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題]
(2024·湖北武漢)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4題。
蕭會理,字長才。少聰慧,好文史。太清二年,侯景圍京邑。臺城陷,侯景遣前臨江太守董紹先以高祖①手敕召會理,其僚佐咸勸距之。會理曰:“諸君心事,與我不同。天子年尊,受制賊虜,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豈得違背。且遠處江北,功業(yè)難成,不若身赴京都,圖之肘腋。吾計決矣?!彼煜矶?,以城輸紹先。至京,景以為侍中、司空,兼中書令。雖在寇手,每思匡復,與西鄉(xiāng)侯等潛布腹心,要結壯士。時范陽祖皓斬紹先,據廣陵城起義,期以會理為內應。皓敗,辭相連及,景矯詔免會理官,猶以白衣領尚書令。
是冬,景往晉熙,京師虛弱,會理復與柳敬禮謀之。敬禮曰:“舉大事必有所資,今無寸兵,安可以動?”會理曰:“湖熟有吾舊兵三千余人,昨來相知,克期響集,聽吾日定,便至京師。計賊守兵不過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內應,直取王偉②,事必有成。縱景后歸,無能為也。”敬禮曰:“善。”因贊成之。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后事不果,與弟祁陽侯通理開遇害。
【注釋】①高祖:與后文中的“天子”都指梁武帝蕭衍。②王偉:侯景的謀士。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受制賊虜 制:挾持
B.以城輸紹先 輸:獻給
C.期以會理為內應 期:等待
D.景矯詔免會理官 矯:假托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A.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B.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C.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D.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蕭會理和他的下屬對候景以天子名義發(fā)出的詔令,有著不同的看法。
B.蕭會理考慮到天子的處境,同時希望尋找機會成就功業(yè),決定前往京城。
C.蕭會理在祖皓起義失敗之后遭受牽連,被侯景懲罰,失去了原有的官職。
D.蕭會理趁侯景在外,以自己的三千余舊部為內應攻打京城,結果失敗被殺。
4.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雖在寇手,每思匡復,與西鄉(xiāng)侯等潛布腹心,要結壯士。
[實戰(zhàn)演練]
一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fā)之鏑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也,猶象人也。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當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于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于中也殆矣夫!”
(選自《列子·黃帝》)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引之盈貫 盈:
(2)履危石 履:
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發(fā)之鏑矢復沓方矢復寓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于中也殆矣夫!
4.選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請簡要概括。
二
《青溪集》序
屠 隆
青溪者何?青浦也。青浦古由拳地,居云間西鄙,為澤國。空波四周,多鳴鳧菱芡,景小楚楚。每乘月蕩槳,如鏡中游,九峰三泖落幾席。湖上蓋又有二陸先生①墓云。余雅抱微尚,緬懷哲人,而余鄉(xiāng)沈嘉則先生、嘉興馮開之進士,適以七夕至。至即相與操方舟,出郭行游葦蕭野水間。是夜云物大佳,天星并麗,余三人扣舷和歌仰視青漢因風而送曼聲樂甚。已復相攜泛泖湖,登湖上浮屠②,尋余立躡天馬,吊二陸祠,慷慨興懷焉。蓋流連三日,而開之別去,嘉則留齋頭旬日,余退食,既相與揚扢③風雅,諷詠先王,不及于政。嘉則得詩若干首,余詩與之略相等。先生發(fā)短矣,而心甚長,諸所撰結更雄麗,神王哉!余與對壘,逡巡畏之。于是謀刻先生詩,余與開之附焉,而用“青溪”命集。
(選自《鴻苞集》)
【注釋】①二陸先生:指西晉文學家陸機、陸云兄弟。②浮屠:指佛塔。③揚扢:褒貶,評說。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居云間西鄙 居:
(2)適以七夕至 適:
(3)至即相與操方舟 相與:
(4)而用“青溪”命集 命:
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余三人扣舷和歌仰視青漢因風而送曼聲樂甚。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每乘月蕩槳,如鏡中游,九峰三泖落幾席。
(2)嘉則得詩若干首,余詩與之略相等。
4.文章結尾說“用‘青溪’命集”,作者為什么要將詩集命名為《青溪集》?請結合全文分析作答。
三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嘗于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①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焙迫贿吃唬骸皹I(yè)已飲,遑恤②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張九齡為荊州,辟置于府,府罷。開元末,病疽背卒。
(選自《新唐書·孟浩然傳》)
【注釋】①不才明主棄:沒有才能使君主棄我不用。②遑恤:無暇顧及。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俄而,玄宗至 俄而:
(2)而朕未嘗棄卿 嘗:
(3)卒不赴 卒: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
(2)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
3.有人認為孟浩然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因與故友喝酒而爽約。請談談你的看法。
4.唐代詩人李白有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苯Y合全文,說說孟浩然的“風流”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四
洵①少年不學,生二十五年,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②,以古人自期。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時復內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③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④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⑤乎覺其來之易矣。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選自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注釋】①洵:蘇洵,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②刻意厲行:鍛煉意志,砥礪德行。③韓子:指韓愈。④兀然:穩(wěn)坐不動的樣子。⑤渾渾:深厚的樣子。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從士君子游 游:
(2)及其久也 及:
(3)讀之益精 益:
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異。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
4.伴隨長久的精讀博覽過程,蘇洵在寫作方面先后有了怎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