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出2700年前的烤肉
今天燒烤往往撒調(diào)料或者刷醬,有的烤肉還會蘸醬吃,比較重視調(diào)料的香味。但在記錄上古時代禮儀的重要典籍《儀禮》中,明確提出“凡炙無醬”,這并不是說吃烤肉完全不用調(diào)料,而是說用于燒烤的肉塊,不論牛、羊、豬肉,都會提前用鹽加以腌制,所以在食用的時候不再蘸醬。根據(jù)后人的解釋,主要是不希望用過多的調(diào)料,使烤肉失去本味。
儒家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中的《禮》,指的就是《儀禮》,一般認為是孔子編訂,其中關(guān)于燒烤的記錄,有“公食士大夫禮”中提到的“牛炙”“羊炙”和“豕炙”。公請賓客參加食禮,前后有著復雜的禮節(jié),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要上烤牛肉、烤羊肉和烤豬肉。當然,吃這種烤肉,是不會蘸醬的。
整個周代燒烤水平最高的人,可能是戰(zhàn)國時期在齊國都城淄博給齊桓公做過燒烤的易牙?!稇?zhàn)國策》中說齊桓公半夜胃口很差,但又想吃點什么,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diào)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也就是說易牙使用煎煮燒烤等方法,烹飪了各種美味獻給齊桓公,他吃到撐,一覺睡到天亮,醒來后感慨“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包括燒烤在內(nèi)的美食讓齊桓公暗自提醒自己,不能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發(fā)出“后代君王一定有因貪吃美味而亡國者”。一頓燒烤讓齊桓公開始懷疑人生,可見其美味程度。近年淄博燒烤走紅全國,某種意義上正是齊國時期燒烤的流風余韻。易牙被后人視為廚師行業(yè)的祖師,后人的美食著作就有《易牙遺意》之類的書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考古中發(fā)現(xiàn)了2700多年前的烤肉實物。1985年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的扎滾魯克的古墓群中,出土了兩塊烤羊排。這兩塊烤羊排都穿著紅柳木枝條,大的一塊羊排有十根肋骨,小的則有八根肋骨,現(xiàn)在保存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紅柳烤肉至今仍然是備受歡迎的燒烤類型。除了相當于周代的烤羊排,考古中還發(fā)現(xiàn)過一些稍晚一點的烤串,比如同樣是在1985年發(fā)掘的寧夏中衛(wèi)市常樂鎮(zhèn)漢墓,發(fā)現(xiàn)了漢代的羊肉串。
漢代圖像中的燒烤人
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燒烤圖像來自漢代墓地的畫像石。畫像石是當時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gòu)石,其中有不少圖像反映歷史故事或神仙世界,也有大量圖像是對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描述,其中不乏關(guān)于餐飲的內(nèi)容,有數(shù)量不少的燒烤圖像。綜合考古報告,江蘇徐州,四川新都、長寧,山東微山、諸城、臨沂,河南洛陽、密縣,陜西綏德,甘肅嘉峪關(guān)等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都有燒烤的圖像,從這些圖像可以看出,漢代的燒烤水平非常高超,絲毫不亞于今天。
江蘇徐州銅山區(qū)漢王鎮(zhèn)出土的漢畫像石上的庖廚圖,畫面分為三層,最上面一層就有一位廚師,一手搖著扇子,一手烤串,烤串的簽子分出“U”字形的兩個簽頭。這種兩股鐵簽可能就是古人說的“丳”,讀音同“鏟”,從字形就可以看出來,它是專門用來烤制兩串肉的。我出生的甘肅定西安定區(qū)的巉口鎮(zhèn),曾出土一個漢代兩股簽,剛出土時上面還穿著不少肉塊。除了兩股鐵簽,考古中還發(fā)現(xiàn)過漢代的三股鐵簽,例如1983年廣州西漢南越王墓曾出土了500多件飲食器具,其中包括兩架烤爐,兩股、三股鐵簽各一支,孫機先生分別命名為“兩岐簇”和“三岐簇”。這一時期冶鐵技術(shù)大為進步,燒烤簽子往往是鐵簽,燒烤爐也出現(xiàn)了不少鐵爐。
再如山東諸城涼臺東漢孫琮墓出土的庖廚圖畫像石(現(xiàn)藏臨沂市博物館),廚師跽坐,一手持扇,他面前長方形的烤爐上擺滿了正在烤制的羊肉串,細細數(shù)來,足足有五串,每串有四塊肉。在這位燒烤師傅的附近,有對著切好的肉塊忙著串肉的人,畫面上還有正在殺羊和傳送生肉串以及等待拿熟肉串的人。類似的庖廚圖畫像石,在臨沂市博物館中藏有多件。
除了畫像石,其他漢代文物上偶爾也能見到燒烤圖像,例如1996年河北張家口蔚縣桃花鎮(zhèn)發(fā)現(xiàn)的東漢墓中出土了一個彩繪陶灶(現(xiàn)藏蔚縣博物館),繪有三位女性廚師正在進行燒烤的情景,一人切肉,一人串肉,一人手持扇子正在烤肉。
在漢代及以后的墓壁畫和畫像磚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燒烤圖像,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中有胡人持長桿鐵叉燒烤的壁畫,而稍晚的嘉峪關(guān)魏晉墓六號墓的一組燒烤主題的磚壁畫,更是極為知名的燒烤圖像。
唐代人用燒烤治病
燒烤不僅可以解饞,還可以治病。在唐代名醫(yī)昝殷的《食醫(yī)心鏡》中,記錄大量可以用來輔助治病的食療之方,該書原本已經(jīng)亡佚,但可以通過宋人書籍中的引用還原一部分內(nèi)容。
《食醫(yī)心鏡》中記載有一種烤豬肝串,可以治療浮腫、脹滿、不下食、心悶的癥狀,具體的做法是將豬肝洗干凈后切塊,加上蔥白、豉、姜、花椒等腌制,串起來后放在火上烤熟了吃,即可緩解前述癥狀?!妒翅t(yī)心鏡》中還記載,把四兩豬肝切薄片,撒上蕪荑粉末,用事先和好的面裹起來,再用濕紙包起來,放在煻灰中烤熟,可以治療產(chǎn)后白痢、腹絞痛和不下食?!妒翅t(yī)心鏡》中又有一種烤野豬肉,把二斤野豬肉切成塊,串起來烤,撒上調(diào)料,烤好吃掉,可以治療“久患痔下血不止、肛邊及腹肚疼痛”。
在孟詵撰、張鼎增補的《食療本草》中,也有不少燒烤類的食療食品,比如有一種烤烏雞,提前一夜把雞肉腌好,串起來烤著吃,可以補人虛弱。昝殷《食醫(yī)心鏡》中也有一種“炙雌黃雞”,可以治療“下焦虛、小便數(shù)”,也就是今天說的尿頻,具體做法是把雞肉烤制,過程中要刷鹽、醋、花椒末,空心服用。
唐代文獻中比較獨特的燒烤,是劉恂《嶺表志異》中的烤蚌肉,這是廣西北海一帶的采珠人,在采集珍珠后,把蚌肉用竹簽串起來燒烤,用于下酒?!妒朝煴静荨分姓f蚌肉可以解酒毒,正是下酒燒烤的好材料。
宋元人開吃烤全羊
宋代人以羊肉為尊,“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宮廷宴會上的“肉”,一般指的都是羊肉。宋代羊肉地位很高,貧民大都吃不起羊肉,而是選擇吃牛肉。當時為了保護耕牛,政府限制牛肉價格,以防人們殺牛賣肉賺錢,牛肉的價格很低,實際上古代牛肉價格都不高,牛肉價格超過豬肉不過是近五六十年的事情。
在宋真宗時期,每年御廚要消耗掉幾萬只羊。宋仁宗也很好吃羊,有天跟近臣說昨晚想吃燒羊輾轉(zhuǎn)反側(cè)睡不著。近臣問怎么不降旨取索(讓人送來),仁宗說一旦取索,就會成為定例,增加很多負擔,說不定會成夜殺羊。盡管仁宗如此克制,但御廚一天能用掉二百八十只羊,一年要超過十萬只?;实蹅儾粌H自己吃羊,也喜歡給宰相賜羊,一般是三十只、一百只。羊還是宋代官員工資的一部分,宋真宗時規(guī)定,如官員外任無法攜帶家眷,每月增加工資用于貼補家庭,并發(fā)羊,不同職務發(fā)兩只到二十只不等。這種作為工資的羊稱為“食料羊”。
士大夫階層和市民階層也無不以羊肉為美,羊肉的價格也遠高于豬肉和牛肉。仁宗時做過宰相的杜衍“平生非賓客不食羊肉”,只在有賓客來的時候才吃羊肉,這并不是他不喜食羊,而是因為他生活簡約,把最好的羊肉留來待客。陸游在杭州做官時,吃到過密院廚房供給的羊肉,特別寫詩記錄:“東廚羊美聊堪飽?!痹娤伦宰ⅲ骸皷|廚,密院廚也。烹羊最珍?!痹诿耖g,羊肉便是美食的代名詞,南宋時流行“三蘇”文章,尤其是“三蘇”的家鄉(xiāng)四川,治學無不尊尚“三蘇”,所以當時就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的諺語。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