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彣,中國臺灣人,現(xiàn)居廣東中山。作品見于兩岸報紙副刊。
一朵花的牽引
在中國的春天里,有一朵花承載著千年的風(fēng)華,也映照著家國情懷。它從盛唐的詩篇中走來,于千百年后仍舊綻放輝煌一一這便是洛陽牡丹。牡丹之美,不僅僅在于它雍容華貴的外表,更在于它承載的文化深度和精神象征。作為一名深耕廣東中山的臺灣同胞,每每見到牡丹盛放,便不禁思索:這抹絢爛的色彩,是否也跨越了海峽,將兩岸同胞的情感連接得更加緊密?
從洛陽到中山
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是中國花卉文化的一張名片,更是中華文化自信的象征。牡丹,雍容華貴,既是“國色天香”,也是大唐盛世的縮影。洛陽,這座干年古都,在春風(fēng)中迎來四海賓朋,共賞這片錦繡繁華。然而,牡丹的故事不僅僅停留在河南的土地上,它早已隨著文化的傳播,扎根在中華大地的不同角落,甚至綻放在臺灣同胞心中。
在廣東中山,雖沒有洛陽牡丹那般遍地錦簇,但嶺南的園林文化同樣追求花木之美。我曾在中山的公園里見到精心培育的牡丹,那一刻,心中升騰起一種熟悉的鄉(xiāng)愁。牡丹不僅僅是一朵花,它也是一種文化的寄托,更是連接中華兒女的情感紐帶。
中華文化的延續(xù)
牡丹自古便承載著富貴、祥和的寓意,而它的生長經(jīng)歷,也恰如中華文化的堅韌不拔。從隋唐興盛,到歷代文人筆下吟詠,牡丹不僅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輝煌,也承載著國人的精神追求。在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上,人們不只是賞花,更是在體驗一種文化、一種認(rèn)同感。
這種認(rèn)同感,何嘗不是兩岸同胞心中的共鳴?身在中山的臺灣同胞,既融入了這片王地的溫暖,又始終心系中華文化的傳承。我們或許生長在不同的地域,但骨子里流淌的文化血脈,使我們在牡丹盛放的時刻,都能感受到那份屬于炎黃子孫的驕傲。
兩岸共賞
臺灣自古便有牡丹花的蹤影,曾有大量的牡丹品種被引人,如今在臺北、新竹等地的植物園中仍能見到洛陽牡丹的身影。這不僅是花卉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融。
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牡丹文化也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期間,不少臺灣同胞慕名而來,只為一睹這“唯有牡丹真國色\"的風(fēng)華。文化的力量,使得海峽兩岸的距離在牡丹盛放的時刻變得不再遙遠(yuǎn)。中華文化,正是這種著似尋常、實則深厚的情感紐帶,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能找到歸屬感。
花開見未來
花開中國,盛世如斯。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不僅僅是一場花事盛會,更是中華文化自信的象征。在這片土地上,牡丹年年盛放,映照著中華文明的璀璨與輝煌。作為臺灣同胞,作為中華子孫,站在廣東中山,遙望洛陽牡丹盛景,我深知,這不僅僅是一朵花的故事,更是一個文化綿延、生生不息的見證。
愿未來,兩岸同胞能在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相聚在洛陽,共賞這“國色天香”,共續(xù)這千年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