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寫過一篇隨筆《九死難醫(yī)嫉妒心》,文中舉了很多古人嫉賢的故事,有曹操嫉妒楊修、孔夫子嫉妒少正卯。近看史書,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位歷史名臣王猛也好妒。他出身寒門而文武雙全,輔助前秦苻堅統(tǒng)一北方而成一代賢相,史稱“鞠躬盡瘁,整肅吏治,選拔賢明,勵精圖治,關(guān)愛黎民,恩澤貧困”,以至于前秦皇帝苻堅公開宣稱:誰敢說王猛壞話,我就用鞭子抽他!故被譽為“南北朝”時的諸葛亮。
但就這么個名垂青史的賢相卻異常嫉妒同朝另一位素有賢名的大將“冠軍將軍”慕容垂,在屢次挑唆苻堅貶黜后者不果后,居然騙取了慕容垂的貼身佩刀,再買通慕容垂的侍衛(wèi),讓他把佩刀送給慕容垂鎮(zhèn)守在外的兒子慕容令,同時請人高仿慕容垂筆跡,寫了一封告急信,中心意思是為父的在朝被王猛嫉妒陷害,情形危急,只好外逃,現(xiàn)已在半路,你接信后必須立即出走,如若不信,以我佩刀為信!
帶兵在外的兒子接到父親的亡命信,且有佩刀為證,哪有不信的?便外逃,但一逃,就是“叛國”,王猛還故意讓關(guān)隘守將放跑慕容令,同時立刻將其“叛逃”之事直報苻堅并設(shè)法讓慕容垂也知道,慕容垂不明白兒子為什么要如此,但大禍已闖,百口莫辯,只好也跟著逃跑,就這樣父子爭相逃亡,慕容令卻在逃亡的過程中被殺……
一個人品一向被稱許的賢相卻會如此陷害賢良,是很讓人看不懂的,歷代史家對王猛“唯一的一次卑鄙下流”都有微詞,司馬光對王猛的評價就極差,說慕容垂名滿天下而無罪見疑,純屬王猛構(gòu)陷,一代名相所為與市井之舉有什么兩樣。
對負面指控應(yīng)該“有則改之,無則懟之”,不必客氣。
我們從中想到的卻是,人心惟危,人無完人。正人君子為什么就不會有“內(nèi)心淪陷”的瞬間呢?孔子尚且妒殺少正卯,孔明嫉妒龐統(tǒng)和法正的嫌疑也一直有史家微詞,王羲之更是公開地嫉妒王述,后居然因妒而病而亡,但這三者都是被大歷史稱頌并垂范后代的人,多一個王猛又何必吃驚呢?
面對不善之舉面對謗言我們該如何呢?傳統(tǒng)的教育說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以為大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保護自己,對負面指控應(yīng)該“有則改之,無則懟之”,不必客氣。因為嫉妒是很難被感化而自行滅失的,培根說它“無敵”,袁枚說“九死難醫(yī)嫉妒心”都算是悟透了人性,因為誰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有人一見你就不順眼,就“觸氣”,就“五行相沖”,就處處與你為難——
而一般情況下,他(她)們還都不是“壞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