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還記得《戈壁母親》這部連續(xù)劇,它曾收獲央視一套全年收視冠軍,榮獲第2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和第11屆“五個一工程”獎。
故事的發(fā)源地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胡楊河市,這里被譽為“戈壁母親故鄉(xiāng)”“軍墾文化新城”,以張桂英、郝素玲、于青云為代表的老一代七師人,傳承井岡山精神和南泥灣精神,換下戎裝、鑄劍為犁,在這里戰(zhàn)風沙、抗嚴寒、斗酷暑,住地窩子、啃窩窩頭,像大漠胡楊一樣扎根邊疆、保衛(wèi)邊疆、建設邊疆,為兵團建設奉獻了一生。
楊輝就出生在這里,一個紅色文化氛圍濃郁的地方。她的爺爺奶奶年輕時如《戈壁母親》里的人物一般,不遠萬里從四川來到兵團。在“堅守就是奉獻”的邊疆地區(qū),楊輝的爺爺奶奶和其他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一道,滿腔熱血地建設“我的團場我的連”。
在父母的呵護下,家里排行老幺的楊輝在連隊里幸福長大。每天,聽著鄰居們不同的口音,看著他們穿著迷彩服不停地忙碌,也親身感受著連隊的日新月異和鄉(xiāng)親們蒸蒸日上的生活。
連隊的日子平靜而祥和。楊輝覺得幸福不過如此,也更希望鄉(xiāng)親們過得再舒心一些,辦事再方便一些。
“有事找警察”在當地深入人心,當警察也成了她兒時的夢想。然而,考大學時,楊輝未能如愿進入警校。警校都沒能考上,咋當警察呀?楊輝一度很迷茫。
大學期間,楊輝曾為自己做過職業(yè)測試,結果顯示,她極其適合從事公益類、服務類崗位。不是只有警察才能為民服務,各行各業(yè)都有窗口單位,只要有心,哪兒都是為民服務的天地。想到此,2011年大學畢業(yè)后,楊輝決定到發(fā)達城市去闖一闖。她選擇的幾乎全是和群眾打交道的工作,比如銀行、廣播電臺等。
每一個工作,楊輝都全身心投入,但內心深處的警察夢從未消失。2017年,她回到新疆,考入奎屯市團結街道云岫里社區(qū),這是她認為距離群眾最近,也會和基層民警打交道的崗位。
驚喜發(fā)生在2018年上半年,在當年的招錄公務員考試中,有心的楊輝發(fā)現,自己可以報考警察崗,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她確實如愿了。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撫摸著屬于自己的警號,楊輝心潮澎湃:“我是一名人民警察了!”
新警培訓結束,楊輝被分配到車排子墾區(qū)公安局科克蘭木派出所,崗位是戶籍民警。
從此,小小的戶籍室成了楊輝警察夢開始的地方。
“人人都得和我這個窗口打交道,這個崗位好。”楊輝對未來的工作心生憧憬。
兵團地處邊疆,老一輩軍墾人在人跡罕至的戈壁荒灘、野獸橫行的雪山深谷,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植樹鋪路,蓋房建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成為第一代兵團人,他們居住分散,形成了兵團城鎮(zhèn)點多、線長、面廣的分布特點。
在經濟水平差、交通運輸條件不佳的年代,老一輩兵團人往往在連隊干了一輩子,去得最遠的地方可能就是團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兵團著力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職工、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外出務工、經商、旅游的人日漸增多。
從小聽著軍墾人愛國戍邊故事長大的楊輝,切身感受到了基層百姓的需求,暗暗發(fā)誓:一定要辦好群眾要辦的每一件事,讓“路遠辦事難”成為過去時。
“以求極致的心態(tài)把群眾的一件件小事做好”,是楊輝的工作態(tài)度。而如何高效完成工作,則是她的創(chuàng)新。
剛到科克蘭木派出所所在的126團,楊輝了解到這里的職工多以農業(yè)為生,收入不高,其中部分居民常年在外打工,因此戶籍方面的異地業(yè)務占民警工作的三分之一。該業(yè)務的跨省通辦未開通前,職工群眾遷移戶口必須回原戶籍地派出所辦理。楊輝始終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了讓群眾少跑腿,她在當地首創(chuàng)郵寄法——在征求本人意見,依照相應制度獲得上級支持后,通過視頻連線、郵寄證件、寫委托書、找證明人等方式,給遠在遼寧、海南、福建、湖北、江蘇等地的居民郵寄資料。
當地曾算過一筆賬:如果說一次郵寄業(yè)務能為群眾節(jié)省1000元錢路費,楊輝在五年中至少為群眾節(jié)省了53萬元錢;如果說一次業(yè)務讓群眾少跑2000多公里的路程,她至少讓群眾少跑了106萬公里。
同時她還發(fā)現,白天,轄區(qū)群眾多忙于務農,學生忙于學業(yè),而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出門不便。為了讓大家順利、高效地辦業(yè)務,她將創(chuàng)新的工作理念匯總、升級為“楊輝工作法”,包括窗口延時工作、提供預約和上門服務、幫外地群眾開展業(yè)務代辦等,這一系列務實舉措,為加快形成和提升新質兵團公安戰(zhàn)斗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使群眾辦事從“最多跑一次”延伸到“業(yè)務零跑趟”,自2018年成為民警后,她就公開了自己的手機號、微信號,積極加入轄區(qū)各居民微信群溝通、答疑,用微信“朋友圈”走進服務群眾“生活圈”,闖出了一條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路子。
一天,社區(qū)微信群里有人求助,說鄰居反映他家水管漏水,而他正在外地出差,不能及時趕回,看誰能幫忙解決一下。楊輝趕緊加了這位居民為微信好友,在了解清楚情況后,馬上進行處理,最終,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此后,有更多的人開始加她微信,楊輝一時成為轄區(qū)里的知名民警,“有事兒找小楊”的口碑在朋友圈傳播開來。
碰到要去126團辦理戶籍業(yè)務的乘客,當地一些線路車司機都會主動說:“找楊輝!我有她電話,直接和她聯(lián)系。別管啥時間,去了就能辦?!?/p>
方便留給群眾,困難留給自己。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楊輝添加群眾微信6000余人,加入100余個便民服務群,365天,幾乎無一天不在接受群眾咨詢。大家都說,楊輝的手機就是一部24小時便民服務熱線。
楊輝說,她最怕的事情就是手機提示電量不足,從而耽誤群眾辦事。
六年來,楊輝累計通過微信、電話答疑20960余次,提供預約、延時、上門等服務2120余次,代送各類證明140余份,代辦業(yè)務270余次,提供郵寄服務530余次,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困難310余個。因為每天接打群眾電話多、回復信息頻繁,楊輝已更換了4部手機、3塊電池、4次屏幕。
一顆真心
作為土生土長的兵團人,楊輝說起話來輕聲輕語,做起事來雷厲風行;待人真誠熱情,服務轄區(qū)群眾暖心又有溫度。只要群眾有需要,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楊輝常說:“將心比心,咱們去辦事也希望辦得又快又好?!彼裕龔膩聿粚θ罕娬f“這事不歸我管”之類的話,即便真的不是她的業(yè)務范圍,也會幫忙聯(lián)系,待問清楚后,明明白白地告訴群眾需要準備什么,該去什么單位,找什么窗口,他們的聯(lián)系方式是多少,等等。
楊輝說:“群眾找到我,就是對我的信任。不管啥樣的問題或者求助,我都得給他指條路,說個辦事的途徑?!?/p>
“經常有群眾來送錦旗,說給楊輝的,我們都一臉蒙,不知道咋回事。等群眾說完啥時間、楊輝幫忙干了啥、解決了他們啥問題后,我們才恍然大悟,‘哦!楊輝又辦好事了’?!避嚺抛訅▍^(qū)公安局消防大隊大隊長、科克蘭木派出所原所長萬宏偉說。
2020年前后,居民劉蜀輝在辦理戶籍業(yè)務時認識了楊輝,無意中咨詢到并不屬于她負責的醫(yī)保業(yè)務,沒想到這個問題被楊輝一直記在心上。她主動幫忙跑腿辦理,最終劉蜀輝“意外”拿到多年未報銷的20萬醫(yī)療費用。劉蜀輝說,楊輝是他見過的最有溫度的民警。
2021年7月的一天,凌晨2點半,居民陳秀蓉獨自在家,突然感覺身體不適,而此時她的家人都不在身邊。情急之下,陳秀蓉給楊輝打了個電話,楊輝問明情況后,立刻聯(lián)系“120”上門救助,因為送醫(yī)及時,陳秀蓉的突發(fā)腦梗得以控制,事后恢復良好。
退休職工李愛英也說:“今兒跑一趟明兒跑一趟,她比我的親孫女還親?!?/p>
步履永不停,服務無止境。
楊輝曾橫跨三地,歷時180天,溝通30余次,只為幫一名群眾恢復戶口;曾幫助找回離家出走的小孩;也曾因一條不知真假的朋友圈而多方聯(lián)絡,成功勸阻有輕生意向的居民。不僅如此,她還為上班族小李辦理過準生證,為在烏魯木齊居住的高先生辦理過無房證明,也為在山東居住的80歲老人辦理過慢病申報……
楊輝把群眾滿意作為畢生的職業(yè)追求,用真心和熱情換來了群眾對她的信任和支持。
轄區(qū)70多歲的田奶奶只要一做好吃的,就會給她打電話:“小楊,我剛從抖音里學著做了千層餅,你快來嘗嘗。”
端午節(jié),遠在上海的楊大姐專門托人為她送來一包粽子。
2021年,楊輝入圍兵團“平安之星”月評選,轄區(qū)77歲高齡的宋奶奶得知消息后,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她專程趕到派出所為楊輝投票,激動地說:“小楊,你是個好警察,我支持你,一定要給你投一票!”
像宋奶奶這樣熱心的群眾還有很多,他們自行發(fā)動親戚朋友為楊輝投票。
因為工作成績突出,2022年12月,楊輝被提拔為蘇興灘派出所副教導員。臨別前,她在各個微信群里和居民們告別。大家除了祝福,就是不舍。對他們而言,楊輝既像“滅火隊”,也是“親閨女”。
看著群眾的留言,楊輝一次次紅了眼眶,她說:“老百姓總覺得我干了很多事情,其實,我就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都是我應該干的。每次他們對我說‘謝謝’,我心里都特別感動,別人以為是群眾離不開我,其實是我離不開他們?!?/p>
“要把事做好,光有一腔熱情和責任心還不夠,更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方法?!边@是楊輝寫在工作筆記上的一句心得體會。
2023年以來,到新崗位任職的楊輝,依然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不斷加強對民輔警“8小時外”的管理措施落實。針對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高發(fā)的特點,她創(chuàng)新工作舉措,助力派出所成立反詐小分隊,創(chuàng)立“警察小店”宣防點、“大學生反詐宣傳志愿小分隊”,在轄區(qū)人員密集場所、集市、公園等區(qū)域開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形成警民聯(lián)手共筑反詐防護墻,減少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發(fā)生。截至2024年8月,她所在轄區(qū)連續(xù)17個月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零發(fā)案”。
2024年11月13日,楊輝在團場司法所的配合下,對張女士與王先生的離婚案進行調解。
事情的經過要從兩年前說起。2022年5月,王先生懷疑妻子張女士出軌,多次對她施暴,張女士無法忍受猜忌和家暴,幾次提出離婚。在離婚未果的情況下,張女士只好通過喝藥、上吊等方式了卻生命,可兩次自殺都被救了回來。她跟派出所民警說:“你們要是不還我一個公道,我還是要自殺。”
楊輝及時介入,通過“背對背”的調解方式,耐心地與雙方進行交流溝通,在調解中及時調整思路,抓住雙方的爭議焦點,引導他們換位思考。同時,又和張女士的母親、妹妹一起做工作,教育督促丈夫王先生做出保證,并求得妻子原諒。最終,化解了這起婚姻家庭糾紛。
司法所工作人員說:“深秋的夜色見證了和解的過程,是楊輝同志法、理、情相融的調解,才避免了悲劇的發(fā)生?!?/p>
提到楊輝,連隊職工王立曾抹著眼淚說:“是楊輝救了我孫子。沒有楊輝,孩子早廢了?!?/p>
王立的兒子、兒媳早年離了婚,孫子跟著老兩口生活,因管教不力染上了惡習。老兩口急得沒辦法,夜夜難寐。楊輝入戶后了解到這一情況,對老兩口說:“別急,孩子有救,交給我吧。”
有楊輝這句話,王立老兩口像吃了定心丸。楊輝也不負重托,想盡辦法教育引導,現在,王立的孫子已經考上高中。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為了守護好轄區(qū)校園安全,楊輝積極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借助兼任第七師127團中學法治副校長的機會,創(chuàng)新做好工會工作,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她還利用“開學第一課”以及國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專程赴學校開展“加強法律宣傳,共建和諧校園”“學法守法,法治校園”等專題講座,舉行禁毒主題趣味游園會、開展警營開放日、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等一系列多樣化的法治宣傳,運用沉浸式、趣味性的體驗,向師生們普及法律知識、安全常識,切實為孩子們扣好第一顆“法治紐扣”,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對孩子們來說,36歲的楊輝既有著長輩般的和藹,永遠面帶微笑;還有著年輕人的熱情和活力,渾身充滿干勁兒。轄區(qū)群眾不僅在早晚上下學的護學崗能看見她,校園檢查能碰到她,晚上出門遛個彎,也能在公園、廣場看到她普法宣傳的身影。2023年6月,楊輝所在的蘇興灘派出所被共青團中央、中央宣傳部等15部門確定為2023-2024年度全國維護青少年權益崗創(chuàng)建單位。
為發(fā)揮楊輝的示范模范帶頭作用,蘇興灘派出所創(chuàng)建了“楊輝工作室”。工作室共有4名成員,重點攻關課題和創(chuàng)新目標,旨在將始于公安戶籍的“楊輝工作法”中落實的為民服務等精神運用到社區(qū)警務、案件辦理、普法宣傳等領域。目前,“楊輝工作法”已在車排子墾區(qū)公安局推廣。
近年來,楊輝屢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女民警、自治區(qū)開發(fā)建設新疆獎章、兵團政法系統(tǒng)群眾工作標兵、兵團優(yōu)秀人民警察等榮譽,對此,她淡然地說:“從爺爺1954年來到新疆,到我這輩已經是‘兵三代’,把群眾的事辦好辦暖才能久暖人心,這不僅是家風的傳承,更是職業(yè)要求。作為一名民警、一名黨員,我所做的一切并非為了名利地位,而是把做事當成一種習慣。未來,我會繼續(xù)發(fā)揚兵團精神,在‘小事’中建功立業(yè),展現新時代‘木蘭’風采?!?/p>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圖片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車排子墾區(qū)公安局提供)
責任編輯 謝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