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歸來,感受良多。陶都風流,震古爍今。紫砂瑰麗,舉世無雙。丁蜀鎮(zhèn)伍震球鎮(zhèn)長的引領下,我們拜訪名家,飽覽名器,盡情享用了一次紫砂藝術大餐。
但欣慰之余,也有遺憾,丁蜀的燈火闌珊處,雜音和魅影齊飛,好好的紫砂名鎮(zhèn)常常被大量的偽劣紫砂敗壞名聲。
所謂的“機工壺”“灌漿壺”“化工壺”和“陶土壺”在市場橫行無忌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我是紫砂菜鳥,論鑒賞能力,同行調研的都比我高。于是朋友某晚干脆收集了成批的偽劣壺一一陳列,來個“群丑大展示,亂象共欣賞”,手把手地指點我,什么叫“機工壺”(車旋壺),什么叫“灌漿壺”“化工壺”“滾壓壺”,直使我仰天出門,兩眼發(fā)黑。大量的外來人員涌入,市場混亂,偽劣充斥,不少制品甚至飽含有毒物質,這現(xiàn)狀究竟該怎么管?對紫砂藝術為什么不能像伊朗細密畫那樣設立“國家級保護”,嚴設市場準入?視頻顯示,工場設置的模具像做海棠糕一樣,工人手持大罐的紫砂漿(或陶土漿)排著隊,澆花或擠奶酪般地灌下去,一天可灌幾百上千只!如同“化工壺”之類,事后都冒充正宗的紫砂壺而進入流通,玻璃水加AI技術,想仿誰,就仿誰。高仿的,盡可亂真,內行的當然還能識破,但畢竟外行才是懵懂的大多數(shù)。使用過程中它們必然會散發(fā)怪味、異味甚至臭味,茶葉入壺很快餿酸,致使“宜興紫砂”聲名掃地。
丁蜀的燈火闌珊處,雜音和魅影齊飛。
事實上,多少年來“一熱就爛”的例子已舉不勝舉。四十年前,“瘋狂的君子蘭”一瘋之后,“種君子蘭去吧”變成了一句罵人話;接著是普洱茶,從南到北,囤積炒作,一餅難求,結果魚龍混雜,一瀉千里;亂哄哄“和田玉”又登了場,風氣所指,南北披靡,以至于“腰間無玉”,說話不響,但曾幾何時,雜玉都轉入“和田編制”了,直播的,“都帶皮”,以至于“和田玉”送人都嫌“寒磣”。
稱紫砂藝術為國寶級藝術奇葩自然沒人持異見。但當它被人扮著鬼臉用車鉗刨銑地大量機制,或惡搞似的灌“巧克力漿”規(guī)模量產,并且各地直播銷售時,我們竟然已不會憤怒,不由得老漢我要爆個粗口:我×!我們的心都死了嗎?!
當年討論元朝被誰滅時,記得朱元璋脫口而出,元朝還不是元人滅的嗎,我們只是推了一把罷了!同理,若干年后一定會有好事者問,這紫砂怎么也會爛大街的呢?應該會有人囁嚅著回應:紫砂吧,不就是“偽劣紫砂人”毀的嘛。他們混雜丁蜀,良莠不齊,偽幣定律,優(yōu)質紫砂也就越來越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