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贛粵邊境的江西省大余縣和廣東省南雄市,有一種美味讓人們對其偏愛有加、贊不絕口,那就是“聞著臭吃著香”的酸筍。
竹筍,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山中珍品”,有“無筍不成席”之稱,連大文豪蘇東坡都不由得感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客家人聚居地的閩、粵、贛交界三角地區(qū),山環(huán)水繞,林茂竹深。當?shù)厝丝可匠陨?,就地取材,利用豐富的竹筍資源,通過簡單的加工,一道道獨具特色的餐桌美味就此“出圈”。
其實,在云南、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做酸筍的傳統(tǒng),廣西柳州的螺螄粉就以濃郁的酸筍味道成為米粉界的“爆款”。明代顧岕所撰《海槎余錄》亦有對海南島所產(chǎn)酸筍的描述:“酸筍大如臂,摘至用沸湯泡出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縷如絲,醋煮可食?!?/p>
但與其他地方明顯不同的是,大余酸筍不是用春筍而是用冬筍制成的,而且必須用無污染、雜質(zhì)少的雪水或者“不見天”井水(清晨不見太陽光的井水)浸泡,瓶、罐要經(jīng)過開水燙、太陽暴曬,以及沒有沾油,這樣做出的酸筍更嫩、更脆爽,味道更濃郁綿長。記得很多年前,一位大余縣的朋友送來酸筍,我每天一進家門就能聞到那股讓人想吞口水的濃郁“香氣”。
酸筍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是一種脂肪、糖、熱量含量均很低而纖維素含量較高的食品。酸筍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和氨基酸。此外,酸筍中還含有多種益生菌,益生菌進入人體后會產(chǎn)生有機酸、過氧化氫、細菌素等物質(zhì),而這些物質(zhì)有促進營養(yǎng)吸收、加強抗氧化、抑制病菌等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幫助預防炎癥,縮短膽固醇、脂肪等物質(zhì)在體內(nèi)停留的時間。
酸筍做菜,燜、煮、蒸、炒樣樣出彩,哪怕是將其做成一道小菜,也既開胃又好吃。如今,走進大余縣的任何一家餐館,你都能聞到酸筍那特有的味道。有關酸筍的菜式多樣,做法各有千秋,口味千變?nèi)f化。“酸筍燜鴨”就是其中一道特色名菜。
酸筍燜鴨,是指將現(xiàn)殺的鴨子和酸筍、紅椒爆炒至色澤金黃、香味濃郁,再加湯燜至鴨肉爛熟。酸筍的酸味、辣椒的辣味完全滲入肥美的鴨肉里面,香味、辣味、鮮味融為一體,令人頰齒生香。因為有酸筍的加入,鴨肉的辣味更甚,只吃了一塊,便覺得胃口大開,根本停不下來。那種酸爽的味道,可能一時難以接受,而一旦適應之后,就會越吃越上癮。
酸筍魚湯、酸筍牛肉、酸筍炒螺、酸筍茄子……在大余人眼里,酸筍似乎百搭,甚至家中的剩菜滴點酸筍汁都能過夜而不餿。尤其是那道臭上加臭的酸筍炒大腸,許多外地人一聽可能會避之不及,但就是這“臭極了”又“香爆了”的酸麻辣香的美食,卻讓很多大余本地人越吃越想吃,成為當?shù)赜忠坏啦豢刹怀缘慕?jīng)典名菜了。
(江西 陸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