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25)05-0001-07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動員歷史演進與經驗啟示(SZ241001);江西理工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動員研究(JX-UST-SKRC-04)
作者簡介:,男,安徽阜南人,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關鍵時期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未來圖景,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fā)進取。面對日趨繁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逐漸擴展的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豐富多樣的人民群眾新期待,如何廣泛凝聚思想共識,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復興偉業(yè)成為亟待破解的實踐課題。我國學界關于動員的研究雖然在范式層面和方法運用層面較多吸收和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但堅持從中國具體國情形勢、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國家治理和黨的建設等角度界定、解析動員及其相關概念。學者主要從現(xiàn)代化視角[1]、國家治理維度[2]、事物本質的哲學層面[3]和概念的一般語義和規(guī)范意義層面等解讀社會動員[4]。闡釋政治動員,學者形成“過程說”[5]\"手段說”[6]等觀點。學者主要從廣義視角即將網絡運動與社會運動結合,狹義視角即將網絡動員與其他動員形式相結合,界定網絡動員的概念,研究網絡動員生成方式、實施渠道、關注對象和作用機制等。有學者以政府輿情類網絡事件為研究對象,認為網絡動員的作用機制可以劃分為情感動員機制、資源動員機制和共意動員機制[7。以中國共產黨作為動員主體,學者主要研究中央蘇區(qū)時期[8、抗日戰(zhàn)爭時期[9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10]的動員方式、策略和舉措等,涉及青年群體[1」、婦女群體[12]和農民階級[13]。也有學者關注了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動員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群眾動員觀點與主張,例如從內容構成、理論地位和實踐意義等維度剖析毛澤東群眾動員組織理論[14],梳理和總結鄧小平新時期民眾動員的基本觀點[15],以及列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理論,提出一系列關于宣傳、鼓動、組織和動員群眾的思想觀點[16]。但是,鮮見挖掘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動員思想的研究成果。新征程中國共產黨需要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強基筑根、固本培元,因而更加需要挖掘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群眾動員的思想主張及其現(xiàn)實啟示,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接力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一、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動員思想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動員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循序漸進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沒有大量篇幅論述與引導社會動員,但他們從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觀的視角對資本主義腐朽社會和制度弊端進行深刻批判,并對社會形態(tài)更替過程進行邏輯考察和理性審視,指出了實現(xiàn)全世界無產階級真正聯(lián)合的歷史必然,成為社會動員思想形成的基礎和起點。
(一)以推進社會主義運動為基點
如何沖破政治專制和資本主義經濟剝削形成的雙重壓迫,成為日漸成熟的工人運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十九世紀上半葉,舊哲學與傳統(tǒng)革命觀念形成的慣性約束,導致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傳播受阻,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缺乏勇氣與毅力,并且流于庸俗化和情緒化,陷入自我限制的泥潭。社會主義運動迫切需要確立新的歷史高度和斗爭目標,釋放無產階級的歷史力量,將革命斗爭推向前進。恩格斯通過事實和經驗的描述,區(qū)分歐洲各國革命形態(tài)的性質,揭示已經發(fā)生或者即將發(fā)生的革命彰顯的歷史價值。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gt;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中,就已從哲學上提出徹底革命的問題,從理論層面確立人的高度和從實踐層面尋求人的解放。在《危機和反革命》《柏林的辯論自由》《休戰(zhàn)協(xié)定的批準》《法蘭克福起義》《反革命內閣》中,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與人權的虛偽面目,揭示德國一切運動趨于衰落的直接原因,并提出只有采取堅決的打擊手段,對社會進行革命改造,才能實現(xiàn)人民的解放。他們認為,資產階級時代的革命不能再以舊哲學的傳統(tǒng)革命觀念為指導,局限于純粹的政治行動;推進社會主義運動需要徹底的社會革命,需要彰顯社會變革意義的政治革命和有民主組織為依托的殘酷斗爭。哲學思辨、歷史把握、事實描述與經驗歸納在社會主義運動論題中形成有機融合,引導馬克思、恩格斯從不同的研究維度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引領和推進社會主義運動,實現(xiàn)無產階級革命的新要求,必須動員人民、組織人民,竭力避免“社會上其他一切組織完善的和武裝齊全的階級都起來反對沒有組織的和武裝很差的人民”[17]488的悲劇發(fā)生。
(二)以明晰社會形態(tài)演進為前提
在《lt;政治經濟學批判gt;序言》中,馬克思以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深刻闡明了人類歷史演進的終極因素和內在邏輯,并且對到當時為止,人類歷史發(fā)展所經歷的諸種社會形態(tài)作了“大體說來”的臚列。馬克思、恩格斯以空間為向度,分析同一時空中組成社會結構的各要素,即微觀結構、中觀結構以及宏觀結構的共時性;以時間為向度,解剖社會結構變化映射在社會形態(tài)演化方面的表現(xiàn),即技術形態(tài)、所有制形態(tài)、交往形態(tài)與主體形態(tài)的歷時性;以實踐為向度,澄明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口生產以及社會關系生產對于社會結構變化及其形態(tài)演進的前提影響和基礎作用。從這一角度看,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形態(tài)更替必將深刻作用于社會動員活動尤其是實現(xiàn)有效的群眾聯(lián)合。剖析社會形態(tài)演化與社會動員的關系,如社會技術形態(tài)從漁獵社會、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到知識社會演進對于人的主體意識、自覺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喚起;再如,社會交往形態(tài)從以人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前資本主義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基礎的后資本主義社會,對于生產關系解釋形成新范式等,馬克思、恩格斯明確了社會動員實施與社會形態(tài)演進之間的邏輯關系,又通過對于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縱橫解剖,使社會結構各要素澄明在社會動員中的疊加優(yōu)勢。他們認為,現(xiàn)實的社會動員是紛繁復雜的,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對于社會動員的影響具有差異性,社會生產、社會要素與社會形態(tài)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共同對組織與動員群眾起決定作用。
(三)以無產階級廣泛聯(lián)合為旨歸
隨著世界市場不斷打破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社會生產與交往的普遍發(fā)展逐漸超越空間界限。資本大工業(yè)加速無產階級與生產資料的集聚,一些民族、國家或主動或被迫地卷人世界市場、卷入資產階級文明之中,同時作為現(xiàn)代機器大工業(yè)生產主體的世界各國工人從競爭而分散走向聯(lián)合,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fā)展起來。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寫道:“因為今天我寫這個序言的時候,歐美無產階級正在檢閱自己的戰(zhàn)斗力量,它們第一次在一個旗幟下動員成為一個軍隊?!盵18]68資產階級的全球擴張也壯大了無產階級的隊伍,塑造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品質,為無產階級廣泛聯(lián)合奠定堅實基礎和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資本的全球擴張加劇階級的緊張關系及其不平等態(tài)勢,引發(fā)無產階級的反抗斗爭從舊式民族解放運動范疇上升為新式的國際性人類解放斗爭。無產階級只有實現(xiàn)廣泛聯(lián)合,逐步確立國際意識和人類情懷,從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飛躍,醞釀和形成與世界市場中聯(lián)合的資產階級相抗衡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倡導的社會動員,立足階級聯(lián)合從民族地域形態(tài)向世界歷史形態(tài)的轉變過程,“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19]541。借助工業(yè)體系、交通網絡、通信技術的現(xiàn)代化,將全世界無產者廣泛地聯(lián)合,在全世界范圍內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實現(xiàn)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二、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動員思想的深刻意涵
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領導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斗爭實踐中,對社會動員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有了充分認識,并指出社會動員的功能邊界與運用程度。他們從社會動員暴露的普魯士軍事制度的嚴重缺點出發(fā),認為長期社會動員將暴露軍事制度的精神缺陷。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對社會動員作出系統(tǒng)性論述,但是他們在多部著作中闡述了關于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社會動員內核、堅持合理與有效運用社會動員的原則、把握經濟危機蘊含的社會動員契機、解釋工作與組織工作相結合的社會動員途徑等內容,形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動員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意涵。
(一)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社會動員內核
人的解放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主題,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畢生從事革命事業(yè)、領導無產階級斗爭的崇高價值追求。摒棄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詮釋人的本質方式,馬克思著眼于從“現(xiàn)實的人\"闡釋直抵和彰顯人的解放真諦的路徑。其一,以社會實踐和勞動為基點審視人的本質歷史演進和形態(tài)嬗變,使抽象性公民成為現(xiàn)實的人,將勞動復歸為人的自主自由活動;其二,以階級聯(lián)合為基礎,凝聚個體力量為現(xiàn)實的消除異化的社會力量,依靠社會力量破除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枷鎖與社會藩籬,消除階級壓迫、階級剝削以及私有制存續(xù)的根基。馬克思、恩格斯倚重和依靠社會力量實現(xiàn)人的解放的原因在于,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范疇,其彰顯與解蔽必然要置于社會關系的解放視域、訴諸社會力量凝聚,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已然深刻認識到“社會力量\"受到了現(xiàn)實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壓制,人在社會關系中被異己的力量束縛和禁錮,導致人在政治、經濟以及精神領域出現(xiàn)異化。立足社會基本矛盾演化為階級沖突對抗的時代境遇,馬克思、恩格斯準確預測資本主義私有制、資產階級統(tǒng)治以及國家共同體終將淪為虛幻泡影的規(guī)律趨勢,揭示人類實現(xiàn)解放的歷史必然性。他們也認為,實施社會動員,重視化解社會基本矛盾對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作用,有益于匯集消解異化的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使人的普遍性本質上升為現(xiàn)實性存在,回歸現(xiàn)實之境與本真狀態(tài)。
(二)堅持合理與有限運用社會動員
恩格斯在論及普魯士軍事改革時,認為普魯士資產階級反對改組計劃中規(guī)定的四年兵役期,“因為他們害怕這種加強會僅僅有利于反動派,會使沒落的軍人貴族復興,會使封建的、專制的官僚政黨有機會通過政變埋葬整個憲制”[20]66。普魯士資產階級在\"寧愿要用奴役換取的平靜,而不愿看到哪怕只是爭取自由的斗爭的前景”[20]63的前提下,完全喪失了同工人結成真誠聯(lián)盟的意愿,取得政權的道路更加狹窄。恩格斯對于這種擔憂予以辯證批判和無情嘲諷,認為“軍隊是借以實現(xiàn)政變的工具,因此軍隊的任何加強都會擴大實現(xiàn)政變的可能性,這完全正確”[20]68。恩格斯也指出“新紀元”內閣商談給軍隊的撥款、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所不斷采取的每個步驟以及實行兩年制兵役使暴力政變的精神手段減少等因素,會使得“甚至不用動員,單靠和平時期的常備軍,政變仍然可能發(fā)生”[20]69。作為推動階級斗爭、人類走向解放必要步驟的社會動員,必須保持與武裝斗爭緊密結合、明確運用條件,進行反對資產階級斗爭,必須以發(fā)動暴力革命的方式奪取國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正如,“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21]9
(三)把握經濟危機蘊含的社會動員契機
馬克思致托馬斯·奧耳索普的信中談到《資本論》在歐洲大陸和美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認為:“我的觀點開始在大陸工人當中傳播,那里對此不滿的上層階級和政治經濟學的正式代表正在對此大吵大噻?!盶"[22]456“在美國我們的宣傳由于危機而大有進展。危機對我們來說起了動員作用?!盵22456《資本論》作為“工人運動的圣經”,為美國1860—1870年興起“爭取八小時工作日\"運動提供了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在新的美國經濟大蕭條(1873年)再度激化原本已經異常尖銳的勞資矛盾的情況下,《資本論》明確回答工人關切的現(xiàn)實問題、論證斗爭的必要性、激發(fā)斗爭熱情,為迫使壟斷集團和美國政府通過完善制度、健全法律法規(guī)等方式適當提高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提供重要行動綱領,加速了《資本論》在美國的傳播和接受過程。此外,新的經濟危機導致勞資沖突不斷爆發(fā)、產業(yè)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顿Y本論》與科學社會主義以此為傳播前提和契機,為美國產業(yè)工人的罷工運動獲得輿論的支持、建立合法和有效的組織、形成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工人運動埋下伏筆。歷史確證了馬克思的預言,鐵路工人大罷工促進了美國鐵路聯(lián)盟的發(fā)展和全民運動的形成,所形成的全國性工人運動奏響了美國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樂章,標志著美國社會主義運動新紀元的開始。美國社會主義運動因歷史、文化、國情的因素沒能徹底改變或者至少目前仍沒能改變美國的社會性質,但深人挖掘和運用了經濟危機蘊含的社會動員契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實驗場域和現(xiàn)實機遇,促進了由空想向科學、由理論向實踐、從理想到實踐的發(fā)展進程。
(四)解釋工作與組織工作結合的社會動員途徑
馬克思在《新萊茵報》工作期間,堅持與恩格斯、《新萊茵報》編輯部的其他成員在群眾中進行了大量的解釋工作和組織工作,竭力動員人民起來反對猖獗的反革命勢力。普法戰(zhàn)爭期間,馬克思、恩格斯以宣言和戰(zhàn)爭短評的形式,揭露普魯士的軍事陰謀,并認為普魯士在保存自己舊制度之外,還會繼承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奸猾伎倆,即實際的專制制度和虛偽的民主精神,運用政治欺騙把戲和財政欺詐手腕,產生漂亮的言辭和最下流的詐騙行為。馬克思、恩格斯鮮明地指出,全世界工人的聯(lián)合終究會根絕一切戰(zhàn)爭,闡明國際工人協(xié)會對于普法戰(zhàn)爭的價值立場,并且以國際工人協(xié)會作為與經濟貧困和政治昏暗的舊社會相對立的新社會的先鋒。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先聲\"的巴黎公社運動也引起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極大關注,馬克思認為:“在現(xiàn)代最驚心動魄的這場戰(zhàn)爭結束后勝敗兩軍聯(lián)合起來共同殺戮無產階級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事件,并不是像俾斯麥所想的那樣,證明正在崛起的新社會被徹底毀滅了,而是證明資產階級舊社會已經完全腐朽了。\"[23]179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動已經深刻證明舊社會只不過是民族軀體上的“寄生贅瘤”。在論證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正義性、經驗與教訓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揭示梯也爾臨時政府的反動政權性質,展現(xiàn)巴黎革命運動的階級屬性、塑造出“公社萬歲”的革命形象,表明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長期性與復雜性,要求必須動員人民群眾加人無產階級大聯(lián)合和工農聯(lián)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三、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動員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fā)系統(tǒng)研究了社會動員、階級斗爭與人類解放的關系,為人類處理社會動員與自身解放的關系提供了明確路徑。盡管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治理方面與當代存在較大差異,但是他們社會動員思想具有的前瞻性論述、統(tǒng)領性理念在社會治理日益多樣的今天仍然彰顯著重要價值,為新時代實施社會動員、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優(yōu)勢提供啟示借鑒。
(一)堅持黨對新時代社會動員的全面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已然構成新時代國家治理、開展社會動員的核心與關鍵。首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保障黨在社會動員中的核心與領導地位。社會動員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并非樹立黨的唯一主體地位,而是在新時代社會動員主體趨于多元化的形勢下,牢固黨的核心與領導地位。在關切民族前途命運、人民根本利益、政黨建設等重大問題方面,中國共產黨具有無可比擬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與社會號召力。因而,新時代社會動員在空間場域、議題設置、方式運用、目標規(guī)劃、實施手段等都應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其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凝聚價值共識。在社會動員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凝聚人民群眾的思想共識。回溯百余年奮斗歷史,中國共產黨依托多種形式的理論傳播和教育,建構新型政黨、文明國家、現(xiàn)代社會、人民群眾之間思想共識和價值認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善用多種傳播媒介帶動社會輿論、傳播主流價值,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統(tǒng)攝社會各階層價值觀念,獲得社會動員精神動力。最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優(yōu)化社會動員的方式。傳統(tǒng)社會動員更多依靠行政力量來進行,動員主體依托科層制的層級結構傳播指令,動員對象被動參與。在社會動員主體逐漸多元化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應重視協(xié)商民主精神、規(guī)范社會資源分配,整合社會多樣化利益訴求,構建橫縱聯(lián)通合作機制,搭建相關平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
(二)堅持明晰新時代社會動員的合理邊界
社會動員有運用的合理性和有限性,發(fā)揮凝聚價值共識與提升效率的優(yōu)勢之余,也可能干擾社會正常秩序、突破法律底線、侵犯公民獨立自由的權利、淪為攻擊國家政權的工具。因此,新時代社會動員必須有其合理邊界,遵循適度性原則、提升法治化水平、增強專業(yè)化能力。首先,遵循適度性原則。社會動員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導向性與政治性的現(xiàn)象,能夠有效集聚經濟資源、促進社會整合、凝聚社會共識、應對公共危機等,彌補國家常規(guī)治理中科層制行政結構的短板。然而,過度的社會動員容易造成社會秩序失常、政治狀態(tài)失衡、法治規(guī)則失效等,社會動員不足則容易導致錯失發(fā)展機遇的問題。從社會動員發(fā)生機理與演進規(guī)律出發(fā),剖析合理性尺度,探尋規(guī)避動員過度與動員不足等失當局面的方式方法和平衡點位。其次,提升法治化水平。如何提高社會動員的法治化水平關涉社會動員與法治制度的有機結合。科學把握社會動員的程序合法性、目標正義性、手段的合理性,明晰社會動員的功能彰顯與法律制度的底線思維之間的關系,這是提升新時代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前提。此外,應在社會動員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動員對象的法治信仰、法治觀念、規(guī)則意識,動員方式要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和發(fā)展人民權利,營造講法治、守法治的社會動員文化環(huán)境。最后,增強專業(yè)化能力。提升法治化水平確保社會動員恪守法律底線,增強專業(yè)化能力則引導社會動員追求價值高線,新時代社會動員應將堅持系統(tǒng)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與貫徹適度性原則、提升法治化水平相結合,吸納專業(yè)人才人員參與社會動員的全過程,促進人民群眾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公共危機,轉社會動員功能優(yōu)勢為公共危機治理勝勢。
(三)堅持構建新時代社會動員的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是人們遵循一定的理論內容、實踐經驗和邏輯主線所打造的概念性、范疇性表述的表達系統(tǒng)。”[24]在西方世界亂象頻發(fā)與中國之治形成鮮明對照的時代背景下,解構西式社會動員話語,進而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動員話語體系的當代建構,不斷增強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的說服力、影響力、滲透力,既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優(yōu)勢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堅持走好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的必然要求。首先,明確中國特色社會動員話語體系建構的基石和依據。社會動員作為中國共產黨組織群眾、發(fā)動群眾的歷史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活動,因而其話語體系建構要以實踐成果、實踐經驗為基石,要以實踐過程中的溢出效應闡釋和發(fā)展趨勢把握為依據。其次,形成中國特色社會動員話語敘事。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出發(fā),厘清中國特色社會動員敘事理路,有別于西式社會動員強調個人主義和個體現(xiàn)代化的敘事理論,在邏輯和現(xiàn)實的雙重意義上實現(xiàn)對西式社會動員的系統(tǒng)超越。同時,還應繼續(xù)挖掘馬克思主義社會動員思想與中國共產黨關于社會動員的重要論述的思想資源,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關于社會動員的價值主張和政治智慧,回應人民的合理關切,厚植社會動員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基礎和文化根脈。最后,優(yōu)化中國特色社會動員的話語方式。話語方式是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建構中國特色社會動員話語體系要“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方”。堅持話語平等的原則、營造親和的話語場域、注重形象化的話語表達為基礎,講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歷史性成就與變革的鮮活故事,講清楚社會動員實踐與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邏輯關系,講清楚社會動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應然作為等,以全新的話語體系凝聚價值共識,增強社會動員話語的闡釋力和傳播力。
(四)堅持把握新時代社會動員的有利契機
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突出表現(xiàn)為集團化、擴大化、復雜化的形勢下,推動國際社會地緣政治變化的變量更是難以預測和評估,世界治理的主體、客體及機制面臨前所未有的調整與重塑。中國要踐行負責任大國的莊嚴承諾,始終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必須科學把握動員和平力量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利契機,以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取代舊有的西方國家單邊主導的政治經濟秩序。其一,以文明交流互鑒塑造世界文明新版圖。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向世界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東方社會生產方式、農耕文明的歷史演化、人際倫理道德規(guī)范等,以文明的交流互鑒超越固有的隔閡沖突,實現(xiàn)多樣文明的共存。其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治理機制重構。舊有的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建構基礎的全球治理機制逐漸崩塌,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被更多的國家了解、接受和認可。中國應繼續(xù)向國際社會傳播與詮釋共商、共建、共享等發(fā)展理念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優(yōu)化傳播體系和傳播載體,揭露西方國家價值觀同盟以意識形態(tài)為身份認同和劃界依據對全球治理穩(wěn)定、國際公平和效率的破壞,從而引領新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機制重構進程。
參考文獻:
[1]吳忠民.社會動員與發(fā)展[J].浙江學刊,1992(2):16-19.
[2]周凱.社會動員與國家治理:基于國家能力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6(2):51-57.
[3」甘泉,駱郁廷.社會動員的本質探析[J].學術探索,2011(6):24-28.
[4]鄒奕,杜洋.“社會動員\"概念的規(guī)范分析[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3(5):48-54.
[5]李斌.政治動員與社會革命背景下的現(xiàn)代國家構建:基于中國經驗的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0(4):33-39.
[6]楊小明.論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動員[J].浙江社會科學,2014(6):46-52.
[7]張恒山,鐘瑛.網絡事件動員的多重機制與管理路徑:以政府輿情類網絡事件為研究視角[J].新疆社會科學,2019(4):130-138.
[8]鐘昌火.論中央蘇區(qū)時期政治動員的特點[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6):96-100.
[9]宋利,李玉偉.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策略及現(xiàn)實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21(10):146-151.
[10]魏喆.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的人力動員研究[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6):39-46.
[11]馬金祥.中國共產黨領導青年運動機制的理論探源與內容體系[J].中國青年研究,2023(2):39-48.
[12]曾曉麗.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婦女生產動員研究[J].中國農史,2022(5):125-135.
[13」劉大禹,侯明月.論中共建黨初期對農民階級的革命動員(1921—1927)[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 :11-21.[14]胡承槐.毛澤東群眾動員組織理論的基本內容、理論地位及其實踐意義[J].浙江社會科學,2021(9):4-12[15]魏雪蓮,肖淑芬.民眾動員的成功經驗:學習鄧小平新時期民眾動員的述論[J].黨政論壇,2004(7):16-18.
[16]梁志勇.列寧動員思想:生成邏輯、內容體系與時代啟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3(7):1-8.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董樹彬,何建春.全過程人民民主話語體系建構的價值、維度與策略[J].求實,2022(5):13-25.
【責任編輯 薛一箏】
On Marx and Engels’Thought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ItsContemporaryImplications
LIANG Zhiyong
(SchoolofMarxism,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ooo,China)
Abstract:Socialmobilization,as an important means fortheproletarianpolitical partytoextensivelyunitetheforcesof the mases,isindeedanimportant wayforadvancing the socialist movement.Marx andEngels,bycombiningthe development andchangesofthemaincontradictions incapitalistsocietyand theirprofoundcriticismoftheshortcomingsof thecapitalist system,basedontheinterpretiveframeworkandprinciplesofhistorical materialismwiththepracticalgoalof extensively uniting the proletariatandotherrevolutionary forcesanchored,profoundlyexpoundedaseriesofideological expositions, viewpoints and propositionsonthecoreofsocial mobilization.Inthenewera,weshouldconductanin-depth studyofMarx andEngels’thoughtsonsocialmoblization,andstraintogetbeneficial enlightenmentfromthem,thatis,toadheretothe Party’soverall leadership,clarifyreasonable boundaries,builda discourse system,andseize favorableopportunities with theaim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theextensive mobilizationof the people todevote themselves totheconstructionof a strong country and the historical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Marx;Engels;socialmob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