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莊,中國版圖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因一個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十年光景,他不僅讓代莊成為中原大地上一顆耀眼明珠,其本人也被譽為時代楷模的領航人。
重回故土
2000年7月,代玉建從中原工學院畢業(yè),這位從蘭考縣儀封鄉(xiāng)代莊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雖家境貧寒,但腦瓜兒好使。上學期間,他開始倒騰小生意。星期天,他從舊貨市場淘來同學們的日用品,然后再以微利賣給同學。一來二去,一個學期下來,不但沒向父母要一分錢,而且還將掙到的錢補貼家用。畢業(yè)后,輕車熟路地在省城的一家舊貨市場邁開他人生第一步。
兩年時間,摸清了做生意門道的代玉建東湊西借,在朋友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品牌金店,憑著“誠信贏天下,守信方得人心”這一經營理念,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很快又在省城的繁華地段開了第二家、第三家直至第七家連鎖店。天時地利人和。他說,誠信善良贏天下。爾后他又以敏銳的眼光拿下兩家大酒店。一時間,他成了新時代的弄潮兒。
2014年春節(jié),已擁有上千萬資產的代玉建沒有忘記鄉(xiāng)鄰,他置辦一車的年貨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
代莊,一個坐落在鹽堿地上種啥啥不長的窮村子,20世紀自然災害嚴重的年代,逃荒出去要飯是最好的選擇。后來改革開放,土地承包,村莊整體搬遷到土質稍微好點的黃河大堤附近,地里種上紅薯,村民才開始吃上飽飯。
代莊村頭的那口老井還在;離家時那條破舊的泥路依然難行;三叔家那幾間破舊房子仍沒有翻修;兒時的發(fā)小除了娶妻生子,生活依然沒有起色。幾十年沒有變化的村莊讓代玉建的心隱隱作痛。本性善良的他二話沒說,將年貨挨家挨戶送到村民的手中。那陣勢,著實讓老少爺們開了眼界。
然而,回省城沒幾天,上了年紀的老支書帶著村里幾位有頭有臉的班子成員敲開了他的家門。臨走,老支書趁著酒勁兒撂下一句話:“回代莊,把咱這個窮‘家’撐起來?!?/p>
是夜,代玉建的心里五味雜陳。一片與“焦裕祿精神”血脈相連的土地,一把玉米面把他養(yǎng)大的故鄉(xiāng),因為貧窮,出門在外都不敢說自己是代莊人,怕說出去丟臉。因為窮,他多年都不愿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那個“窮”家。如今,家鄉(xiāng)父老字字句句皆情深。何去何從,他一時理不出頭緒。
2014年1月25日,中央提出“精準扶貧”戰(zhàn)略,農村亟需具備市場思維和組織能力的帶頭人。代玉建作為在外經商成功的鄉(xiāng)賢,恰逢其時。沒多久,蘭考縣儀封鎮(zhèn)黨委書記帶隊再次來到省城請他“出山”。
黨組織的召喚,鄉(xiāng)親們的企盼,代玉建這條硬漢子再也坐不住了。思慮再三,終于向妻子攤牌。
妻子沒有搭腔,結婚快10年了,她了解他的脾性,一旦決定的事誰說都沒用。
一輩子老實憨厚的老父親一根接一根抽煙嘆氣,絲絲縷縷的煙霧升騰出更多的不理解。
上了年紀的老母親一邊收拾著家務,一邊吧嗒吧嗒掉著淚珠子。
2014年5月的仲夏時節(jié),代玉建帶著共產黨員的使命、懷著報答家鄉(xiāng)的一片熱忱,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黃土地。同年11月,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他全票當選蘭考縣儀封鎮(zhèn)代莊村黨支部書記。 " "
凝聚民心
這個“家”何止是窮啊。
村集體負債17萬元;村室沒有半片瓦,村班子渙散;村民出行難、吃水難。一句話,窮得叮當響。
“窮”家難當!
角色的轉換,一時讓他很難適應。尤其讓他更糟心的是上任第一天,召開村里的黨員、村“兩委”班子會,通知的8點開始,因沒有村室,臨時找個地方,全村30多名黨員到會的竟不到1/3。
自此。接下來的半個多月,他一直在村里轉悠,后又分門別類一家一戶看看問問。一時間,村民心里打鼓,這個代玉建到底想干啥?
村里通往外界的一條水泥小路不到3米寬,每逢下雨,路旁積水嚴重,給村民出行帶來麻煩;村里時常缺水斷電,村民澆地成了多年的頑疾;蘇三的兒子因貧困上不起學,如今輟學在家;東院的二嬸與后院的孬奶奶因出路問題已多年形同陌路;村民飲用水,因井淺水質差,有時還發(fā)黃發(fā)臭,村民曾經上訪過……
這家的宅基地、那家的婆媳關系,瑣事、煩心事一件接一件。盡管這些都是小事,但在村民眼里都是大事。
聚心鑄魂,代玉建深諳此理。從小事做起,從村民關心的事做起,群眾冷暖事就是要解決的事。膽大心細、敢干的代玉建,揣著焦裕祿書記生前常說的那句話,開啟了他人生的第二步。
接下來,他從省城找來土木專家,與村委一班人規(guī)劃設計蓋黨群服務中心。藍圖規(guī)劃好了,但錢是硬通貨。于是,在沒有與家人商量的前提下,便自作主張直接從銀行卡里取出90多萬元。緊鑼密鼓,夜以繼日,短短一個多月,蓋起了一座500多平方米的二層辦公樓,并配備了辦公家具、電腦等設備,一次性解決了村“兩委”多年沒地方辦公以及辦公難的問題。
隨后,代玉建又利用國家政策及個人人脈資源,托關系,找門路,去縣電力及有關部門協(xié)商協(xié)調,架變壓器、鋪設線路,爭取35萬元資金,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吃水難、用電難的三大問題。
擴路,意味著需要把村道旁56戶村民的房屋或者圍墻拆掉。拆屋扒墻在村民眼里那是大事,矛盾和問題若解決不好,下一步的工作更不好開展。
迎難而上是代玉建的秉性,他使出渾身解數(shù),頂著各方面的壓力,與村民拉家常,促膝長談。經過半年的努力,村里56戶群眾的房屋、圍墻全部拆除完畢,10米寬的大路終于與外界接通了。
俗話說,千年置業(yè),萬年擱鄰。誰都知道,鄰里摩擦看著事小,其實最棘手,猶如蹺蹺板,偏向哪一邊都會失衡。由此,代玉建帶領村“兩委”干部,創(chuàng)新設置“一拖四”工作模式,讓黨員、群眾代表和幾名入黨積極分子分包各自家周圍的4戶鄰居,讓代莊村實現(xiàn)了黨建與民生工作的同頻共振。
幾個月下來,瘦了一圈的代玉建終于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村室坐下來舒心地喘口氣。
然而,一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專題組織生活會上,極個別的班子成員指著代玉建的鼻子說他是小“飛鴿”。意思說他隔三岔五回省城,飛來跑去,心都不在代莊。
雨不大,濕衣裳;話不多,傷心慌。
委屈、憤懣……
面對村民的不理解,他一萬個想不通,為改變這個“窮”家他掏錢出力、拋家舍子,丟下城里的生意圖的啥?再說逢星期天回去看看妻兒、照顧爹娘錯了嗎?他不想辯解,也不愿解釋,二話不說,直接開車回了省城。
可是,家能回嗎?母親為他回村的事,鐵了心與他斷了聯(lián)系;因私自從家中取出巨款為村里墊付資金,妻子已與他冷戰(zhàn)多天。這個時候回去,不是自打臉嗎?兜兜轉轉,一個人大半夜在一家酒吧喝得酩酊大醉。
能征服人心的,永遠是行動和堅持。當年焦裕祿頂著風沙,忍著肝癌的劇痛,帶著蘭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堿地,為蘭考老百姓拼出一條路,他圖的啥?酒醒,他躺在床上,捫心自問。與前輩比,這是賭得哪門子氣???想到此,他猛朝自己的臉上狠狠地抽了一耳光。
那天的風很大,滿地的落葉隨風打著旋兒,不知飄向何方。中午12點,待他開車走到村口時,只見十幾位村民齊刷刷地站在寒風里等他歸來。此情此景,這個不輕易落淚的七尺男兒,再也繃不住了,當著村民的面淚如雨下。
融合發(fā)展
專家說,代莊的土質適合種植大蒜、培育苗圃。他二話不說,便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商量如何種植。爾后,又拿出5萬多元購買優(yōu)質蒜種、樹苗,免費提供給社員,并和村民約定:“賺錢了,給本錢;虧了,算我的。”一席話,打開了村民的心結。
來年5月,種植大蒜的村民賺得盆滿缽滿。
6月,時任省委書記郭庚茂到代莊視察農村黨建工作,對這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后生寄予厚望。
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只能讓村民有飯吃而沒錢花。針對土地碎片化問題,代玉建打破傳統(tǒng)種植模式,破解“土地流轉+規(guī)模經營”,引入“土地入股”模式,通過“保底收益+二次分紅”率先落實土地流轉、合理調整村里的種植結構,將村民承包地折價入股合作社,確保村民權益,實現(xiàn)土地集約化經營。
2016年1月17日,代玉建領著他的10多個合作社社員,帶著自家的農產品、土特產,通過包裝、設計走出代莊,走向省會鄭州。
之后,他又自掏腰包,組織部分村民去外地學淡水養(yǎng)殖,學苗圃種植,到中牟學大棚草莓種植。同時幫助貧困戶申請貸款數(shù)萬元,自己無償幫扶資金6萬元,確保貧困戶由貧困到小康的轉變。
為提高農民收入,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180戶群眾土地入股,整合1200畝土地發(fā)展大棚蔬菜、綠化苗圃、果園、冰菊、魚藕混養(yǎng)、肉雞養(yǎng)殖等。
方向對頭,路子找準,頭腦精明的代玉建終于找到代莊村發(fā)家致富的密碼——不但給村民“輸血”,而且激活村民的“造血”能力。
嘗到甜頭的村民慢慢地意識到村書記的用心良苦,唯有發(fā)展特色農業(yè)、高效農業(yè)才是奔小康的唯一出路。于是,在代玉建的帶領下,立足代莊村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適合村莊發(fā)展的產業(yè)模式,流轉2000畝高標準農田,配備了先進的物聯(lián)網控制系統(tǒng)、智能灌溉設備和農業(yè)氣象站等,并與“蘭考蜜瓜”“紅薯小鎮(zhèn)”等品牌合作,注冊“代莊怡心”商標,通過電商平臺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三產融合全鏈條,將紅薯、花生等土特產銷往全國,2023年僅線上銷售一項就突破200萬元。
引鳳還巢
春暖乍寒。三月的風刮到臉上雖不疼,但還是有點涼。村東南頭200多畝連片的魚塘邊的垂柳已竄出嫩芽。魚塘的承包者馬見芳正在給魚塘清淤消毒。見有人過來,便忙打著招呼。從聊天中得知,以前他在黃河灘搞養(yǎng)殖,幾年下來不但購置了房產,而且還娶妻生子。后因三年的疫情,讓他的養(yǎng)殖一度失衡。前幾年,村里為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他沒多想,便將手下的幾百畝魚塘轉讓他人,回村創(chuàng)業(yè)。幾年下來,從開初的幾十畝,到現(xiàn)在的200多畝,合同一簽就是10年。他說家鄉(xiāng)變好了,在家門口也能致富奔小康。
踏入代磊的養(yǎng)雞場,你會被兩旁整齊的自動化養(yǎng)雞場所吸引。自動化送料、自動化粉碎、自動化輸送,一個人便能輕松應對。數(shù)字化養(yǎng)雞場將科技創(chuàng)新與環(huán)境保護有機結合,成為綠色、高效的現(xiàn)代養(yǎng)殖方式。
說起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這個憨實的中年漢子,邊嗑瓜子邊聊起他的創(chuàng)業(yè)史。
過去,這樣的雞舍僅能容納5000只雞,然而新設備的引進使得養(yǎng)殖容量翻倍,達4萬只左右。一年下來,經濟效益也是相當可觀。經過產業(yè)改造后,這一切都變得智能且高效。
引來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支撐一方。一個個項目的落地生根,孕育著一個個新的增長點;一批批項目的開花結果,皆是代莊經濟發(fā)展的新動能。
從500畝陽光葡萄基地,到與養(yǎng)牛專業(yè)戶代紅的交流,能感受到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智慧農業(yè)正逐漸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在這一浪潮中,代莊已吸引60余名在外能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創(chuàng)新思維,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書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
千帆一道帶風輕,奮楫逐浪天地寬。走出去,創(chuàng)新路;引進來,共發(fā)展。10年,代莊村的這棵梧桐經風沐雪,終已長成參天大樹。日前,中外合資企業(yè)瑞野燈飾有限公司已落戶代莊并投入運營;世界500強正大集團300萬只蛋雞養(yǎng)殖項目即將開建,同時他們還建了一個農事裝備產業(yè)園,盤活了4家“僵尸企業(yè)”,建成了1.5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正常運營后能解決400—500人就業(yè)。村集體年收入也從2014年的負增長,躍升至2024年可支配資金320萬元。
金秋時節(jié),稻谷飄香。2024年9月22日,對于代莊村來說,這一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以“學用‘千萬工程’禮贊豐收中國”為主題的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全國主場活動在蘭考縣儀封鎮(zhèn)代莊村舉行。豐收節(jié)開在了他們的家門口,這一殊榮既是對代莊10年發(fā)展成果的肯定,也是對代玉建10年堅守的最好回報。通過這次活動,不但為代莊村的產業(yè)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而且代莊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得到了極大提升,更為代莊村的持續(xù)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文明鄉(xiāng)風
“代莊的餃子宴開始嘍!”隨著一位村民的吆喝,一碗碗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走進代莊“愛心餐廳”,正逢代莊村舉辦“幸福餃子宴”,一位村民拿著手機在一旁搞起了現(xiàn)場直播。
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養(yǎng)老在鄉(xiāng)村,享樂家門口。在代莊,村委一班人以留守老人的冷暖為切入點,搭建黨群“連心橋”,全方位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為老人提供高品質的養(yǎng)老服務。在此基礎上,他們還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午餐,建標準化衛(wèi)生室,為村民提供免費健康體檢和上門診療,讓生活在代莊村的村民真正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用實際行動托起幸?!跋﹃柤t”。
重建村史館,挖掘“孝賢文化”;組建秧歌隊、盤鼓隊,定期舉辦“好媳婦”“好鄉(xiāng)賢”評選等活動。說起村里的鄉(xiāng)風文明,代玉建一邊指著一戶戶的紅瓦灰墻,一邊興奮地表達著這紅灰色的含義。紅色,代表的是焦裕祿精神發(fā)源地的拼搏紅?;夷?,就是我們蘭考的一個基本色調,叫樸素灰。以前垃圾堆滿院,如今“一宅變四園”,往左拐一個彎就是俺家,推窗可見綠,抬腳可進園。你說這日子幸福不幸福?
從商人到村官,代玉建的這人生十年,讓他對鄉(xiāng)土社會有了更多的理解。他像一位“村莊CEO”,用市場化手段破解鄉(xiāng)村難題,又以鄉(xiāng)風文明凝聚人心。
代莊變了。從82歲的老黨員代明禮主動請纓擔任村史講解員,到外出務工黨員組建“云端黨小組”參與家鄉(xiāng)議事,這個曾被認定為“軟弱渙散”的黨組織煥發(fā)出驚人活力。2023年防汛救災中,黨員突擊隊72小時堅守河堤的事跡,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黨支部就是沖不垮的堤壩”。
在代莊,用心聽,能聽到村“兩委”班子及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真情實感;用眼看,代莊村大媽舞龍隊、老年藝術團,都在努力發(fā)揮著余熱。
十年付出,十年收獲。十年來,村黨支部書記代玉建先后獲得4項國家級榮譽,5項省級集體等榮譽稱號。
火紅的夕陽將代莊染成一片金黃。回頭再望一眼“大美代莊”,“俺是代莊人”果然名不虛傳。
責任編輯 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