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040-03
引言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印發(fā)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fā)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將“體育文化建設工程”作為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1]。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主陣地,高校聚集了眾多高端人才,擁有更多的智力資源,能夠為建設體育強國提供強大助力。高校深化體育文化建設,構建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是推動大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全面落實好立德樹人的基石所在,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研究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目標及其實現(xiàn)路徑對于建設體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體育強國背景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新時代,高校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建設體育文化是傳承中華體育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豐富高校體育文化的現(xiàn)實要求。
(一)傳承中華體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新時代,高校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建設體育文化是傳承中華體育精神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體育文化積淀。廣大高校只有更好地傳承中華體育文化,方可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比如,龍舟競技、中華武術等不但歷史悠久,而且蘊含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正是依托如此顯著的民族性、繼承性特點,新時代高校建設體育文化才能實現(xiàn)以體育人文關懷、體育知識體系、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高雅文化氛圍以及豐富的體育活動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目標。例如,中華體育精神內蘊的養(yǎng)生觀、健康觀以及生命觀,涉及豐富的人體科學知識,尤其是重視養(yǎng)生、天人合一等理念對現(xiàn)代人積極開展體育鍛煉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
(二)凝聚高校體育精神的現(xiàn)實要求
新時代,高校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建設體育文化是凝聚高校體育精神的現(xiàn)實要求。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核就在于體育文化氛圍的形成以及體育精神的凝聚,主體是學生,載體是體育課程、課余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等??梢姡@體育文化是教師和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時形成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作為體育文化之魂,體育精神文化在引導大學生拼搏進取方面具有明顯的引領作用,有助于大學生精神更加愉悅,達到身心和諧,是凝聚團隊精神的關鍵動力[2]。與其他學科相比,體育更重視開發(fā)個體身體的運動潛力與大腦的應變能力,更注重團隊合作,重視依托集體性的體育項目提升師生的團隊意識,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全體師生的凝聚力,升華集體主義精神。例如,無論是綜合性體育賽事還是單項體育賽事都明顯有助于在全校凝聚體育氛圍,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受其內蘊的厚重文化,進而深刻領悟體育活動蘊藏的互幫互助的協(xié)作精神。
二、體育強國背景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目標
體育強國背景下,廣大高校通過推進體育文化建設旨在推動大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來滿足學生體育運動的個性化需求和促進新時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推動大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高校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建設體育文化著眼于全校學生,有助于推動體育理論全面落實到體育實踐中,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例如,高校體育教學可以向全校學生講授有關體育創(chuàng)傷處理的相關知識或者體育保健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yǎng),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3]。同時,通過開展這樣的體育教學,可以廣泛吸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達到強健其體魄的目標,并提高學生的體育審美能力,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形成不怕苦、不怕累的寶貴品質。可見,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有利于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境界。
(二)充分滿足學生體育運動的個性化需求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一大目標是要充分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個性化需求。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思想內核正是全民健身,即不斷提升全體人民的體育素養(yǎng)。這就要求高校要立足本校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個性化需求,不僅應該考慮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等體育天賦,而且應該考慮學生個體對體育的不同興趣愛好,以此為基礎制定和完善體育文化建設規(guī)劃。在此過程中,高校應深挖本校體育文化資源,積極引入所在地雜技、武術等民間特色體育活動,不斷豐富本校體育文化的形式與內涵,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的心理、生理需求[4]
(三)促進新時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高校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建設體育文化的目標之一是促進新時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個體生活的最基本前提。體育可以鍛煉人的身體性能、提升免疫力以及改善精神狀態(tài),能夠全周期地保障個體的身體健康,是促進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高校積極建設體育文化,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積極開展體育鍛煉,增強抗壓能力,不斷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具體來看,高校體育依托身體活動,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開展多向互動,是以自我超越和對抗為特點的獨特教育活動。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團結、拼搏、競爭、協(xié)作等意識,有助于完善他們的人格品質,從而有效促進新時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5]
三、體育強國背景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實現(xiàn)路徑
鑒于高校體育文化顯著的民族性、繼承性特點,鮮明的社會性、時代性特點,以及突出的凝聚性特點,高校深化體育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在建設體育強國的背景下,新時代高校深入實施體育文化建設,必須更新觀念和意識,加強頂層設計;多措并舉,更加重視制度建設;積極開展體育競賽,凝聚體育文化;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
(一)更新觀念和意識,不斷加強頂層設計
體育強國背景下,高校深人實施體育文化建設,首要的是應該確立科學的體育價值觀。要高度認識體育文化建設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的重要性,對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科學的體育價值觀。建設體育文化不僅應突出增強體質、磨煉體能、完善人格等功能,而且應該突出體育立德的獨特價值。這就要求高校在建設體育文化過程中,必須深度領會立德樹人任務的詳細要求,力爭全方位把立德樹人融人教材、課程、教學以及管理體系中。換言之,無論領導干部還是一線教師或者大學生,無論體育類的教學還是競賽或課余活動,都必須把立德樹人貫穿其中,深度挖掘體育文化背后的德育要素,牢固樹立凸顯時代特點的體育價值觀,切實推動以文化人[。例如,南華大學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和師生健康,2021年10月舉辦的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通過運動會及各類聯(lián)賽等活動,在全校形成了參與體育鍛煉、促進身心健康的風尚,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高校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強化校園體育的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結合本校實際制定體育文化建設政策,進一步落實好國家與教育部最新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
其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必須自覺促進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其中,要發(fā)展好體育素質,大學生必須依托多種途徑增強體育鍛煉的意識,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視、身體上行動。針對深化體育意識,新時代大學生要明確其深刻內涵,即時時刻刻都必須牢記光榮使命,不斷堅定理想信念,于體育鍛煉過程中涵養(yǎng)德行、增強體魄[7]。例如,近年來,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始終高度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狠抓專業(yè)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項體育訓練比賽活動,以體育人、以體化人,力求加深學生對體育的理解與認識,激勵學生以良好的狀態(tài)投身于祖國體育教育工作。
(二)要做到多措并舉,更加重視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能夠保障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順利實施。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都應全面結合國情與校情抓緊建立可行性強的、有助于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因此,國家相關部門要加快制定有關助力高校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讓相關的一系列指標體系更有系統(tǒng)性,更容易量化,操作性更強。如此,既能借助制度進一步解決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遇到的傷害事故帶來的矛盾糾紛,也可以完善相關醫(yī)療保障、進一步明確責任認定細則,消除教師與大學生在組織和參與體育活動過程中的后顧之憂。
同時,廣大高校應著力以制度形式具體明確體育文化建設的長期規(guī)劃,切實推動體育文化建設落地生根。具體而言,一方面,針對體育文化建設,必須詳細制定有關經費保障、體育場館使用等方面的制度,也要制定關于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一系列獎懲制度,真正確保制度落實。另一方面,高校要依托完善的制度體系深度引入第三方評價主體,全面、準確地評價體育文化建設成效及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并第一時間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同時將其與院校排名和財政撥款等全面掛鉤,真正在制度制定環(huán)節(jié)和執(zhí)行實踐環(huán)節(jié)形成依次由制度落實到工作監(jiān)督再到工作評價,最后到完善制度的良性循環(huán)[8]??梢姡u價體育文化建設不應僅僅局限于物質層面,而要聚焦長遠,關注體育文化對師生、校園氛圍營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因此,高校要持續(xù)探索物質角度與精神角度的全方位評估標準來制定遠期建設規(guī)劃。
(三)積極開展體育競賽,凝聚體育文化
高校積極開展體育競賽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運動技術,深化體育文化建設,也能夠增強學生參與此類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培養(yǎng)其高度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升班級凝聚力,從而有利于營造濃厚的體育氛圍。
第一,高校應該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檢驗人才培養(yǎng)效果。例如,2021年,“成理杯”校園定向運動比賽在成都理工大學體育館前籃球場拉開序幕。各參賽隊伍精神飽滿,整裝待發(fā),按次序檢錄入場。比賽中,團隊成員們互幫互助,沿著“百年征程、紅色精神、不忘初心、紅動理工”的既定運動路線,積極參與“支援前線”“穿越火線”“竊取情報”等趣味游戲,在游戲中學習黨史,感悟黨的艱苦歷程?!皺M渡長江”“突出重圍”等環(huán)節(jié)十分考驗隊員之間的默契,隊員沉著冷靜,完美配合;在“攻占高地”環(huán)節(jié),各參賽小組到達東區(qū)高地一起揮動紅旗,合影打卡,黨員師生在學校跑出了一道“紅色風景”,掀起了一股“紅色海浪”。
第2,除了校內體育競賽,廣大高校還應該積極舉辦校際體育競賽活動。例如,沈陽體育學院與美國、丹麥、法國、新西蘭、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多所大學和體育組織建立了交流關系,以交流促進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再如,天津體育學院重視開放辦學,不斷加強對外合作、深化對外交流,分別與美英等國家和地區(qū)的20余所高校和體育專業(yè)院校建立了校際友好關系。
(四)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
體育強國背景下,高校必須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高校必須深刻認識自身所承擔的服務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充分利用自身學科資源、專業(yè)資源和場館資源服務社會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為培養(yǎng)堪當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打下重要基礎。體育場館、器材等設施是體育文化發(fā)展的一大基本保障。高校必須更加重視體育設施建設,充分滿足教師和每一位在校學生的健身需要;合理規(guī)劃相關體育場館建設,增加體育器材等的建設投入,采取校友贊助等形式的資金籌集方式,加大對體育場館的改建擴建力度,改進體育場地設施,為提升體育課教學水平、推動體育文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而言,高校應該下大力氣深化與兄弟院校之間的體育文化交流,加快形成融教學、技能和實踐一體發(fā)展的聯(lián)盟。首先,既應該借鑒其他高校發(fā)展體育文化的相關寶貴經驗,也應該不斷促進體育技術規(guī)范性建設。其次,高校要持續(xù)深化和體育管理部門、社會體育俱樂部、體育相關企業(yè)等社會主體的合作,進一步全面了解社會需求,向學生提供豐富的體育實踐機會,力爭把體育教學研究成果盡快轉化到現(xiàn)實中。
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在體育強國背景下建設體育文化既有利于大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也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持之以恒的體育鍛煉,提升其身體素質,健全他們的人格。新時期新階段,高校要創(chuàng)新觀念、更新意識,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制度建設,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推動高校體育文化高質量發(fā)展,增強體育文化軟實力,努力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f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26):6-13.
[2]邸曉偉,連虎虎.依托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促進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5):637-640.
[3]裘鵬,劉玉璽.新時代我國高校特色體育文化基因譜系構建探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1):103-107.
[4]程序,程成.高校優(yōu)勢資源服務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價值和應然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1):100-104+110.
[5]周麗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思政建設三重維度與實踐路徑探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6):119-122.
[6]余保玲,吳葉海,傅旭波,等.普通高?!叭w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體育學刊,2020,27(1):111-116.
[7]姜俊,李艷翎.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1,(1):60-61.
[8]高小平,崔成前.高校體育文化育人功能與建設路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9,(10):97-101.
(責任編輯:麻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