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千年古韻,一方艷色相互輝映。歷史悠悠,一方印記伴隨著名家字畫留存于世,便成了后人鑒定的一個憑信。提到水墨丹青就不免要提起紙墨筆硯,而在這文房四寶之外,素有“文房五寶”美名的印泥鮮為人知。但只要提起印泥,就不得不聊聊漳州八寶印泥。漳州八寶印泥是中國三大印泥瑰寶之一,且歷史最為悠久,頗受中外書法家喜愛。讓我們一起走近漳州八寶印泥,一起了解非遺里的閩人智慧,感受其中的技藝溫度。
工藝特征
漳州八寶印泥略顯紅黃色,色澤朱紅,具有比較清雅、鮮艷奪目、細膩濃厚、氣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泄、燥熱不干、陰雨不霉、印跡清晰、永不褪色等優(yōu)點。其眾多優(yōu)點奠定了它在中華印泥歷史上的地位。使用漳州八寶印泥蓋的字,印跡清晰,永不褪色,即使用火焚燒,紙灰上字形依然可辨,其留墨程度遠非普通印泥所能比。
每一盒漳州八寶印泥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特點,它由傳承者一錘一錘純手工制作而成,傾注了傳承者的技藝溫度。漳州八寶印泥分為高檔品、中檔品、低檔品,每個品級都有其獨特之處。高檔品選料做工特別精細,含有珍珠、純金等貴重原料。制作時,將多種珍貴材料放在瓷壇中研細,再加上陳年曬油、艾絨等,反復(fù)多次調(diào)研,通過繁復(fù)的手工操作,最終制成八寶印泥。
精巧技藝
漳州八寶印泥是以麝香、珍珠、瑪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朱砂、朱、艾絨、麻油、冰片等多種珍貴材料為原料,用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的。制作時,將諸多原料放在瓷壇中研細,漂制時澆上上等的朱砂細末,加上陳年曬油、艾絨,經(jīng)過手工操作,最終制成八寶印泥。
歷經(jīng)幾個世紀光陰的沖滌,在冷卻和干燥之后,卻仍新鮮如初,這是何種神奇的印泥?原來,漳州八寶印泥的特點在于采用中草藥泡制,鈴蓋在書畫作品上,表面有凹凸感。經(jīng)檢測,漳州八寶印泥耐熱性、耐水性極佳,可在高溫 40% 、低溫零下 的環(huán)境下恒溫4小時后蓋印正常,色標不擴散、無滲油。并且,蓋印后在常溫清水中浸泡48小時不褪色。也正因如此,漳州八寶印泥才能將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投注的情感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留存在這方寸之間,歷經(jīng)幾百年時光,仍熠熠生輝。
歷史淵源
相傳,漳州八寶印泥始制于清康熙十二年,擅長書畫的漳州源豐藥材行老板魏長安先生,用珍珠、瑪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棗、冰片和艾絨等八樣珍稀材料,調(diào)以麻油、銀朱,研制成醫(yī)治刀傷、燙傷、瘋狗咬傷的藥品一一八寶藥膏。這就是八寶印泥的前身。由于其制作成本昂貴,問津者少,一直鮮為世人知曉。一次偶然的機會,魏長安將八寶藥膏當作印泥鈴蓋在自己制作的書畫上,發(fā)現(xiàn)光彩艷麗,令人耳自一新。魏長安大喜,遂繼續(xù)研制改進,將八寶藥膏轉(zhuǎn)產(chǎn)為八寶印泥應(yīng)時上市,一時生意興隆,廣為傳播。清乾隆十一年(1746),汀漳龍道尹侯嗣達特地為八寶印泥取號“麗華齋”,并進貢給乾隆皇帝,深受乾隆皇帝喜愛,乾隆還將其賞賜給近臣。自此,八寶印泥聲譽大振,其產(chǎn)品等級便一直沿用皇家慣例,分為特級貢品、一級貢品、貢品、極品、珍品和上品六大品系。
今天,漳州八寶印泥仍是書畫家的喜愛之物。詩書畫印,是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筋骨。一幅墨韻生動的中國書畫完成以后,蓋上一枚紅紅的章印,這鮮麗的紅色印記便熠熠發(fā)光,使整幅作品產(chǎn)生美妙動人的效果。而書畫上小小一方朱色的印跡,還可以成為書畫鑒定的重要手段,是書畫金石家朝思暮想的文房珍品。
漳州八寶印泥素有“印紙則桃花欲笑,鈴朱則墨韻增輝”的美譽,成為一方名產(chǎn),深受文人墨士和各界名人歡迎。孫中山先生在上海時,特地為漳州八寶印泥揮毫寫下了“品重珍珠”四字,加以贊譽。漳州八寶印泥所呈現(xiàn)的印章“百年不褪色”,浸水不化,火烤留痕,時間越久,色澤越艷。在追溯漳州八寶印泥的歷史與制作工藝的過程中,我們不禁感嘆傳統(tǒng)工藝的博大精深。
(本文轉(zhuǎn)載自《數(shù)字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