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慶,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歷史小說《成吉思汗》《忽必烈》《拖雷家族》《大元帝國》《路遙傳》等。
每年四月,洛陽牡丹都會如約而至,是所有愛花者的一場視覺盛宴。尤其骨子里對牡丹花情有獨鐘的人來說,更是一年一度的赴約。你看,當四月悄然而至,那積蓄了整整一年力量的牡丹花便迫不及待地競相綻放。紅的如血,白的如雪,黑的如漆,紫的如霞,五彩繽紛,絢麗如緞,滿樹爛漫。就這樣,一場姹紫嫣紅、花團錦簇的花事便悄然來臨。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滿城盡是牡丹香。
據載,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曾看古典小說《鏡花緣》,里面有一段專門描寫武則天與牡丹的傳說:武則天當上皇帝后,于一年冬天至上林苑飲酒賞雪,酒酣后乘著酒興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詩畢,作為詔令讓宮女拿到上林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女皇帝很有號召力,她的詔令焚燒以后,嚇得百花仙子花容失色,于是紛紛赴上林苑開花候駕,只有牡丹仙子認為冬季非百花開放季節(jié),作為花神不能違反節(jié)令,便對女皇帝的詔令不予理睬。第二天,武則天赴上林苑賞花,見百花開放,很是高興,發(fā)現唯獨牡丹花未開,于是勃然大怒,遂下令將牡丹花連根挖出燒為焦灰,并株連別處牡丹,長安城里的牡丹通通被連根拔出,貶出長安趕到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荒涼,武則天的目的就是要把牡丹扔到洛陽邙山,致其絕種,以解她心頭之恨。誰知洛陽邙山的水土卻讓牡丹絕處逢生,牡丹在邙山不但沒有絕種,反而長勢良好,不久便讓洛陽成為牡丹花的世界。每到暮春時節(jié),游人紛紛來此觀賞牡丹,洛陽的牡丹花事從此大盛。以后,洛陽牡丹天下第一。
武則天想滅絕牡丹,以泄私憤,孰料物竟天擇,適者生存,使得洛陽牡丹成為世人陶然忘歸的一種驚艷之物。這是天意還是禪意,這點連武則天自己也是料想不及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宋代歐陽修的詩句道出洛陽牡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基于對洛陽牡丹的這份惦念之情,去年四月,在河南科技大學徐教授的邀請下,我終于圓夢去洛陽賞花。驅車從臺前出發(fā),一路高速,大約四個半小時后,便到達邙嶺大道的高速口,徐教授已經在那里等待我多時了。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沿著國花路向北邊的牡丹園疾馳而去。眼下,正值暮春時節(jié),以牡丹聞名的洛陽,通過車窗望過去,只見城市街道、公園游園、居民院落的牡丹或燦然盛開,或含苞待放,魏紫姚黃,爭奇斗艷。微風拂過,花兒隨風搖曳,那一株株牡丹搖曳生香,一座四月的小城便浸潤在詩意與花香的海洋中。
在“人間四月芳菲盡\"的季節(jié),大江南北的土地上,百花早已褪去昔日的盛裝,唯有洛陽的牡丹,在這里儀態(tài)方方地競相怒放。人間四月,正是洛陽觀賞牡丹的好季節(jié),這個時節(jié),不單單洛陽人,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奔赴牡丹花會,讓洛陽牡丹出盡風頭。
在車上,徐教授介紹說,位于洛陽市邙山中溝西的國家牡丹園是中國牡丹栽培繁衍的主要故地之一,又稱“牡丹故土”。這里氣候土壤條件優(yōu)越,非常適宜各種牡丹生長,牡丹花朵碩大如碗,色澤艷麗,香氣濃郁,花期長。
剛邁入大門時,心里不禁忐忑不已起來,不像賞花,倒像背著妻子與美麗的情人約會。駐足觀賞區(qū),鋪天蓋地的牡丹花迎面撲來,幾乎一眼望不到邊,牡丹集體盛裝出場時聲勢浩大的美感,猶如高分貝的音響般重重地撞擊著我的心靈。一股幽香隨風撲鼻而來,摩肩接踵的游客貪婪地呼吸著牡丹花散發(fā)出的暗香。這時,我才明白,牡丹花的奇香與眾不同。那花香中隱含著一種微微苦澀的味道。正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味道!
那朵朵怒放的牡丹朝氣蓬勃,像久拘閨房的女子,在春光的照耀下盡情舒展明媚燦爛的笑顏。陣陣春風吹拂過來,花兒輕輕搖頭,葉子沙沙作響,正像一群閨中密友在竊竊私語。目睹此景,又讓我忽然想起《紅樓夢》中那一群學識淵博的大家閨秀,聚集在牡丹園里吟詩嬉戲的情景。而林黛玉在花前即興吟詩:“牡丹怒放迎朝陽,絢光朵朵綻笑顏。天姿國色奇香異,一笑傾城花中王。綠葉映得紅花媚,嬌艷欲滴愈動人。誘得群蜂歡采蜜,芳香溢濃送春風。\"瞬間有種身臨其境之感,仿佛自己也變得芳香四溢,拉起衣袖,滿是馨香。
在百花競相綻放的花叢中,五彩繽紛的蝴蝶在翩誕起舞,勤勞的蜜蜂也扇動薄薄的翅膀,在花叢中穿梭往來。這時我看到一株牡丹花,植株高大,猶如一個王者傲立于百花之中。它鮮紅的花瓣在陽光的映照下更加美艷,鮮紅的花瓣層層疊疊,包裹著金黃的蕊絲,慢慢綻開到碗口那么大??崴茥魅~的葉子就像無數只小手呵護著花朵,遠遠就望見萬綠叢中一點紅。
穿過雍容華貴的牡丹花,向一處高崗上走去,站在高處,居高臨下,此處的全景盡收眼底,體驗了一把與眾不同的踏青賞花之旅。只見成片的牡丹花宛若一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在我眼前慢慢鋪展開。在融融的陽光下,在濃濃淡淡深深淺淺的新綠映襯下,像海天中浮動的五彩云朵。天光照著花光,花光耀著天光,使每一位游客都感到心曠神怡。長天麗日的春韻,鶯歌燕舞的笑語,濃淡相宜的微風,使游客如牡丹花般顯得靈動迷人。一陣東南風吹拂過來,滿園的牡丹抖動著鮮亮的波紋,一波追著一波,一波著一波,像彩色的水波傳遞向遠方。微風拂過,那牡丹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冠以“花中之王\"的美譽,一點也不為過。站在花海中觀望著花色艷麗,冠絕群花之姿的牡丹,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花團錦簇的牡丹園里,姹紫嫣紅的牡丹千姿百態(tài),盡顯嫵媚,不管是低頭的還是搔首的,都毫不例外美得富麗,美得端莊,美得脫俗不凡,美得不食人間煙火,美得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我凝望著一簇簇牡丹,如潮的思緒在我胸中翻江倒海。忽然,我仿佛看到的不是鮮花,而是一個個靈氣十足且水袖飛舞的牡丹仙子。
此刻,思緒飛揚的我,突然想起唐代詩人劉禹錫、李商隱、徐凝、李正封等在歌詠牡丹時,都以“國色\"尊之。而自宋代開始,除了能見到大量的牡丹詩詞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等。而宋朝著名畫家馮止水用盡一生畫出《牡丹亭少女》;被譽為“世界第一牡丹畫家\"的張志文,所作牡丹名畫頗多,每一幅畫都將牡丹描繪得栩栩如生。還歷時五年之久,繪制了一幅構圖完整、氣勢恢宏的五百米牡丹長卷,名曰《華夏牡丹圖》,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
游興未盡,從牡丹園出來,見洛陽街頭也有花農摘了自家種植的牡丹,小心地扎成一束一束的,放在竹籃里兜售。經過他們身邊時,被花香吸引,買兩束置于桌前,便滿室生香,似乎連筆下的字都有了淡淡的香味。光陰流年,便因花香更多了一份甜蜜。
晚上,帶著游玩時的亢奮和游玩后的欣慰,躺在牡丹大酒店里,竟然做了一個彌漫著牡丹花香的夢。在青翠草木掩映的鄉(xiāng)間小院中,曲曲折折的土路兩旁,盛開著許多高貴漂亮的牡丹花,花香滿園。晨起,推開房門,除了那晨光熹微的溫暖,還有那搖曳生香的牡丹相隨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