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偉,筆名無花果,安徽合肥人,現居。作品見于《安徽文學》《短篇小說》《上海故事》等刊,多次被《民間故事選刊》《微型小說選刊》轉載。
暮春時節(jié),我再度踏入洛陽。這座千年古都,在四月的蒙蒙細雨中,盡顯溫婉之態(tài)。濕潤的泥土氣息彌漫在空氣中,其間還夾雜著一縷若有似無的花香,那是專屬于牡丹的芬芳,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
猶記初次來洛陽賞牡丹,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時的我,不過是個懵懂無知的少年。父親牽著我的手,穿行于熙熙攘攘的人群,最終抵達王城公園。園內,牡丹爭奇斗艷,紅的似燃燒的烈火,白的如冬日的瑞雪,粉的像天邊的云霞。如此盛天的花事,我從未見過,驚得半響說不出話來。父親輕聲說道:“牡丹,是洛陽的魂。等你看懂了牡丹,也就看懂了這座城?!?/p>
二十年悠悠而過,我踏遍大江南北,著過無數次花開花落,可洛陽的牡丹,始終在我心底占據著特殊的位置,難以忘懷。此番再來,我特意選了老城區(qū)的一家民宿落腳。房東是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姓陳,大家都親切地喚他陳伯。他的院子里,栽種著十幾株牡丹,據說皆是祖上傳下來的老品種。
“這些牡丹啊,年紀可比我還大呢。\"陳伯輕輕撫摸著那斑駁的枝干,眼中滿是深情,熠熠生輝,“從我爺爺那輩起,就開始悉心栽種了。過去,洛陽城里家家戶戶都種牡丹,一到花開時節(jié),整座城都沉浸在馥郁的花香之中?!?/p>
陳伯耐心地向我介紹,牡丹最忌積水,所以院子里得壘起花壇。每年秋天得施肥,冬天要培土,春天還得精心修剪。說著,他緩緩蹲下身子,動作極為小心地撥開一株牡丹根部的泥土,說道:“你瞧,這株‘姚黃’,已經有一百多歲了?!?/p>
我留意到,陳伯的手上布滿了老繭,還有一道道傷痕,那都是常年精心侍弄牡丹留下的痕跡。他感慨道:“種牡丹,就如同養(yǎng)育孩子,不僅要用心,更要傾注深厚的情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院子里走上一圈,看看哪株冒出了新芽,哪株即將綻放花朵?;ㄩ_的時候,我就搬把藤椅,坐在院子里,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p>
“牡丹啊,最通人性了。\"陳伯接著說道,“你心情愉悅時,它開得格外艷麗;你滿心難過時,它也會顯得無精打采?!闭f著,他抬手指向角落里一株略顯憔悴的牡丹,“那是我老伴去世那年種下的,這么多年了,一直都不太有生機?!?/p>
聽著陳伯的講述,我心中豁然開朗,終于明白了為何洛陽人對牡丹這般鐘情。牡丹,早已不單單是一種花卉,它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是這座城市干百年來頑強不息、傳承至今的精神象征。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滿心期待地想去王城公園觀賞牡丹。清晨的洛陽城,依舊被薄霧籠罩,街道兩旁的梧桐樹剛剛抽出嫩綠的新芽。轉過街角,一陣濃郁的花香撲鼻而來,我順著香味尋去,原來是一家老字號的牡丹餅店。
店主是位五十多歲的婦人,此刻正站在案板前,熟練地揉著面。她熱情地告訴我,制作牡丹餅要用新鮮的牡丹花瓣,再加上蜂蜜精心腌制。說著,她輕輕掀開一個青花瓷壇,剎那間,馥郁的香氣彌漫開來?!斑@是‘魏紫’的花瓣,香氣最為濃郁。\"她輕輕拈起一片花瓣,展示給我看,“你瞧瞧,這紫色多么純正,就像上好的綢緞一般?!?/p>
我買了一塊剛出爐的牡丹餅,放人口中輕輕一咬,酥脆的外皮瞬間在嘴里化開,牡丹的花香在舌尖盡情綻放。這熟悉的味道,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父親帶我來洛陽時,同樣也是在這樣的清晨,我們一起品嘗過的牡丹餅。
抵達王城公園時,牡丹已然天半開放。園內游人還不算多,只有幾位晨練的老人和專心寫生的學生。我悠然漫步在花間小徑,看著晶瑩的晨露在花瓣上滾動,聆聽著蜜蜂在花叢中忙碌飛舞時發(fā)出的嗡嗡聲。突然,一陣悠揚婉轉的二胡聲傳入耳中,我循聲望去,只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正在涼亭里專注地拉著琴。
老人拉的是《牡丹亭》,琴聲如泣如訴,仿佛在娓娓訴說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我靜靜地仁立聆聽,看著陽光逐漸灑滿整個花園,牡丹在晨光的照耀下,愈發(fā)嬌艷欲滴。就在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目睹了季白筆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唐繁華景象,也領略到了歐陽修筆下“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寄”的宋代獨特風華。
中午時分,我來到公園附近的一家老茶館歇息。茶館里懸掛著幾幅牡丹圖,老板自豪地說,那都是他爺爺的畫作。我點了一壺牡丹花茶,老板特意為我安排了一個靠窗的位置。窗外,一株“二喬\"開得正盛,粉白相間的花朵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姿態(tài)優(yōu)美。
“這株‘二喬'可不簡單。\"老板一邊為我倒茶,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聽我爺爺講,民國時期,有個軍閥凱觸這株花,想把它挖走,我太爺爺寧死不屈,堅決不同意,差點為此丟了性命?!?/p>
我輕輕端起茶杯,看著杯中漂浮的牡丹花瓣,剎那間,我深刻領悟到了洛陽人對這些牡丹為何如此珍視。它們不僅僅是美的化身,更是這座城市頑強不屈精神的有力見證。恰似那株歷經重重劫難,卻依然傲然綻放的“二喬”,也如同那些在戰(zhàn)火紛飛中,依然堅守、全力守護牡丹的普通百姓。
傍晚,我回到陳伯的院子。夕陽的余暉灑落在牡丹花上,為它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陳伯正在給花澆水,見我回來,連忙熱情地招呼我過去觀賞一株剛剛開放的“青龍臥墨池”。
“這可是極為稀罕的品種。\"陳伯眼中滿是欣喜,“你仔細瞧瞧這花瓣,墨色中透著紫光,是不是特別像一條靜靜臥著的青龍?”我湊近仔細端詳,果然發(fā)現這朵花與眾不同,墨色的花瓣層層疊疊,在暮色的籠罩下,散發(fā)著神秘而迷人的光澤。
陳伯告訴我,這株牡丹是他爺爺從一位老花匠那里得來的。那位老花匠臨終之際,鄭重地將這株牡丹托付給了他爺爺,還說這是洛陽僅存的一株“青龍臥墨池”了?!澳菚r候,兵荒馬亂的,能保住這株花,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陳伯感慨方千。
夜幕降臨,院子里亮起了溫暖的燈光。陳伯搬來一張小桌,泡上一壺牡丹花茶。我們坐在院子里,聽著此起彼伏的蟲鳴聲,聞著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暢聊洛陽的往昔歲月。陳伯略帶遺憾地說,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嫌種牡丹麻煩,不太愿意去種了?!翱墒前?,”他輕輕抿了一口茶,語重心長地說,“牡丹就如同咱們洛陽人的靈魂,要是丟了這靈魂,還怎么能算得上是洛陽人呢?”
我望著月光下的牡丹,思緒萬干,忽然想起白天在茶館看到的對聯:花開富貴地,人在畫圖中。的確如此,洛陽的牡丹,早已超越了花卉本身的范疇,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延續(xù)。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興衰榮辱,承載著無數人的回憶與深厚情感。
夜深了,陳伯回屋休息。我獨自坐在院子里,靜靜地凝視著月光下的牡丹。微風輕輕拂過,花瓣輕輕顫動,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千年的悠悠故事。此時此刻,我終于徹底明白,二十年前父親為何要帶我來洛陽看牡丹。他不僅僅是想讓我領略花的嬌艷美麗,更是要讓我懂得,在這繁華背后,蘊含著怎樣堅韌不拔的生命力,以及怎樣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二天清晨,我收拾好行季,準備踏上歸程。陳伯送我到門口,遞給我一個小布袋,里面裝著幾顆牡丹種子?!皫Щ厝シN吧,”他滿懷期待地說,“讓洛陽的牡丹在你那兒也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我鄭重地接過布袋,仿佛接過了一份無比珍貴、沉甸甸的囑托。走出巷口,我忍不住回頭望去,只見陳伯還站在門口,身后是他精心呵護的牡丹園。晨光中,那些花朵開得正艷,仿佛在向我揮手道別。
在回程的火車上,我輕輕打開陳伯給的布袋,看著那些飽滿圓潤的種子。我暗暗下定決心,等回到家鄉(xiāng),一定要在院子里種下這些種子。或許,要等上三五年,它們才會開花。但我堅信,只要我用心呵護,總有一天,洛陽的牡丹會在我的家鄉(xiāng)絢麗綻放。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株花的異地遷徙,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延續(xù)。就如同千百年來,洛陽的牡丹始終在這片土地上頑強生長、生生不息,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巨變,訴說著一個民族的堅韌不拔與美麗情懷。
火車緩緩駛出洛陽站,我望著窗外漸漸遠去的城市輪廓,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句古詩:“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笔前。尻柕哪档?,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花,它更是一個民族的珍貴記憶,一種文化的獨特符號。它用千年的芬芳,深情訴說著一個關于美、關于堅韌、關于傳承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