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在河南省各個縣(市、區(qū))都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花生的產量和品質對保證油脂加工飼料生產都有著很大的作用。當前隨著花生栽培規(guī)模的逐漸擴大以及種植年限的逐漸增強,栽培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其中病蟲害高發(fā)的問題十分突出,如若不能夠做好科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勢必會威脅到花生的產量和品質。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首先就花生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然后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希望對更好地提高花生產量和品質,降低病蟲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一定借鑒和幫助。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富含豐富的維生素、亞油酸,是我們飲食餐桌上重要的油脂來源。隨著花生栽培規(guī)模的逐漸擴大以及種植年限的逐漸增長,花生栽培環(huán)節(jié)病蟲害的發(fā)生流行風險逐年增加很多,病蟲害往往具有周期發(fā)生流行的特點,對花生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危害。再加上很多農民群眾在發(fā)生病蟲害防控過程中一直堅持傳統(tǒng)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方法,不注重做好病蟲害的流行病學調查,藥物使用不規(guī)范,使得病原的耐藥性逐漸增強,給疾病的防控工作帶來很大的難題,針對這一現(xiàn)狀就需要注重加強花生病蟲害發(fā)生特點的有效總結和分析,加快構建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蟲害對花生產量品質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花生常見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
1、花生白絹病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白絹病是一種常見的土傳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對花生產量影響較大,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絲體的形式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很強,可以存活5-6年,尤其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時間更長。病害在田間主要通過地面流水、田間耕作和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在2.5cm以下土層中發(fā)芽率明顯減少,在7cm深處幾乎不發(fā)芽。高溫、多雨、田間濕度大的環(huán)境下病菌的活性顯著增強,易于發(fā)病,連作重茬的地塊發(fā)病較重,尤其是在長江流域和南方花生產區(qū)。在河南地區(qū)6月下旬-7月上旬開始發(fā)生,7-9月為發(fā)病高峰期。發(fā)病后花生白絹病主要危害植株的莖基部、果柄、莢果及根,初期莖基部組織呈軟腐狀,表皮脫落,葉片枯黃,晴天時葉片閉合,陰天尚能展開。莖基部受侵染后初呈褐色軟腐狀,隨后病部表面會出現(xiàn)白色絹絲狀菌絲,這是該病的特征之一。
2、花生根腐病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根腐病病菌以菌絲體和孢子形態(tài)在土壤中越冬,成為次年病害的初侵染源,此外帶菌的種仁、莢果及混有病殘體的土雜肥也可成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農事操作而傳播,初侵接種體主要是厚垣孢子,通過寄主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維管束內生長繁殖,堵塞導管,分泌毒素,導致植株枯萎。發(fā)病初期,病株地上部分表現(xiàn)生長不良,葉片變黃,逐漸枯萎。地下主根及側根變?yōu)楹稚?,腐爛嚴重時呈老鼠尾狀,病菌分泌的毒素會導致植株根系受損,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最終導致植株死亡。
3、花生葉斑病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葉斑病的發(fā)生最適宜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在80%以上,秋季多雨季節(jié)發(fā)病最重,干旱少雨病害較輕。生長前期發(fā)病較輕,后期發(fā)病較重;新葉發(fā)病較輕,老葉發(fā)病較重;重茬時間長,地力貧瘠,花生長勢差,偏施氮肥的地塊發(fā)病較重。花生葉斑病主要分為褐斑病和黑斑病兩種,主要侵害花生葉片,嚴重時也會影響莖稈、葉柄和托葉,病害通常從老葉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褐斑?。ㄔ绨卟。┎“叱鯙辄S褐色小斑點,后逐漸擴展成近圓形病斑,直徑約1~10mm,邊緣有較寬的黃色暈圈,正面呈黃褐色或深褐色,背面為黃褐色,潮濕條件下,病斑正面會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黑斑?。ㄍ戆卟。┎“咻^小,直徑1~5mm,近圓形或圓形,顏色較深,呈黑褐色,正反面顏色相近,周圍沒有黃色暈圈,病害晚期,葉片背面病斑生有黑色小點,呈同心輪紋狀排列,著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4、花生莖腐病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莖腐病,又稱爛脖子病、倒秧病、爛腰病、掐脖瘟等,是一種對花生生長影響極大的病害,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的病殘株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初次浸染的主要來源,糞便也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途徑,田間傳播主要依靠雨水徑流、大風、農事操作等。病菌浸染最有利時期為苗期,其次為結果期,整個花期不利于浸染,氣候條件方面,當10d之內在5cm地溫穩(wěn)定在20~22℃時,田間即可能出現(xiàn)病株。病菌主要從花生植株的子葉或幼根侵入,隨后向莖基部或地下莖部擴展。在苗期,病菌首先侵染子葉,導致子葉出現(xiàn)黑褐色腐爛現(xiàn)象。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菌會侵染莖基部或地下莖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會變成黑褐色,并繞莖擴展成環(huán)形病斑,葉柄全部塌陷,整株出現(xiàn)萎蔫現(xiàn)象。在土壤潮濕時,病部表面呈黑色軟腐狀,后期病斑上會著生小黑粒點,這是病原的分生孢子期。在土壤干燥時,病部表皮呈琥珀色透明狀,緊貼莖上,內部組織變褐干腐,莖部干縮,病株的果莢往往腐爛或種仁不滿,導致減產。
5、花生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根結線蟲病主要由花生根結線蟲、北方根結線蟲、爪哇根結線蟲等引起,這些線蟲在土壤中生活,二齡幼蟲侵入花生的根尖,造成根部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根結?;ㄉ麄€生長期都可能受到根結線蟲的危害,尤其是在花生生長中后期,病害更為嚴重,該種地下害蟲主要通過帶線蟲的病根和病殘體在土壤中傳播,與寄主作物輪作會加重病害,而與非寄主作物輪作可以減輕病情。發(fā)病之后根部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根結,這些根結開始為乳白色,隨后變?yōu)榈S色或棕色,根結表面光滑或粗糙,根系生長受到影響,吸收功能降低。病株生長緩慢或萎黃不長,植株變得矮小。葉片出現(xiàn)黃化、瘦小,葉緣焦枯,并且提前脫落。開花結果期如果受到危害會導致花生開花時間延遲,果殼表面會出現(xiàn)乳白色的小瘤,后變?yōu)楹稚忦锠?,果柄和根莖可能形成葡萄狀的蟲瘤簇。
6、花生蚜蟲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蚜蟲分為三種蟲態(tài),即成蚜、若蚜和卵,成蚜分為有翅胎生雌蚜和無翅胎生雌蚜,若蚜分為有翅胎生若蚜和無翅胎生若蚜,成蚜體長通常在1.5~2.0mm,呈綠色、黃色或棕色,有翅的蚜蟲翅膀透明,無翅的蚜蟲則無翅膀,蚜蟲通常群集在花生植株的嫩葉背面、花萼管和果針上。蚜蟲通過口器刺吸花生植株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變黃、卷曲,在吸取汁液的過程中,自身還會分泌一種稱為“蜜露”的液體,這種液體容易引起霉菌生長,導致葉片發(fā)黑、腐爛。蚜蟲也是花生病毒病的重要傳播媒介,可以傳播多種病毒,導致花生葉片出現(xiàn)斑點、卷曲等植株出現(xiàn)病毒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分泌的蜜露會粘附在葉片上,影響光合作用,降低植株的生長勢和產量。蚜蟲危害初期,花生植株矮小,葉片卷縮,影響花芽形成,開花后,蚜蟲聚集在花萼管和果針上,影響開花下針和莢果的正常發(fā)育,嚴重時,蚜蟲會導致花生植株整株枯萎死亡,造成花生減產。
7、花生棉鈴蟲的發(fā)生特點
花生棉鈴蟲的卵呈半球形,頂部有凸起,顏色從白色逐漸變?yōu)辄S色,卵表面有縱橫紋,仔細觀察可見。幼蟲孵化后顏色為青灰色,隨著生長會呈現(xiàn)淡紅色、黃白色或淡綠色等,氣門線和亞背線顏色各異。蛹體紡錘形,顏色為赤褐至黑褐色,腹部末尾處有一對臀刺,氣門相對較大。成蟲類似蛾類,有翅膀,顏色為灰白色,亞緣線鋸齒較均勻,前足脛節(jié)外側有1個端刺。棉鈴蟲幼蟲在2齡時開始取食花生嫩葉,3齡后蠶食葉片,造成葉片缺刻或孔洞,一般損失葉片10%~20%,嚴重時損失60%以上,棉鈴蟲幼蟲蛀食花生花蕾,影響花生結果,在花生果實上蛀食,造成果實內部空洞,影響花生品質和產量。棉鈴蟲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在高溫多雨的條件下容易暴發(fā)成災,繁殖能力強,一頭雌蛾可產卵1000粒左右,甚至更多,一年發(fā)生3~5代,世代重疊嚴重,以蛹在土壤中越冬。
二、花生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1、加強花生種子處理
在收獲時,選擇代表該品種典型性狀的優(yōu)良單株,進行分摘、分曬、分儲藏,播種前進行一輪精選,剔除雜果、爛果、蟲果,剝殼后按照籽粒的大小進行分等級,淘汰掉小、癟、出芽、霉變的種子。剝殼前選擇晴朗的上午,將花生薄攤在曬場上,連曬2~3d,并要經常翻動,殺滅莢果表皮上的病菌,增強種皮的透水性,加速種子的吸水速度,促進酶的活性,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在進行剝殼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播種日期的要求,避免過早剝殼,剝殼后及時進行播種。為了防治花生根腐病、莖腐病等病害,可以每30kg種仁可用25%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拌種或者浸種,或使用花生專用拌種劑拌種。
2、種子繁育地塊的全面處理
花生適宜種植在沙壤土、壤土和粘土等土壤類型中,所以在種植地選擇過程中,應該充分考量花生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以沙壤土和壤土最為適宜,確保土壤pH值在6.0~7.5,種植地的光照充足,避免連續(xù)多年在同一個地塊種植花生。種植之前要注重做好土壤,翻耕整地工作,一般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以秋季最為適宜,土壤較為瘠薄,耕作層較淺,可以選擇淺旋耕,通常翻耕深度在20~25cm之間。結合整地做好基肥的施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667m2、過磷酸鈣25kg/667m2、復合肥20~30kg/667m2。將肥料混合均勻之后撒到地表,翻入到土層以下。
3、花生科學播種技術要點
河南省花生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底-5月中旬,可以采用機械化播種方式或者人工點播播種方式,行距15~20cm,株距10~15cm,播種量控制在30~40kg/667m2之間。在播種操作過程中,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播種行距和株距,進行人工點播,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每穴播種種子2~3粒,播種結束之后上方覆蓋土壤,輕輕壓實保障種子和土壤充分接觸。
4、花生大田水肥科學管理
在花生大田管理過程中為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應該注重做好水肥管理工作,通常在花生團棵前要及時進行追肥,一般選擇使用花生專用的復合肥30~40kg,或尿素10kg,磷酸二銨15kg,氯化鉀10kg。幼果開始膨大期,進行第2次追肥,追施尿素10kg/667m2。同時在花生的開花期和下沉期要進行葉面追肥,可以選擇使用0.1%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灑或者選擇使用1%的硼砂溶液進行葉面噴灑,使用量控制在15~20kg/667m2,連續(xù)使用2次,每次間隔7~14d。在進行科學追肥的基礎上,也需要加強大田灌溉處理,當田間墑情不足時,要及時進行灌溉,確保在花生的團棵期以及地下果實的膨脹階段,能夠保持田間持水量50%~65%,促進根系健壯生長,保證植株能夠更好地開花下針。
5、殺蟲燈防治花生棉鈴蟲
根據花生棉鈴蟲的生物學特性和活動規(guī)律,選擇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殺蟲燈的功率應與花生棉鈴蟲的防治面積相匹配,配置殺蟲燈1~2盞/667m2,將殺蟲燈安裝在棉鈴蟲活動頻繁的區(qū)域,燈頭底部距離地面1.5~2m,確保殺蟲燈應均勻分布在花生田或棉田中,避免相鄰殺蟲燈之間距離過近或過遠。在花生棉鈴蟲活動期間,每天傍晚開啟殺蟲燈,次日清晨關閉,每間隔3~4周檢查殺蟲燈的運行狀態(tài),同時清理殺蟲燈下的接蟲袋,避免害蟲堆積影響殺蟲效果,重點檢查殺蟲燈的電源、高壓電網等部件,確保其正常工作。
6、粘蟲板防治花生蚜蟲
粘蟲板是一種利用害蟲趨色性原理,通過物理方法誘捕和殺滅害蟲的綠色防治工具。應用期間根據花生蚜蟲的趨色性,選擇黃色粘蟲板,花生蚜蟲在花生生長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出現(xiàn),尤其是在苗期和花期。將粘蟲板懸掛到大田當中,懸掛高度應略高于花生植株約30~50cm,花生田懸掛25~30塊/667m2黃色粘蟲板,如果花生田面積較大,可以適當增加懸掛數量。觀察粘蟲板上的蚜蟲數量,當粘蟲板上粘附的蚜蟲數量達到一定量時(如占板面面積的60%以上),應及時更換新的粘蟲板,通常每周更換1次。
7、花生常見病蟲害的化學防治措施
花生白絹病、根腐病、根結線蟲病和花生蚜蟲是花生產業(yè)中常見的幾種病蟲害,在做好病蟲害識別的基礎上,要合理選擇化學藥物進行針對性的防治,保證用藥的科學合理,降低病蟲害對花生生長發(fā)育造成的不良影響。針對曾經發(fā)生過花生白菌病的土地,在播種之前要做好種子處理工作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種30min,撈出之后晾干進行播種。發(fā)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重點噴淋莖基部。根腐病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600~800倍液灌根處理,藥液使用量控制在50~60kg/667m2,間隔7~10d使用1次,連續(xù)使用2~3次。花生葉斑病發(fā)病初期使用75%百菌清800~1500倍液或4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施,每7~10d噴灑1次,連續(xù)噴灑2~3次。預防花生莖腐病播種前使用25%菌百克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1%拌種,發(fā)病初期可以選擇使用25%的戊唑醇15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d噴灑1次,連續(xù)噴灑2~3次。預防花生根結線蟲病應該在花生種植前用15%涕滅威顆粒劑或10%克線磷顆粒劑,用藥量4~6kg/667m2,均勻撒施于播種溝內。發(fā)病初期用5%阿維菌素微囊懸浮劑1000~2000倍液,或10%硫線磷顆粒劑4~6kg/667m2,混細土20~25kg,制成毒土,撒施于播種溝內。當花生蚜蟲發(fā)生數量較多時,使用25%阿維丁硫水乳劑1000~2000倍液,或5%啶蟲脒乳油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施藥時間最好在上午7~10點,或下午4~6點,以提高防治效果。在進行大田用藥處理過程中,除了根腐病以及根結線蟲病采用藥物灌根處理和撒施顆粒藥物之外,其他病蟲害采用液面噴灑方式間隔7~14d,一次連續(xù)使用2~3次藥液量控制在30~40kg/667m2。棉鈴蟲防治方案可以使用2.5%的溴氰菊酯乳油25~30mL/667m2,兌水30kg進行田間噴灑,每7~10d噴灑1次,連續(xù)噴灑2~3次。
綜上所述,在花生病蟲害防控過程中應該從農業(yè)防治角度入手,合理選擇品種,注重做好種植地的有效處理,科學播種,營造良好的群體密度,科學水肥管理,滿足花生生長發(fā)育所需,并結合常見病蟲害的發(fā)生流行特點,當達到防治標準之后,選擇相對應的藥物進行有效的防范,降低藥物使用不規(guī)范所造成的耐藥性升高的問題,保證藥物防治的精確性、合理性,降低病蟲害對花生生長發(fā)育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此來提高花生產量和品質。
(作者單位:453600河南省輝縣市農業(yè)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