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0.011
Reflections and Practices on the Audience - targeted Teaching of Publ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intelligent Era
ZHAO Qianqian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
AbstractThe audience-targeted teaching ofpublic courses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only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meet personalized learning need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audience-targeted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implicationsand the principles tobe folowed in the audience-targeted teachingof public courses inco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proposes to implement audience-targeted teaching from aspects such as precise teaching design,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practice,and sustainable teaching improvement to meet the diverse growth needs of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ary backgroundsand learning levels,and tohelpcollges anduniversities more efectivelyachieve multiple goals of moral cultivation,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Keywordsdigital-intelligent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courses; audience-targeted teaching
新時代高校生源結構多樣,其學科背景、成長環(huán)境、知識基礎與學習風格存在較大差異,統(tǒng)一化的教學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高校公共課程往往涉及思想政治理論課、語言文化、科學素養(yǎng)、藝術鑒賞等跨學科內容,面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群體,課程內容的普適性與專業(yè)契合度難以兼顧。分眾教學模式注重根據學生的學科背景、興趣偏好與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群體,實施差異化教學方案。此舉有助于強化教學內容的適配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感與獲得感,從而提升教學成效。
1分眾教學的內涵
分眾源于傳播學理論,其核心在于根據受眾的差異性,采取針對性的傳播策略,以實現更精準且廣泛的傳播效果。在教育教學中,分眾教學是基于受眾的差異化學習需求與個體特質的精準化教學策略。其核心在于通過科學的學習數據分析與個性化學習需求洞察,將學生按照知識背景、學習能力、興趣偏好等多維度特征進行分層與分組,以實施更具針對性與適配性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資源推送[]。
數智時代為分眾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精準化的數據支持、靈活多元的教學資源、交互性更強的教學工具,以及開放共享的資源平臺,極大地推動了分眾教學模式從理論探索走向實踐深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應積極借助智能技術,探索更加科學、高效與人性化的分眾教學策略,從而更好地滿足新時代教育發(fā)展多樣化的需求。
2數智時代高校公共課程分眾教學的價值意蘊
2.1激發(fā)多元思維,培育綜合素養(yǎng)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分眾教學可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精準分析,掌握其知識結構與學習風格,從而進行差異化的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資源配置。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在學習中接觸更貼合專業(yè)特點的知識要點與學科案例,還能拓展跨學科視野并提升思維的靈活度和深度。另外,分眾教學強調以學生需求為核心,鼓勵學生在公共課程中進行跨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與綜合分析能力。
2.2推動教育公平,深化個性化培養(yǎng)
盡管公共課程在理論上面向全體學生,但由于學習基礎、專業(yè)背景與個人興趣的差異,部分學生無法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下獲得理想的學習成效。數智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賦能,為分眾教學提供了更為靈活、精準的實施路徑,教師可實時掌握學生的學情數據,根據不同群體的學習特征與反饋情況進行內容與難度的動態(tài)匹配。在此過程中,那些在基礎知識、學習興趣或專業(yè)定位方面存在差異的學生,都能獲得相對適切的教學支持與專屬資源推薦,從而在同一門課程中實現各自最佳的學習效能[]。
2.3強化數字賦能,創(chuàng)新教學生態(tài)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學情境正從線下課堂逐步向混合式和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演變。分眾教學順勢而為,通過為不同學習群體搭建各具特色的數字化學習路徑,為高校公共課程注入更多的互動性、沉浸感與靈活性4。在分眾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可利用學習管理系統(tǒng)采集并分析學生在課程參與、作業(yè)提交、線上討論等方面的行為數據,借此快速捕捉學生的學習瓶頸,并對教學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
3數智時代高校公共課程分眾教學的構建原則 4數智時代高校公共課程分眾教學的實施策略
3.1堅持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的原則
守正,即堅守教育的本質使命與價值根基,強調立德樹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初心不動搖,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文化傳承等公共課程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確保課程內容的思想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s]。創(chuàng)新,是對教育內容、教學形式與評價機制的動態(tài)優(yōu)化與升級,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理念創(chuàng)新,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推動個性化、差異化教學理念的融入;二是內容與形式創(chuàng)新,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科背景與學習需求,動態(tài)調整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如混合式教學、沉浸式學習等新形式;三是技術創(chuàng)新,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化工具,實現個性化資源推薦與精準教學效果監(jiān)測。
3.2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教師主導性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組織與教學資源的科學篩選等方面,尤其在數智背景下,教師需基于大數據分析與對學習者畫像的精準把握,主動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的主導性還體現為教學過程的引導者與學習資源的整合者角色,需通過分層教學設計、差異化作業(yè)布置與個性化輔導,確保不同的學生群體都能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科學指導。同時分眾教學強調學生主體性的激發(fā),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問題探究能力與知識建構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互動式學習平臺、情境化教學資源與項目制學習等形式,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學資源選擇、知識探究與學習成果展示,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構建知識的轉變。
3.3堅持整體性與層次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整體性原則強調高校公共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等要素需構成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其具體體現為課程體系的整體規(guī)劃,如思政類公共課程需貫通“基礎理論一應用實踐一價值引領”的知識邏輯鏈條,既注重知識的完整傳遞,又關注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而層次性原則則強調在整體教學框架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科背景、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實施差異化教學策略,以實現因材施教與精準教學。具體而言,層次性教學可通過教學目標的遞進性設計,如“基礎理解一深度探究一創(chuàng)新實踐”三個教學層級,確保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在各自適應的教學區(qū)間內獲得成長。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統(tǒng)一,使得分眾教學既能保障教育目標的全面達成,又能在教學實施中精準匹配學生個體差異,從而實現高質量、多維度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4.1基于數據賦能的精準化教學設計
在數智時代背景下,高??衫脤W習管理系統(tǒng)與學習分析技術,在課程伊始便對學生進行大范圍的“學習畫像\"構建,從其學科背景、知識水平、學習風格、興趣偏好與職業(yè)規(guī)劃等角度進行多維度數據采集?;诖?,教師運用可視化分析工具,對群體差異與個人特質作出清晰洞見,在“宏觀一中觀一微觀”的多重視角下綜合判斷學生整體的學習生態(tài),從而為課程分眾化奠定堅實的客觀數據基礎。
在精準化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基于數據洞察將學生細分為多個差異化學習群體,按照“核心知識一拓展知識一高階能力\"三個維度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與資源推送體系。如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群體,可在課程開篇階段強化鞏固核心概念與基礎技能,并通過在線測試與智能化作業(yè)系統(tǒng)持續(xù)追蹤學習進度;對于具備中等學習基礎的學生,可增設拓展知識模塊,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模擬與組內討論等方式,引導其將理論內容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而針對學有余力、希望進一步深研的拔尖群體,可提供高階研究素材與進階讀物,或者鼓勵其參與項目制學習或協(xié)作式探究活動,以滿足他們更高層次的認知需求。
4.2多元場域融合的立體化教學實踐
現如今,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與混合式教學平臺,學生學習可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將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多種場域相互打通,以構建豐富多元的學習生態(tài)。例如,教師在講授“環(huán)境科學\"或“可持續(xù)發(fā)展”主題時,可運用VR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模擬生態(tài)系統(tǒng)失衡或資源枯竭的情景,并在數字化實驗室中開展團隊研討。對于文史類公共課程,也可通過沉浸式平臺讓學生“實地考察”歷史遺跡或博物館展陳,實現遠程對話與跨學科交融。
高校公共課程在思政與德育方面也可充分利用多元場域融合帶來的交互特性,進一步強化分眾化教學的實踐維度。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師可運用新媒體工具發(fā)起“線上時政討論”,讓學生在社交平臺、論壇或直播間就公共政策、社會現象等議題展開分組辯論或主題發(fā)言;可通過線下研討會或沙龍活動,對前期線上討論形成的觀點進行整合與升華,進而設計分層次的實踐活動,如到社區(qū)進行社會調研、組織文化志愿服務等,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對于具備一定專業(yè)技能與科研興趣的學生,還可引導其參與跨學科項目,或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布原創(chuàng)短視頻等,多方位激發(fā)學生的知識遷移與社會責任感。另外,多元場域融合的立體化教學實踐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學規(guī)劃與運營機制之上,方能避免“熱鬧卻無實效”的虛浮現象。首先,教師需明確各場域的教學目標與功能定位,如線上平臺更適合開展批量信息推送與即時互動,而線下課堂更有利于情感交流與深度研討;只有將二者優(yōu)勢互補,才能最大化發(fā)揮分眾教學的價值。其次,高校管理者應為教師提供技術與資源支持,如配備專業(yè)的多媒體設備、開放虛擬實驗室權限、籌備實踐項目經費等,以保障多元場域融合的順利落地。
4.3多維評價體系驅動的可持續(xù)教學改進
對于高校公共課程而言,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又要重視其在創(chuàng)新能力、社會責任感與綜合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成效,從而在“顯性學習成果”與“隱性素養(yǎng)提升”之間實現平衡。數智時代,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更加靈活與多元的評價機制,如結合大數據監(jiān)測與自適應學習技術,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個性化的測評形式,同時運用量化與質性并重的方法,綜合考量學生在知識理解、問題解決、團隊協(xié)作與價值觀塑造等多個層面上的進步情況。
在具體操作層面,高校公共課程可將評價主體多元化與評價時段持續(xù)化相結合,以增強評價的全面性與過程性。首先,評價主體除教師外,還可引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校外專家或行業(yè)導師評審等多種方式,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網絡。例如,在“科學史與科學方法論\"課程的創(chuàng)新項目環(huán)節(jié),可邀請科研院所的專家參與階段性匯報點評,或邀請企業(yè)界人士結合實際需求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路與可行性方案。其次,評價時段持續(xù)化意味著不止在學期末進行一次性終結性考核,而是在課程全程設置不同的評價節(jié)點,如學期初進行基礎能力診斷、中期進行分層推進與過程評價、期末進行綜合性展示和成果匯報等。此外,高校還應構建\"評價一反思一改進\"的教學反饋機制,將評價結果有效轉化為后續(xù)課程優(yōu)化的內在動力,形成可持續(xù)的教學改進閉環(huán)。例如,當發(fā)現某一分層教學內容對特定群體的教學效果欠佳時,教師便可及時啟動“教學反思”與“資源調整”,如修改授課方式、增設微課資源或調整組內討論模式,以滿足這一群體的學習需求。
5結語
隨著教育數字化的持續(xù)深化,高校公共課程分眾教學還需進一步深度融合智能化技術,探索更加靈活、多維的個性化教學策略,以不斷提升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yǎng)成效。通過持續(x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chuàng)新,分眾教學必將在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發(fā)揮更為關鍵的引領作用,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
★基金項目:2023一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分眾教學實踐路徑研究一以為例”(2023GJJG518)。
參考文獻
[1]侯姝君,王彤,賈誼,等.OBE模式下的高校體育公共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12):65-69.
[2]段江麗,胡新.高校人工智能導論公共課的教學改革探索[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4,32(1):141-142,146.
[3]孫魏,孫向召,趙珍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分眾教學模式及其建構路徑[J].高教學刊,2023,9(33):82-85.
[4]杜昊.分眾閱讀理論下高校新生閱讀推廣研究[J].新閱讀,2023(11):47-49.
[5]謝新就.智能時代高校計算機公共課融合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21):100-103.
[6]張翔,曹銀忠.論分眾思維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