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152-03
引言
安徽省的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代表著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將安徽紅色文化納人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一體化建設,是對安徽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的深度挖掘,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因此,應當遵循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理念,將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的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中,以提高其實用效果。
一、安徽紅色文化的內涵
安徽的紅色文化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黨的領導下,是在安徽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種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具有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安徽文化賦予了鮮明的底色,是安徽文化自信的根基。安徽的紅色文化見證了江淮兒女團結奮斗的歷史,與安徽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傳承,由杰出的革命領袖、歷史事件、革命文物和革命精神構成,體現(xiàn)了黨和人民的夢想、情懷、擔當以及奉獻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激勵新時代安徽青年前進的動力源泉。
二、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必要性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紅色文化,包含豐富深刻的思想,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先進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安徽紅色文化包含了豐富的革命精神和理念,如陳獨秀精神、大別山(金寨)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符合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黨的建設的需要,有利于實現(xiàn)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有效銜接,將紅色文化優(yōu)勢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
(一)有利于實現(xiàn)安徽紅色文化的傳承和思政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通過將安徽紅色文化內容融人思政課教學過程,可以豐富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先進理念和精神。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黨在歷史上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更深入地了解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先進理念和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維護黨和國家形象,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1]。紅色文化具有多元化的載體和廣泛的表現(xiàn)形式,這些特征賦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更多的靈活性。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能夠為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學提供新穎的教學內容、生動的育人手段,從而促進思政課的內涵式發(fā)展。隨著學段的提升,思政課的內容也逐漸深入。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可以讓學生在各個學段都能接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
(二)有利于將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勢
安徽省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漫長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累的寶貴財富,也是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這些資源包括革命遺址、紅色旅游景區(qū)等,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高度的歷史價值、深厚的精神積淀以及重要的時代特色,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安徽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程中,有助于發(fā)揮其在傳承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精神方面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其中獲得思想啟迪和精神洗禮。同時,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意義、現(xiàn)實價值和時代意義,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頂層設計有待完善
當前,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明顯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其中,各學段之間缺乏明確的銜接點和統(tǒng)一的課程標準,導致紅色文化在思政課中的融入顯得不夠連貫。此外,頂層設計的缺失體現(xiàn)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缺乏具體的激勵措施和科學的評估體系,使得學校和教師在推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缺乏動力和方向感[2]。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的整體規(guī)劃,致使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的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夠充分,難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課教育體系。
(二)跨學段課程銜接不夠通暢
安徽紅色文化在融人大中小學思政課的過程中,跨學段的課程銜接問題尤為突出。各學段教材內容獨立編制,缺乏整體的統(tǒng)籌和協(xié)調,導致不同學段之間教學內容的重疊或缺失。例如,小學階段已經(jīng)講過的某些紅色故事或人物,到了中學階段可能又被重復提及,而部分重要內容卻可能在某一學段被遺漏。此外,部分教師在授課時過于關注本學段的教學內容,缺乏對相鄰學段課程體系的了解,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這種跨學段課程銜接不暢的現(xiàn)狀,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影響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整體效果。
(三)師資隊伍有所不足
中小學在招聘專業(yè)思政課教師時面臨困難,不得不用數(shù)學、科學等非專業(yè)教師兼任思政課程。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由于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學科背景的差異,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有效傳播和教學效果。此外,為了提升學生的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一些學校選擇將紅色文化的學習與思政課程內容分離,使得思政課程教學過分關注“考試重點”,而紅色文化學習則變得形式化。這種做法不利于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進而影響了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有效性。
(四)聯(lián)動共享機制融合不夠緊密
在聯(lián)動共享機制方面,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面臨諸多挑戰(zhàn)。其中,校際的合作與交流相對較少,缺乏有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和渠道,使得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家校合作機制不夠健全,家長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的參與度不高,未能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此外,社會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之間相互脫節(jié),學生難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紅色文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中,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內化與傳承。這種聯(lián)動共享機制的不足,制約了紅色文化在思政課中的深入融合[3]
四、安徽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
(一)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強化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頂層設計
1.小學階段應大力宣揚“楷模人物”的精神內涵。可憑借陳延年、陳喬年、王稼祥、洪學智等安徽籍革命先驅的光輝形象,運用漫畫、游戲、腳本、短視頻等多樣形式,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兒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例如通過創(chuàng)作以革命先驅為原型的趣味漫畫,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楷模人物的偉大精神。
2.中學階段需深度洞悉“歷史脈絡”。初中階段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節(jié)點”,要依照青少年的成長特性,引領學生對紅色歷史文化進行反思,歸結經(jīng)驗與教訓,激發(fā)其為國家奉獻的熱忱和奮進精神,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引導他們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探討和反思,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3.高中階段則應深入領悟“精神特質”。思想政治教育與紅色文化在高中時期對于青少年發(fā)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有益于他們更確切地領會真、善、美的要義,推動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達成統(tǒng)一并內化于心,可以開展主題演講活動,讓學生闡述自己對紅色文化中精神品質的理解,促進其思想的升華;第四,在大學階段需銘記初心使命,全方位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精神,更進一步推動紅色基因深度融入課堂、深入人心??梢匝垖<疫M行紅色基因的專題講座,結合實際案例深人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講話精神,增強學生的使命感。
(二)注重認知規(guī)律,保障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教學銜接
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必須充分考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清晰界定不同學段的重點與方向。小學階段,側重于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引導其初步接觸并形成簡單認知。例如,通過講述生動活潑的紅色小故事,如安徽廣德娃娃軍的英勇事跡,讓學生對紅色文化產(chǎn)生好奇;中學階段,著重于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為其思想發(fā)展奠定基礎。比如融入長征等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詳細剖析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大學階段,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鼓勵學生參與紅色文化的調研活動,或者參與相關的志愿服務,切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內容的規(guī)劃上,應當明確目標、精心梳理層級,并逐步有序地呈現(xiàn)。小學階段,引入趣味性強、易于理解的紅色故事,如小兵張嘎智斗敵人的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初步構建起簡單的紅色文化認知框架;中學階段,融入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歷史事件,如對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介紹,讓學生充分知悉事件的復雜背景、詳細內容以及深遠意義,從而筑牢堅實的理論基礎;大學階段,對紅色文化的發(fā)展脈絡進行系統(tǒng)、全面且深入地梳理,如對不同時期紅色文化的特點與演變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探究,助力其形成全面、深刻且獨到的認識。
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偏好,精心規(guī)劃個性化的模式。小學階段,巧妙借助紅色物件輔助教學,采用角色扮演、問題導向等充滿趣味的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4]。比如讓學生扮演小紅軍,感受其英勇無畏;中學階段,緊扣教材內容,運用案例分析、情境教學等方法活躍課堂氛圍。例如通過具體案例探討紅色精神的當代價值;大學階段,依托學科教材,選取具有權威性和研究價值的紅色文獻進行閱讀,并通過合作探討、議題啟發(fā),組織參觀學習、撰寫調研報告、參加講座和研討會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增強代入感,引發(fā)深度共鳴??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教學銜接,需要在教學目標、內容和方式上充分遵循認知規(guī)律,適配不同學段,以實現(xiàn)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
(三)完善隊伍建設,奠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師資基礎
在完善隊伍建設方面,首先要加強思政課教師的紅色文化專題教育培訓,定期組織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和革命歷史遺址,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其次,建立多層次紅色師資隊伍,搭建教師研討平臺,鼓勵交流教學經(jīng)驗,促進思想碰撞和知識共享[5]。聘請專業(yè)歷史學者、資深紅色文化研究者參與教學,幫助學生更深人理解紅色文化;最后,要加強教師教學方法培訓,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將紅色文化核心價值觀融入標準和大綱,設計實踐性教學模塊和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紅色文化學習。同時,結合當代社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紅色文化在社會中的應用和發(fā)展,培養(yǎng)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傳承紅色基因,強化國家意識。
(四)完善聯(lián)動共享機制,打造大中小學紅色文化教學共同體
推進一體化建設中,各類教育資源需要協(xié)同配置,促進安徽紅色文化資源的多方共享。因此,要想進一步完善聯(lián)動共享機制,打造大中小學紅色文化教學共同體,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地推進校際合作、家校聯(lián)動以及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1.構建校際合作平臺,促進資源共享與經(jīng)驗交流。學??梢酝ㄟ^建立區(qū)域性的大中小學紅色文化教育聯(lián)盟,定期舉辦聯(lián)合教研活動,邀請各學段教師共同探討紅色文化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此外,設立“紅色文化主題月”,組織跨學段的紅色文化展覽、講座、演出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同時為教師提供交流展示的平臺。
2.加強家校合作機制建設,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共同規(guī)劃紅色文化教育方案,通過家長會、家校聯(lián)系冊等方式,向家長宣傳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引導家長參與到孩子的紅色文化教育中來。例如,學??梢圆贾糜H子共同完成的紅色文化作業(yè),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閱讀紅色經(jīng)典書籍、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同時,學??梢匝埣议L參與學校的紅色文化活動策劃和組織工作,讓家長成為紅色文化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和支持者。
3.加強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知行合一。學校應充分利用當?shù)氐募t色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讓學生親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例如,學??梢越M織學生到紅色旅游景區(qū)擔任志愿者講解員、參與紅色故事宣講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結語
將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整合思政課教學目標和課程內容,激發(fā)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安徽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一項艱巨任務,需要深入挖掘和開發(fā)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其育人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索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路徑,使思政課成為科學與文化相融、溫暖而深刻的育人“金課”,實現(xiàn)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李迪,李素琴,薛建新.菏澤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24,46(01):56-61.
[2]沈勝剛.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路徑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3,(31):75-77.
[3]孫威.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03):95-98.
[4]杜領軍.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問題及主要路徑[J].中國德育,2023,(09):51-56.
[5]張楷芹.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原則及路徑研究[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5):18-22.
(責任編輯:陳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