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宏大敘事里,責任是最質(zhì)樸也最動人的篇章,它并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扎根于生活的樁樁件件——醫(yī)護人員無畏逆行,用生命守護生命;邊防戰(zhàn)士堅守邊疆,以熱血捍衛(wèi)國土安寧;辛勤園丁默默耕耘,用知識點亮學生的未來……這些平凡人以非凡的擔當,詮釋著責任的重量。讓我們以他們?yōu)榘駱?,在各自的坐標里書寫自己的人生?/p>
永遠的鶴
◎聶鑫森
太陽漸漸西斜,夕陽的余暉灑遍了偌大的一片濕地保護區(qū)。那些丹頂鶴,或在水邊覓食,或在洲土上盡興地起舞,或振翅高飛,發(fā)出一串串清脆的長唳。
年輕的譚立,一個人在瞭望竹樓上整整守望了一天。師傅杜三早飯后,駕著船領東西去了。他要把船劃出濕地,三十里水路啊,再泊船上岸,到鎮(zhèn)上把生活用品和報紙?zhí)艋卮?,然后又劃回到這里,回來的時候,天就落黑了。
臨走的時候,杜三對譚立說:“你給我睜大眼睛,好好看住這些鶴,得防著那些盜鶴賊?!?/p>
譚立說:“師傅,我都做了三年護鶴工了,你放心吧,保管一根鶴毛也丟不了。”
譚立就這樣守了一天,拿著望遠鏡看了一天,盜鶴賊連個影子也沒有,卻讓他越看越感到孤單、寂寞。忽然,譚立聽見有凄厲的鶴唳聲傳來,拖得很長,帶著顫音。譚立大吃一驚,拿起望遠鏡,看到三百米開外的一片淺淺的水面上,一只母鶴的細腿似乎被什么東西咬住了,正在拼命地抖翅掙扎;旁邊的一只公鶴則焦急地胡亂撲打著翅膀。
譚立操起一把木槳,順著竹樓的梯子飛快地奔到地面,再竄到水邊,解開船纜,“咚”地跳上船,然后著力地劃起槳來。小船劃到離母鶴大約十米遠的地方,水淺得載不動船了。譚立停下船,把鞋、襪、長褲脫下來,跳到水里,水不深,但很清澈,看得見水底密密匝匝糾結在一起的絨繩般的絲草。他突然明白了,肯定是絲草纏住了母鶴的細腿。
水漸漸深了,底下軟軟的,踩在厚厚的絲草上,腳板心癢癢的,好像被柔軟的手指搔著,搔得他發(fā)軟發(fā)酥。
終于走到了母鶴的身邊。猛地,他感到身子往下沉。水先是沒到了膝關節(jié),再往上漫,沒到了大腿根,再漫到了腰部。這一切讓他猝不及防。他想掙扎著把身子往上抬,身子卻沉重如鐵……驚駭?shù)哪跟Q尖利地叫著,凄凄哀哀。他冷靜下來,伸出手撫著母鶴的細腿,從上向下伸向鶴的趾爪,果然被絲草纏了一道又一道。他迅速地扯斷那些絲草。母鶴似乎明白了這個人是來救它的,變得很溫馴。絲草都扯斷了,譚立雙手托起母鶴的身子,往上使勁一送,母鶴就著力張開翅膀騰空而起。
此刻,水已經(jīng)淹到了譚立的脖子。
他仰起頭,公鶴和母鶴哀鳴而飛,圍繞著他,一圈又一圈。
他心里突然有了某種沖動,想和鶴說點什么。他高高地舉起右手,五個指頭并攏,再把并攏的手指彎成一個向上的直角,就像鶴的長喙?!澳銈兌税?,我也是一只鶴!”
譚立的身子繼續(xù)往下沉,水沒過了他的頭頂,一直沒到他右手的肘關節(jié),才似乎落到了實處。水面上殘留著一截“鶴”的脖子和“鶴”的喙,凝然不動,如一座望天的雕塑。
不久,在濕地保護區(qū)的門口,出現(xiàn)了一座用不銹鋼鑄造的雕塑:一只向上高舉的手臂,五指并攏彎成鶴喙的形狀……
[選自《金麻雀獲獎作家文叢·聶鑫森卷:大師(中國小小說)》,有刪改]
◆賞析
選文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譚立勇救被困母鶴卻犧牲的感人故事,借護鶴工作展現(xiàn)了責任的重量與生命的堅守,情節(jié)扣人心弦,傳遞出無私的奉獻精神。結構上,開篇以濕地美景引出了護鶴任務,又以譚立的救助過程為行文脈絡,層層推進;結尾處,雕塑的出現(xiàn)升華了主題,結構嚴謹,引人深思。
◆思考
文章結尾,譚立化作“鶴”的形象,是生命的消逝,更是精神的延續(xù)。如果這一情節(jié)被改編為譚立最終獲救,他的經(jīng)歷將如何影響其未來的護鶴生涯和他對責任的理解?這一轉(zhuǎn)變又將如何改變故事所傳達的關于責任、奉獻與生命價值的主題深度?
暖心粥
◎車承金
來到愛心粥鋪時,天剛亮,太陽還沒露頭。一下車,一股寒風襲來,臉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個寒戰(zhàn)。
掀起棉門簾,走進屋,熱氣撲面。只見右邊是餐廳,五張長條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樣子。左邊矮墻邊放著兩個粥桶。我掀開桶蓋,粥香撲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黃金黃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邊有兩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
矮墻里面是廚房,兩個大蒸鍋冒著縷縷熱氣。兩個穿著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個低頭揉面,一個低頭切菜,看樣子兩人都很忙。
“環(huán)衛(wèi)清潔工、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貧困殘疾人、農(nóng)村進城務工人員……我不在免費喝粥范圍呢?!蔽铱粗鴫ι霞t紙上寫的免費就餐范圍,嘴里念叨著。切菜的女人轉(zhuǎn)身打量我說:“第一次來吧?自己拿碗盛粥,隨便喝,不在范圍內(nèi)也不向你要錢。”
正說著,進來三個戴棉帽、穿棉襖的女人,帽子前檐掛著白霜,棉衣外面套著橘黃色馬甲。打頭的女人摘下帽子,搓著手說:“這天,真冷啊!”看這身打扮,我猜她們是環(huán)衛(wèi)工人。
一問,果然是。我洗過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們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個子笑著應道:“熱乎乎的粥,喝一口熱在身上、暖在心里,我們姐妹把這粥叫暖心粥!”
矮個子接過話茬:“我們每天凌晨四點多出來干活,掄著大掃帚,干活時沒感到冷,掃完停下來就冷了,特別是后背冰冰涼的。”停了一會兒,她指著碗里的粥說:“你看,這時熱乎乎的粥馇好了,還是免費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別暖心?”
此時,陸續(xù)有人進來喝粥吃飯,顧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的活,兩個中年女人從廚房出來,坐在木凳上歇息。趁著空閑,我與她倆聊了起來。
原來這個粥鋪是一個叫老李的人開辦的,她們是這里的義工。她們說起了老李辦愛心粥鋪的初衷:有一次,老李起早外出談業(yè)務,三九天特別冷,車出了點故障停在路邊,見一名女環(huán)衛(wèi)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幾句,她說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熱乎乎的粥。老李居住的小區(qū),有些七八十歲的老人獨自生活,手腳不大利落,做飯困難。小時候老李家困難,讀書沒少得到好心人的幫助,就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就開了這個免費粥鋪。
粥鋪開辦初期,只限環(huán)衛(wèi)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來擴大到現(xiàn)在的用餐人員范圍。每天來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是環(huán)衛(wèi)工人和附近的老人。以環(huán)衛(wèi)工人為主的就餐高峰過了,其中一個女人說:“咱們把米粥和饅頭熱熱,再拌個豆腐咸菜,老人們該來了?!闭f完,倆人又忙了起來……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餐桌上。窗外凜凜寒風,屋內(nèi)融融暖意……
(選自《小小說選刊》2024年第2期,有刪改)
◆賞析
文章以“暖心粥”為線索,描繪了愛心粥鋪的情景。先寫環(huán)境,再展眾人言行,穿插粥鋪開辦的緣由,借一碗碗粥傳遞出溫暖的善意。結尾,“窗外寒、屋內(nèi)暖”的對比鮮明,凸顯了愛心的力量,讓我們體會到平凡善舉所帶來的人間溫情。
◆思考
如果愛心粥鋪面臨資金短缺困境,義工和粥鋪??蜁扇∧男┬袆觼韼椭^續(xù)運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