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農(nóng)歷正月二十六,是梁啟超先生誕生一百五十二周年紀念日。適逢星期天,我自廣州驅(qū)車兩小時,專程前往江門新會訪問先生故居,圓了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夢。
梁啟超是我極崇敬的偉大人物,任何時候想起他,任何時候看到或聽到這個名字,心中都有一種敬意油然而生。多年來,他的奮斗精神、人格魅力、歷史功業(yè),像潮水一樣漫過我的身心,給予我巨大的滋養(yǎng)。
十多年來,我拜訪過先生在天津意式風情街附近的故居,拜訪過他位于北京南長街的故居,尋訪過先生位于北京櫻桃溝的墓地,尋訪過他曾任教的長沙時務(wù)學堂舊址。如今,又實現(xiàn)了對新會梁先生故居的拜訪,真高興!
新會梁啟超故居位于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茶坑村,由故居、紀念館、仁堂等建筑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是一片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建筑,有客廳、臥室、怡堂書室等,占地四百多平方米。故居建于晚清,是梁啟超出生及童年、少年生活成長、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
梁啟超故居紀念館是一座兩層白色小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莫伯治先生主持設(shè)計,2001年建成。建筑中西合璧,既有晚清嶺南僑鄉(xiāng)建筑韻味,更隱約展現(xiàn)天津飲冰室風格。
上午十一點左右,我在安放著梁先生坐像的紀念館一樓大廳停留了六七分鐘,只見前來參觀的人絡(luò)繹不絕,其中不少是父母帶著孩子同行。許多人在先生像前鞠躬,并獻上鮮花。短短幾分鐘工夫,就有二三十支,包括我奉上的一支紅玫瑰。
故居與紀念館之間的廣場中央立著一尊梁啟超銅像,銅像身姿英挺,右手叉腰,左手緊握書卷,低頭沉思,目光堅毅,生動再現(xiàn)了先生憂國憂民、不斷探索、終生奮斗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戰(zhàn)斗不息的風采。
梁啟超一生經(jīng)歷傳奇,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898年之前,梁啟超參與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重大歷史事件,主筆《時務(wù)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等,積極宣傳維新變法理論。1898年至1920年,梁啟超熱心政事,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創(chuàng)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任職民國政府,反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fù)辟;后來游歷歐洲,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參與巴黎和會,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推手。1920年至1929年回歸學術(shù),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參與了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體系的構(gòu)建。
可以說,梁啟超是同時在政治、文化、學術(shù)領(lǐng)域,為中國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做出重要貢獻的巨匠。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交替之際,先生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為“中華民族”命名,為“新民”“國民”塑魂。無論從政、從文,革命維新,朝夕不輟,死而后已。
新會故居紀念館中的展覽,以大量實物、文字、圖片,從1898年維新變法談起,鋪陳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之變的時代背景,展現(xiàn)了梁啟超在國家內(nèi)憂外患之時,通過現(xiàn)代民族建構(gòu),重新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不懈付出。從陳列的展品中,我們能感受到梁啟超從傳統(tǒng)文人到現(xiàn)代革新者的身份變化,“獨立不懼”“清明在躬”正是他自身的寫照。胡適挽梁啟超先生聯(lián)曰“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反映了梁啟超在東西方文化格局中梳理中國現(xiàn)代民族概念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維新、改良、革新、革命的實踐中做出的不朽貢獻。
梁啟超生于1873年2月,1929年1月逝世,只活了五十六歲,猶如一顆光芒萬丈的彗星劃過夜空。在人生的最后十多年,他傾心于創(chuàng)造“新民”,呼喚新國民的出現(xiàn)。希望中國青年放寬胸懷,了解世界局勢和國家需要,擔負起天下興亡的責任,努力做新國民。
梁啟超于國盡忠,于家重情。漫步故居,我們不僅感受到先生熾熱的愛國心、報國志,還能深刻體會先生家庭的溫馨和他對子女濃得化不開的愛。
梁啟超之后,梁家走出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等眾多學術(shù)巨子,也走出了梁再冰、梁從誡等文化名家。梁啟超一生給子女寫了四百多封家書,在家書中,先生對子女各方面都給予指導,鼓勵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注重對子女品德、情感、思維等方面的培養(yǎng)。他的君子之風、民族大義,深深影響了眾兒女,使其個個出類拔萃,締造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傳奇。
梁啟超對子女悉心培養(yǎng),能夠非常細致地了解、掌握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對每位子女都有周到的考慮和安排,從學業(yè)、人生、情感到健康與理財觀念,反復(fù)討論,細細叮嚀。先生還以自己努力生活的身影與愛,為子女建立信心,既樹立了生命大方向,又有生活細膩感,實在難得!
“天下事業(yè)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nóng)夫善治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nèi),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薄白鰧W問原不必太求猛進,像裝罐頭樣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見得便會受益。”“你們既已成學,組織新家庭,立刻須找職業(yè),求自立,自是正辦……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做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yè),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苦痛,倒不值得?!卑倌昵?,先生的這些先進教育理念,以及與子女做朋友的平和人格,即使放之今日,也不知有幾人能及。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奔o念館梁啟超坐像背后的一整面墻上,張貼著先生的名作《少年中國說》,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心潮澎湃、振奮不已。
學者、作家戴建華先生曾有一首詩寫梁啟超先生,正好表達了我參觀先生故居時的心聲,借用于此,表達一個晚輩對先生崇高的敬意:
狂瀾力挽最難能,受命朝晨夕飲冰。
每讀少年中國說,青春又是一番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