面的環(huán)體。從“宏觀一中觀一微觀”三個層面構成環(huán)體要素,共同為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提供發(fā)展環(huán)境。
3.5客體
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語境下的育人客體,除受網絡文化作品影響帶動的大學生,也包括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大學生運營者、建設者和網絡文化作品的大學生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造者。需要說明的是,網絡“去中心化”使得身處高校網絡育人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兼具教育客體和教育主體的雙重屬性,主客體之間的身份甚至可以相互轉換[14]131 。
4實踐機制
交大館工作室以建設圖書館網絡電臺為目標,主要進行原創(chuàng)音頻節(jié)目的制作和傳播。文章進一步結合交大館工作室的實踐內容,以四大功能定位為基礎,圍繞五大核心要素,構建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視角下高校圖書館網絡育人的實踐機制(見圖3)。
4.1主體成長機制
挖掘館員作為“老師”和“教育者”角色的潛能,資深館員以“指導老師”的角色帶領學生館員開展專題性的實踐活動,而不僅僅是提供支持性服務[18]。制訂分層培育策略,尊重工作室內不同學生基礎和能力的差異性,采用引導啟發(fā)型、興趣導向型和自主探究型相結合的進階式培育模式(見表1),覆蓋學生成長全周期。隨著培育類型由引導啟發(fā)型向自主探究型的遞進,學生的教育主體角色在不斷增強,指導館員的指導角色也在不斷變化。
專業(yè)館員指導 引導啟發(fā)型 興趣導向型 自主探究型 主體成長機制收獲感 成就感 榮譽感 + 歸屬感 使命感 主體激勵機制
新技術新媒體應用創(chuàng)意 主題 策劃 音頻 剪輯 宣傳產生 確定 設計 錄制 制作 推廣
利益相關者合作 書籍推薦 建黨百年·黨史學習專題 結合興趣和專業(yè)固定 文化傳承 特色 迎國慶·愛國專題 選 自行討論確定 內容生成機制空間場地保障 主題 榜樣力量 主題 主題 制訂實施計劃書環(huán) ·境保障 校園生活 新學期·新開始專題 圖書館配套支持文獻資源支持機制 融媒體宣傳矩陣 網絡電臺 線下校園文化活動 互動體驗設備設施支持 嘩哩嘩哩視頻網 微信公眾號 沙龍講座 實體展覽 內容傳播機制全媒體數據中心 實體場館閉館電臺配套經費支持基于個體成長的育人成效成果傳播支持 學生個體能力發(fā)展 校園網絡傳媒人才培養(yǎng) 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形成效果評估機制網絡文化優(yōu)秀作品產出 網絡文化正能量傳播 網絡文化環(huán)境改善管理制度完善基于帶動他人的育人成效!
4.2主體激勵機制
維系大學生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是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保證[5]38 。交大館工作室以特色志愿服務的形式開展,圍繞“五感”,加強精神激勵:推薦學生、報送音頻成果參與市級、校級網絡文化節(jié)和各類獎項,提升其榮譽感;音頻作品在圖書館空間公開播放,個人作品轉化為圖書館服務項目,提升其成就感;學生參與圖書館管理決策座談會,與館領導面對面交流并提出個人意見,提升其使命感;團隊在圖書館內擁有專屬空間,配套有專業(yè)錄音、剪輯設備,提升其歸屬感;定期舉行實地調研、團隊交流、業(yè)務指導,推薦學生擔任各類活動主持人,增加他們個人能力的鍛煉機會,提升其收獲感。
4.3內容生成機制
交大館工作室采用矩陣式組織結構,分為常規(guī)運營團隊和項目實施團隊。常規(guī)運營團隊負責工作室日常運營的行政管理;項自實施團隊專注于原創(chuàng)音頻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推廣,負責音頻節(jié)目從創(chuàng)意產生、概念形成、策劃設計、音頻錄制、剪輯制作到宣傳推廣等環(huán)節(jié)的全流程。
在項目策劃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固定主題或者特色主題(見圖4),也可以由項目實施團隊根據自己的專業(yè)和興趣,討論決定自選主題,制訂完善的項目實施計劃書后,由指導館員給予配套支持。
在項目實施中,涉及朋輩互助關系和師生互動關系這兩種關系。在朋輩互助關系中,由音頻制作經驗豐富、能力表現突出的同輩擔任領導者、培訓者和合作者,主要進行思想引領、業(yè)務指導和項目推進。在師生互動關系中,指導教師和學生雙方處于平等地位,指導教師在其中擔任觀察者、支持者和引導者,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想法和創(chuàng)意,發(fā)揮圖書館員在信息資源檢索利用的專業(yè)優(yōu)勢,做好意識形態(tài)問題把關、相關資源保障和思想價值引導等工作。
4.4內容傳播機制
結合不同主體、不同形態(tài)媒體平臺的受眾差異及傳播特點,在音頻內容、發(fā)布時間等方面有效銜接,文字、圖片、視頻等媒體傳播形式相互配合,搭建立體的融媒體宣傳矩陣。微信公眾號的圖文推送、嘩哩嘩哩視頻網的微電影、UP主的VLOG、喜馬拉雅FM的音頻電臺都可成為傳播載體。同時,以網絡音頻作品為主線,延伸策劃同一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建黨百年·黨史學習專題\"欄目為例,玲聽音樂黨史、進行點播互動、分享黨史故事等形式的音頻作品與多樣線下活動交叉同步進行。設計制作立體拍照框,組織擺拍墻體驗活動,同時,開放VR黨課互動體驗。
除了上述常規(guī)的傳播渠道,還可拓展具有圖書館特色的傳播渠道。第一,挖掘圖書館實體空間的場所價值。高校圖書館一直十分注重讀者在實體空間的聽覺感受,國內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在閉館時段播放主題背景音樂,以達到舒緩讀者緊張的學習壓力、營造溫馨舒適環(huán)境氛圍的目的,但播放形式較為單一,育人成效相對有限。交大館工作室將實體物理空間作為一個固定場景[19],于閉館時段播放包含主題內涵、人聲播音、背景音樂和剪輯制作等專業(yè)電臺元素的音頻節(jié)目,極大地豐富了讀者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加入全媒體數據中心建設計劃。近年來,圖書館啟動全媒體中心建設,以數據庫的形式對原創(chuàng)類、購進類多媒體資源進行整合揭示,交大館工作室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音頻作品已納入該計劃的建設。全媒體數據中心也將成為特色傳播渠道,實現對網絡音頻作品和學生創(chuàng)作成果的長期存儲,方便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的查找、瀏覽、利用和分享。
4.5環(huán)境保障機制
交大館工作室從“宏觀一中觀一微觀”三個方面構成強有力的實踐環(huán)境保障支持。1)緊抓價值引領,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選拔政治覺悟高、思想素質好、業(yè)務能力強的專業(yè)館員作為工作室指導教師。2)緊跟技術發(fā)展趨勢和大學生需求變化。面對宏觀層面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政策環(huán)境和技術環(huán)境的變化能夠及時響應,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媒體,創(chuàng)新網絡文化作品的傳播形式和媒介。3)緊密聯(lián)系館內外、校內外利益相關者群體。申請加入學校網絡文化工作室聯(lián)盟,與其他校內網絡文化工作室保持密切合作關系,有效提升網絡音頻作品的傳播力、網絡電臺的影響力。4)緊抓制度建設落實,健全配套保障。以完善的團隊組織框架、管理規(guī)范制度和節(jié)目制作流程培養(yǎng)學生自覺自律、講紀律、守規(guī)矩的良好習慣,暢通工作室內“微循環(huán)”。同時,創(chuàng)造寬松包容的環(huán)境,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供廣闊空間,賦予較高的容錯率,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參與網絡文化建設的快樂、意義和收獲。通過劃撥專屬空間作為活動場地,購置專業(yè)錄音設備的經費支持,提供成果應用轉化機會等方式促進網絡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新孵化。
4.6效果評估機制
交大館工作室堅持“作品成果導向”和“學生成長導向”相結合的評價原則,從多維度關注育人成效,多元化評價育人成效。
4.6.1基于個體成長的育人成效。動態(tài)關注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文化建設過程中個體的成長和收獲。在工作室的運營維護中,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鍛煉,培養(yǎng)了專業(yè)的管理人才;在音頻作品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中,學生的媒體素養(yǎng)、網絡素養(yǎng)等業(yè)務素養(yǎng)得到提升,培養(yǎng)了校園網絡的傳媒人才;在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中,學生的人文情懷、文化素養(yǎng)得到滋潤,培養(yǎng)了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近三年,工作室共有9名學生榮獲校級“優(yōu)秀團干部”“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曾擔任電臺主要負責人的學生這樣描述自己的收獲:“感謝圖書館老師和工作室的朋友們!正是節(jié)目策劃時的每一個想法、錄音棚里留下的每一串歡笑、電腦前與背景音樂的每一遍共舞讓那些不起眼的課余時間被銘記,讓每一個在電臺的日子閃閃發(fā)光?!?/p>
4.6.2基于帶動他人的育人成效。工作室內學生骨干自身成長,對同輩產生正向激勵作用,而成功孵化培育的網絡文化精品也在展示、傳播、推廣過程中產生了積極影響。截至2024年12月,網絡電臺累計聽眾近6萬人次。在2022年圖書館服務滿意度調研中,關于“您對圖書館閉館音樂(如更新頻率、內容設置等)的滿意度”的得分為4.4分(滿分5分)。也有讀者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fā)表對閉館電臺的喜愛:“圖書館的閉館電臺廣播伴著《親愛的旅人》的歌聲,和我說:‘同學們,讀書就是回家'”。
5結語
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項目概念的提出和實踐探索已有近10年歷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但遺憾的是在高校圖書館業(yè)界未見較為系統(tǒng)的深人思考。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是高校圖書館緊扣網絡時代脈搏,融人學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機遇,應該得到高校圖書館業(yè)界的重視。未來,高校圖書館更應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科學培育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推動網絡育人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本文總結圖書館培育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設計思考和建設經驗,探討高校圖書館依托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開展網絡育人的四大功能定位、五個核心要素和六項實踐機制,以期為高校圖書館培育建設網絡文化工作室,提升網絡育人工作質量提供些許經驗[2]78 O
[參考文獻]
[1]第5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發(fā)布[EB/OL].[2024-09-01].https://www.cnnic.net. cn/n4/ 2024/0828/c208-11063.html.
[2]張吉,王沖.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網絡育人的功能定位、核心要素與實踐機制:基于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研究視角[C]/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CALIS管理中心,圖書館.2023年第十六屆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上海:圖書館,2023.
[3]鄧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理論與實踐(網絡育人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87.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關于培育建設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通知[EB/OL].[2022-12-31].http://www.moe.gov.cn/s78/A12/tongzhi/201407/t20140704_171168.html.
[5]林東偉.怎樣培育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J].中國高等教育,2018(5):36-38.
[6]葉定劍,張逸陽.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設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13-116.
[7]國家信息中心發(fā)布《2020中國網絡媒體發(fā)展報告》(附報告全文)[EB/OL].[2023-01-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13675.
[8]如何引領網絡一代青年學子:北京大學試水“全環(huán)境育人\"[EB/OL].[2022-12-01].https:/news.pku.edu.cn/mtbdnew/284-294825.htm.
[9]\"探尋”:西南大學圖書館第38期讀書會活動側記[EB/OL].[2022-12-01].https://dxs.moe.gov.cn/zx/a/ds_ydh/211104/1735130.shtml.
[10]我校舉辦第十七屆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EB/OL]. [2022-12-01].https://www.fafu.edu.cn/2021/0430/ c132a60112/pagem.htm.
[11]周夢,姚文浩.高校圖書館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策略研究[J].辦公室業(yè)務,2020(23):169-170.
[12]范春萍.數據庫:新媒體時代不可忽視的科技傳播平臺[J].科技傳播,2009(2):48-50.
[13]陳旻,李呈.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融合情境下網絡文化育人機制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107-111.
[14]駱郁廷,付玉璋.論高校網絡育人協(xié)同機制構建的時代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4):128-134.
[15]楊增崠,張再興.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問題的思考:“四要素說”與“六要素說”的對比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8(19):25-31.
[16]楊曉慧.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195.
[17]蔣廣學,張勇,徐鵬.高校網絡育人工作的系統(tǒng)思考與實踐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3):119-123.
[18]陳建龍,邵燕,張慧麗,等.大學圖書館現代化的前沿課題和時代命題:《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解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48(1):17-28.
[19]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3):20-27.
[收稿日期]2024-11-18
[作者簡介]張吉(1990—),女,碩士,館員,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王沖(1988一),男,碩士,助理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
[說明]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青年人才培育項目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志愿文化培育及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23QN02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