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斯特的鋼琴曲《嘆息》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音樂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在演奏該曲目過程中,演奏者不僅要投入深厚的感情,更要掌握諸多關鍵技巧。其中,演奏技巧體現(xiàn)為指法的精準運用以及手指的快速運動,并且能夠靈活轉換各種手指姿勢,以實現(xiàn)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同時,對音樂的感知以及呼吸的把握在演奏中也不可或缺。音樂感知能幫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基調,從而將其更準確地傳達給聽眾。而對呼吸的研究與運用,則如同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使演奏更加自然流暢且富有靈動性。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演奏者能夠更好地詮釋李斯特《嘆息》的獨特魅力,為聽眾帶來一場精彩的音樂盛宴。
[關鍵詞]李斯特;演奏技巧;曲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 J6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在音樂的殿堂中,李斯特的作品宛如璀璨的星辰,散發(fā)著獨特而耀眼的光芒。其中,鋼琴曲《嘆息》以其深邃的情感內涵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成為鋼琴音樂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嘆息》這首作品承載著李斯特豐富的情感與卓越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當我們準備奏響這首曲子,仿佛開啟了一場與大師的心靈對話。它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更是情感的抒發(fā)和藝術的表達。演奏《嘆息》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李斯特在魏瑪宮廷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心感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在那個閑適安逸的環(huán)境中,李斯特將內心的情感與音樂完美融合,使得《嘆息》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同時,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是演繹《嘆息》的關鍵。從細膩的指法運用到手指的快速運動,再到靈活的手指轉換,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至關重要。琶音的處理更是需要我們精心雕琢,通過貼鍵彈奏、力度控制及節(jié)奏把握,營造出忽明忽暗的意境。此外,呼吸在演奏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它如同音樂的靈魂,賦予作品靈動的生命力。而音樂視知覺則讓我們在演奏過程中不僅關注聽覺效果,還注重手部的感覺和動作,使音樂成為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
通過深入研究《嘆息》的鋼琴演奏技巧,我們能夠更好地領略李斯特音樂的魅力,將這首經典之作完美地呈現(xiàn)在聽眾面前。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
(一)弗朗茨·李斯特的生平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這位在音樂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偉大音樂家,于 1811 年 10 月 22 日出生在匈牙利雷?。ìF(xiàn)屬奧地利)。李斯特的音樂之路可謂傳奇。他六歲起便開始學習鋼琴,先后師從多位鋼琴名家,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音樂天賦。十六歲時,他定居巴黎,從此開啟了輝煌的音樂生涯。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fā)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他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效果,其演奏如狂風暴雨般震撼人心,又似細膩微風般撫慰心靈。他還創(chuàng)建了背譜演奏法,這一創(chuàng)舉為后來的音樂家們樹立了榜樣。憑借在鋼琴及其他音樂領域的巨大貢獻,李斯特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在李斯特一生中,經歷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風起云涌。他與當時的許多文學藝術家交往密切,深受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他的音樂作品充滿了激情、幻想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李斯特的演奏風格大膽創(chuàng)新,他常常以驚人的速度和力量彈奏鋼琴,讓觀眾沉浸在音樂的魅力之中。他的音樂不僅在技巧上令人嘆為觀止,更在情感表達上觸動人們的心靈。
(二)《嘆息》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內容
《嘆息》這首曲目是李斯特在魏瑪宮廷這段時間所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是李斯特音樂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由于魏瑪宮廷的生活較為閑適安逸,這種環(huán)境為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獨特氛圍。在這個時期,李斯特將自己內心的情緒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秶@息》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具有旋律流暢優(yōu)美并較好地表達內心世界的特點。曲目營造了一幅唯美的畫面,仿佛一艘小船在大海中行駛,四周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色,靜謐且迷人。
這首曲子不僅僅是音符的組合,更是李斯特內心世界的寫照。在魏瑪宮廷的生活中,他或許有著對人生的思考、對情感的感悟,這些都融入了《嘆息》的旋律。它既有著寧靜的時刻,如同小船在平靜的海面上緩緩前行;又有著波瀾起伏的情感,似大海中的波濤洶涌。
《嘆息》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李斯特音樂作品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音樂大師在特定時期的內心世界和創(chuàng)作才華,也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藝術寶藏,讓我們在欣賞和演奏這首作品時,能夠感受到李斯特的音樂魅力和他所生活的那個浪漫主義時代的獨特氣息。
二、李斯特《嘆息》的音樂特點
(一)調式調性
從整體上看,《嘆息》的調式豐富多樣。作品一開始呈現(xiàn)出明亮的感覺,這很可能是由于采用了某種大調式。大調式通常能帶來積極、明亮的情緒,讓聽眾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陽光的世界。
然而,隨著音樂的推進,調式逐漸發(fā)生變化,小調的色彩開始出現(xiàn)。小調往往營造出憂傷、深沉的氛圍,與大調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調式的變化使得作品的情感更加豐富,讓聽眾在不同的情緒之間來回切換。
在調性方面,《嘆息》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轉換。這種轉換增加了音樂的層次感和豐富度。例如,從一個明亮的調性轉換到一個稍顯暗淡的調性,就像情緒從歡快轉向沉思。
調性的轉換還會帶來一種緊張感。當音樂在不同的調性之間游走時,聽眾的心情也會跟著起伏。這種緊張感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勝,讓聽眾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二)作品結構分析
《嘆息》的整體結構較為清晰。從宏觀上看,可以分為幾個大的段落。開頭部分以獨特的琶音引入,瞬間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又充滿期待的氛圍。
中間部分是作品的主體,旋律在這里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不同的音樂主題相互交織、碰撞,展現(xiàn)出豐富的情感變化和音樂層次。這一部分的節(jié)奏和力度也有所變化,時而舒緩,時而激昂,給人以強烈的情感沖擊。
結尾部分則以和弦結束,如同在黑暗中的一陣嘆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段落內部的結構特點
在每個段落內部,也有著精細的結構設計。比如開頭的琶音部分,不僅起到了引入的作用,還為整個作品奠定了基調。琶音的節(jié)奏和音符的選擇都經過精心設計,使得音樂具有一種流動感和連貫性。
中間部分的音樂主題通常會經過重復和變化,通過變奏、裝飾等手法,使主題更加豐富和生動。同時,段落內部還會運用對比的手法,如節(jié)奏的對比、力度的對比、音色的對比等,增強音樂的表現(xiàn)力。
三、《嘆息》演奏技巧與呼吸
(一)《嘆息》的演奏技巧
1.節(jié)拍與整體結構
《嘆息》以四分之四拍為基礎,整體結構規(guī)整。這種穩(wěn)定的節(jié)拍為音樂帶來了一種秩序感和節(jié)奏感,使聽眾能夠迅速進入音樂的氛圍。
2.琶音的引入
開篇以琶音漸起,通過左右手的交替演奏,營造出一種神秘而又充滿期待的氛圍。琶音的運用不僅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還為后續(xù)的旋律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3.彈奏技巧要求
(1)貼鍵與靈活性
在彈奏琶音時需注意貼鍵,這有助于提升琶音的靈活性。為了更好地掌握琶音的彈奏技巧,可以嘗試練習諸如車爾尼(作品299)等有關琶音的練習曲。
(2)身體放松與力量分配
彈奏琶音過程中應使身體放松,將力量均勻分配至手腕和手臂,以支撐手指發(fā)力。這樣可以確保彈奏的穩(wěn)定性和連貫性,同時也能減輕手部的疲勞。
4.引子的獨特性
該曲的引子極具獨特性。它通過琶音的引入和各種彈奏技巧的運用,成功地營造出了一種神秘、激動的氛圍,為后續(xù)的音樂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引子不僅是音樂的開始,更是整個作品情感表達的重要起點。
(二)演奏技巧與分析
在演奏過程中,第3—15小節(jié)與第14—16小節(jié)與第18小節(jié)是重復段落。為使演奏更具生動性,在第 13 小節(jié)的彈奏上需要加強進行演奏,在第16小節(jié)轉弱,緊接著在第20小節(jié)由弱變強,如此下來可使樂曲更富活力。演奏時需要注意力度的均勻性,以確保整體具有和諧的音律感,否則會破壞聆聽樂曲的動聽性。在練習的時候需重點練習感受第22—23小節(jié),這兩小節(jié)左右手易出現(xiàn)不均衡現(xiàn)象。為練習這種平均手感,應慢練,尤其是該段的跳音部分。在練習時,跳音很可能擾亂整體節(jié)奏,可先不彈奏跳音,先找到節(jié)奏平均的感覺后再加入跳音。練習過程中為凸顯旋律線條的部分,應花更多時間進行單手練習。
在第27—31小節(jié)的彈奏中,右手呈現(xiàn)八度音,情緒應不斷增強,以手指變換為基礎,呈現(xiàn)出一貫而下的氣勢,此段慢練,充分表現(xiàn)出不安的驚慌情緒。在第30小節(jié),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把握節(jié)奏,左右手交替應連貫,不能有空隙感;重點將左手旋律演奏到位。從十六分音符跳到四分音符的部分應重點作出強弱變化,將上方音彈出甩出去的感覺。此段重點是突出左手旋律,右手的琶音應快速且輕盈,不可停留過久,否則會顯得死板生硬。
在練習第35—36小節(jié)的小音符時,應做到快而準,呈現(xiàn)出跳躍感且空三拍,注意不可過急。在第 36 小節(jié)的處理上,應先快后慢,一方面使整體旋律生動活潑,另一方面也可緩解右手小拇指可能出現(xiàn)的卡頓。緊接著是一段快速的貼鍵琶音,為防止琶音卡斷,可將開頭放慢,然后由慢變強,以緩沖前一部分可能帶來的手指波動。在練習這兩段時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附點進行練習,二是將整體段落分成不同部分進行練習。在完成這一段演奏時,左右手應保持一致,否則在聆聽時會顯得不和諧。
(三)演奏時呼吸運動的變化
1.呼吸在樂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呼吸如同音樂的靈魂,為演奏賦予了生命力。在樂器演奏中,呼吸的重要性不亞于聲樂演唱。它如同共鳴腔一般,使樂器發(fā)出的聲音更加飽滿、富有情感。如果演奏者忘記呼吸,那么整體音樂就會變得呆板,缺乏情感和靈動性。
2.《嘆息》中呼吸的具體運用
(1)第11小節(jié)的呼吸處理
在第11小節(jié),通過拉長“4”這個音進行自由呼吸,可以使旋律線更加流暢、生動。演奏者在這個時候需要調整呼吸節(jié)奏,與音符的延長相配合,仿佛在為音樂注入情感的氣息。這種呼吸方式讓聽眾能夠感受到旋律的起伏和情感的涌動。
(2)第21小節(jié)的呼吸調整
在第 21 小節(jié),快速的右手八度之后進行減慢,將尾部的八度拉得更慢更長,然后再恢復原速度。這一過程中,呼吸的調整至關重要。演奏者需要通過合理的呼吸控制,使音樂線條更加靈動。如果沒有正確的呼吸配合,八度音就會顯得生硬,如同鋸木頭一般。
(3)正確呼吸帶來的效果
正確的呼吸可以讓演奏者更好地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和情感變化,使演奏更加自然,避免刻意和呆板,同時也為聽眾帶來獨特、新穎自然的感覺。演奏者在演奏《嘆息》時,應將呼吸作為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與音符、節(jié)奏、力度等要素緊密結合。在李斯特的《嘆息》中,演奏者的呼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只有通過合理的呼吸控制,才能將這首作品的情感和藝術魅力充分展現(xiàn)出來,為聽眾帶來一場精彩的音樂盛宴。
(四)音樂視知覺
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既具有聽覺維度,也富含視覺層面的魅力。在李斯特的著名作品《嘆息》中,這一特性尤為顯著。
從視覺角度來看,演奏者手部的起伏動作以及由此帶來的韻律感,成為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演奏過程中,如果僅僅關注聽覺效果,而忽略了手部的感覺,那必然無法完美地呈現(xiàn)這首作品。手部應當保持輕盈且放松的狀態(tài),手腕的起伏變化如同音樂肢體的律動,為樂曲增添生動的表現(xiàn)力?!秶@息》的標題已然傳達出整體音樂的基調。引子部分由弱漸強,手指的左右交替恰似海上波濤的翻滾,情感也隨之不斷濃烈。這種變化仿佛海水將人推向浪潮前,情緒由弱變強,如同主人公內心的起伏。而后半段音樂逐漸變得輕盈且生動,如同太陽照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給人一種慵懶的感覺。這與前半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基調在強弱之間不斷轉換,在速度上也呈現(xiàn)出強烈的對比。在尾聲處,和諧的音符中透著通靈又略顯死板的氛圍,恰似黑夜中的一陣陣長嘆,完美地呼應了標題所傳達的感覺。
演奏《嘆息》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視覺與聽覺的緊密結合。通過手部的細膩動作和手腕的自然起伏,將音樂的情感和意境更加生動地傳達給聽眾,讓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仿佛能看到一幅波瀾壯闊的音樂畫卷,感受其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內涵。
結 語
《嘆息》這首作品蘊含了深沉的情感,其浩瀚如汪洋大海。在演繹過程中,深刻領會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時的情境與所要傳達的情感是至關重要的,唯有如此,方能精準地把握音樂的總體感覺。我們需要著意練習琶音的技巧,以及左右手交錯的連貫性,同時,在節(jié)奏的掌控和演奏技巧的轉換上,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出力度的強弱對比,以免整首曲子流于平淡無奇,失去應有的生動。
參考文獻:
[1] 倪可欣,余小信.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嘆息》中的藝術處理[J].大眾文藝,2020(7):145-147.
[2] 張家睿.淺析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嘆息》的旋律、節(jié)奏特點及演奏技巧[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學校管理與教學創(chuàng)新學術會議論文集.蘭州大學藝術學院,2020:256-258.
[3] 鄒呈瑩.高職院校西方鋼琴練習曲教學實踐探討—以李斯特《嘆息》為例[J].藝術家,2019(4):122.
[4] 王立欣.李斯特鋼琴作品《嘆息》的藝術特色分析[J].黃河之聲,2023(8):86-89.
[5] 劉禹廷.李斯特《三首音樂會練習曲》演奏與教學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6] 周昌印.靜水流深剛柔并濟—李斯特鋼琴練習曲《嘆息》的演奏技巧與音樂分析[J].黃河之聲,2023(14):168-171.
(責任編輯: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