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結構特征、演奏技法等方面,對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卡爾·賴內克的長笛作品《女水神奏鳴曲》進行分析。本文通過對長笛作品《女水神奏鳴曲》第一樂章演奏技巧的分析和學習,旨在挖掘作品的藝術特色,從而更好地詮釋作品,在演奏時更加得心應手;也可以為其他長笛演奏者在創(chuàng)作背景、結構分析、演奏技巧分析等方面,提供一些參考,使其在遇到同類型、風格相似的作品時,對演奏實踐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浪漫主義時期;長笛作品;《女水神奏鳴曲》;曲式結構分析;演奏技巧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4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長笛又名橫笛,其英文名為flute,由吹節(jié)(笛頭)、主節(jié)(笛身)、尾節(jié)(笛尾)三部分加上按鍵系統(tǒng)組成。長笛是西洋管樂器家族中較早出現并發(fā)展成熟的樂器之一。
長笛音色柔美清澈、婉轉動聽,音域較為寬廣,中高音區(qū)清澈明朗如山間湍流的小溪;低音區(qū)則沉郁、浪漫,如朦朧夜色中富有詩意的田野。長笛的演奏技巧豐富多樣,擅長表現花腔、華彩、間奏等樂段,既可以在現代管弦樂團中擔任旋律樂器,又可作為獨奏樂器出現。
在音樂史上,常有音樂家為長笛量身創(chuàng)作協奏曲、奏鳴曲及音樂小品等體裁的作品。其中,長笛獨奏曲目中較為經典的有:莫扎特《D大調協奏曲》《G大調協奏曲》;GF·亨德爾《第三奏鳴曲》;賴內克《女水神奏鳴曲》《D大調長笛協奏曲》;高伯特《幻想曲》;斯塔米茲《G大調協奏曲》等。
一、《女水神奏鳴曲》創(chuàng)作背景
(一)作曲家簡介
《女水神奏鳴曲》由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賴內克(Carl Reinecke)所作。賴內克出身于音樂世家,自幼時起便跟隨父親開始接觸音樂,在七歲時就開始嘗試作曲。青年時期又受到邀請,成為那一時期的宮廷音樂家。隨后幾年,又受邀到萊比錫音樂學院、科隆音樂學院任教。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涉獵廣泛、內容獨到、體裁豐富。其中為長笛量身創(chuàng)作的《女水神奏鳴曲》便是他眾多優(yōu)秀作品中的經典曲目之一。
(二)創(chuàng)作來源
《女水神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來源為一部童話故事《水仙女》,講述的是海神的小女兒安汀為獲永生,離開海洋與騎士霍布蘭相愛結婚,又不幸遭遇背叛的故事。
曲目用音樂線條講述故事發(fā)展的全過程,用不同的樂思旋律表現水仙女安汀的一系列情緒變化,這一創(chuàng)作風格非常契合浪漫主義音樂時期音樂作品取材于民族史詩、民間傳說、童話故事、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的典型特征。
二、《女水神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分析
(一)整體結構布局
從曲式結構上看,《女水神奏鳴曲》第一樂章采用了比較典型的奏鳴曲式(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以快板(Allegro)的速度、6/8拍子進行。(見圖1)
(二)次級結構分析
1.呈示部
呈示部(1—79小節(jié))由主部(1—32小節(jié))、連接部(33—39小節(jié))、副部(40—70小節(jié))、結束部(71—79小節(jié))構成。
主部(1—32小節(jié)):主部主題(1—16小節(jié))是一個并行二句式方正樂段,調性為e小調。主題樂句(1—8小節(jié)),前半句為主題動機,在旋律上體現分解和弦的音型,在節(jié)奏上體現等分型及逆分型 0音型,后半句是主題動機的模進發(fā)展。并行樂句(9—16小節(jié)),采用主題樂句材料模進發(fā)展,終止于屬和弦,這時的鋼琴聲部采用柱式和弦伴奏織體,見譜例1。
連接部(33—39小節(jié)):先是以主題調性e小調進入,再轉入關系大調G大調,旋律和節(jié)奏與主部主題不同,目的是為副部做鋪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此時鋼琴聲部則采用與副部相同的分解和弦織體。
副部(40—70小節(jié)):副部主題是一個并行兩句式樂段,調性為G大調,在旋律上,則體現下行二度加輔助音音型特征;在節(jié)奏上則體現逆分型音型。伴奏采用分解和弦,終止在主和弦。
結束部(71—79小節(jié)):調性由G大調再次轉入主題調式e小調,這時的旋律、節(jié)奏動機與主部、副部都不同,為引出展開部做準備,終止于屬和弦,開放半終止,見譜例2。
2.展開部
展開部(80—195小節(jié))由三個遞進關系的樂段組成,在出現新主題材料的同時,又適當引用呈示部主題材料。樂章展開部的開始,由長笛演奏一段恬靜優(yōu)美的旋律,此時音樂開始進入大調,具有明朗的大調色彩,也是女水神的主人公形象再次突出的表現,像聚光燈般聚焦到主人公安汀的身上,以完美靈動的音樂旋律線條娓娓動聽地講述著故事的發(fā)展。這時的展開部巧妙地引用呈示部主題旋律的節(jié)奏型,使樂部前后有呼應。其后隨著音樂律動的走向,再次進入快板旋律,這時的鋼琴伴奏則是以波瀾起伏的十六分音符烘托氣氛。此時長笛主旋律也添加多個變化音,使調性由G大調轉入E大調,轉調之后的情緒更加熱烈,用音樂語言細膩地刻畫主人公安汀對愛情深深的向往。
3.再現部
再現部(196—266小節(jié)):調性先進入e小調再轉入E大調。再現部的第一主題,結構、旋律及節(jié)奏都回歸主部主題;第二主題調性由e小調轉入同名大調E大調,在第252小節(jié),樂章的收尾部分又回到了主題調式e小調上,再現了呈示部主題旋律音型,也將整個樂章推向一個階段性的高潮,給聽眾留下無限的遐想,靜待后來故事的發(fā)展,見譜例3。
三、《女水神奏鳴曲》第一樂章演奏技巧分析
《女水神奏鳴曲》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題便是第一樂章。第一樂章包含主人公安汀形象的刻畫和性格特征的塑造,也是整個愛情故事的重點?!杜褡帏Q曲》第一樂章在演奏技巧方面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演奏時的音準問題
眾所周知,演奏者的音準是衡量演奏水準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音樂美感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演奏曲目前演奏者不僅要用專業(yè)的調音器進行校準,更要在演奏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氣息支撐、發(fā)音發(fā)力的共鳴位置等保持音準。
首先,要明確變化音的指法以及變化音前后音符的音程關系。例如,吹奏小字一組升a到小字二組升c的這一組音型時,先找到小字一組升a、小字二組升c的指法,再分析小字一組升a到小字二組升c是小三度音程關系。其次,通過聆聽調整尋找到小三度的音程關系傾向。見譜例4。同時,當演奏帶有調性傾向的音階旋律時,演奏者首先要仔細識譜,觀察音階旋律中是否存在臨時變化音,以及旋律走向。
其次,當演奏上行音階旋律時,應當注意氣息的支撐和各音區(qū)音符的共鳴位置,避免出現低音偏高、高音偏低的問題,應牢記旋律向上走動,更需要腹部力量支撐到位、不能含糊發(fā)音的共鳴點位置。當演奏下行音階旋律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高音區(qū)用力過猛、氣息消耗過大,導致演奏低音區(qū)時氣息不足,音符音準較差,音色不夠扎實。要解決這一類問題,演奏者應當在吹奏高音區(qū)時用適當的氣息勻速吹奏,腹部支撐的力不能松懈,同時氣息流動保持不變,盡量避免氣速過快或者過慢,直到演奏低音區(qū),這時腹部支撐逐漸變強,氣息下沉,見譜例5。
(二)高低音區(qū)的轉換
在本樂章中,出現了很多高中低音區(qū)不斷轉換、大跳的音程關系。例如,小字二組的b到小字三組的升f再到小字二組的b,這樣的音型節(jié)奏看似較簡單,實際吹奏起來卻并不容易,日常練習時演奏者可能會出現音高達不到、音色不統(tǒng)一等問題。
究其原因,大跳音程旋律無非是與換指運指、嘴型的狀態(tài)及氣息有關。首先,中低音區(qū)和高音區(qū)的指法差異較大,吹奏速度較快的曲目時,演奏者會出現換指運指不流暢的情況,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慢練,讓手指在均勻的節(jié)拍里產生肌肉記憶。其次,在吹奏高低音區(qū)時的嘴型和氣息位置是不同的,這里所說的嘴型通常也被叫作“風口”,在吹奏低音區(qū)時,口腔應為近似發(fā)“ou”音的形態(tài),風口縮小、氣息位置下沉;在吹奏中音區(qū)時,口腔應近似發(fā)“wu”音的形態(tài),風口要比吹奏低音區(qū)時增大一點,氣息位置保持;在吹奏高音區(qū)時,口腔則是近似發(fā)“ei”音的形態(tài),這時的風口要保持不變、氣息位置不變,但氣速增加。除此之外,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中還可以加入八度音程練習,以鞏固練習音區(qū)大跳轉換的技巧。
(三)裝飾音的演奏處理
本樂章在旋律流暢、抒情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象征靈動的裝飾音,在演奏帶有裝飾音的樂句時,要注意裝飾音在節(jié)奏節(jié)拍里并不能占用過多的時值,因為本身裝飾音的作用是表現輕巧靈動的俏皮形象。因此,在練習時演奏者應當著重練習運指以及裝飾音音準的處理,在保證音準的同時,將裝飾音部分的運指流暢均勻地呈現后,再追求裝飾音的輕巧、靈動感。見譜例6。
(四)音樂力度的變化
現實語言中有抑揚頓挫,在音樂語言中也有音樂力度的表達,如ppp、pp、p、mp、mf、f、ff等。本樂章力度對比變化豐富,演奏前需提前做好功課,標記清楚。在演奏力度對比較大的樂句時,要有意識地先弱下來,再逐漸增強音符的表現,而不是忽強或者忽弱。同時,演奏強弱關系對比變化的樂句時,要保持后腰、腹部的持續(xù)支撐,發(fā)音位置及嘴型不要頻繁變動,同時關注吸氣吐氣時帶動發(fā)音。見譜例7。
結 語
從宏觀局面來說,本樂章在音樂旋律線條的表現上內涵豐富、流暢清晰;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充分并且完美地詮釋了女水神時而活潑、時而安靜、靈氣十足的人物形象;在藝術感染力上,音樂的情緒、情感的鋪墊也十分到位。從微觀層面來說,該曲目的旋律線條常常是高低起伏、連綿不斷的,充分表現了海邊浪漫的氛圍;曲目中有許多裝飾音,從而在音樂形象的描繪上更加巧妙、靈動;在調性的安排上,主題調式為e小調,隨后又通過旋律、結構的變化轉入G大調、E大調,最后再回歸到主題調式e小調上。在具體的演奏技巧上,本樂章包含跨音區(qū)大跳音程演奏、音階式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裝飾音、連吐音、重音、表情、力度、速度對比等技巧。演奏者應通過多維度訓練,呈現出女水神的靈動與深邃,使音樂真正“活”起來。
參考文獻:
[1] 趙思嘉.維多爾長笛《組曲》op.34演奏技法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7.
[2] 婁丹丹.舒伯特《引子與變奏》長笛與鋼琴OP.160音樂研究與演奏解析[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7.
[3] 門圓圓.卡爾·賴內克OP.167《女水神》奏鳴曲的演奏分析—以第一樂章為例[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
[4] 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5] 王凌璐.女水神奏鳴曲的演奏分析研究[J].黃河之聲,2018(10):36-37.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