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的重要意義
(一)點亮語言之光,照亮童心世界
幼兒教師的語言是幼兒接觸世界的一扇重要窗戶,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鑰匙。良好的教師語言不僅有助于知識的傳授,而且能夠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組織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能夠點亮教師語言之光,使其語言更加準確、生動、富有啟發(fā)性。這樣的語言不僅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照亮他們的童心世界。例如“空間方位”這樣的抽象概念,教師通過專業(yè)的培訓后,可以通過創(chuàng)編一個小故事,讓幼兒在充滿趣味的氛圍中,具體形象地理解其含義。
(二)架起溝通橋梁,促進家園共育
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是家園共育的基礎。語言培訓活動能夠幫助教師掌握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如積極傾聽、同理心表達、清晰傳達信息等,從而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雙方能夠更加順暢、和諧地交流。通過有效的溝通,教師能夠準確傳達幼兒的成長情況,家長也能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從而形成教育合力。如幼兒園通過開展“家園溝通工作坊”等培訓活動,可以讓教師在學習、模仿、交流、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家園溝通技巧,提升家園溝通的質量。
(三)磨礪語言之刃,助力教師成長
語言是教師的專業(yè)工具,是其職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在幼兒教育中,教師需要具備科學準確且充滿魅力的語言表達能力,然而現(xiàn)實中部分幼兒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存在不足,如表達不清、邏輯混亂、缺乏啟發(fā)性等問題,暴露了專業(yè)素養(yǎng)欠缺的問題。語言培訓活動是教師磨礪語言之刃的重要途徑。通過培訓,教師能夠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學語言的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與藝術性。同時,培訓活動還能夠激發(fā)教師的自我提升意識,促進其主動學習、持續(xù)成長。如幼兒園可以設立語言素養(yǎng)提升計劃,鼓勵教師參與各類語言培訓與競賽活動,既能提升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又能綜合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四)加強交流協(xié)作,贏得社會支持
幼兒教師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個人專業(yè)成長,促進幼兒發(fā)展,還能夠提升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效果。一方面,教師通過培訓能夠學會如何進行更好的語言表達和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培訓活動一般面向教師群體開展,能夠提升教師之間的協(xié)作水平。園內語言培訓能夠明顯地提升教師交流效果,園外培訓能夠為來自不同幼兒園的教師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園際間的交流,實現(xiàn)教育理念和資源的共享。此外,教師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也能夠向社會更好地展示幼兒園的辦學特色和教育成果,贏得社會的信任和支持,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
二、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問題分析
(一)培訓活動數(shù)量不足
幼兒園開展教師語言能力培訓次數(shù)整體上不多,在對河北省266名幼兒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 4 0 % 的教師所在園所每年語言能力培訓次數(shù)1-3次,16%的教師表示自己所在園所基本不開展這方面培訓。從幼兒園督促教師語言素養(yǎng)提升活動情況來看,只有約一半教師表示所在幼兒園能夠開展教師朗誦比賽、講故事大賽、演講比賽、教學語言研討課等相關活動。從教師需求上看, 9 5 % 的教師認為幼兒園需要組織教師語言培訓活動,可見教師語言培訓活動組織的數(shù)量遠遠達不到教師的需求。
(二)培訓活動流于形式
調查中發(fā)現(xiàn), 9 0 % 的教師都能認識到作為幼兒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但只有 6 4 % 的教師自認為語言能力合格。調查還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在語言素養(yǎng)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點,也不知道如何進行改進和提升。教師參與的一些培訓活動往往缺乏問題意識,對教師語言素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不到位,未能讓教師進行自我分析,缺乏針對性的培訓和個性化的指導,存在形式大于內容的現(xiàn)象。
(三)培訓方式比較單一
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幼兒園開展的語言培訓活動主要為專題講座、朗誦比賽、講故事大賽等比賽活動,形式比較單一,側重活動本身而忽視培訓需求,且缺乏指導性、互動性、創(chuàng)新性等。形式單一的培訓難以激發(fā)教師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師缺乏獲得指導和研討的機會,培訓成果難以保證。
(四)培訓資源相對匱乏
目前仍存在培訓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在很多幼兒園中,不組織語言培訓并非意識不到教師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性,而是由于資金及資源的限制,無法為教師提供培訓活動,只有一些重點幼兒園能夠有效組織園內及外出培訓,這也嚴重影響了教師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加大幼兒園培訓投入并均衡分配培訓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建議
(一)以需求為導向,定制培訓內容
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的有效開展,關鍵在于緊密圍繞教師的實際需求,定制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培訓內容。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作為培訓組織者的幼兒園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深入調研,全面收集教師在語言表達、溝通技巧、語言藝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確教師語言素養(yǎng)提升的重難點,以目標導向確定培訓內容。
在培訓內容方面,兼顧全面是基礎:要涵蓋語言表達的基礎技能,如發(fā)音、語調、語法等;要包括高效溝通技巧,如傾聽、表達、反饋等;要涉及語言藝術的運用,如故事講述、兒歌創(chuàng)編等。突出重點是關鍵:研究發(fā)現(xiàn),幼兒教師中普遍存在語言規(guī)范性不夠、藝術性欠佳、夾雜語言暴力等問題,應針對性設置培訓項目予以規(guī)范、矯正和提升。因此在組織培訓時,一方面應邀請語言學和教育學專家、資深幼教培訓師進行專題講座與示范教學,提供全面且專業(yè)的培訓指導,并組織小組討論、工作坊等互動環(huán)節(jié),鼓勵教師分享經驗,揚長補短;另一方面為滿足教師的多元需求,應根據(jù)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個人興趣及教學特長,提供多樣化的培訓選項,設計分層次、分階段的培訓項目,確保每位教師都能在適合自己水平的培訓中得到提升。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設置模塊化培訓內容,鼓勵教師自主選擇培訓模塊,這樣更易于激發(fā)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起到事半功倍的培訓效果。
(二)多元化培訓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中,采用多元化的培訓方式是激發(fā)教師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的必然途徑。專題講座、語言賽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故事創(chuàng)編等培訓方式各具特色,能夠產生不同的培訓效果。專題講座可以就語言方面的基礎知識、方法技巧進行指導講解,幫助教師更新觀念、建立規(guī)范、了解前沿,掌握常見問題及其解決策略;語言賽事包括演講比賽、詩歌朗誦、講故事比賽等,能夠讓老師在競爭中打磨自身語言的規(guī)范性、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等;案例分析是教學培訓中教師最常見的學習方式,它既是對理論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對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效果的檢驗[1;角色扮演則能讓教師親身體驗不同角色,如幼兒、家長、同事等,學會換位思考并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提高自身在實際教學中的應變能力和溝通技巧;故事創(chuàng)編是一種融入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教師通過自主創(chuàng)編和演繹故事,能夠鍛煉自身的邏輯分析、文字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同的培訓方式各有特色,培訓活動要根據(jù)培訓需求進行多樣化選擇。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教師培訓可以利用在線課程、直播互動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教師提供便捷、高效的培訓資源。例如,可以引入“語言藝術慕課”,涵蓋故事講述、詩歌朗誦、戲劇表演等多種形式,讓教師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幼兒園之間組織線上交流分享會,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交流心得的平臺。
(三)理論實踐相結合,提升培訓效果
在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升培訓效果的關鍵。培訓活動應通過開放性和互動性的實踐類課程,支持幼兒教師在觀摩研討、操作展示等過程中發(fā)展學習。為此,在培訓中應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觀摩和操作展示活動。在觀摩活動中,教師有機會在實際情境下親身體驗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風采,感受其語言藝術的魅力。參與培訓的教師應重點觀察并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如何巧妙引導幼兒進行語言表達,如何在教學中自然融入情感等技巧。其次,為教師提供展示平臺,鼓勵教師積極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與語言風采。展示形式可以多樣化,如教學視頻、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展示的同時要注重點評與指導,幫助教師明確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進而揚長補短。同時,還應積極開展課例研討活動,鼓勵教師圍繞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和討論,針對實際情況共同分析問題與不足,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和建議。最后,對幼兒教師的培訓效果進行評估,包括培訓后的跟蹤調查和調研數(shù)據(jù)分析,掌握教師參訓后的成長情況,這樣既有利于培訓活動的改進,又有利于教師在實踐和反思中成長。
(四)構建學習共同體,促進持續(xù)發(fā)展
在幼兒教師語言培訓活動中,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促進幼兒教育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策略。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幼兒園應深刻認識到教師間互學互助、經驗分享的重要性,并努力營造開放包容、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首先,定期組織教師沙龍、經驗分享會、教學觀摩及教學研討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鼓勵教師暢所欲言,分享教學心得、成功案例及遇到的挑戰(zhàn)與解決方法。通過分享學習,教師可以拓寬視野,汲取他人經驗,提升教學水平和語言素養(yǎng)。其次,應鼓勵教師之間形成師徒關系,建立傳幫帶機制。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通過一對一或小組輔導的方式,幫助新教師快速適應教學崗位,掌握語言技巧,提升教學能力。同時,老教師也能在傳授經驗的過程中不斷反思、總結,實現(xiàn)自我提升。再次,幼兒園應探索建立教師工作坊等學習成長共同體,通過經常性的交流學習、案例研討、課題研究、項目舉辦等,為教師提供長期學習成長的平臺。
此外,幼兒園還應積極拓展外部合作與交流渠道,與其他園所、高等師范院校、教育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優(yōu)秀教師來園進行講座培訓,參與工作坊等活動,為教師提供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也要鼓勵教師走出去參與外部培訓、研討會等,拓寬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曹譯文.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模型建構與實施一一以集體教育活動組織與實施為例[C].教學質量管理研究網(wǎng)絡論壇一一創(chuàng)新思維研究分論壇論文集(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3
[2]孫薔薔,房陽洋.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模型建構與實施一一以集體教育活動組織與實施為例[I].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2,34(3):108-115.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項目,項目名稱:幼兒教師語言素養(yǎng)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103368)
作者簡介:
張大偉(1987.03-),男,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前教育;
鄭妍(1987.01-),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