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shù)次從這里匆匆而過,卻從未曾停下腳步,深入探尋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價值。和大多數(shù)行色匆匆的路人一樣,起初,我知道這是一條再尋常不過的河流,波瀾不驚,靜靜流淌。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才驚覺,這看似平凡的后河,實則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其上鐫刻著無數(shù)風流人物的傳奇故事,見證了無數(shù)重大歷史事件的跌宕起伏。甚至可以大膽斷言,在未來的某一天,諸多歷史謎團的破解,或許都能從這條古老的河流中找到關(guān)鍵線索,當然,這還有賴于眾多專業(yè)學者的深入研究與探索。
記得那是2024年10月15日的清晨,當我準備提筆撰寫這篇文章時,打開頂端App,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則《河南發(fā)現(xiàn)五千年前古代君王大墓》的新聞。這難道是命運的奇妙安排?冥冥之中,似有一只無形的手,將我與這條和四五千年前歷史緊密相連的河流,更緊密地牽系在一起。
四五千年如一瞬
四五千年的時光,在漫長的地質(zhì)演變進程中,不過如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但對于人類文明史,尤其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而言,這卻是一段無比漫長的歲月,漫長到無數(shù)人文歷史專家學者、考古學家窮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尋、探索,只為驗證《史記》《竹書紀年》等古籍中那些記載的真實性。
一萬年前,農(nóng)業(yè)的誕生揭開了人類文明的帷幕。在中華大地上,早期文明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萌芽。他們散落各地,如同滿天星斗,是中華文明的星輝,也是中華文明的序曲。當五六千年前來自北方的陶寺文化、紅山文化,西方的半坡文化,東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與來自中部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相互碰撞和交融,終于產(chǎn)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從此以后,家天下開始了。而夏的創(chuàng)始人大禹,“堯舜禹湯”四賢并列,成為中國歷史上名君的代稱。
夏后氏作為夏朝的主體部落,部落分布與嵩山、潁河有著莫大的淵源。如果說嵩山北麓的偃師二里頭是夏墟,那么嵩山南麓的潁河兩岸則是夏源。中原,是華夏民族的發(fā)源地和發(fā)展核心,也是中國歷史的心臟地帶,中國的歷史舞臺絕大部分是在此演出。
現(xiàn)在全國各地都有大禹的傳說,如關(guān)于大禹出生、治水、巡視、讓賢等方面的傳說。禹都陽城,在嵩山南麓的登封不僅有關(guān)于大禹的傳說,還有禹的兒子啟——夏王朝的建立者,生于啟母石下的傳說。甚至嵩山的兩座主體——太室山和少室山即為紀念大禹的兩位妻子之名所命名。中國國寶文物的第1、2、3號,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即為明證,兩千多年來在風風雨雨中記錄和證明著夏王朝、夏后氏與嵩山的關(guān)系和淵源。
千年之前,你不知我,我不識你;千年之后,誰還記得誰。但幾千年來,夏與嵩山常在,夏與嵩山共存。
此“后”非彼“后”
之所以斗膽提筆寫下這篇文章,皆因一個“后”字?!昂蟆弊肿鳛椤搬帷钡暮喒P字也僅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在漢字尚未簡化的悠悠歲月里,前后的“后”大多寫作“後”,而“后河”的這個“后”字,卻已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風雨洗禮,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想到這個“后”字,緣于看到孩子歷史課本上的“后母戊鼎”圖片,看到學術(shù)界將“司母戊鼎”名字改為“后母戊鼎”的解讀,以及夏王朝的建立者主要為夏后氏部落的論述。“后”在商代指時任王的配偶或者父王的配偶,在夏代則是夏后氏部落的專稱。再加上工作關(guān)系,經(jīng)常經(jīng)過潁河、后河兩岸,遂觸發(fā)這個念想。
“后”與“後”產(chǎn)生于不同的時代?!昂蟆弊之a(chǎn)生于“後”之前,在母系社會就有“后”字,表示對最高首領(lǐng)的稱呼,父系社會“后”就被用來指君王的配偶直到封建社會終結(jié)?!搬帷迸c“后”是同音替代,兩者的本義并不相同。
翻開《辭源》,“后”字的釋義映入眼簾:在古代,天子與列國諸侯皆被尊稱為“后”,亦是帝王妻子的稱謂,還通“後”,同時它也是一個姓氏?!昂蟆?,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jīng)·商頌·玄鳥》中記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编嵭{道:“后,君也。”在上古時期,“后” 字主要取第一個釋義,“后”是帝王的稱號,甚至在夏代,它是君王或夏人首領(lǐng)的專屬稱謂。諸如大禹的兒子啟,夏啟,又稱夏后啟;射日的羿,上古夷族首領(lǐng)羿,又稱為后羿;殷紂王又稱后辛;周的先祖后稷;地神或土神被尊為后土。如此一來,潁河下游那個盛產(chǎn)鈞瓷的古鎮(zhèn)——神垕,其得名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甲骨文中,“后”指時任王的配偶或者父王的配偶?!墩f文》云:“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fā)號者,君后也?!薄抖Y記·曲禮》:“天子之妃曰后?!薄蹲髠鳌ぐЧ辍贩Q夏帝相的妃子為后緡。李學勤先生注意到殷墟卜辭中屢見“后某”的稱謂,如商王武丁的三位配偶后戊、后己、后辛,這里的“后”指的是她們王后的身份(《安陽殷墟五號墓座談紀要》)。
后,上古稱君王,如“商之先后(先王)”;秦代以后被稱為帝王的妻子、皇后、后妃。后在上古時代的原始母系氏族社會中就已經(jīng)存在,原始社會中由母系部落首領(lǐng)專用,奴隸社會中演變?yōu)榫醮Q,再演變?yōu)榉饨ㄉ鐣袡?quán)力最大的女人的專用詞。
總之,這條名為 “后”稱為“后河”的河,其中的“后”字,非“前后”之“后(後)”,而是“王后”之“后”,黃天“后土”之“后”。
曾經(jīng)大河波浪寬
后河,不僅是潁河的上游,更是潁河上游左中右三源之中的中源,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后河作為潁水中源,發(fā)源于今天君召鄉(xiāng)北部的當陽山和萬安山下晉窯、李莊、紅石頭溝等村,經(jīng)水磨灣沿宋溝而下,納陳家門、侯溝各路水系,在今天后河村相匯,地勢走緩,河道變寬,而后經(jīng)過閆坡、莊頭、王上、箭溝、畢家村等村,在畢家村東南大金店西地注入潁河干流,與發(fā)源于石道珍珠泉、隱士溝的潁水右源相匯。綿延20公里,流域面積102平方公里,輻射兩岸10多個村莊,養(yǎng)育了數(shù)萬人。
回溯到四五千年前,彼時的中原大地,氣候遠比現(xiàn)在溫暖濕潤,大象、犀牛等大型動物在這里悠然棲息。河水充沛,徑流量大,潁河的幾個源頭河面寬闊,舟楫往來,水運成為當時人們出行與交流的主要方式。甚至直到先秦的戰(zhàn)國時期,潁河的幾個源頭河面依然寬闊,可以自由行駛舟船。
潁河上游的右源和中源在這里交匯,還有東部不遠處發(fā)源于少室山自北向南匯入潁河的潁河左源石崖河(又名太后廟河)、自南而來發(fā)源于熊山山脈的王堂河匯入潁河主干道,通航河道的交匯處,在古代如同現(xiàn)代國道或高速公路的交匯處,甚至交通地位更重要。因為嵩山正處于東亞大陸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嵩山腳下的潁河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著華北平原。在數(shù)千年前的古人們征服駕馭黃河、長江等大河可能還比較困難,但泛舟于伊潁之上,還是能夠自由航行徜徉無阻的。
過去自己曾有疑問和困惑,為什么在我國南北方很多省份如山西、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都有禹跡,現(xiàn)在才明白,因為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有了比較便捷的交通工具——船。在四五千年前,當馬匹還沒有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之前,船運絕對是當時人們出行聯(lián)系的主要方式。
因為有船,上古時期的堯帝能夠沿河從黃城到負黍、箕山訪賢尋找許由;因為有船,春秋時期潁河上游的管仲與鮑叔牙能夠從鄭國前往齊國經(jīng)商為官;因為有船,戰(zhàn)國時期潁河下游的呂不韋能夠從韓國陽翟北上赴衛(wèi)國、趙國做生意。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從側(cè)面生動地反映出先秦時期中原地區(qū)氣候的溫潤宜人,以及水路交通貿(mào)易的繁榮與昌盛。
戰(zhàn)略要地負黍城
站在后河入潁處,隔河相望,東南方向河的對岸,便是先秦時期伊、洛、汝、潁諸水河谷之間的交通樞紐遺址——負黍城遺址。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某桥R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p>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五律《歸嵩山作》。王維從洛陽出發(fā),沿伊河經(jīng)伊川往東至登封,無論他是走北路沿后河而下,還是走南路沿潁谷官道自西向東而來,他都要經(jīng)過后河與潁河干流相交匯的地方,作者詩中的“荒城”“古渡”,就是現(xiàn)在的負黍城遺址。
在沒有出現(xiàn)小冰河氣候的春秋戰(zhàn)國以前,整個黃淮平原還是一片沼澤平原,氣候條件如同現(xiàn)在的熱帶草原氣候,更靠南方的長江流域氣候條件則如同現(xiàn)在的熱帶雨林氣候。夏商周三代以前的諸侯和部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山間盆地、河谷平原,至戰(zhàn)國時,黃河下游的沼澤、湖泊逐漸縮小,變成平原陸地甚至沃野,各諸侯國才紛紛進擊中原,“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互相爭奪地盤。
負黍,作為當時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在歷史的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jù)史料記載,負黍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鄭韓兩國的軍事重鎮(zhèn),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韓、鄭、楚、秦等國在此頻繁交鋒。戰(zhàn)國早期,鄭、韓兩國曾在此反復(fù)爭奪,硝煙彌漫。春秋時,它屬周,后歸鄭?!蹲髠鳌范ü辏ü?04年)記載的“鄭攻負黍”便發(fā)生于此。戰(zhàn)國時期,韓、鄭、楚三國在此激烈相爭,公元前256年,負黍城由韓入秦??脊刨Y料顯示,負黍城遺址位于今天大金店鎮(zhèn)南城子自然村,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遺存。城址略呈正方形,東西長約650米,南北寬約600米,部分夯土城垣依然屹立不倒,雖歷經(jīng)歲月的侵蝕,殘高仍有1—2米,夯層厚4—10厘米。城內(nèi)出土的銅鏃及鼎、鬲、豆等陶器,無不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shù)次的金戈鐵馬與朝代更迭。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春秋戰(zhàn)國再往前追溯,在后河北岸上源古潁上,如今名為王上的地方,還有一處古城址,這里走出了管仲、鮑叔牙這兩位千古傳頌的人物,以及他們之間情比金堅的“管鮑之交”。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時間再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那場驚世大洪水,更是凸顯出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茫茫禹跡,訴說著先人的智慧與堅韌。夏朝建立的途徑,是夏后氏首領(lǐng)大禹通過率領(lǐng)在此地區(qū)居住的眾多族邦治理洪水,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權(quán)威,以至于最終發(fā)展成為君臨在眾邦頭上的專制國家的君主。可以說,夏后氏在夏朝的建立過程中起到了核心推動作用。大禹作為夏后氏的領(lǐng)袖,憑借治水的功績,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和認可,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chǔ)。夏后氏作為夏朝中的大邦,在夏朝的政治格局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所謂“夏人”,即包括夏后氏在內(nèi)的這些族邦的部民。夏代最主要的國家制度:一是夏后氏一家的“家天下”繼承制度,一是為分別眾族邦親疏遠近而設(shè)立的內(nèi)外服制度。這表明夏后氏在夏朝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負黍城坐南朝北,城南部是該城的冶鐵處,到現(xiàn)在地名仍叫鐵爐溝,城西部和北部被潁水環(huán)繞,城東部發(fā)源于南部箕山、熊山山區(qū)的又一條潁河支流自南向北注入潁河。一面連山,三面環(huán)水,形成天然保護屏障,城北開闊而又平緩的水面又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先民們提供了一個水上交易平臺。
站在這里,我仿佛看到: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來自夏后氏各個部落、族群的人們駕著舟船,或擔負著本部落吃不完的黍、稻、稷、麥、菽或者蔬菜,還有山上捕捉到的獵物、養(yǎng)的家禽,在這寬闊的水面上進行交易,或者是從這里進城與城里面的居民進行互市,用種植的糧食和捕獲的獵物交換一些陶器、銅器……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載“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先秦時期的負黍聚、負黍城可能至少持續(xù)了兩三千年,直到經(jīng)幾次小冰河時期后,潁河上游不能通船而逐漸將交通樞紐地位讓給陸路交通樞紐。
負黍太古老了,古老到三代之君堯舜禹都與此有關(guān)?!妒酚洝し舛U書》載“昔三代之君皆居嵩洛之間,故嵩山為中岳”。馮敬通在《顯志賦》中寫道:“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于負黍。”堯帝曾于此訪賢于許由,今君召有三過堯村、大金店街有砂鍋河、大金店海眼村有砂鍋窯自然村、白坪鄉(xiāng)箕山腳下有砂鍋窯村。
站在這里,我仿佛看到堯帝帶著隨從,風塵仆仆地到箕山“三顧茅廬”尋找許由,在黃城、潁源尋訪許由不見,遂駕一葉扁舟,沿后河、潁源沿岸尋訪,順流而下至負黍經(jīng)過修整,又駕船沿潁河南部一支流(今王堂河)溯流而上,到箕山尋找,前前后后往返3次,也因此在這個沿線留下了多處名為“三過”的地名,成為歷史的最后印記。
就這樣,一條河就把黃城—負黍—箕山給串聯(lián)了起來。
地理長河 歷史長河 人文長河
京相璠曾記載:“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也。抑或謂是水為?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故作者互舉二山,言水所發(fā)也。”《呂氏春秋》中亦有記載:“卞隨恥受湯讓,自投此水而死。” 這些古籍中的記載,猶如一把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通往歷史深處的大門。
《水經(jīng)·潁水注》中對潁水的源頭、流經(jīng)區(qū)域以及相關(guān)歷史典故都有詳細的記載。潁水,作為淮水的重要支流,其源頭與流經(jīng)之地充滿了歷史的韻味。它發(fā)源于河南登封市嵩山西南,一路奔騰,東南流至周口市,沿途收納沙河、賈魯河,最終在安徽壽縣正陽關(guān)浩浩蕩蕩地匯入淮河,全長557公里。
千里潁河,三源奇發(fā),各具傳奇色彩。右源為正源,發(fā)源于嵩山少室西的潁谷,泉水自地下噴涌而出,水泡如串串珍珠,古稱神水頭,今人稱珍珠泉。這里曾是古代鄭國的邊界,春秋初期,鄭國派往此處保衛(wèi)邊疆、掌管封地的官吏潁谷封人——潁考叔,憑借著卓越的才能,將邊疆治理得井井有條。鄭莊公二十二年,莊公因弟弟公叔段作亂且得到母親姜氏的支持,一怒之下立下“不及黃泉無相見”的誓言。潁考叔巧用智謀通過進貢貓頭鷹、故意留下肉孝敬娘親等舉動,成功感動莊公,又獻上“掘地及泉,隧而相見”的妙計,讓莊公與母親在隧道中重逢,母子關(guān)系得以修復(fù)。后來,鄭莊公三十二年,鄭伐許,潁考叔在作戰(zhàn)時,因與公孫子都的戰(zhàn)車沖突,先持旗登上許城,卻不幸被公孫子都從背后暗箭射死。潁谷的百姓聽聞噩耗悲痛欲絕,為他修建廟宇,世代祭祀,以緬懷這位忠義之士。中源名隱水,乃是許由隱居之水源,在與右源匯流處有一座負黍亭。史載“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于負黍”,許由,這位上古時期的隱士,面對堯的禪讓,不為權(quán)力所動,毅然逃至箕山。他死后,被堯封為箕山公神,安葬于箕山之巔。時至今日,箕山上依舊留存著許由墓和廟,訴說著那段高潔的歷史佳話。左源稱洞水,相傳商湯將伐夏時,曾向有名望的卞隨征求意見,卞隨當時并未表態(tài)。湯戰(zhàn)勝夏后,欲將天下讓給卞隨,卞隨堅辭不受,逃至洞水河岸。湯派人追趕,卞隨寧死不屈,投水自盡。如今,潁河三源依然清澈見底,水流潺潺,滋養(yǎng)著兩岸辛勤勞作、樸實善良的人民。然而,那些古代圣賢的身影卻已漸漸遠去,只留下無盡的傳說與敬仰,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上古帝王,堯舜禹湯;高潔隱士,許由避讓;卞隨投河,不受殷商;伯夷叔齊,餓死首陽……潁考叔賢,春秋首篇;管鮑之交,千古流傳……潺潺清潁,燦若星河!
就是這個小小的兩河交匯處,曾見證過歷史上的許多事件。有太多事件和人物在這里發(fā)生,在這里經(jīng)過。
負黍城遺址太厚重,厚到考古專家們只挖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深度,東周前面還有西周,西周前面還有商,再往前還有夏。夏王朝離現(xiàn)在太久遠,久遠到今人拿不出有效的實證文物證明《史記》中的記載。潁河水太神奇,不僅左中右三個源頭在負黍這片地方相匯聚,而且其中源還一直擁有著一個古老的名字——“后”!
在古負黍城沿潁河下游20公里處,即為古陽城。
責任編輯 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