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年前開心小泥人、紅陶人面像“大臉懵”“遠古微笑”人面紋陶器耳…史前雕塑人像所具備的純真稚拙之美、神形兼?zhèn)涞脑煨退囆g,折射出先民的精神世界。這些“天然萌”的迷人笑臉穿越幾千年的光陰重煥光彩,暖心又治愈,讓今天的我們依舊心動。
開心小泥人打耳洞燙頭
“笑了5500年了,還是這么開心!”不久前,考古人員在陜西渭南市臨渭區(qū)蔣家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出土了1件仰韶中期廟底溝文化時期(距今 5 9 0 0 - 5400年)造型精美的陶質鏤孔人面像,這件5500年前的小泥人兩眼彎彎,露出甜美的微笑,它打著耳洞燙著頭,堪稱時尚達人,也展現(xiàn)出當時高超的制作技藝和精湛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紅陶人面像”,臉大有福,表情呆萌可愛,距今5200年。20世紀六十年代出土于甘肅省天水市柴家坪,殘高15.3厘米、寬14.6厘米。這件人像高顴闊面,眉毛微微隆起,眼晴和嘴巴都是鏤空成橫條狀,它的鼻呈三角形,兩耳垂各有一穿孔,橢圓形的嘴略微突起,仿佛在向人們訴說古老的故事。有趣的是,以紅陶人面像為設計靈感,甘肅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名為“大臉懵”的文創(chuàng)產品,讓文物以一種全新方式走進現(xiàn)代生活。
江蘇南京浦口區(qū)營盤山遺址也曾經出土一件陶塑人面像,它面部表情夸張、憨厚樸素,被稱為最早的“南京面孔”,也有人稱之為“金陵先祖”。這件陶塑人面像高9.8厘米,面部輪廓近似長方形,前額寬平,眼睛深凹,狹長微彎曲,眼眶粗大,鼻梁高挺,鼻翼較寬,耳廓寬厚,張開的長方形嘴巴似乎在訴說著什么。陶像頭戴著冠帽,冠角正反兩面均有小孔,是插羽毛或茅草等裝飾物用的。
巧合的是,在四川茂縣的營盤山遺址也出土了一尊5000年前的陶塑人面像。這件陶塑人面像線條簡練、造型傳神,它雙眼凹陷,鼻梁高挺,雙唇緊抿…是迄今已知四川地區(qū)最早的陶塑藝術珍品之一。小巧精致的陶塑人面像表情生動可愛,讓今天的人們對古蜀先民的模樣有了更具象的認識。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它與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人頭形彩陶瓶非常相似,這說明古蜀先民一部分來自5000多年前的古西北馬家窯文化人群,一部分來自川西高原的原住民。他們在遷徙與融合中,共同創(chuàng)造了內涵豐富的營盤山文化。
五千年前的春和景明
甘肅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于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高32.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6.8厘米,其材質為細泥紅陶,含有少量的白色細砂,是一件塑有人像的葫蘆形彩陶瓶。陶瓶頭部上方有圓形開口,應是水器或者祭祀用品。
大河之畔出土的這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位穿搭極具春日氛圍感的少女挺鼻小嘴,五官端正,發(fā)型是可愛呆萌的齊劉海,細看發(fā)梢層次錯落,雙耳還有系掛飾物的耳洞;她身上的“裙子”彩繪圖案為三角莖葉紋和簡化的飛鳥紋,葉影重疊、飛鳥展翅,工藝造型十分優(yōu)美,把5000多年前人們眼里的春和景明永恒定格在了裙擺上。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在創(chuàng)意構思和表現(xiàn)手法上,都體現(xiàn)了先民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藝術水平,可謂遠古時期的雕塑杰作。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qū)的楊官寨遺址是仰韶中晚期的一處特大型中心性聚落。人面陶器是楊官寨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遺址共出土10余件此類陶器,這在仰韶時代其他遺址的考古中是罕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陶器不是實用器,而是表達特定的情感和信仰,可能是特權階層在進行大型祭祀活動時使用的祭祀用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名為“鏤空人面覆盆形陶器”的神秘文物,全國僅出土兩件,極為罕見。它的形狀像一個倒扣的花盆,上面鏤空出月牙狀的眼睛和微張的嘴巴,鼻子則用泥塑制成,顯得小巧精致,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憨態(tài)可掬、栩栩如生的人臉形象,表情十分傳神。
楊官寨遺址的人面像與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還有“親戚”關系,考古專家們曾將“人面形陶器殘片”與三星堆青銅面具形象進行過充分對比,結果“撞臉”了,二者的眼睛與臉龐輪廓比例相近,特別是眼晴部分。盡管楊官寨遺址早了2000年,但可以推測出生活在黃土高原的西北人群與四川古蜀先民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聯(lián)系。
紅陶人頭壺“迷之微笑'
還有一件來自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陶人面像也頗受關注,讓我們看到了6000年前的北首嶺人
這件陶人面像1958年在北首嶺遺址發(fā)掘出土,屬于仰韶文化晚期,細泥紅陶,高7.3厘米、寬9厘米、厚1厘米。它面部較寬,臉部飽滿,鼻梁高挺,下巴微圓,額前頭發(fā)用繩紋表示,黑彩繪出眉毛和胡須,眼睛和嘴巴呈長條形的鏤空,雙耳扁平,各有一穿孔。這件陶塑人頭像出土時已殘,經復原可看出胡須的存在,表明是一個男性半浮雕像,造型逼真,它可能是北首嶺聚落首領的頭像,可以說是一張遠古的“照片”,展現(xiàn)了當時男性的面部形象,對復原當時先民的面貌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頭像很小,且雙耳穿有小孔,顯然不是掛在墻上,或者擺放在祭壇上讓人頂禮膜拜的,它應該是北首嶺氏族重要人物隨身佩戴的飾品
在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中,有一件紅陶人頭壺的“迷之微笑”令人心醉。該壺出土于陜西洛南焦村遺址,燒制火候較高,陶質堅硬。壺脖頸以上的“人頭”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其下的壺體部分是用泥條盤筑法制成,人頭與壺渾然一體,整體呈高頸、鼓腹、小平底形狀。頭部微上仰,面部表情非常柔和,臉部比例協(xié)調,眉目清秀;鼻梁修長,雙自上視,嘴唇上翹,下唇外突,兩耳殘缺,耳垂處有穿孔。頭部中空,口、眼與壺內相通,將水倒進去之后會從人頭的眼睛和嘴巴中流出來。專家認為這個壺的形狀是仿照孕婦制成,水流從口中流出象征著母親哺育孩子,從眼睛中流出象征眼淚,表達了母親含辛茹苦撫育孩子長大的不容易。仰韶文化是母系社會,這把壺造出來更多是為了表達母愛偉大,母親懷孕辛苦,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工匠的精妙技藝與用心良苦。
令考古學家感到驚訝的是,這把6000多年前的壺,人頭上盤起的發(fā)髻井然有序、清爽干凈,顛覆了“原始人披頭散發(fā)”的固有觀念,表明那時人們已經懂得如何整理發(fā)髻而不是頂著一頭亂發(fā),更證明了仰韶先民與現(xiàn)代人一樣重視審美與儀表,在生產之余學會了打扮自己
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是一處河姆渡文化遺址,2004年出土了一件6500多年前的人面紋陶支腳。所謂支腳,就是在燒火煮飯時支在炊器底下的支撐物。這個支腳是田螺山人燒火炊煮時,支撐在陶釜底部的三件支腳中的一件。它下部是中空的喇叭形,肩部有一個半環(huán)形耳,方便提起和移動,環(huán)形耳下方戳刻出一幅憨態(tài)可掬、充滿稚氣的人臉形象??脊湃藛T認為,這件陶器揭示了古人對人臉的審美和象征意義,說明先民們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說明河姆渡時期人們已經從早期單純的動物崇拜、自然崇拜,向人自我意識的轉化,發(fā)出了“我是誰”的生命追問。
淮河流域的蚌埠雙墩遺址出土一件陶塑人頭像,經測定,距今已有7300年歷史。這件人頭像五官清秀,有明顯的女性特征。她小圓臉,額頭上有太陽紋,月牙般的雙眉下,滴溜圓兒的大眼晴目視前方,鼻子扁平微翹,嘴角微微上揚;她不僅打了“耳洞”,臉上還文了“圓點”,展現(xiàn)出神秘的“少女微笑”。這件陶塑人頭像,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人像陶質雕塑品之一,這張“迷人的笑臉”非常有治愈感,一出土便轟動四方,被譽為“淮河之母”。
(摘自《齊魯晚報》張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