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園本課程評價實際上指的是幼兒園按照特定標準按流程對“園本課程”進行審視,緊接著后續(xù)再對其既定的課程方案:課程內容、課程的實施過程以及課程的實施效果予以科學評價,目的是對對應的課程方案及課程內容進行優(yōu)化完善,有效提升課程實施的具體效果。
資源利用“二拓展”
圍繞多媒體信息技術為手段的多媒體教學課堂,可以打破時空限制,綜合人文地理和歷史生物及眾多知識點內容匯聚于網絡之中,繼而有效地拓寬幼兒的視野,同時也能靈活發(fā)揮教育資源開放性的特點和優(yōu)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幼兒園組織舉辦的社會活動《青果巷》中,為進一步深化幼兒對于青果巷的了解,從而有效地豐富幼兒的社會性認知,教師利用課余拓展時間運用信息技術攝制了實景DV,并對整個參觀的過程進行了濃縮;另外,再論及拓展空間時,需要登錄“青果巷”官網,以能讓幼兒從中獲取到更多與主題有聯(lián)系的信息,并且運用這些信息,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做出真實生動的反饋,有效提升教學活動的效率。
活動組織“四步走”
第一步是激情誘趣,調動感官。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興趣也的確是激發(fā)幼兒興趣和實現(xiàn)課程整合的關鍵一步。作為教師來說,必須特別關注幼兒的興趣愛好,結合幼兒成長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刺激幼兒興趣的提升,以此來助力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以美術子課題組組織開展的“愛心魚”活動為例,活動伊始先由教師利用提前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把幼兒帶到一個五彩的海洋世界里來,緊接著教師再根據課件提示給幼兒講解關于花紋鱗片的畫法,幼兒通過視覺觀察了解了海洋世界的曼妙,這樣在實際繪制圖畫的過程中必定能夠游刃有余,快速畫出要求的內容來。
第二步提高效率,化解難點。事實上,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其表現(xiàn)出來的最大優(yōu)勢便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限制,且同時又能夠很好地將靜態(tài)的事物轉化為動態(tài)的事物,或者將一些幼兒理解起來有困難,比較晦澀難懂的事物轉化為容易理解的事物,以及將一些虛構的東西轉化成實實在在的事物,還有可以很好地做到化遠為近,所有的這些多媒體技術的特性恰恰更有助于化解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內容,且效率非常顯著。
以幼兒園美術教學活動“盛開的格?;ā睘槔?,課堂伊始,教師首先運用電子白板具備的墨水功能對各種顏色的格?;ㄗ龇糯筇幚?,目的是能夠帶領幼兒進一步體驗和感知格?;í毺氐募毠?jié)特征,然后再以動態(tài)圖景給幼兒展示格?;ㄊ㈤_的過程,教幼兒在觀看格?;ㄊ㈤_的美麗過程時,體會到生命成長過程的艱辛。在幼兒觀看完整個動畫視頻之后,教師再教幼兒繪制盛開的格?;?,幼兒就能立刻在腦子里反映出清晰的格桑花的造型顏色,從而有效化解美術課堂教學的難點內容。
第三步是豐富認知,手腦并用。論及課堂教學實操環(huán)節(jié),多媒體信息技術自然而然會成為教師教學過程的重要幫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和拓展幼兒的整體認知,拓寬幼兒的視野,提升幼兒對世界的感知,并且憑借多媒體音頻動畫的呈現(xiàn),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整體感知能力。
以教學活動“有趣的動畫”為例,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Folio-scope信息技術軟件的功能作用來教幼兒自己動手制作動畫,讓他們將日常在大腦中吸收進去的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中來,讓他們充分體會靜態(tài)的畫面轉化為動圖的過程,讓他們通過自己動手實操來體會并感知實踐的優(yōu)勢和美好體驗,提升幼兒的體驗和感知能力,升華幼兒對美術教學的認知。
最后一步則是情感互動,師生共鳴。對于幼兒的發(fā)展來說,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恰恰是能夠促進個體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動力,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作用,將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特定的情境畫面中去,繼而構成和諧、生動的畫面,實現(xiàn)貼切的情感互動,更有利于提升幼兒的情感感知能力,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以幼兒園幼兒語言活動“愛心樹”為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給幼兒制作多媒體課件,并且力求能夠在設定好的教學情境中融入多元化的因素,包括有趣的背景畫面、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優(yōu)美的聲音語氣和動聽的音樂等,借助這樣融情于景的畫面給幼兒呈現(xiàn)出一副樹與少年之間糾纏不清的情感過程體驗,教幼兒與畫面產生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
活動評價“三結合”
群體評價與個別評價相結合。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大班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忽視個體的作用和感受,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為了照顧大家的感受而忽略或者無法顧及個別幼兒的感受,這就導致一部分幼兒不能很好地感知幼兒教學活動的過程,但是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幼兒綜合性教學活動評價中往往能夠有效彌補這一層級的缺陷,特別是在幼兒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更有助于指導教師全面關注個體與整體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例如,現(xiàn)代社會中有不少電子產品,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外,各種電子產品也都各自具備其非常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師若能在課堂上靈活發(fā)揮這些電子產品的作用,往往也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知識傳授與信息反饋相結合。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幼兒對課堂進行反饋的過程恰恰也是幼兒能夠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最佳途徑。教師借助課堂實現(xiàn)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往往更能夠指導幼兒完成對特定活動信息的積極反饋,而具體反饋的方式除了可以是運用語言交流表達的形式,同時也可以是體態(tài)表達的形式,抑或是繪畫表達的形式。
分析與決策相結合。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課程評價環(huán)節(jié)相應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實踐,其最終目的恰恰是為了有序實現(xiàn)園本課程的優(yōu)化完善和更進一步地發(fā)展,然而,在幼兒園園本課程實際評價工作當中,要求幼兒園要特別重視接受評價的幼兒主體對于具體的評價理念的認知,并且要盡可能地使評價主體實現(xiàn)對評價目的的“正本清源”。在實際教學踐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可以更進一步地讓我們體會和感知到“評價”的價值意義,同時也更加看重“評價”的真正作用所在,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進一步推進師幼協(xié)同園本課程教學內容的發(fā)展和完善。
陳鶴琴先生說過,“‘活教育’其實基于杜威先生倡導的兒童中心主義?!罱逃碚撌窃趯嵺`中摸索出來的,我痛感當時兒童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現(xiàn)狀,而要讓兒童讀活書,要使兒童對于事物發(fā)生興趣來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币虼耍槍Α罢n程內容”這四個字來說,圍繞兒童展開的內容往往也是建立在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基礎上的,所以,無論教學模式如何調整,或者教學策略如何優(yōu)化,其最終核心依舊在于圍繞兒童開展教育,并且主張以兒童為中心。故而立足于哲學觀的視角來分析,生活教育最關鍵的地方恰恰就是兒童中心,因此,它也強調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方法的過程中必須圍繞幼兒展開。
此文系山東省教育評價改革項目庫率先探索類項目“指向自主性發(fā)展的‘我的’課程評價改革研究與實踐”和東營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指向自主性發(fā)展的‘我的’課程評價體系建構與實踐”課題研究成果之一。
專家點評
本文作者主張以兒童為中心,提出兩種資源拓展方式、四步活動組織方法、三種活動評價模式助力教師圍繞不同幼兒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開展教學評價。全文不僅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有豐富精彩的實踐案例,有利于讀者深入理解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