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xiàn)代著名出版家,張靜廬曾經(jīng)參與過多種民國報刊的創(chuàng)辦與編輯,如天津《公民日報》(后遷北京)《救國日報》(上海救國十人團聯(lián)合總會機關(guān)報)、上?!逗T工報》《湖北中山日報》等。由于這些報刊大多散佚,學界較難窺見其“廬山真面目”。目前關(guān)于張靜廬的傳記與研究成果對上述報刊僅作簡要提及,而討論較多的是《新的小說》、《寧波周報》(后改為《寧波》三日刊)等較易見到的數(shù)種報刊。本文將考察已有研究語焉不詳?shù)摹渡虉蟆犯笨?,梳理它與張靜廬的關(guān)系,從而進一步認識張靜廬早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與編輯出版經(jīng)歷。
一、《商報》副刊沿革小史
張靜廬在自傳《在出版界二十年》“商報館五年間”中回憶了自己在上海商報館的工作經(jīng)歷。1922年12月初,李征五接辦《商報》①。不久,張靜廬進入商報館,1926年底脫離,1928年9月再入復刊后的《商報》。他最初擔任交際書記的職務(wù),一年后“進人編輯部擔任本埠新聞的編輯任務(wù)”,雖然對辦報興趣很大,但\"整整干了四年沒有一些成績”。他還提到該報的副刊,“尤其是副刊《商余》,從張丹斧、王鈍根以至于我的朋友陳小菊,都沒有將它弄好過\"②。受其自傳的影響,目前張靜廬的傳記資料僅述及他先后任《商報》交際書記與本埠新聞編輯(與朱宗良合作),而較少注意到他與副刊《商余》亦頗有淵源。
1921年1月24日,《商報》創(chuàng)立伊始即辦有副刊《百貨陳列所》,由著名通俗小說家張丹斧(筆名丹翁)主持,是《商余》的前身。該刊作者以鴛鴦蝴蝶派作家為主,如李涵秋、貢少芹等。1922年1月初,《百貨陳列所》更名為《商聲煞尾》,旋又改為《商余譚助》,由陳小菊主編,開始刊載新文藝作品。
陳小菊(1901—1940),《商報》總稽核陳訓正(字懷)次子,亦名陳仲回,別署菊莊、賢哉、紅館主、努力、阿蠻、建雷、阿奮、晚綠詩人等③。由陳小菊1924年的《在東京的三年間》一文“我由扶桑返國,不覺約有四年了”與“我到日本去的時候,我還只十七歲”④可知,他1917年赴東瀛,在東京度過了三年的留學生活。他回國后任寧波《新佛教》雜志編輯,1920年7月經(jīng)友人吳芳吉介紹,與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開始通信,成為詩友。1919年,張靜廬、王瀛洲等發(fā)起成立上海新思潮學社(后改名為新潮社),出版《新的小說》雜志。1920年8月10日,該刊第1卷第6期《本社特別啟事》公布了第四批新社員—陳建雷、王吟雪、汪夢華、王無為③。其中陳建雷即陳小菊,王吟雪亦是《新佛教》編輯。自《新的小說》第2卷開始,陳小菊開始提供詩歌、小說稿件。他還將郭沫若寄自日本的兩封來信交付該刊第2卷第1期、第2期發(fā)表,題為《論詩》。郭沫若在第一封信(作于1920年7月26日)中說\"《新佛教》中諸新詩我都粗讀了一下,我都喜歡”,表明陳小菊曾將《新佛教》寄贈郭氏??梢?,陳小菊與郭沫若的交往要早于張靜廬。不過陳小菊與郭沫若1921年后的往來情形尚不清楚,有待繼續(xù)考證。
湯節(jié)之創(chuàng)辦《商報》后,喜歡“動筆做文字”的陳小菊托人介紹進人報社,“最初擔任的是翻譯日本報”,后“改任為小品編輯”。1922年6月,因陳小菊回寧波鄉(xiāng)下養(yǎng)病,商報社請小說家王鈍根主持編務(wù)①。王鈍根將刊名改作《商余》,內(nèi)容上“常有討論關(guān)于商界之文字,以供各行號職員公余瀏覽,籍收改良商場風氣之效\"②。1923年6月,寧波旅滬學會出版《寧波雜志》,陳小菊任編輯,張靜廬任發(fā)行人。同年9月,王鈍根辭職,陳小菊接編《商余》③。此后直至1927年底《商報》休刊,陳氏一直擔任《商余》編輯主任,其間由馮都良、張秋蟲、吳希夷等人短暫代理過。因此,張靜廬筆下的張丹斧、王鈍根、陳小菊正是負責《商報》副刊時間最長的三位主編。
1928年11月1日,《商余》編者石秀在《上場白》中回顧了《商報》副刊的沿革,不妨抄錄于此:
雖然這是一個報的屁股,在本報發(fā)刊的七年之中,到也經(jīng)過折曲。當最初出版的時候,名為《百貨陳列所》,張丹斧主編。張丹斧誰都曉得的是上海小報界的通紅老頭子,也編這屁股時是耍熱鬧,所以里筆戰(zhàn)的文字獨多。丹斧之后,繼之者為怕老婆會會長陳小菊,易名為《商余》,文字和內(nèi)容都與《百貨陳列所》不同,有詩有文,并有陳玄嬰先生做的筆記。曾經(jīng)工部局控訴了一次,陳先生曉得在這帝國主義之下,不要說什么言論自由,就連稗官野史,也會引起交涉的,就不愿再干下去,改聘王鈍根君主編。王先生是上海報紙創(chuàng)刊報屁股的鼻祖,在十幾年前固是一個紅編輯,雖然風頭過了時,到底有他的老資格,做幾則小評,冷嘲熱諷,確是拿手好戲,從商報經(jīng)理部改組后,王君辭去,陳君再起,一直編到停版,為期六年有余。中間經(jīng)馮都良的代理、張秋蟲君的代理、吳希夷的代理,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特色,而尤其是馮君代理期間,并加入胡仲持、潘怡生二君的幫忙,內(nèi)容煥然一新,該稱為《商余》文藝中興時期。張君為文豪放,善小說家言,而擬仿唐人小說尤得體,為愛讀小品文者所歡迎。吳君老而益壯,其為文也該諧百出,不愧名手厥后?!渡虉蟆肥腔蚍N關(guān)系,營業(yè)日落,這報屁股也因經(jīng)濟的關(guān)系退化無復生氣。此次本報復活,延張君靜廬為編輯。張君九年來努力從事于新文藝運動,其所經(jīng)營之書店,即為上海新書店之首創(chuàng)者,不愿開倒車再做無聊文字,于是改《商余》為《我們》,??挛乃囎髌?,異軍突起,深為青年界所歡迎。無奈商人守舊者多,而本報又專銷于商界,新文藝與舊商人兩不相入,張君之志不行,不得不掛冠而去,于是乎而復活矣。①
作者將馮都良代理該刊期間稱為“《商余》文藝中興時期”,應(yīng)該是指1924年4月1日至5月上旬。
1924年4月,陳小菊向讀者表示“我既在職務(wù)上覺得有些困倦,于是我就想回鄉(xiāng)去休息幾天\"②,《商余》由馮都良代。5月10日,陳小菊在《仲回回來了》中言道:“此次回鄉(xiāng)中,承老友都良、仲持、卿須,為我料理《商余》稿件,中心感激,至于不可言說,而且為懈的《商余》,注射了多少新生命進去,使人覺《商余》正在日新日日新的途上。”③“仲持”即胡仲持,1924年以宜閑為筆名翻譯英國司托潑女士的《結(jié)婚的愛》,連載于《商余》一個月,不幸被部分讀者“認作不道德的作品”④,故馮都良決定中止刊登。“卿須”即潘怡生,亦名潘怡廬,筆名怡廬③等,先后在《商報》《晨報》工作。1935年他給《小晨報》寫了一篇《陳仲回》日:“慈溪陳天嬰先生次子仲回,與予共事《商報》有年。君任和文譯事兼副刊《商余》輯務(wù),性亢爽,不拘小節(jié),尤敬愛其夫人。”
二、張靜廬與《商余》
張靜廬與《商報》副刊的關(guān)系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23年9月至1927年12月間,張靜廬長期為《商余》撰稿,是該刊同人之一;第二個時期是1928年9月至12月間或次年春,張靜廬擔任《商報》副刊主任。
《商余》“歸政”之初,陳小菊即宣告張靜廬將支持該刊:“更有前泰東圖書局《新的小說》編輯張君靜廬,本已絕筆不復作,今忽為我欲與文壇諸子相見?!雹?924年3月,接編《商余》已半年的陳小菊回顧了“六個月里來《商余》踩臺登場的幾位作者”,包括張秋蟲、沈蘇約、莊病骸、張慧劍、張靜廬、楊不平、吳羽白、陳此生、謝小謝、周伯英、馮都良、朱鳳蔚、徐慕云、張乙廬、安劍平、張荻寒、嚴月池、情誤我等。張靜廬在《商余》上發(fā)表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等體裁,如《靜廬隨筆》《秦生妻》《碎玉別記》《悼楚白》等。
1924年3月,張靜廬與好友王瀛洲、盧芳、沈松泉等成立中國文會,辦事處設(shè)在棋盤街梁溪圖書館內(nèi)①。4月,張靜廬的小說集《單戀集》由中國文會出版,陳小菊在該書序言中寫道:\"《單戀》中小說,大半嘗刊于《商報》之《商余》,予亦嘗略窺一二,故能知其大概?!?②5 月至6月,張靜廬以中華編譯社事件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小說《文壇燃犀錄》開始連載于《商余》,共計五回,后因“被副經(jīng)理徐朗西先生干涉而腰斬”。7月,張靜廬的《薄記》連載于吳希夷代編的《商余》。吳希夷,亦名吳希韓,其《讀張君靜廬之《單戀集gt;》一文曾寫及與張靜廬的結(jié)交,并對其人其文有獨到評論:“去年這個時候,我在上海充教書匠,常常往來于我的外婆家商報館,因此得認識我所曉得其名而不曾見過面的張君靜廬。相處日久,交乃益深。張君為人豪邁爽直有材辯,但是性子卻狠暴躁。(中略—引者注)說到張君的文字,也很爽直像其人的性情一樣。張君在去年以前,在泰東編輯時候和在北京、天津辦報的時候的作品,我沒有看過不敢說,只說他一年來的作品。我因為在商報館里混了幾個月,又曾代仲回編了幾十天《商余》,所以可以說是十分之九已經(jīng)讀過了。\"③
1925年9月,張靜廬將發(fā)表于《商余》的小說結(jié)集為《薄幸集》,由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出版發(fā)行,上卷為《薄幸記》,下卷為《碎玉記》等八篇小說。王玄冰、吳希夷、馮都良三位友人為本書作序。此書問世后,張靜廬將一冊贈予陳小菊。9月10日的《商余》有陳小菊撰寫的《藝術(shù)界消息》(署名“回”),大力推贊此書:“老友張君靜廬,頃將其舊作小說合刊,歸群眾圖書公司印行,名日《薄幸集》,皆二年來刊載于《商余》上者也。昨已出版,承惠贈一冊。披閱之下,覺其印刷之精美,為近來出版界之所不易見者。內(nèi)容亦甚佳,全集均為文言,而流暢如同白話。每冊二角,商報館發(fā)行部有代售。特此志謝并為介紹?!?④9 月20日,《商余》中刊有一則《志謝》:“承寧波張超君惠贈《月霞》第二期兩冊,內(nèi)有張君靜廬之小說題日《記著》,凡我寧波人不可不以一睹為快也?!雹郛斒侵骶庩愋【請?zhí)筆。
從1926年8月起,《商余》就“哪一個小說家為你所最崇拜的”這一問題向讀者征求答案。有位讀者表示最崇拜張靜廬,“因為他的小說,除文詞流利之外,又是寓意深刻,形容畢肖\"。最終結(jié)果顯示,現(xiàn)代青年最崇拜的小說家是魯迅、郭沫若、張資平三位?。同年11月,上海群眾圖書公司推出張靜廬的作品集《落英與狂蝶》,收錄《邂逅》《訪英記》《墮落的開場》《悼楚白》四篇,大多曾連載于《商余》。本書出版后,張靜廬再次贈給陳小菊一冊。后者立即向讀者推薦此書:“昨承老友張君靜廬惠贈新著《落莫[英]與狂蝶》一冊。該書由群眾圖書公司發(fā)行,定價三角,印刷與內(nèi)容俱佳,特為介紹。”①《商余》不僅刊發(fā)了張靜廬的大量作品(包括給張荻寒、陳靄麓等人的《代郵》),而且不時刊登有關(guān)他言行的文字。如1925年5月16日《本刊同人消息》謂:“張靜廬老毛病又發(fā),每日在寧波周報樓上,又要和筆墨暫別了?!雹?926年6月30日,陳小菊的《本刊同人消息》(署“賢哉”)第一條就是寫張靜廬:“張靜廬近來公務(wù)甚忙,尚每日二三次往來于寧波周報樓上,與諸老友對坐談心,對人說,光華書局生意甚好,每日門市可賣出書籍四十余元。故一般人對于靜廬已恭上老板之尊稱云?!雹?/p>
光華書局由張靜廬、沈松泉、盧芳共同創(chuàng)立。沈松泉曾在《關(guān)于光華書局的回憶》憶及1925年春與張靜廬籌辦書局的情形:“有一天晚上我去商報館找張靜廬,也和他談這個想法。靜廬是我在泰東編輯部的同事,我倆一同去過香港,彼此相處很好。那時他在商報館當本埠新聞編輯,《商報》的副刊《商余》由我們的一個朋友陳仲回先生編輯,我經(jīng)常以‘蘇約'的筆名在《商余》上發(fā)表一些小品雜文,因此我?guī)缀趺刻焱砩隙家ァ渡虉蟆肪庉嫴亢退麄兞牧摹lo廬聽到我的想法后,不但大為贊同,而且表示要參加我們這個計劃,愿意擔任經(jīng)理。于是我們的計劃逐漸由空想而具體化起來?!雹僖驈堨o廬、沈松泉與《商余》同人的密切關(guān)系,光華書局出版的第一本文藝書籍是馮都良的小說集《帳》,1925年11月初版,由好友兼同事的胡仲持作序。陳小菊在《介紹《帳》》中說:“《商余》同人,大多數(shù)是受過國學新文學的二重洗禮的。所以在我們的著作中,有一種特殊的異于人的地方,就是并不絕對的侮視國學,也不盲從的附和新文學。我們只曉得文學二字,不曉得何謂新舊。我們喜讀林畏廬譯的文言小說,也喜歡看看所謂新派小說,如慧劍、都良二人。更對于林譯小說下過一番苦功,而也喜歡看魯迅的小說,學他的筆法?!雹圻@里不僅是在談?wù)摗啊渡逃唷吠恕瘪T都良、張靜廬、沈松泉、張慧劍等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共同特點,而且揭示了《商余》副刊新、舊文學\"兼容并包”的用稿取向與辦刊方針。陳小菊曾說:“我這人思想轉(zhuǎn)變之速,往往出于人之意外。我也曾‘詩曰’‘子云’,做過好幾年的遺少;我又曾‘建設(shè)’‘改造’,做過好幾年的新文化朋友?!雹偎胄掳肱f的思想傾向?qū)ζ渚庉嫽顒佣嘤杏绊?,使《商余》總體上呈現(xiàn)出新舊雜揉的特殊面貌,既是其長,亦是其短。一位長期閱讀《商余》的讀者評價自陳小菊重主該刊筆政后,“很能冶新舊文藝于一爐”②。
三、張靜廬與1928年《商報》副刊改革
1928年9月,洪雁賓等再辦《商報》,張靜廬受聘為副刊編輯。1928年9月6日,《大報》刊出“益”的《洪雁賓重辦lt;商報》之宗旨》,透露《商報》定于15日出版,黃忍庵、洪雁賓聘請賀羅坨為總主筆,張靜廬編輯副刊③。經(jīng)筆者考證,本文作者是甬籍著名文人張超,與洪雁賓、張靜廬友善。翌日,洪雁賓以“丁郎”為筆名在《報報》發(fā)表《《商報》中興記》,詳細講述了《商報》的“中興”經(jīng)過:“月前黃君忍,欲在滬辦一日報,商于陸君守倫,陸即以中興《商報》征余意。余喜不禁,乃不自量力,又起中興之念,遂約從前《商報》各同事一再會商于遠東旅舍,事遂草草定。黃君謙,推余為經(jīng)理,而自副之。余為保全《商報》之名號,及不忍使李征五、陳懷、方椒伯、陳布雷、潘公展諸君之功湮沒不彰,繼續(xù)出版,意更堅決,聘賀羅坨君為總編輯,張靜廬君為附張編輯,此外均系新聞界之負有時望者。” ④16 日,有篇小報文章也說張靜廬“擔任復活后之《商報》附張編輯”③。
走馬上任的張靜廬首先將長期以來新、舊文藝兼收的《商余》改為專刊新文學作品的《我們》。為了提升《商報》副刊的質(zhì)量,張靜廬特意邀請青年作家徐雉加入《我們》副刊的編輯團隊。徐雉,浙江寧波人,與張靜廬有同鄉(xiāng)之誼。1921年就讀于蘇州東吳大學,開始在《小說月報》等新文學刊物上發(fā)表詩文作品,相繼加入著名的文學研究會和天津綠波社。趙景深1924年介紹綠波社時寫道:“在這時期綠波社逐漸發(fā)達,現(xiàn)在各處都有社員,如北京朱大、孫席珍、張海鰲、曹智官、滕心華、塞先艾、何植三,南昌周樂山,上海龔欽榆、旦如,汕頭馮瘦菊,蘇州徐雉,長沙魯彥、章鐵民等等都是。”徐雉大學畢業(yè)后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革命軍,在林伯渠手下工作,1928年回到上海。徐雪寒在《詩人徐雉同志的一生》中言道:
“(徐雉)在《商報》找到一個副刊編輯的職位,每月工資二十元,既不能仰侍俯蓄,也養(yǎng)不活自己一人。他重新拿起筆來,寫了不少新詩和短篇小說,當上了那時賣文為生的所謂‘文正’。也因為其中的作品闖了禍,被報館老板辭退而失業(yè)?!雹傩祜裟軌蜻M人《商報》做副刊編輯,應(yīng)是與張靜廬的邀請有關(guān)。他在《我們》副刊上先后發(fā)表《記九江小報》《現(xiàn)代中國文壇小傳》等文章,均未見學界論及。即使后來徐雉離開了《商報》(是否因文賈禍,尚待考證),張靜廬仍對他施以援助。1929年夏,光華書局曾出版徐雉的詩集《酸果》。
1928年春,張靜廬以翁仲為筆名出版了一本中篇小說《革命外史》。他意猶未盡,于同年秋開始寫《革命外史二集》,連載于《我們》?!陡锩馐范吩跁r間上接續(xù)《革命外史》,同樣以北伐革命為主要內(nèi)容。郭沫若再度被張靜廬寫進小說,以“葛主任”的形象出現(xiàn):“當夜葛主任就雇了一只船,偷偷地離開安慶,回到九江,借用的交通處口的談話,證實了總司令的罪,盡他一晝夜的工夫,做成了一本《請看今日…》的小冊子,在九江南昌二地,分發(fā)了十幾萬本?!雹谶@里指的是郭沫若1927年撰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事。10月26日,《我們》內(nèi)《啟事》稱\"本報《革命外史》,因今日廣告擁擠??惶欤卮寺暶鳌雹?。27日刊出《緊要聲明》:“長篇小說《革命外史》續(xù)稿,前晚竟為印刷所遺失,遍覓不得,而作者又因病赴杭,不克重制,毋任仄。下月一日起,本欄改為《商余》,擬另登燕子君所著《愛之謎》?!陡锩馐贰范?qū)⒘沓鰡涡斜?,窺全豹。”④《革命外史二集》很可能就此綴筆,單行本未見問世。
除將《商余》改為《我們》,張靜廬還支持幾位青年作家在《商報》附出《今日》周刊。1928年10月2日,《我們》“小消息”曰:“明日本欄特約《今日》編輯部全體客串。\"次日,《今日》正式誕生,共刊發(fā)四篇文章:《今日》(無署名)、大綱(俞大綱)的新詩《三天》郭子雄的譯文《托爾斯泰的情書之一》與于在春的小說《翠環(huán)》。于在春、郭子雄、俞大綱三位作者顯然即《今日》編輯部全體成員。他們在光華大學讀書,是該校學生會的活躍分子,同年11月負責編輯《光華周刊》。在初出茅廬的三位文學青年的努力下,《今日》在《商報》持續(xù)了一段時間③。
因《商報》主要面向工商界,張靜廬對副刊大刀闊斧的改革雖受到青年們的好評,但不受商人的歡迎。1928年10月16日《我們》副刊登有《本刊啟事》,宣布“應(yīng)讀者的要求,從下月一日起,仍改為《商余》,登載舊文藝、小說、筆記、詩話、雜文及黨國要人、商界名人小傳、軼事等”①。11月1日,該報復出《商余》,由石秀主編。在前引《上場白》中,作者對張靜廬的副刊改革工作給予了肯定,并表示《商余》的辦刊旨趣將折中張靜廬、陳小菊的辦法,“半登舊文,半刊新文”②。
“張君之志不行,不得不掛冠而去”一句透露張靜廬此時已離開商報館,但10月25日《我們》內(nèi)的一篇《悼朱君雨軒》不免讓人將作者“燕子”與張靜廬聯(lián)系起來。該文說“我在上海的新聞界里混了十年了”,又說“去年我主任國民通信社,賃居商報館的樓上”,與張靜廬經(jīng)歷完全吻合。1927年4月下旬,自贛返滬的張靜廬受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部委派,出任國民通信社社長?!对诔霭娼缍辍穼Υ嘶貞浀溃骸安涣系竭_上海,局勢完全改觀,德征已充任市黨部宣傳部長了,就聘任我為國民通信社的社長,每個月可以拿到四百元的津貼?!雹塾纱丝勺C,“燕子\"就是張靜廬?!兜恐炀贶帯愤€說:“自從去冬以來,落伍的我,已不在望平街上混飯吃了,今年去杭州幾個月,去北平幾個月?!雹?945年,張靜廬給張恨水《山窗小品》所作《跋》首句曰:“民國十八年夏,余去北平,籌設(shè)光華書局分店于王府井,讀《世界日報》連載之《春明外史》,日不間斷,此為余愛讀恨水小說之始?!薄渡陥蟆?928年7月28日曾刊《上海光華書局北平分店成立啟事》,31日刊登消息《光華書局設(shè)立北平分局》。據(jù)此可知,光華書局北平分店成立于1928年7月,上述“民國十八年”是“民國十七年”的誤記。張靜廬1928年去過北平,是否“去杭州幾個月”則待考?!段覀儭犯摹渡逃唷泛?,確曾刊登“燕子”的小說《愛之謎》。既然“燕子”是張靜廬的化名,那么他可能尚未“掛冠而去”。張靜廬早年曾有一個筆名叫“拼命三郎”,“人至以梁山泊強盜拼命三郎石秀擬之”⑧,因而“石秀”應(yīng)該還是他的化名。
1929年1月9日,《大報》刊出一篇《lt;商報》改組》(署“神龍”),謂初時洪雁賓任總經(jīng)理,黃忍庵為協(xié)理,賀薌坨為總編輯,張靜廬編輯《商余》,胡憨珠編輯新聞;黃、賀辭職后,張靜廬任總編輯,胡改編市場,吳希夷編本埠新聞,《商余》小品文字暫由徐雉代編,一周后將請張超(時任《大報》記者)主編①。據(jù)《海派文壇一百零八將》,汪北平有神探、神龍、神駒、龍駒生、鳴疚等筆名②,《lt;商報》改組》應(yīng)出自汪氏之手。約一星期后,《商余》確實改聘張超為主編③。2月2日,《商余》刊有一則《介紹名著》(署“老超”),向讀者介紹《中國學校課程沿革史》時稱“吾友徐雉君所著”④,說明張超與徐雉相熟。徐雉此時是否仍任《商余》編輯尚難確定,他與張靜廬最遲于1929年4月底《商報》停刊時離職。
四、結(jié)語
張靜廬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主要貢獻在于其參與經(jīng)營或創(chuàng)辦了泰東圖書局、光華書局、現(xiàn)代書局、上海聯(lián)合書店等著名新文學出版機構(gòu),而他對文藝出版事業(yè)的熱情無疑源于其對新文學的喜愛。既往研究僅僅關(guān)注到張靜廬在《商報》擔任交際書記、本埠新聞編輯的經(jīng)歷,而忽視了他與《商報》副刊之間長期存在的緊密聯(lián)系??梢哉f,《商報·商余》是發(fā)表張靜廬早年文學作品的重要陣地,《單戀集》《薄幸集》《落英與狂蝶》中的多數(shù)篇什曾首發(fā)于《商余》。1925年3月,《商余》編者稱“本刊作者如林,其登臺最久者,如吳希夷、張靜廬、陳仲回、張冥飛、胡憨珠、張慧劍、張秋蟲等,所為文固常印于閱者心目間”③。張靜廬、沈松泉、馮都良、張慧劍等作為\"《商余》同人”的重要代表,是該刊的臺柱人物。1928年秋冬,張靜廬對《商報》副刊的改革雖中途受挫,為時不長,但《我們》《今日》新文藝??膭?chuàng)辦,顯示了他對于同鄉(xiāng)作家朋友徐雉的幫助和對于文壇新生力量的扶持。如果說化名南北遷徙的\"燕子”透露了張靜廬內(nèi)心中的些許無奈,那么“石秀”的再度出現(xiàn),則隱約傳達出“九年來努力從事于新文藝運動”的這位“拼命三郎”對于文藝事業(yè)的堅守。
[作者金傳勝,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丹辰,揚州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
A Study of Zhang Jingl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pplement of Commercial
Jin Chuansheng amp; ZhangDanchen
Abstract:Existing research of Zhang Jinglu primarily focused on his roles as the social secretary and local news editor at Commercial. However, his long-standing and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supplement of Commercial has been underestimated. It could be said that Shangyu, the supplement of Commercial, was a crucial platform for publishing Zhang Jinglu's early literary works. Many pieces from Danlianji Collection (Unrequited Love), Boxingji Collection (Bitter Fortune), and Luoying and Kuangdie (Falling Blossoms and Wild Butterflies)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Shangyu. Although Zhang Jinglu's effrts to reform Shangyu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of 1928 were obstructed and short-lived, the founding of special issues of new literarature like We and Today demonstrated his support for his fellow hometown writer Xu Zhi and his encouragement of newcomers to the literary circle.
Keywords:Zhang Jinglu, supplement of Commercial, new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