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下午,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廈門大學(簡稱“廈大”)帶來一場主題為“絲綢之路與敦煌莫高窟”的講座。這也是廈大人文與藝術(shù)高等研究院(簡稱“高研院”)推出的“中國式審美”系列活動之一。當86歲高齡的樊錦詩在高研院院長易中天的攙扶下,緩緩走進廈大科藝中心報告廳時,全場掌聲雷動,經(jīng)久不息。可容納800余人的報告廳座無虛席,連過道、臺階上也擠滿了翹首以盼的觀眾。
“我們敦煌的禪定佛笑得很美,比蒙娜麗莎的微笑還要早千年”
講座開始前,作為主持人的易中天提醒大家:“樊院長的講座,也許會影響和改變我們許多人的一生?!?/p>
臺下,有慕名而來的各專業(yè)同學,有了解敦煌藝術(shù)的老師們,大家都全神貫注地感受著這場來自“敦煌的女兒”的文化洗禮
樊錦詩從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講起,梳理了敦煌莫高窟的建造歷史。她談到兩個重要的時間點:公元前111年和公元366年。
公元前111年,敦煌開始慢慢漢化,并且不斷吸收佛教思想。敦煌是比較早接受佛教并造佛像的地方。
據(jù)《李克讓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公元366年,僧人樂尊云游到敦煌附近,忽見鳴沙山上金光閃耀,如現(xiàn)萬佛,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后一直到大約公元14世紀,1000余年間,人們不斷地在這里開窟、造像、畫壁畫,持續(xù)了10余個世紀?!翱梢哉f,沒有一個遺址像莫高窟一樣,綿延千年,持續(xù)地建造、持續(xù)地發(fā)展。”樊錦詩說。
在1700多米長的斷崖上,人們建造了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個區(qū)域。南區(qū)主要是禮佛活動的場所,保存了各個朝代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87個。北區(qū)主要是歷史上僧人坐禪修行、居住以及埋葬的場所。
在敦煌洞窟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彩塑和百科全書式的壁畫。樊錦詩介紹說:“彩塑在唐代發(fā)展到了高峰,神情好、個性不同,水平很高?!倍诋媱t題材豐富,包括千姿百態(tài)的飛天、人物形象、青山綠水以及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景。樊錦詩從畫面的構(gòu)成,到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再到其藝術(shù)形式,為觀眾細細講解。
作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對敦煌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了然于心,對每一幅圖畫背后的故事都如數(shù)家珍。在講到敦煌彩塑時,她自豪地說:“我們敦煌的禪定佛笑得很美,比蒙娜麗莎的微笑還要早千年!”
這尊佛像出自莫高窟第259窟,是北魏時期的禪定佛。這身塑像整體保存良好,面部圓潤,雙眼下視,鼻翼微隆,嘴角輕翹,雙唇如彎月,露出一種看似平淡卻又雋永的微笑。這表現(xiàn)出修行者摒除一切干擾,進入了至高的“禪悅”境界。樊錦詩解釋說,實際上,這是中國美的一種表現(xiàn)。“六法”是我國古代繪畫思路的系統(tǒng)總結(jié)。其中,“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總的要求,是繪畫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動的形象充分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所以,這尊禪定佛形神兼?zhèn)?,當時的中國雕塑藝術(shù)家能把這種神韻表達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樊錦詩特別鐘情這尊佛像。她曾在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中提到,每到退無可退的時候,總會想起259窟的這尊禪定佛,“他的笑容就是一種啟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抹微笑給了樊錦詩在大漠當中堅持下去的勇氣。
介紹了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史和豐富館藏之后,樊錦詩感嘆道:“藏經(jīng)洞是研究中國及世界文化的寶庫,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藏經(jīng)洞里文物眾多,包括宗教典籍、官私文書、非漢文文獻、絹畫等,涵蓋了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
豐富的文物吸引著全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前來研究,他們的研究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敦煌學。走過了漫長的歷史道路,敦煌在世界版圖上煥發(fā)出璀璨的光芒,“敦煌學,是顯學”。
除了豐富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之外,樊錦詩還引用《后漢書》中“乃華戎所交一都會也”來形容敦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從敦煌與絲綢之路的歷史聯(lián)系,到每座建筑、每幅壁畫的內(nèi)涵,娓娓道來的講解展現(xiàn)出樊錦詩對敦煌文化這一寶貴遺產(chǎn)深沉的愛。她無比自豪地說:“研究建筑的人來敦煌莫高窟,會感嘆‘你們這里是研究建筑的寶庫’;玩音樂的人參觀完敦煌莫高窟,會稱之為‘音樂博物館’;而舞蹈界的人來參觀,又會說‘這是舞蹈的博物館’?!?/p>
“堅守大漠”的人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畢業(yè),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此后,她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chuàng)新管理,至今已60余載。
20世紀60年代,敦煌生活條件有多艱苦?易中天在講座開始前披露了一個小細節(jié):當時,最奢侈的是喝自來水。因為敦煌文物研究所沒有自來水,水井打出來的水是苦的、咸的,自來水要用消防車從敦煌城區(qū)運來,一星期運一次。而且,當時樊錦詩的家在上海,每次她回上海起碼要5天,一路上歷經(jīng)千辛萬苦。
1967年,樊錦詩和大學同學彭金章結(jié)婚。不過,那時彭金章在武漢大學工作,二人長期兩地分居。特別是有了孩子后,彭金章既當?shù)之攱?。直?9年后,彭金章離開武漢大學到敦煌工作,一家人才團聚。
易中天談起這段經(jīng)歷時說:“樊院長總說自己不是好妻子、好母親,但我認為她是敦煌的偉大女兒、中國考古學的優(yōu)秀女兒、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女兒!”
敦煌莫高窟以其超凡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文化交流價值而享譽中外,而敦煌莫高窟的每一位工作者,也在用他們的堅守,讓這份美麗經(jīng)久不衰。樊錦詩在2024年9月份的“追光演講”《青春》中提到了一代代人在大漠中的堅守:“敦煌的美麗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的傷痛留在了中國。也許正因為這樣,每個來到這里的人,總是憋著一股勁。老先生們明明可以擁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卻偏偏歷盡千辛萬苦留在了敦煌?!?這次在廈大的演講當中,樊錦詩也同樣提到了這群“堅守大漠”的人?!?944年,敦煌開始得到保護,到現(xiàn)在整整80年。國家政策的保護,社會各界的幫助,讓莫高窟越來越好。幾代人薪火相傳,正體現(xiàn)了‘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p>
“終于見到了作文里的人物,樊院長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堅持與奉獻?!睆B大中文系大二學生小陳說,讀高中時寫作文經(jīng)常會用到樊錦詩院長的事跡。她甚至還記得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欄目寫給樊錦詩的頒獎詞:“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jīng)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fā)。心歸處,是敦煌?!?/p>
講座最后,樊錦詩深情寄語廈大師生:“今天,我們要更努力地保護莫高窟和藏經(jīng)洞文物,深入研究、發(fā)掘、闡釋、傳承、弘揚其價值內(nèi)涵,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這是她的心愿,也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