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同學們來到“同題作文擂臺賽”的現(xiàn)場。今天來參賽的兩位同學,從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將進行激烈的作文打擂。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本期打擂主題。
打擂文題
生活中,你遇到過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你認為作文寫得很好,意想不到的是投稿卻未被選用;爸爸常年在外工作,意想不到的是他今天突然回家了;你的好朋友要搬家,意想不到的是她還要轉(zhuǎn)學,你將與好朋友分離……意想不到的事情,帶給我們的可能是失落、是驚喜、是難過、是悲傷……
請你以“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為題,寫一篇作文,注意寫清事件經(jīng)過,突出事情“意料之外”的沖突感,并寫出自己當時的內(nèi)心感受。
打擂作文一
打擂素材
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突然要搬家。
素材分析
從小一同長大的好朋友突然要搬家。本以為友誼會因此慢慢變淡,卻因為一個電話讓友誼變得更加堅固。習作緊扣“意想不到”的主題,讓讀者也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友誼并不會因為距離而變淡。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陳瑾悅
記憶如同一條靜靜流淌的長河,河床上散布著諸多圓潤光滑的鵝卵石,每一顆都承載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小昕就是這些回憶中重要的主角之一。
小昕是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摯友,我們一起上興趣班,一起上學、下學,一起學習、玩耍。那些無憂無慮的時光,如陽光下的肥皂泡,令人歡喜。
然而,在一個普通的周末,我們正在家門口嬉戲玩耍。小昕的媽媽突然急匆匆地趕來,還帶來了一個壞消息——小昕家因父母工作調(diào)動,要搬到遙遠的城市。這個消息如同一記重錘,砸在我的心上。
我失魂落魄地跟著她們來到小昕家,映入眼簾的景象再次印證了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小昕的爸爸正在忙碌地收拾行李,原本溫馨的家此刻顯得空蕩蕩的,只剩下光禿禿的墻壁,仿佛在默默訴說著離別的哀傷。我看到小昕眼眶泛紅,淚水在眼中打轉(zhuǎn),她張了張嘴,卻什么也沒說。我心中五味雜陳,不舍、難過、迷?!鞣N情緒交織在一起,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哽咽著對她說:“常聯(lián)系!”這句話就像一根纖細卻堅韌的絲線,將我們即將分別的心緊緊連接在了一起。
我本以為,距離會沖淡我們的友誼,就像沙灘上的腳印,終究會被時間的潮水抹去。然而,突然有一天,小昕打來了電話,電話那頭,她興奮地向我講述著新學校的生活,新認識的朋友,以及她參加的各種活動。她的聲音依舊那么親切,仿佛我們從未分開過。此后,她常常寄來手工課上制作的小禮物,每一件都承載著她對我的思念和祝福。這些小小的禮物,如同跨越千山萬水的信使,將我們的心緊緊相連。
時光飛逝,轉(zhuǎn)眼間我們已經(jīng)分開半年之久,但我們的友誼猶如陳年的佳釀,愈發(fā)醇厚香濃。
亮點分析
習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與摯友小昕分別時的不舍、難過等復雜情感,讓讀者深切感受到這份友誼的珍貴。小作者按時間順序,從回憶兒時相伴,到分別,再到分別后的聯(lián)系,情節(jié)完整,條理清晰。通過日常的對話和生活場景的描寫,使故事真實可感。
【作者系江蘇南通市海門區(qū)臨江小學六·1班學生,指導并置評:趙燕】
打擂作文二
打擂素材
因為“壞習慣”而收獲了“好習慣”。
素材分析
因為一個“壞習慣”,竟意外收獲了一個“好習慣”。從急切,到接受,再到改變,這個過程讓小作者漸漸變成了一個會學習、愛讀書的好少年。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徐浩譯
我有個壞習慣,每次當媽媽在電商平臺買完東西后,我總是時時刻刻催促她查看商品配送進度。根本沒有心情做其他的事,為此,爸爸媽媽批評過我很多次。
那天,我無意在網(wǎng)上被一款設(shè)計精巧、功能多樣的機器人玩具深深吸引。我迫不及待地請求爸爸給我下單,沒想到爸爸竟爽快地答應了。我興奮得一蹦三尺高。
可是,正當我滿懷期待地等待玩具到來時,爸爸卻告訴我因店家缺貨,需要等三個月。聽到這個消息,我像被澆了一盆冷水,心里失落極了。三個月啊,感覺就像漫長的一個世紀。
我急切的心情像被打了一針鎮(zhèn)靜劑,不得不耐心等待。
媽媽看著我坐立不安的樣子,耐心地對我說:“你認真地去做某一件事,時間就會不知不覺飛快流逝。”聽了媽媽的話,我決定做出改變。放學后,我先認真完成作業(yè),然后或是遨游在書籍的海洋里,或是和伙伴們在戶外做游戲。我逐漸發(fā)現(xiàn),除了心心念念的那個玩具,生活中還有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
然而,就在下單后的第二十天,我放學回家時,門口竟放著一個大大的包裹!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拆開它,里面竟然是我心心念念的機器人玩具!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次經(jīng)歷讓我明白,等待雖然漫長,但我們可以在等待中充實自己,真正的快樂不是物質(zhì)的滿足,而是精神的充實。這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收獲。
亮點分析
習作以等待玩具為線索,先是期待購買,接著遭遇缺貨需長時間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學習、讀書,充實自己并提前收到玩具,情節(jié)一波三折。結(jié)尾點明主題,具有教育意義,使習作的內(nèi)涵得到升華。
【作者系北京市朝陽區(qū)垂楊柳中心小學金都分校六·4班學生,指導并置評:龍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