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的重塑:藝術轉化的起點與難點
在當代藝術多元融合的浪潮下,將文學經典中的人物以全新的藝術形式一一舞蹈進行重塑,能夠為舞蹈創(chuàng)作領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舞蹈是生活中具有美的活動,是表達文化的媒介,是具有生命力和精神性的表露。當把目光聚焦于魯迅筆下那些鮮活且極具深度的人物形象時,這一重塑過程既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又存在重重挑戰(zhàn)。本文認為,借助舞蹈來表達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是舞蹈創(chuàng)作者開啟編創(chuàng)的一大新起點。
(一)起點:剖析魯迅筆下人物的獨特藍本
魯迅的文學作品以深刻的社會洞察、犀利的筆觸和對人性入微的刻畫而著稱。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個個都有著復雜多面的性格特征。以孔乙己為例,他有著遷腐、清高的一面,在面對旁人的嘲笑時仍堅守著“讀書人”的架子,但同時他又有著善良和質樸的品行,會將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這種矛盾而豐富的性格為舞蹈重塑提供了極具深度的藍本。在挖掘這些人物形象時,舞蹈創(chuàng)作者需要深入研讀魯迅的原著,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及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例如祥林嫂,她的性格從最初的勤勞善良逐漸轉變?yōu)楹髞淼穆槟窘^望,這一轉變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只有透徹地理解這些因素,創(chuàng)作者才能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核心特質,從而為舞蹈創(chuàng)作找到精準的出發(fā)點。
(二)難點:跨越文學與舞蹈的藝術鴻溝
將文字描述轉化為舞蹈動作、表情和場景,無疑是舞蹈重塑過程中最為艱巨的任務。文字具有強大的敘事和表意功能,可以細膩地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然而,舞蹈是一種以肢體語言為主的藝術形式,如何用身體動作來傳達魯迅筆下人物復雜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大難點。以敘事角度為例,魯迅在刻畫人物時常常深入其內心深處,展現(xiàn)其微妙的心理變化,并有許多敘事情節(jié)的描寫。例如,對于孔乙己的故事背景、復雜經歷及其與其他人物間的微妙關系,若用文學或影視手段可詳盡闡釋,但在舞蹈中,僅能借舞者的姿態(tài)、動作編排大致勾勒,情節(jié)的連貫性與完整性較難達成。同時,舞蹈創(chuàng)作者需要借助舞臺燈光的明暗、色彩等變化共同呈現(xiàn)孔乙己的心理場景。在人物重塑的過程中,準確把握魯迅筆下人物的性格與精神特質,并成功地將文字轉化為舞蹈語言,是一個充滿艱辛但又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創(chuàng)作者不僅需要對魯迅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還需要具備高超的舞蹈創(chuàng)作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唯有如此,才能為后續(xù)深入探究魯迅的審美特質搭建起堅實的橋梁。
二、多維度呈現(xiàn):象征與隱喻的挖掘
在舞蹈藝術的獨特語匯體系里,象征與隱喻宛如隱匿于肢體律動間的神秘密碼,它們超越了直白的敘事表達,以一種更為深邃、含蓄且極具藝術感染力的方式,編織起人物、情節(jié)與時代背景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使舞蹈作品不僅是視覺上的盛宴,還是思想與情感的深邃海洋。
(一)象征:服飾的象征符號與文化背景
借助舞蹈對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重塑時,服飾作為象征符號與時代背景深度嵌合。服飾是塑造舞蹈角色最直觀的方式之一,從服飾的形制、材質與色彩等元素出發(fā),可洞察出角色的身份象征。舞蹈角色的情感表達復雜多變,服飾可以作為情感的映射。舞蹈重塑涉及對不同文化的挖掘與呈現(xiàn),服飾在此過程中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另外,服飾還能暗示舞蹈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孔乙己的長衫為例,首先,其服飾的完整性與破舊性形成鮮明反差。長衫是士紳階層身份的標識性服飾,象征著他們的學識和文化修養(yǎng),孔乙己對長衫的執(zhí)著,體現(xiàn)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其次,從色彩與材質來著,長衫的黯淡色調與劣質布料反映出封建文化的式微與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這種服飾象征意義的轉變,是時代背景下政治、經濟與文化變革的綜合體現(xiàn)。最后,黯淡色調與劣質布料體現(xiàn)了舞蹈創(chuàng)作者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捕捉與藝術呈現(xiàn)。
(二)隱喻:動作語言與情節(jié)伏筆的巧思
舞蹈中的動作語言憑借獨特的隱喻性構建起深邃的敘事架構,它具有傳情達意、表現(xiàn)某種抽象精神的象征功能,以及以此物比彼物和寄托隱含意念的比喻與寓意功能。以《讀·魯迅》中《狂人日記》篇章的舞蹈呈現(xiàn)為例,人物的舞蹈動作編排巧妙地蘊含著隱喻與情節(jié)伏筆。具體來說,舞蹈一開場,舞者蜷縮在舞臺一角,四肢不規(guī)則地微微顫動,這一動作形態(tài)隱喻著封建禮教壓抑下的人們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人們如同被黑暗籠罩而蝽縮在角落的困獸,同時為后續(xù)情節(jié)中對“吃人”社會的揭露與反抗埋下伏筆。舞蹈通過富有隱喻性的動作語言,不僅生動地展現(xiàn)了小說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還暗示了情節(jié)的走向與作者對封建禮教批判的深度,使觀眾在舞蹈動作的視覺沖擊下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與思想。
三、審美的特征:情感表達至思想深度
審美具有從情感表達上升到思想深度的特征。在情感表達方面,審美往往是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外在投射。當上升到思想深度時,審美就不單單是情感的即時反應,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文學著作等都蘊含著深刻的思想。
(一)情感:從群體到個體的共鳴
通過舞蹈對魯迅作品進行詮釋的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是構建藝術感染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呈現(xiàn)維度從群體情感的宏觀描繪逐漸深人至個體情感的細膩刻畫,進而引發(fā)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群體情感的角度來看,舞蹈往往通過大規(guī)模的群舞編排和場景的整體構建來傳達特定時代背景下群體的共性情感。而在表達個體情感時,舞蹈則聚焦于魯迅筆下一個個鮮明獨特的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等。這種從群體到個體情感的全面呈現(xiàn),是舞蹈藝術引發(fā)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關鍵所在,例如,當個體人物的情感被細膩地揭示時,觀眾會不自覺地代入角色中。《讀·魯迅》中,舞者通過肢體語言來塑造祥林嫂的形象,舞者的身體可能會蜷縮著,步伐拖沓而沉重,手臂無力地擺動,以表現(xiàn)祥林嫂在遭受重重打擊后的萎靡與絕望。在回憶起往昔幸福時光時,舞者的動作或許會短暫地舒緩、輕盈,臉上流露出一絲沉醉,然而瞬間又被痛苦所淹沒。這種情感的起伏與轉換,能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祥林嫂內心的悲喜掙扎,從而引發(fā)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筆者認為,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情感的表達,舞蹈都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觀眾與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實現(xiàn)了深度的連接與共鳴,從而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時代的藝術魅力和情感價值。
(二)思想:現(xiàn)象批判至哲思探尋
通過舞蹈對魯迅作品進行詮釋的過程中,舞者的思想深度實現(xiàn)了從淺人深的升華。起初,舞者通過動作與服飾直觀地展現(xiàn)魯迅作品,隨著探索的深入,逐漸邁向對哲理層面的深度探尋。這一轉變不僅展現(xiàn)了舞者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與獨特詮釋,更凸顯了舞蹈在思想傳播與文化反思領域的重要價值。例如,阿Q在遭受假想敵的“攻擊”后,舞者先是一個跟路表現(xiàn)出被擊中的姿態(tài),隨后突然挺直腰桿,昂首闊步,以夸張的動作揮舞手臂,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勝利”,將阿Q的自欺欺人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于阿Q面對權貴時的卑躬屈膝,舞者會通過彎腰弓背、蜷縮身體進行呈現(xiàn),腳步細碎而怯懦,實則是在深刻批判當時社會背景下部分人的麻木愚昧。當舞者們通過群體舞蹈不斷重復阿Q式的行為動作時,能夠引導觀眾沉浸于阿Q的人物情感世界里,并促使其進行思考。
這種從情感共鳴到現(xiàn)象批判再到哲思探尋的思想深度遞進,使得舞蹈作品不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簡單呈現(xiàn),還能夠給人們帶來啟發(fā),促使人們探索文學作品背后更深層的含義。舞蹈藝術在與文學作品交互的基礎上能夠發(fā)揮出積極的作用,通過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更具有深層意義的舞蹈作品,能夠促進人們對社會、人性和生命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索。
四、詮釋的價值:拓展學科交互領域
舞蹈與文學的交互過程不僅為舞蹈創(chuàng)作注人了新的活力與深度,還為魯迅作品的傳播開辟了更為多元且直觀的路徑,猶如一座橋梁,連接起了文學的深邃思想與舞蹈的靈動表達,促進了兩種藝術形式在全新維度上的對話與共生,開啟了跨學科藝術探索的嶄新篇章。
(一)啟迪舞蹈創(chuàng)作
舞蹈與魯迅作品的交融詮釋,為舞蹈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魯迅筆下豐富多樣且極具深度的人物形象與情節(jié)脈絡,為舞蹈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與想象空間,同時,魯迅作品中的文學敘事結構能夠啟發(fā)舞者對舞蹈的編排架構進行創(chuàng)作。魯迅作品中獨特的古今交織、虛實相生的敘事方式,可被轉化為舞蹈中的場景切換、時空交錯手法。并且,魯迅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如對人性、社會、歷史的批判與思考,也促使舞蹈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底蘊與哲理思辨,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思想高度,使舞蹈不僅僅是肢體的藝術,還是文化與思想呈現(xiàn)的載體。
(二)傳播文學魅力
借助舞蹈這一極具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的藝術形式,魯迅作品的文學魅力得以跨越文字的邊界,在更廣泛的受眾群體中得到傳播與弘揚。對于那些對文學作品存在閱讀障礙或缺乏深入閱讀習慣的觀眾而言,舞蹈以直觀的視覺形象、生動的肢體語言及富有感染力的音樂氛圍,將魯迅作品中的故事內容、人物形象及情感思想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舞蹈的傳播優(yōu)勢還在于其能夠引發(fā)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fā)他們對魯迅作品的興趣與探究欲望。當舞者以精湛的技藝詮釋出魯迅筆下人物的情感世界時,觀眾能夠在情感層面產生強烈的觸動,進而主動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學內涵??梢哉f,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擴天了魯迅作品的受眾范圍,還為文學作品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文學與舞蹈在相互交融中實現(xiàn)了優(yōu)勢互補,推動了文化藝術的多元發(fā)展與繁榮。
五、結語
通過舞蹈詮釋魯迅筆下的人物,可以開辟探索魯迅審美特征的嶄新路徑。在舞蹈作品中,無論是祥林嫂的悲苦掙扎,還是阿Q的精神幻夢,都在舞者的肢體律動間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舞蹈以其獨特的直觀性與感染力,將魯迅筆下人物所蘊含的情感深度與思想廣度盡情展現(xiàn),使觀眾不僅領略到文學與舞蹈跨界融合的魅力,還能深刻感悟魯迅對社會現(xiàn)象批判的犀利及對人性哲思探尋的深邃。舞蹈與文學的交互,為傳承與發(fā)揚魯迅精神提供了多元的可能,也讓人們在當代文化語境下重新審視經典作品的不朽價值,激勵著更多創(chuàng)作者繼續(xù)挖掘文學與舞蹈交融的無限潛力。
(山東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敏(1997—),女,山東滕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