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濃郁的山海風情獨樹一幟。它發(fā)軔于中原文化與古越族文明的交融,在千年時光中淬煉出“清鮮和醇、刀工精妙”的獨特氣質。從國宴餐桌到非遺名錄,閩菜不僅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一部鐫刻著歷史與匠心的文化典籍。而今,在快餐文化席卷的浪潮下,那些藏于市井巷陌的傳統(tǒng)閩菜大師,正以畢生之力守護著這份即將消逝的味覺記憶。羅世偉,便是其中一位執(zhí)燈人。他既是聚春園佛跳墻第七代傳人,也是將藝術靈魂注入烹飪的“刀工詩人”。
“能成為廚師,純屬偶然?!绷_世偉談起過往時,眼中仍閃爍著對命運無常的感慨。20世紀70年代初,福州知青羅世偉還在閩北山區(qū)挑柴插秧。機緣巧合之下,他被分配到臺江“樂新樓”當學徒。
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廚師這一行當,被許多人視為“下九流”。在“樂新樓”當學徒的日子,羅世偉至今記憶猶新。作為學徒,他不止要學習鍛煉廚藝,還要包圓后廚里的雜活:每天,天還未破曉,城市尚在沉睡,羅世偉便要早早起身,背著沉重的煤塊去生火。在昏暗逼仄的后廚角落,他的雙手一次次浸沒在冰冷的煤灰之中機械地攪拌著,只為讓爐灶準時燃起火焰。刀工的練習要求更為嚴苛,他必須將豬后腿肉分解為7個部分,每一刀的位置、力度稍有偏差,便會招致師父嚴厲的呵斥。除了繁重的廚藝學習任務,生活雜務也壓在他稚嫩的肩頭:給師父洗衣、照顧師父年幼的孩子,成了他學徒生活的日常組成部分。然而,身處這般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羅世偉卻在這看似無盡的苦役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烹飪藝術的朦朧輪廓。
“刀工之于食材,恰似雕琢之于美玉?!绷_世偉時常趁著眾人上班前或者下班后,潛入廚房,抓緊一切機會練習刀工。3年內日復一日的練習終于成就了羅世偉出神入化的刀工。刀工練習中有一個技能練習叫整雞脫骨,需要從雞脖子處取出雞身上全部骨頭,而不影響雞肉的完整性,然后從刀口處灌水,一滴不漏才算合格。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與鉆研,僅僅10分鐘內,羅世偉便能干凈利落地剔盡整雞的骨架,足見其技藝之嫻熟。出神入化的刀工,成了羅世偉做主廚的資本,也是閩廚手眼心結合的典范。
與此同時,年少時因種種現(xiàn)實因素未能實現(xiàn)的藝術夢想,也在這一方小小的砧板之上,悄然迎來了重生的契機。羅世偉潛心研習花鳥繪本,將每一道即將呈上餐桌的菜品,都視作一方等待創(chuàng)作的嶄新畫布。為了研發(fā)新菜品,他像專業(yè)的設計師一般,精心繪制設計草圖,反復斟酌菜品的造型、色彩搭配。
如果說閩菜是皇冠,佛跳墻便是冠頂?shù)拿髦?。這道以“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得名的傳奇菜肴,曾因時代動蕩幾近失傳。羅世偉初入行時,物資匱乏,佛跳墻僅是老輩人口中的傳說。
在樂新樓當學徒的3年時光里,羅世偉偶爾會聽聞旁人談及佛跳墻,也知曉彼時福州最負盛名的飯館聚春園,正是這道傳奇菜肴的發(fā)源地??煞鹛鴫烤棺涛度绾危瑓s無人能說得清楚。
那時,年輕的羅世偉對佛跳墻滿懷好奇與向往。一盅佛跳墻售價高達40 元,而羅世偉每月工資僅有 30 多元。為了一品這道神秘菜肴,他約上9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每人湊出4元,合伙買下了一盅佛跳墻。這一次難得的品嘗經(jīng)歷,成了羅世偉與佛跳墻緣分的開端。
1978 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福州餐飲公司的領導們敏銳地察覺到時間的緊迫。佛跳墻失傳已久,眾多曾經(jīng)的老師傅紛紛離開了灶臺,若再不采取行動恢復這道名菜,恐怕真的要永遠失傳了。于是,福州餐飲公司迅速召集了 5 位依然健在的老師傅,并從眾多廚師中抽調出 40 名青年技術骨干,組建了一個為期一年的特訓班,羅世偉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那個時候的人,學習特別踏實認真?!?羅世偉回憶起那段難忘的時光,感慨萬千。在特訓班里,他們如同干涸的海綿,拼命地吸收著知識,如饑似渴地向老師傅們學習這道傳說中的菜肴的制作方法。“當時食材匱乏,找不到合適的材料,老師傅們就只能憑借記憶詳細講解,我們則認真做著厚厚的筆記,滿心期待著有一天能夠真正用上這些知識,親手烹制佛跳墻?!?/p>
烹制佛跳墻,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雞鴨豬骨熬制的高湯需文武火交替燉煮10小時;鮑參翅肚等18種珍饈各有繁瑣的泡發(fā)工序;封壇煨制時更需寸步不離注意火候。當?shù)谝粔瘡涂贪娣鹛鴫υ诰鄞簣@啟封時,氤氳香氣中,羅世偉看見閩菜的涅槃。也正是這一年,羅世偉正式入廚聚春園。
如今,作為聚春園佛跳墻第七代傳人,他始終恪守古法:“金湯佛跳墻再美,清湯佛跳墻再鮮,都不是真正的佛跳墻?!痹诰鄞簣@專設的佛跳墻廚房里,他仍堅持用傳統(tǒng)陶壇、遵循十日工期,將這道“閩菜之王”化作舌尖上的史詩。
如今的餐飲市場,恰似一場多元菜系匯聚的盛宴,不同風味相互交織、彼此融合。羅世偉置身其中,敏銳的目光精準捕捉到了潛藏于這交融浪潮里的無限機遇 。
“閩菜向來不是那種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菜系?!眰鹘y(tǒng)閩菜的調料只有醬油、糖、醋、蝦油、紅醩等調味品,羅世偉大膽創(chuàng)新,推出了一道“芝士蟹”。在傳統(tǒng)閩菜的做法上加入芝士,把西式風味和閩菜元素充分結合。這,正是他所推崇的 “拿來主義”——積極借鑒其他菜系之長,同時確保閩菜的獨特韻味與核心靈魂始終穩(wěn)固,不曾消散。
羅世偉的烹飪哲學,無處不體現(xiàn)著這般智慧。察覺到川菜廣受歡迎,熱度居高不下,他便構思創(chuàng)作了閩式麻婆豆腐,在保留麻婆豆腐經(jīng)典風味的基礎上,減少花椒與辣椒的用量,再添入蝦油,為菜品增添了獨屬于閩菜的鮮美之味。面對西餐流行的趨勢,他又大膽嘗試,把沙拉醬融入傳統(tǒng)荔枝肉之中,酸甜滋味里透出清新果香,令人耳目一新。當然,所有創(chuàng)新的靈感與實踐,皆牢牢扎根于對閩菜傳統(tǒng)技藝的深度理解與精湛掌握?!叭暨B食材的質性都不了解,又何談對菜品進行創(chuàng)新呢?”
在羅世偉看來,閩菜當下所面臨的困境,并非是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而是傳統(tǒng)根基的逐漸流失。當經(jīng)典的“荔枝肉”被簡化成僅僅裹上面粉油炸的普通肉塊,當曾經(jīng)令人稱奇的“雞茸金絲筍” 漸漸成為只存在于傳說中的美味,他毅然決定,以筆為有力武器,投身到閩菜傳承的事業(yè)中。他積極參與閩菜典籍的編纂工作,將 “燕子歸巢”中“燕羽”的獨特弧度、“靈芝戀玉蟬” 里精妙的刀工秘訣,詳細地記錄下來。這些凝聚著心血的文字,猶如一把把珍貴的鑰匙,是他留給后來閩菜從業(yè)者的寶貴財富,更似承載著閩菜文化的漂流瓶,被鄭重投向未來的時光長河。
如今,羅世偉已步入花甲之齡,往昔在廚房中手持大鍋,于煙火蒸騰間揮斥方遒的歲月已然遠去。他從福州聚春園餐飲總監(jiān)的重要崗位上光榮退休,卸下了肩頭沉甸甸的重任。
相較于在職時的忙碌,如今的羅世偉生活節(jié)奏確實放緩了些。身為餐飲顧問,他大多時候退居幕后,更多地扮演著導師的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閩菜事業(yè)的參與度有所降低,相反,他依舊每日雷打不動地前往酒店,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與精湛技藝傾囊相授,悉心指導新一代的閩菜傳人。在他心中,傳承閩菜事業(yè)的熊熊烈火從未有過絲毫減弱,鉆研廚藝的那份熱情,更是如同陳釀的美酒,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fā)醇厚濃烈。
羅世偉身處閩菜輝煌的一代,而他教授的學生是閩菜創(chuàng)新的一代。練就一門好手藝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多的時間,而守住一門手藝不僅需要一個人的幾十年堅持,更需要一輩又一輩的人才,一年、十年、百年、千年傳承。羅世偉大師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滿懷斗志的廚界精英為閩菜事業(yè)貢獻力量。
走進羅世偉的工作室,墻上掛滿手繪菜譜:墨色線條勾勒出“荷塘月色”的擺盤設計,工筆重彩繪就“百鳥朝鳳”的配色方案。如今的他,仍保持著藝術家般的創(chuàng)作激情?!伴}菜需要慢功夫。”他這樣說,“急躁的刀會毀了天然紋路,急躁的心會毀了菜的本味?!?/p>
秉持著對待珍貴藝術品的那份全神貫注、精雕細琢的態(tài)度,羅世偉用心烹制著每一道閩菜?;蛟S,這般傾盡心力、追求極致的堅守,便是閩菜所蘊含的匠人精神的生動詮釋。
暮色下的三坊七巷中,聚春園的燈籠次第亮起。 羅世偉大師的講述,重現(xiàn)了他將佛跳墻封入陶甕的時刻。蒸汽氤氳中,這位守望者的身影與百年前的閩菜先輩漸漸重疊——他們以刀為筆,以灶為硯,在食材間書寫著文明的基因。
或許正如他常說的:“閩菜的精髓不在菜譜,而在匠人手心的溫度。”當工業(yè)化浪潮席卷而來,更需要這樣的傳燈人:他們用一生堅守,讓“佛跳墻”的香氣穿越百年,讓“燕子歸巢”的靈動翩躚不息。守護閩菜,不僅是守護一種味覺記憶,更是守護一個民族對生活的審美與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