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營養(yǎng)科門診,常有患者帶著這樣的疑惑前來咨詢:“醫(yī)生,我剛吃完飯沒多久,怎么感覺又餓了?”“看到別人吃好吃的,我就忍不住跟著吃,這是怎么回事?” 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有趣的醫(yī)學現(xiàn)象 —— 假性饑餓。
饑餓感,通常是機體需要能量時產生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當胃腸道排空時,血液中能量物質,如葡萄糖等水平降低,大腦便會發(fā)出進食信號,促使我們產生饑餓感,提醒身體該補充能量了。然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胃腸道未排空,血糖水平也處于正常范圍,人們卻依然會感覺到饑餓,這種現(xiàn)象就被稱為假性饑餓。那么,假性饑餓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有些人在生氣、焦慮、難過或高興時可能會暴飲暴食,這是因為人的情緒波動往往會對食欲造成影響。當我們遇上令人開心的事情時,總會想“吃頓好的慶祝一下”;當被壓抑情緒籠罩時,往往會借助食用大量甜品來慰藉自己。
無聊也是引發(fā)假性饑餓的常見原因之一。如果我們感到無所事事,如周末躺在家里一整天,只是刷刷手機、看看電視,那么為了打發(fā)時間,很多人會順手拿起零食“狂吃”。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容易在不經意間過度進食。此外,如果平時養(yǎng)成了吃零食、喝奶茶的習慣,即便身體沒有攝入需求,也會讓人控制不住地想進食。這種習慣通常是在特定的時間或情境下逐漸形成的,若想改變,就需要調整生活習慣。
除了心理因素,視覺、嗅覺也能對假性饑餓的出現(xiàn)產生一定的影響。當我們看到他人享用美味食物時,即便自己已經吃飽,也可能會受到視覺刺激而再次產生饑餓感,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 “視覺誘導”。美食的外觀、散發(fā)的香氣、別人享受美食的模樣,都會刺激我們大腦中的嗅覺和視覺相關區(qū)域,激發(fā)進食欲望;高糖、高油的甜品,辛辣刺激的川菜,這類食物因其獨特的風味和鮮艷的色澤,往往對大腦具有很強的誘惑力,讓人難以抗拒。另外,高糖、高脂食物在進入人體后,會刺激大腦的獎賞機制,使我們產生愉悅感,這也是人們即便吃飽了,還會忍不住吃巧克力、薯片等食物的原因。
假性饑餓還可能與生理、病理等因素相關。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在血糖尚未降至正常水平時,由于胰島素分泌高峰提前,可能會使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反應,從而產生饑餓感。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反應和低血糖癥是不同的概念,低血糖反應是指血糖快速下降或相對降低時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而低血糖癥則有明確的血糖值。消化性潰瘍患者也是假性饑餓的常見人群,他們進食后,胃內的食物能緩解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減輕疼痛,所以這類患者只有不停地吃東西,才能讓自己更舒服。此外,部分藥物會刺激食欲或影響身體的能量代謝,進而讓人們產生饑餓感。比如一些治療精神類疾病的藥物,可能會影響神經遞質的調節(jié),從而干擾食欲信號,讓人食欲大增。
想要合理應對饑餓感,要學會辨別真性饑餓和假性饑餓。
真性饑餓,又叫生理性饑餓,是身體真正需要補充能量時發(fā)出的信號。通常在飯后幾小時逐漸產生,主要感覺在頸部以下,如肚子會發(fā)出 “咕嚕咕?!?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身體迫切需要能量,進食后不僅饑餓感就會消失,還能獲得滿足感。此外,真性饑餓對食物的選擇要求相對較低,只要能提供能量的食物都可以滿足需求。
假性饑餓,又稱情緒饑餓,是一種隨機、突然產生的感覺,一般發(fā)生在頸部以上,如表現(xiàn)為嘴巴想吃東西的欲望。即便吃飽了,這種饑餓感依然存在,并且還伴有后悔、罪惡等情緒。與真性饑餓不同,假性饑餓更傾向于選擇高熱量、高糖、高脂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給人帶來愉悅感,滿足情緒上的需求。
真性饑餓通常發(fā)生在兩餐之間,與進食時間、食物消化吸收等情況密切相關;假性饑餓的發(fā)生時間則不固定,可能剛吃完飯不久就又想吃東西,其產生更多是情緒或心理因素導致的。
了解了假性饑餓的成因和特點,那么該如何應對呢?下面有 7 種應對方法。
規(guī)律飲食是控制饑餓感的基礎。我們應遵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指導,在固定的時間進食。一般來說,早餐可安排在 6:30—8:30,午餐在 11:30—13:30,晚餐在 18:00—20:00。三餐合理分配,每餐吃到七八分飽即可。如果在兩餐之間感覺饑餓,可以在上午 10 點或下午 3 點適當加餐,選擇低糖水果、奶制品等,既能緩解饑餓感,又不會對胃腸造成太大負擔。
在飲食中,要注重選擇體積大、熱量低的食物,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增強飽腹感,同時還能提高身體的營養(yǎng)水平,比如綠葉蔬菜、水果等。優(yōu)質蛋白質也不可或缺,雞鴨魚肉、堅果等食物,不僅能增強飽腹感,還能延緩胃排空速度,讓我們在少吃的情況下也不容易感到饑餓。例如,在午餐中增加一份雞胸肉或魚肉,能明顯延長飽腹感的時間。
加餐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但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快,容易讓人更快地產生饑餓感??蛇x擇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作為加餐,如奶制品(原味酸奶、牛奶)、雞蛋、黃瓜、番茄、原味堅果等,這些食物既能有效緩解饑餓,又有利于身體健康。如吃一把原味杏仁,既能補充能量,又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能長時間維持飽腹感。
早餐對于維持飽腹感和一天的狀態(tài)至關重要。應避免只吃單一的碳水化合物,如只喝稀飯,這樣很容易在上午就感到饑餓??稍谠绮椭性黾拥鞍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如搭配雞蛋、蔬菜等,既能增強飽腹感,又能為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能量。早餐可嘗試一份全麥面包夾煎蛋和生菜的組合,既營養(yǎng)豐富又抗餓。
我們以為的饑餓感,有時可能只是身體缺水發(fā)出的信號。當感覺饑餓時,可以先喝一杯水,觀察饑餓感是否緩解。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的飲水量應在 1500—1700 毫升。如果天氣炎熱或運動量較大,需要適當增加水分攝入。日常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式,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喝水。
適度運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還能有效控制食欲。運動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tài),促進內啡肽分泌,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從而減少對食物的渴望。每周可以進行 3—5 次的有氧運動,每次 30 分鐘以上,如慢跑、游泳等。運動后,身體會更加清爽,食欲也會得到一定的改善。
第七招:注重心理調節(jié),避免情緒影響食欲
情緒波動容易引發(fā)假性饑餓。我們可以通過培養(yǎng)興趣愛好、閱讀書籍、運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改善心理狀態(tài),避免因不良情緒問題而過度進食。當感到情緒不佳時,不要立刻選擇用食物來緩解,而應選擇其他方式放松自己,如聽音樂、和朋友聊天等。
(編輯" "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