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山水,奇秀異偉,千古文人,莫不傾心,以山水之絕,匯聚了天下的靈氣,歷來被譽為“山水甲天下”。課文《桂林山水》不僅描繪了桂林的自然景觀,更通過精妙的描寫技巧,賦予了山水以生命與靈魂。本文將從《桂林山水》的描寫技巧入手,分析作者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審美視角,將桂林的山水之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探討其審美特色,揭示其藝術(shù)魅力與人文價值。
一、描寫技巧
《桂林山水》開篇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名句,并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出蕩舟漓江、游覽桂林山水的緣由。開篇引用名句以總括桂林山水概況,自然引出漓江游船、綠水青山,引起讀者對桂林山水的期待與向往。以“總一分一總”模式結(jié)構(gòu),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總領(lǐng)全篇,接著緊扣“桂林山水”的“山”和“水”展開具體描寫,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總結(jié)全篇,與開篇名句相呼應,起到畫龍點睛、激活文章的作用。全文結(jié)構(gòu)清晰明了,行文自然流暢,給人以視覺上的完美享受。
(一)視覺描繪
課文《桂林山水》主要使用視覺描繪的方法,對桂林山水的外形、色彩、光影等細節(jié)進行描寫,使讀者從文章中感受自然景觀的美麗和生趣。例如使用對比手法突出景物的特點,將桂林山水與其他自然景觀作對比。先將桂林山水中的漓江水與波瀾壯闊的大海及水平如鏡的西湖作對比,表現(xiàn)漓江水的靜、清、綠。接著運用比喻與排比等修辭手法對桂林山水進行描摹,將漓江的水形容為“像無瑕的翡翠”,凸顯其“綠”的特點;將桂林的山描繪為“如老人、巨象、駱駝”,突出其“奇”的特質(zhì);又將桂林的山形容為“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展現(xiàn)其“秀”的風采。文章通過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使讀者領(lǐng)略桂林山水的各種姿態(tài)、多彩的色調(diào)和如詩如畫的情景,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通過描述山色倒映水中,間接表現(xiàn)出山水中豐富的光影變化,使讀者真實體驗到桂林山水那立體且具有生命力的如畫風景。
(二)聽覺描繪
在《桂林山水》一文中,雖然采用了較多的視覺描寫方式,讓讀者能在視覺上欣賞桂林山水的秀美,但對自然風光安逸寧靜的描繪,使讀者也能通過想象從聽覺的角度感悟到景色的宜人。
例如,文中“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從文字表面看是在寫視覺上的水紋,但船槳與水面相撞擊才會出現(xiàn)一道道水紋,間接體現(xiàn)出船槳擊打水面是有聲音的,讀者自然而然會通過文字想象出清脆的擊水聲。文中“漓江的水真靜啊”則將聽覺和視覺的感受聯(lián)系在了一起,當讀者想象在漓江水上行船時,可以聯(lián)想到風吹過水面,帶起江水輕微波動而引發(fā)的水波蕩漾之聲?!办o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表面是在寫漓江水的靜,在這種靜止的感覺背后也是一種從聽覺上感受到的寧靜美和清澈美。同時,文章中對桂林山水的全景描繪,也使我們感受到桂林山水整個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音,風吹樹葉的聲音、水波拍岸的聲音雖然微小,但這些聲音共同構(gòu)成了桂林山水的和諧背景音樂。
(三)其他感覺描繪
《桂林山水》一文中,細膩、形象的景色描繪,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桂林山清水秀的美景,還讓讀者通過對事物的具體描述感覺到山水之間的溫度、濕度等,使讀者如置身于其中,這無疑增添了文章的真實性和親近感。
作者描寫漓江之水,表現(xiàn)了視覺上的美、聽覺上的靜,也有觸覺上的溫度和濕度。寫水之靜,也是寫溫度、濕度,清涼而沁人心脾;寫云霧迷蒙,讓人感覺到空氣之濕潤;坐在竹筏上游漓江,江風拂過,亦有“溫涼”之感也。
例如,“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中的“綠”字,不僅描繪了漓江水的顏色,還讓人仿佛感受到江水的清涼;又如,“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磷”中的“險”字,不僅寫出了山峰的險峻陡峭,還讓人似乎感受到山間的涼爽。
二、審美特色
(一)詩意描繪
在《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把桂林山水的景色描繪得詩意盎然。不僅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還深刻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文章引用名句開篇,既富有詩意,也能激發(fā)讀者的探索欲望。隨后,作者用“靜、清、綠”描述了漓江水的獨特魅力,這種美不僅體現(xiàn)在視覺層面,更能陶冶心靈。在描繪桂林山景時,作者提煉出“奇、秀、險”三大特征,并運用比喻手法,將山峰比作老者、巨象、駱駝等形象,寫出了桂林山的奇秀特點以及形態(tài)各異且生動有趣;這些山間有水,水中倒映著山的奇景,仿如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使人神游其境。文中還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進一步加深了詩情、詩味的體現(xiàn),文中作者把漓江的水與波瀾壯闊的大海及水平如鏡的西湖作比較,襯托了漓江之水的別有情調(diào);同時,作者還將桂林的山與氣勢磅礴的泰山、紅葉如火的香山并列對比,凸顯了桂林山的奇秀之特征;最后,文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收尾,既呼應開頭,也將詩意表達推向極致。不僅展現(xiàn)了人們在如畫的漓江上泛舟之美景,而且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山美,水美,人也美,更是凸顯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文化內(nèi)涵
桂林山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地區(qū),位于漓江與桂江的交匯處,四周都是山,風光非常秀麗。不僅風景秀美,也有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和歷史古跡。從唐宋時期起,桂林山水便是文人墨客尋找靈感、創(chuàng)作的天堂,如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知名文人墨客都曾親至桂林,留下很多贊美桂林山水的詩文,這些詩文除了描繪了桂林的山山水水,更傳達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為我國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桂林山水也以其奇美的景色和秀麗的自然風光聞名,漓江、象鼻山、陽朔等,都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觀,是自然美與人文美的交融。桂林山水還反映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桂林山水的美景也引發(fā)了人們對自然以及人生的深思,如清代袁枚詠桂林山水的詩《獨秀峰》中有“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的詩句,表達了正直不屈、孤立奮斗的人格追求。
因此,《桂林山水》一文既描述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又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學習《桂林山水》不僅可以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領(lǐng)略桂林山水的迷人魅力,還能更好地了解祖國的大好山河,激發(fā)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豪感。
三、結(jié)語
通過學習《桂林山水》一文,同學們在欣賞桂林“山”“水”之美的同時,也與作者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從而體會到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厚情感。文中作者借助富有詩情畫意的語句帶領(lǐng)讀者觀賞桂林的山水畫卷,其中描寫桂林山水相襯、山水之間云霧繚繞,翠竹紅花,竹筏輕舟緩緩而行,從而構(gòu)成了一幅山水長卷圖。我們讀后如臨其境,不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而且在情感上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感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