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專欄
莫小米,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4年到《杭州日報》工作至今。在國內(nèi)報刊上發(fā)表散文、隨筆、小小說2000余篇,160余萬字。
田某某,進廠時間1981年8月,離廠時間1996年8月,工齡16年;趙某某,進廠時間1971年4月,離廠時間1980年4月,工齡12年;葛某,進廠時間1976年8月,離廠時間1977年7月,工齡一年……
這是一份35人的名單,從工齡較長的16年,到廠齡最短、僅僅一年的,全部在冊。
名單上的人,都曾在重慶一家閥門廠工作過,都已經(jīng)離職,而且都已失聯(lián)。時代大潮洶涌,人像蒲公英一般散落天涯。
這家工廠成立于1971年,是街道集體企業(yè),最紅火時有400多名工人,于20年前關(guān)停。
廠長郭重智,1974年進廠時才19歲,從學(xué)徒工一步步成為車間主任、副廠長、廠長。當一個“大餡餅”從天而降時,他已年逾花甲。
2018年,工廠廠房被納入市政用地規(guī)劃,得到772萬元拆遷補償款,由于是集體企業(yè),這筆錢是大家伙的。
有錢分,職工心里歡喜,郭重智卻多次失眠。拆遷款剛下來時,之前的老廠長躺在病榻上,給郭重智留下“遺言”:“小郭啊,你為人正直,大家都相信你,一定要把這事辦好啊?!?/p>
廠房拆了,好在所有的人事檔案包括工資臺賬都完好保存在郭重智家里。拆遷款分配小組17位成員擠在郭重智家里翻故紙堆,他們要拿出分配方案。
首先,不按級別高低,不論貢獻大小,只按工齡作為分配依據(jù),簡便易行;其次,離職的人怎么分?
征詢各方意見,一次又一次討論,最后終于定下分配比例。
分配方案定下來后,找人成了最大的難題,老員工中,絕大部分不是離職退休就是去世,還有的隨子女遷往別處。
口口相告、張貼布告,通過媒體、派出所、老鄰居老朋友……能用的辦法都用起來,想方設(shè)法找到本人。
急著分錢的人說,實在聯(lián)系不上就算了。郭重智說:白紙黑字寫著他們的名字,一起上班、下班的工友,一個都不能少!
有一位老工人,在臨終前享受到了這份“福利”;有一位老工人的兒子終于聯(lián)系上,他說:“本以為媽媽去世多年,這些事都與我們無關(guān)了?!?/p>
大部分錢分完,郭重智松了一口氣,但還有35人沒聯(lián)系上,于是有了那張名單。
年湮日久,曾經(jīng)共事的人四散各方時,誰還記得誰?只有一位老廠長還記得,還在等,他相信能等到他們。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