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是貴陽的城市文化地標。
我一直以為,水是城市之魂,要么海洋,要么江河,要么湖泊,三者之中必居其一,城市才有動力和靈氣。
與山相安生,與水共流長。
貴陽,一座喧鬧中不失寧靜的山中之城。群山之中,南明河曲曲折折穿城而過,匯入涵碧潭,煙窗水嶼,云水蒼茫,風光秀麗。城市隨著河流逶迤展開,將整條河裹入現(xiàn)代之中,倒也不失嫵媚與清秀。既有前瞻,又有后顧,形成了貴陽城市文明的理想形態(tài)。
美麗的甲秀樓便矗立在這清水蕩漾、波瀾不驚的南明河中。一塊巨大、堅固的螯磯石,是樓閣的底座。取名“甲秀”,自然含有“秀甲黔南”“科甲挺秀”之意。意在褒揚貴陽山水,更是激勵貴陽學子努力向上、甲秀天下。
甲秀樓朱梁碧瓦,瓊樓玉宇,色彩華麗,層次分明,給人以古樸、典雅的美感,與甲秀名實相符。南明河水從甲秀樓兩側(cè)的橋洞中靜靜流過去,活潑而乖巧。古建筑、綠樹、藤蘿和南明河天然成趣。一水蜿蜒,宛如畫中。
相比其他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中國名樓,甲秀樓名氣稍遜,但作為中國西南地區(qū)古代名樓,也是聞名遐邇,人所共知的。
這座三層木質(zhì)閣樓,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在明初依然屬于蠻荒之地的貴陽,甲秀樓的引領(lǐng)效應,以及帶來的學業(yè)興盛、人才輩出的繁榮景象,展現(xiàn)了民眾對文化的敬仰和渴求。
甲秀樓坐落在人群往來之所,藏在鬧市中,卻能悠然取靜,涵養(yǎng)出一種屬于時間和歷史的沉靜之氣。以其獨特的品質(zhì),拒絕了外物侵擾,賦予甲秀樓隱逸的一絲靜謐,遺世獨立,鐘靈毓秀。白天可以感受寧靜,夜晚可以感受繁華,不經(jīng)意間,將美景與人文融為一體。
登樓而望,窗前一覽樓前秀色,四周景致歷歷在目。黔靈橫黛,蒼翠逶迤,煙波蕩漾,天光水色。景區(qū)內(nèi)樓閣雕欄,碧樹蔥蘢;景區(qū)外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清風雅韻與奮楫爭流交相輝映,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在這里聚焦合框。
腳踏百年石板,感悟百年文化。甲秀樓倒映河水中的倩影,時隱時現(xiàn),相互輝映,給人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和如夢如幻的氣度。人流、車輛川流不息,極大地豐富了鬧市中的繁華,甲秀樓身在其中,卻仍能保留一片寂靜與風雅。它如同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長者,平和地目睹著眼前的喧鬧,不屈地堅守著自己的寧靜,表達了一種鬧中取靜的優(yōu)雅品質(zhì)。
四百多年前,時任貴州巡撫江東之倡導修建甲秀樓,本意是對人才的渴望。如今世上已無科甲,而甲秀樓卻作為一份雅致的風景保留下來。甲秀甲秀,天下第一,美在其中也。
自建成的那天起,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題詠甚多。最早題詠此樓的理當是江東之,其七律詩《甲秀樓》云:
明河清淺水悠悠,新筑砂堤接遠洲。
秀出三獅連鳳翼,雄驅(qū)雙駿踞螯頭。
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
自此,詩句“擎天砥柱在中流”成為警世名言,甲秀樓也成為成語“砥柱中流”的例證。用以比喻堅強獨立的人,這種人能在動蕩艱難的環(huán)境中起支柱作用。
據(jù)說20世紀40年代,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游覽甲秀樓,對其精美建筑贊不絕口。1985年9月,著名美術(shù)家劉海粟來甲秀樓參觀,曾賦詩贊嘆:“山吐晴崗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綢。南天風物多靈氣,占盡春光甲秀樓?!?/p>
我踏著光滑古老的石板,一步步走近甲秀樓,近距離地觀摩、拜謁、領(lǐng)略甲秀樓,恍如進入那段古老的歷史,去觸摸那久遠的過往,感受其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別有一番滋味。
一
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江東之以右僉都御史之銜,出任貴州巡撫,成為一名威震四方的封疆大吏。
江東之乃安徽歙縣人,萬歷五年(1577年)中進士,官至御史。他為人剛毅正直,辦事公正不阿。因檢舉大太監(jiān)馮保、徐爵違紀一事,受到萬歷皇帝賞識。他是一介書生,著有《瑞陽集》。他更是一位實干家,在任貴州巡撫三年期間,做了許多大事、好事。史載,江東之購置官田,集資濟貧助寒士“銳意向?qū)W”,獲得“撫者必以東之為首”的贊譽。購置官田,是江東之制定的一項堪稱大手筆的惠民政策,即把購置的官田租給老百姓耕種,再用租金搞一個“扶貧基金”,用以資助貧困者。如此良性循環(huán),讓窮人受益。
然而,能讓后人記住江東之的,還是他倡議并啟動了甲秀樓工程?!凹仔恪倍炙x寄予的“獨占螯頭”的霸氣,體現(xiàn)了江東之求賢若渴、勇爭一流的時代精神。
當時貴陽城南有一處風景極佳地,人稱“小西湖”。南明河流淌而過,兩岸林草茂盛、綠色盈盈。河中間是芳杜洲,南岸的樹林中,建有一座南庵,暮鼓晨鐘,香火裊裊。波光粼粼的河流、草長鶯飛的洲子、香客涌動的古剎,還有四周民居草屋頂上的縷縷炊煙,好一幅意境悠遠的鄉(xiāng)間水墨畫。
這天,新任巡撫江東之去城南巡視,只見南明河清澈見底、景色秀美,美中不足的是,霽虹橋一帶河中有灘,不利洪水過汛,也屬風水大忌。江東之提議在河上筑堤束水,亦可暢通河道,又可改變風水。這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備受民眾贊揚。江東之帶頭捐出俸銀,實施這項水利工程。
說也巧,毗鄰南庵的河中心,正好有一處平坦寬闊的巖石,巖石一頭昂首挺起,另一頭則緩入水中,猶如趴在水面昂首向天的巨龜,當?shù)厝私凶鳌蚌棿壥?。?jù)傳,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吹仅棿壥?,江東之創(chuàng)意進發(fā),何不在這鰲磯石上修建一座樓閣,亦可鼓勵學子勤奮學習,又可與兩邊的河堤一起,構(gòu)成樓橋美景。
萬歷二十六年,甲秀樓開建。遺憾的是,第二年,播州之役中黔軍戰(zhàn)敗,江東之因平叛不力被免職,貶為庶民遣返回家。臨別之際,江東之心懸甲秀樓的建設(shè),唯恐半途而廢,特別留下五百金存于府庫,希望繼任者能夠督促完成。在回歙縣老家的路上,行至安慶時,江東之突患風痹,抵家而卒。
接任貴州巡撫郭子章到任后,其首要任務自然是帶兵參加播州之役。播州之亂及其余亂平息后,郭子章才緩過勁來,趕緊重啟甲秀樓工程。與之同時竣工的還有一座九孔石橋,取名“江公堤”,意在紀念倡導建樓和建橋的前任巡撫江東之。自此,甲秀樓成為貴陽地標性建筑和文化象征。
江東之沒能看到甲秀樓的建成,他也不是甲秀樓的命名者,因為江東之留下的著作里從來沒有“甲秀樓”一詞。據(jù)考證,“甲秀樓”最早見著于郭子章所著的貴州地方志《黔記》一書。
好不容易建成的甲秀樓,卻于天啟元年(1621年)在奢安之亂中遭到破壞,毀于大火,一直未能修復。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奢崇明、安邦彥戰(zhàn)敗而亡,叛亂平息后,時任貴州巡撫朱燮元重建,并更名為“來鳳閣”。
從古到今,甲秀樓飽受磨難,經(jīng)歷了六次大規(guī)模的修葺,歷經(jīng)風霜而屹立不倒。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貴州巡撫田雯重建甲秀樓,并恢復原名。田雯在《黔記》中這樣描繪甲秀樓:“每春波搖綠,秋沚澄青,岸柳乍垂,芹芽正弩,覽漁舠之泛泛,洗杯斝以臨流,誰謂黔中無佳山水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貴州巡撫裴宗錫重修甲秀樓,題寫樓額,并在浮玉橋上增建涵碧亭。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毀于戰(zhàn)火,貴州巡撫唐書鴻重修。
人們現(xiàn)在見到的甲秀樓,是1982年貴陽市人民政府依照清宣統(tǒng)年間樣式重修的。樓基部分采用現(xiàn)代建筑材料和技術(shù),在樓東新建水月臺輔佐。樓額“甲秀樓”三個字,系宣統(tǒng)年間貴陽人謝石琴所書。
謝石琴原籍廣東,著名的攝影師。1907年,應貴州辛亥革命領(lǐng)導人之一張百麟之邀,謝石琴在貴陽創(chuàng)辦了貴州第一家照相館“鏡秋軒”。1909年重修甲秀樓時,謝石琴正在貴陽協(xié)助張百麟組織革命活動,因他素有名氣,遂被推舉書寫了甲秀樓牌匾。
十年動亂中,甲秀樓樓危亭毀,原匾散失。1982年,按原式樣重修時,發(fā)現(xiàn)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在查找甲秀樓原匾時,尋回了破碎的“秀”“樓”兩字,依據(jù)過去的照片,配寫了“甲”字。就這樣,復原后的甲秀樓匾牌,懸掛于樓頂層外面。
甲秀樓果真“甲秀”,說來奇怪,貴州在未建甲秀樓之前,沒有出過狀元,甲秀樓建成后,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人文蔚起,向?qū)W之風日盛,明清兩代“人才秀甲天下”,以“萬馬如龍出貴州”之勢,創(chuàng)造了“一武兩文三狀元”“七百進士六千舉人”的驕人成績。
從此,貴州地區(qū)開啟了人才輩出的新局面。一批又一批賢才橫空而出,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的楊龍友,被江南文士譽為“天末才子”的謝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等,還有清末的夏同龢,乃中國唯一的狀元兼留學生,曾得到慈禧太后批準,在紫禁城中騎馬前行,榮耀至極。戊戌變法中保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華的文化名人姚華,近代文學家、新聞學家謝六逸,著名地質(zhì)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樂森,著名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熊毅,著名數(shù)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秦元勛等,都為貴州豪杰。正可謂是:一樓之建,彰顯貴陽鐘靈毓秀之本色,又顯筑城孕育人才之靈氣。
二
甲秀樓不僅僅是一座古樓閣,更是一件建筑藝術(shù)珍品。
其建筑風格融合了明清兩代的建筑特色,既有明代建筑的簡潔大氣,又有清代建筑的精美細致,展現(xiàn)出古樸典雅的建筑藝術(shù)魅力。
甲秀樓雅秀并致,它是一座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式建筑。懸掛在最上部的匾牌,刻著三個厚重的金色大字一甲秀樓。整座樓閣以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為主,飛檐翹角,層層收進,雕梁畫棟,色彩鮮艷,橋面至樓頂高22.9米,給人一種莊重而不失秀麗的感覺。這種構(gòu)造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甲秀樓四個角上刻有珍禽異獸的圖案,底層以12根石柱托檐,四周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桿,檀木做的木墻,鏤花的窗戶,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的美感。那雪白雪白的柱子,好似由白雪堆成的千年寒玉,剔透非凡,讓人忍不住去觸碰。那檀木做的墻,散發(fā)出書的清香,讓人聞了就不想離開。尤其是樓閣的頂部,采用了重檐歇山頂?shù)脑O(shè)計,不僅增加了建筑的層次感,還使整個建筑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如果繞河邊一周,從不同的角度看甲秀樓,可以感受到多種多樣的風姿。樓旁垂柳依依,綠綠的枝條,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細葉不知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毖龐频牧鴹l,輕撫著高大的甲秀樓,別有一番風情。甲秀樓經(jīng)歷風霜雪雨,目睹世事變遷,飽嘗苦楚磨難,卻依然猶如一位絕代佳人,古雅秀挺,風姿綽約。
縱觀甲秀樓,從上到下,依次是綠色琉璃瓦、白色石柱、紅燈籠、紅墻、紅窗榻,古色古香。剎那間,讓人有一種置身于北京故宮,領(lǐng)略涂滿皇家氣的色彩感。如此神奇的體驗,給人一種莫大的驚喜。
走進甲秀樓,會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部裝飾同樣精美。門窗上雕刻著各種吉祥圖案,如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寓意吉祥、幸福和安康。這些圖案不僅美觀大方,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煩瑣的雕花窗祿帶著南方特別的精巧別致,煙窗水嶼,景色絹秀。
夜幕垂降,整個貴陽亮起了燈光,如繁星紛紛墜落。南明河兩岸的燈也全都亮了,像兩串長長的發(fā)光的項鏈。河水倒映出燈光,與遍身華光的甲秀樓交相輝映,組成了這座城市最璀璨的夜景。如果說,白天的甲秀樓如同素顏的美女,清雅樸素,那么晚上的甲秀樓,則如同美顏后的美女,亮麗輝煌。兩種形象,兩種感覺,如此在晝夜間轉(zhuǎn)換。
夜晚的甲秀樓美得像一幅畫,色彩斑斕,風采多姿,是貴陽夜景最美的地方之一。透過遺存,我不僅欣賞到了古韻與時尚兼具的貴陽夜色,更能感受到貴陽的歷史變遷與歲月更迭,那是這片土地所蘊含的“甲秀天下”的別樣風采。
三
甲秀樓景區(qū)主要由浮玉橋、甲秀樓三層閣樓和翠微園三大部分組成。
樓前一灣流水,建有浮玉橋,橋上有涵碧亭,橋南有觀音寺。景區(qū)建筑的樓、臺、亭、閣、橋,無論從規(guī)劃布局還是建造功能上看,都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浮玉橋之名源于其質(zhì)地,因建橋的主體材料為貴陽特產(chǎn)的白棉石。遠遠看去,浮玉橋像白龍臥波,又似玉帶浮水,故此而得名。浮玉橋全長90余米,橋面起伏,橫臥在南明河上,貫穿甲秀樓腳下,通向兩岸。柔美的曲線型,增加了橋面的美感。浮玉橋?qū)砂讹L光與鰲磯石、甲秀樓、涵碧亭、牌坊串聯(lián)起來,亭榭樓臺,碧水清流,曲折有序,圓潤柔和,詩意而美好,如同一篇文氣氤氳的古建筑散文。
康熙年間的《貴州通志》記載:“浮玉橋,在府城南堤,所謂‘磯浮玉’是也?!焙铀鞯竭@里,形成一個大大的漩渦,稱之涵碧潭。月朗星稀時,石橋與芳杜洲相映成趣,河水在九孔浮玉橋下回旋、蕩漾,構(gòu)筑起“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美景奇觀。
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小有名氣的。它可以與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柳、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媲美??上У搅嗣駠鴷r,芳杜洲不復存在,浮玉橋北因臨河修公路又填埋了兩孔,只剩下七孔。盡管如此,每年冬至前后,在夕陽的照射下,橋孔也能呈現(xiàn)“金光四射”景觀,與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的“金光穿洞”有一比,只不過是規(guī)模、橋孔數(shù)量的差別而已。然而,浮玉橋的歷史要比十七孔橋長兩百多年呢。
浮玉橋頭立有“城南勝跡”石木牌坊,朱梁碧瓦。牌坊上半部分是木制樓面,琉璃瓦頂,門額中央鑲嵌有“城南勝跡”四個大字,藍底金字,耀眼奪目,是今人集蘇東坡字而成。其中“跡”字沒有找到蘇東坡原字,是根據(jù)蘇東坡字體模仿的。立柱的“抱鼓石”為八尊石獅子,石獅尾朝上頭朝下,活靈活現(xiàn),富有生氣。石獅腳下,分明收藏著千年故事。
穿過牌坊,人已經(jīng)在浮玉橋上。南明河橫亙中央,愈加寬廣,猶如置身于一條古船之上。來到石橋,向前看去,是一片碧綠的河泊,好似一塊尚未雕琢的翡翠。湖面上漂浮著大片大片的荷葉,宛若一個個充滿生機的島嶼,四處開著大而美麗的荷花,白的清純,粉的淡雅,紅的艷麗,五光十色地炫耀著自己的亮麗。
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七個橋孔,成就了涵碧潭中的七個圓滿,微風吹皺池水,漣漪輕拂金輪。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璈即有感于此情此景,寫下了“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詩句,靈動地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充滿動感的意境:水出人行,世界正是如此流動。后來這句詩鐫刻在浮玉橋北亭柱上,成為名聯(lián)。
沿著河岸漫步,感受水霧撲面而來的清爽,仿佛一切煩惱都被河水帶走。無論是坐在樓閣的回廊中靜靜休憩,還是站在翠微橋上眺望遠方,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寧靜的舒適。
旖旎夜色下,河中心的甲秀樓被燈光映襯著,仿佛是一只巨大的“琥珀”,閃閃發(fā)光。從高處俯瞰,甲秀樓和浮玉橋燈火閃耀,一側(cè)是粉墻褐瓦,一側(cè)是高樓林立,美麗的南明河風光盡收眼底,有醉人的古樸,也有喧囂的繁華。
如果期待能拍到更好的夜景照片,黃昏之前是最好的約定,因為此時的天空將黑未黑,天空會呈現(xiàn)出藍調(diào)。這是一種溫暖和明媚的色調(diào)。
橋上的涵碧亭小巧玲瓏,伸出翹檐,如振翅欲飛的雄鷹。這里是古人過橋時納涼休息的地方,因橋下有深潭“涵碧潭”而得名。站在亭中,可以俯瞰南明河的美景,感受那份寧靜與和諧。走過浮玉橋,河南岸就是翠微園。園前臨霽虹、浮玉兩橋,后倚秀巒翠竹,掩映于綠樹中,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有松,有竹,好一派溫情風采。
翠微園與甲秀樓相毗鄰,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拱南閣、翠微閣、龍門書院、桂舫亭等組成。最早建筑是南庵,始建于明宣德年間,比甲秀樓早生一百六七十年,院內(nèi)有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的游詠題詩。據(jù)記載,當年王陽明來附近的文明書院講學時,經(jīng)常來南庵游覽。南庵曾多次易名,先后改名為圣壽寺、武侯祠等。清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劉蔭樞將武侯祠更名為劉公祠。劉蔭樞乃陜西韓城人,韓城是“鯉魚跳龍門”典故誕生地,故又名為“龍門書院”。
拱南閣始建于南明永歷九年(1655年),為面闊三間的二層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由明末張獻忠農(nóng)民起義軍孫可望部將所建。據(jù)傳,南明王朝偏寓貴州,孫可望部占據(jù)貴陽,其欲“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此登基自立為王。
幾百年來,翠微園逐漸形成了集寺、祠、園于一體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園內(nèi)樓閣造型生動,各有特色,長廊花墻四圍,幽靜、雄奇、樸實。
四
談及甲秀樓的文化,懸于甲秀樓正門前柱上的《甲秀樓長聯(lián)》最為引人注目。它是清末貴陽楹聯(lián)大家劉蘊良所撰寫,174個字,字字珠璣,膾炙人口。它與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成都望江樓長聯(lián),并列為中國名勝古跡三大長聯(lián)。
《甲秀樓長聯(lián)》原為206個字,比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還多26個字,后經(jīng)過劉蘊良的反復修改和采納一些楹聯(lián)學者的建議,壓縮了32個字。長聯(lián)氣勢雄偉,大開大合,縱論古今,胸襟開闊,對仗工整,情景交融,語言精練,出典久遠。不單以字多聞名,更是以恢宏、大氣取勝,高雅的文字內(nèi)涵,凝結(jié)了貴陽的歷史文化,乃貴州民族文化的珍寶。
上聯(lián):五百年穩(wěn)占螯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礀|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guān)河。喜雄跨兩游,支持巖疆半壁。恰好馬撒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云筑國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
下聯(lián):數(shù)千仞高陵牛渡,永鎮(zhèn)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憶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靖苴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千秋。對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嶺,緩步登臨,領(lǐng)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州咫尺,招邀仙侶話游蹤。
細品長聯(lián),上聯(lián)以“看”字起,書寫貴州的山川勝景、地理風貌,歌頌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下聯(lián)以“憶”字起,回憶了貴州的歷史沿革,表達了貴州人“五百年后,云貴賽江南”的信心和不甘落后、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對聯(lián)內(nèi)容涉及自秦至清代近三千年歷史,其中涉及貴州歷史人文的內(nèi)容,視野穿過幽深的歷史隧道,縱覽歷史滄桑,文學內(nèi)涵豐富,用優(yōu)雅華麗的文字,將貴州的壯麗、甲秀樓美景呈于讀者眼前。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劉蘊良出生于貴陽龍泉巷一個“翰林第”的書香人家,父親是當朝翰林。劉蘊良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考取舉人,三年后在北京通過會試,并在殿試中獲得第七名,被賜庶吉士,官至江西布政使。
劉蘊良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性格孤傲,不愿同流合污。他一生著作頗豐,擅長聯(lián)語,著有《壺隱齋聯(lián)語類編》,壺隱齋是他的書齋名。這本書收編了2353首聯(lián)語,是一本罕見的聯(lián)語巨著。他創(chuàng)作的楹聯(lián)用辭典雅,形式多樣,自然成趣,富有哲理,極具道理。劉蘊良后因得罪上司,被參革職,“永不敘用”。斷絕仕途后,他游歷山水間,刻苦鉆研醫(yī)書,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前后返回故里,以行醫(yī)及授徒為業(yè)。如此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對人生和世事的認知皆有獨到之處,閱盡社會,洞明現(xiàn)實,胸中格局自然與眾不同,才能寫出如此氣勢不凡、蘊意深邃的千古長聯(lián)。
甲秀樓長聯(lián)的具體寫作時間無法細考,估計應該寫在1914年前后。長聯(lián)最初只在貴陽文人中流傳,并未公開發(fā)表。幾經(jīng)修改后,1915年劉蘊良投稿《貴州公報》,于當年1月24日刊載在該報“文苑”欄內(nèi),題為《甲秀樓楹聯(lián)》,署名為“我真氏劉蘊良稿”。這是甲秀樓長聯(lián)第一次公開發(fā)表。
此后,眾多楹聯(lián)愛好者對長聯(lián)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其中貴州現(xiàn)代楹聯(lián)大家向知方先生親自動筆修改,刪去了長聯(lián)中原有的繁贅字詞和部分生僻典故,上下聯(lián)各減少了16字,全文變?yōu)?74字,長聯(lián)由此顯得更加精煉。1985年10月,經(jīng)向知方先生修改的版本,由貴州著名書法家王萼華先生書寫,懸掛于甲秀樓底層正門兩側(cè)。
甲秀樓長聯(lián)從問世到完善經(jīng)歷了近百年,傾注了作者劉蘊良和貴州眾多歷史、文學、楹聯(lián)、書法學者的心血,成就了氣勢磅礴、蘊意深邃、可唱可誦的楹聯(lián)上乘之作。由此,劉蘊良的名字也隨著甲秀樓和甲秀樓長聯(lián)一起留在了人們心中。
如今,人們在樓前的觀景平臺上觀河賞景、品茗閑談之時,正對的便是這一副氣度不凡的千古長聯(lián),深感韻味無窮。誠然,品讀甲秀樓長聯(lián),理應重在對作者的楹聯(lián)藝術(shù)、對貴州山水的熱愛之情等角度去欣賞,從文化、文學的層面去領(lǐng)悟,用心珍愛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遺憾的是,出于現(xiàn)代人對文言文的陌生,本地人也好,外地游客也罷,來來往往從甲秀樓下經(jīng)過,大多都是看稀奇、湊熱鬧,面對此聯(lián),能夠完全讀通讀懂的人恐怕已經(jīng)很少,知道其來歷的就更少了。
五
甲秀樓如此多嬌,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敬仰和詠嘆。甲秀樓是一座建筑藝術(shù)的瑰寶,更是一座文化藝術(shù)的殿堂。能工巧匠賦予了甲秀樓建筑、形態(tài)的外表美,詩人、書畫家賦予了甲秀樓意境、精神的氣質(zhì)美。
甲秀樓建成后,筑城添美景,以樓言志,人文蔚起,向?qū)W之風日盛。無論是江東之“科甲挺秀,獨占鰲頭”的初衷,劉蘊良“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的眼界,還是易佩坤“憂樂莫忘平日志,安危須仗出群才”的情懷,都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甲秀樓的歷史內(nèi)涵和人文時代精神。
明清以來,甲秀樓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處,來此品茗弈棋、唱和交流的文人雅士居多,故而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吟詠佳作,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的藝術(shù)水平和文化氛圍。樓內(nèi)玻璃展臺及墻壁、立柱上都陳列、展示、懸掛著眾多甲秀詩聯(lián)題詠、書法、畫作,以饗游人讀者。這些詩文題刻和甲秀樓一樣,雋永挺秀、聲名遠播。其中清代田雯的《重修甲秀樓碑記》、畫家鄒一桂的《山水觀我》畫冊中的涵碧潭和劉蘊良的《甲秀樓楹聯(lián)》長聯(lián)最具代表性。明清兩朝有兩位云貴總督、九位貴州巡撫都為甲秀樓題寫過詩詞或楹聯(lián)
甲秀樓下的南明河,是貴陽市的母親河。明正德四年(1509年),大名鼎鼎的王陽明于曾數(shù)次游覽南明河畔的南庵,寫有《徐都憲同游南庵次韻》,記錄下了南庵勝景:“巖寺藏春長不夏,江花映日艷于桃。山陰入戶川光暮,林影浮空暑氣高?!比缃袢藗儼褟R宇建筑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改建為翠微園。
僅明清詩人游甲秀樓,就作詩近百首。康熙年間詩人潘德征《玉樹亭詩文》:“嶙峋一片石,獨立水中央。鱗甲秋風勁,樓臺夜月涼。煙波同浩渺,云樹共蒼茫。盡日臨流坐,滄浪意更長?!鼻∧觊g詩人袁枚《隨園詩話》載有鄂爾泰《甲秀樓》詩云:“鰲磯灣下柳毿毿,芳杜洲前小駐驂。更上層樓瞰流水,虹橋風景似江南?!边@些詩文,大都是對甲秀樓的盡情贊美和歌頌,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望。
甲秀樓的匾額、楹聯(lián)、碑刻等,都是貴陽歷史文化的珍貴文化遺存。尤其是樓內(nèi)懸掛的“甲秀”匾額,相傳是清代書法家、思想家張之洞的手筆,其書法遒勁有力、氣韻生動,堪稱一絕。
清乾隆元年的進士,曾任云貴總督吳達善,游甲秀樓后,題寄《壬午仲春登甲秀樓》詩:“為尋勝地一登樓,四面云山盡入眸。多少春光題不出,柳煙輕宕小橋頭?!北蛔u為吟詠唱和的上乘之作。另有一首《甲秀樓即事偶詠》:“甲秀樓也曲徑幽,綠楊夾水蕩漁舟。而今回憶當年事,風景蒼蒼我白頭?!睂懗隽宋锸侨朔堑纳n涼意境。
民國時期,甲秀樓更是深入人心,成為貴陽顯赫的文化地標。貴州印紙券、鑄銀幣皆以甲秀樓為案譜,并將其收入地理課本;流行于市的商標、店鋪冠名以甲秀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甲秀樓早已成為貴陽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四百多年的人文積累,甲秀樓經(jīng)歷了漫長的成長與演變。如今神奇悠遠的甲秀樓,依然不朽地屹立在人們面前,以其情懷與修煉,化蛹成蝶,化腐朽為神奇,化古老為永遠。甲秀樓的精神氣質(zhì),是寧靜的,是避開喧鬧的,是與世不爭的,如同陽光、雨露和春風,彰顯民眾昂首挺立的精神風貌,呈現(xiàn)出向上向美的巨大力量,光照千秋,溫暖人心。
走出甲秀樓時,原本陰沉的天空竟然露出了陽光的笑臉,灑滿金輝的甲秀樓,風姿綽約,熠熠生輝。我以為,珍惜、守護甲秀樓文化遺產(chǎn),不僅僅是在欣賞一座巍峨秀美的古樓、寄托一種歷史情懷,而是在自覺維護人文精神傳統(tǒng),表達一種文化精神,一種價值理念,一種意志信仰,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挺立起“甲秀天下”的精神姿態(tài)。
甲秀樓是美的,徜徉于歷史長河之中,一邊尋訪古樓,一邊感受歷史,一邊感悟生活,這是一種美學實踐,更是一種美的分享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