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有些孩子從小被家長照顧得無微不至,可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中很少遇到波折,心理層面缺乏歷練的機會,導致心理品質不健全,玻璃心、不自信、缺乏自律、不懂感恩……一些家長對心理品質缺乏認識,更談不上刻意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孩子的成長道路便越走越偏。
所謂積極心理品質,是指個體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積極的心理特質和能力,這些特質和能力有助于個體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應對挑戰(zhàn),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發(fā)展,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積極心理品質是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元素,對兒童的幸福感、成長表現等諸多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為幫助家長朋友們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我們將從本期開始,從常見的幾種積極心理品質入手,如樂觀、自信、感恩、同理心、積極的自我認知等,逐一進行闡釋,并分別給出具有實操性的培養(yǎng)指南。
積極心理品質之一:樂觀
樂觀是一種對生活持有積極態(tài)度的心理品質。樂觀的人相信事情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面臨困難時能看到積極的一面,不會輕易陷入沮喪,不容易被挫折打敗。樂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增強人的心理韌性,有助于減輕人們面對困難時的壓力,還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樂觀的積極心理品質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尤其是現在很多孩子像溫室里的花朵,稍微遇到點兒不如意就悲觀泄氣,感覺天要塌了似的。有的孩子,小小年紀便喊著躺平,學習上遇到一點兒困難便擺爛。這樣的孩子,自己不快樂,別人看著也沒活力。
有一天,我在上班途中遇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當時他媽媽騎電動車帶著他,在路口與另一輛電動車發(fā)生了碰撞,他的腿受傷流血了。他歇斯底里地當場哭喊起來:“我的腿要斷了,我流血了,我要死了……”他聲音很大,很驚恐,很絕望。盡管媽媽反復告訴他,他只是腿上破了點兒皮,腿不會斷,他更不會死,但他充耳不聞,仍哭喊著自己的腿要斷了,命要沒了,讓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像這樣遇到一點兒事就往最壞處想,沒有一點兒樂觀精神的孩子還不少。這不僅緣于他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足、判斷不明,更緣于他們缺乏樂觀的積極心理品質。
那么,家長如何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積極心理品質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平常與孩子相處、交流時,看待事物和語言表達要積極、樂觀
孩子是否樂觀,與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等因素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而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的語言風格、處世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又居于重要位置。比如有的家長總是無意識地唉聲嘆氣,把一些悲觀消極的話語掛在嘴邊:“真倒霉!”“太煩人了!”“唉,每次走到這個路口都是紅燈!”“老天爺也跟我作對,一出來游玩就下雨!”……家長的這些抱怨,對孩子來說是“言傳身教”,孩子聽在耳中,不知不覺就會模仿,并成為孩子認識世界與自身的模式,為孩子的思維打上一層悲觀的底色。
因此,這類家長需要改變語言風格,多說積極的話,比如:“沒事的?!薄靶∈乱粯叮槐卦谝?!”“我們太幸運了!”“所幸……”“好在……”“我們看看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薄?/p>
若遇到不如意的事,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多往好處想??梢越毯⒆佑谩坝^山”的方式看待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件事從這個角度看可能是壞事,但換個角度看,可能變成了好事。比如出去玩的時候突然下雨了,可以告訴孩子,雨中賞景會別有一番景致,引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問題。
教孩子運用“樂觀ABCDE模式”應對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提出一種樂觀ABCDE的心理演練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積極樂觀地應對難題和困境。
A(Adversity)指逆境、不好的事;B(Belief)指對逆境的解釋和看法,往往是自動形成的、負面的,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C(Consequences)指后果,代表當事人認為負面事件可能引發(fā)的結果;D(Disputation)指反駁,挑戰(zhàn)和反駁我們的負面想法;E(Energization)指激發(fā),通過反駁負面想法,并用新的、積極的想法替代它們,從而獲得動力和信心,采取積極的行動來改變現狀。
拿前面提到的小男孩腿被撞傷來舉例說明,A是發(fā)生了車禍;B是車禍讓他受傷,他覺得很糟糕,很害怕,很絕望;C是他想到了自己可能因此斷腿甚至喪命的嚴重后果;接下來到了D這一步,家長可以教孩子反駁他之前的錯誤而悲觀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只是皮外傷,沒傷到骨頭,腿不會斷,更不會死;當反駁成功,孩子的思維改變,接下來就到E這一步的激發(fā),孩子才能冷靜思考,知道當務之急是趕緊就醫(yī)。事后,家長還可以跟孩子探討這起車禍發(fā)生的原因,以及以后如何避免。
這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重塑樂觀積極心理品質的方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采用這個方法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
積極心理品質之二:懂得感恩
可能有家長會問,感恩也是一種積極心理品質嗎?當然是!因為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感,也是積極的心理能量,是一種對他人和生活給予積極回報的心理品質。它能讓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他人對自己的幫助或付出,從而更加珍惜親情、友情并善待他人。
懂得感恩,不僅能讓人知足常樂,還能提升人際關系,增強幸福感,減少抱怨和不滿。
心懷感恩時,人的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動力和美好,讓人覺得溫暖、有力量,對人熱情、有愛心。
而如今,很多家長都能感覺到,孩子不懂感恩,即便是對父母都缺少感恩之心,認為父母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前幾天我的一個粉絲就跟我抱怨,說她女兒今年秋季該上小學了,現在她正安排女兒上學前班,考慮到學前班的老師不能像幼兒園老師那樣全面照顧孩子,她準備在生活方面放手,讓女兒自己學著做一些事。結果女兒開始對她各種抱怨和怪罪,嫌她不幫忙,還說她是壞媽媽。好像父母為她做再多都是應該的,一旦少做了就是罪過。當她感冒了不想動,讓女兒幫忙去廚房關一下火時,女兒不但不樂意,還怪她:“你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讓我做,耽誤我看動畫片!”她很難過:“我簡直是養(yǎng)了一只白眼狼,真懷疑付出那么多值不值得!”
其實覺得孩子不懂感恩,自己“養(yǎng)了只白眼狼”的家長不在少數。有的孩子因為家長不給買玩具,就對家長拳打腳踢;有的孩子面對家長的疲憊或生病卻無動于衷;網上曾看到一條視頻,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問媽媽:“你啥時候死???你死了能把手機給我玩嗎?”雖說童言無忌,但孩子這么冷酷無情還是令人心寒、難過。因此,絕不能放松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否則真有可能應了一句話:這一代孩子,是家長掏心掏肺最愛的一代,也可能是最不懂感恩的一代。
那么,家長如何培養(yǎng)孩子懂得感恩的積極心理品質呢?方法如下:
不做孩子的“感謝代言人”
很多家長習慣替孩子說“謝謝”,其實日常生活中的道謝,是培養(yǎng)孩子感恩之心的基礎。因此當孩子受到幫助或得到贊美需要向別人道謝時,家長不要做“感謝代言人”,應讓孩子親口向別人表達感謝。比如收到同伴送的零食,老師幫孩子背上了書包,甚至家長給孩子買了禮物,都應提醒孩子道謝,讓孩子知道,應常懷感恩之心。
常陪孩子玩玩表達愛的游戲
教孩子懂得感恩,其實也是在教孩子懂得什么是愛、如何去愛。所以可以通過一些表達愛的游戲,讓孩子理解愛、感受愛,進而學會表達愛。
在這個電子產品泛濫的時代,不少父母跟孩子在一起時,你玩你的游戲,我刷我的手機,缺乏互動,導致孩子感情淡漠,自然不懂得感恩。
可以利用圖書、故事來學習愛、理解愛、表達愛。像《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小蝌蚪找媽媽》等,都是不錯的教材。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演繹愛的表達。平時家長應多跟孩子親密互動,比如孩子對你好時給他一個親吻,孩子傷心時擁抱他,散步時拉著他的手。通過肢體的接觸讓孩子感受到愛,并因愛而心生溫暖和感恩。
掌握日常塑造感恩之心的小技巧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M.J.瑞安在《感恩的奇跡》一書中,給出了一些塑造感恩之心的實用技巧,我們可以借鑒。
技巧1:每天列出10件感恩的事。這一點,家長可以跟孩子利用晚間哄睡時間來做,復盤當天的經歷,彼此說說當天遇到的值得自己感恩的事,比如吃到了好吃的食物,上樓時剛好電梯停在一樓,被老師夸獎了,等等。技巧2:“靜止點”練習——停下來,記住此時此刻。這可以教孩子深度感受生活,沉浸式體驗生活中的美好時刻,激發(fā)幸福感和感恩之心。比如讓孩子仔細感受媽媽給他撓癢癢的舒適感,認真觀察一朵花美在哪兒,等等。技巧3:餐前感恩儀式。開吃前說些感恩的話,比如對做飯之人的感謝,對食物滋養(yǎng)了我們生命的感恩。技巧4:教孩子理解“慷慨的循環(huán)”,即給予—接受—獲得并再次給予。讓孩子明白別人對我們的好是一種慷慨饋贈,我們接受之后受到愛的滋養(yǎng),應以感恩之心予以回饋。這就形成了“接受—感恩—回饋”的良性循環(huán)。
研究顯示,感恩比戒煙或鍛煉對人的益處更大,能減輕壓力、消除抑郁,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社會關系、更強的免疫系統(tǒng),更健康、長壽、快樂。
可以說,注重孩子的積極心理品質和注重孩子的健康同等重要,只有家長予以重視,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