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引領他們客觀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簡要概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特點,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包括快樂閱讀,激活閱讀興趣;思辨閱讀,深化閱讀思維;探索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現階段,教師要根據小學語文教學特色,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化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語文閱讀能力概述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經驗與能力水平,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側重于理解和應用兩個方面,要求學生通過讀懂文字表述的含義和背景,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1]。這對于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也是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現。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發(fā)展語文閱讀能力,是學生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以學生為主體;第二,調動內生動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將閱讀的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靈活選用不同的閱讀策略[2]。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可通過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等方式,提高閱讀興趣,并循序漸進地發(fā)展閱讀能力。在此期間,教師要注重閱讀引導,持續(xù)培育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3]。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快樂閱讀,激活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直接影響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學習的內在動機。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受到感性認知能力、理性邏輯能力、理解鑒賞能力、閱讀創(chuàng)造能力的影響[4]。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導入生動直觀的圖像、文字、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如與閱讀主題有關的影視劇目和剪輯片段等,快速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教師也要向學生合理推薦讀物,讓學生感受閱讀的快樂和獨特魅力。
1.導入影視劇目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其中有一部分被改編拍成了影視劇。教師可以廣泛篩選與教材內容有關的影視劇目或者剪輯片段,在語文課堂上播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醒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蜜蜂》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各大視頻網站、電影數據庫或教育資源平臺,搜索和篩選與課文有關的影視劇目,如動畫片、微電影等。《蜜蜂總動員》是一部以蜜蜂為主角的動畫片,其講述了一只名叫巴瑞·B·拜森的蜜蜂不甘平庸,決定改變命運的故事。這部電影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義,適合三年級學生觀看。教師可以借助希沃白板,導入《蜜蜂總動員》的動畫電影片段,通過色彩豐富、生動有趣的動畫情節(jié),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主人公的故事和課文中的知識點,為其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動畫電影資源的支持下,學生能夠對《蜜蜂》這篇課文的閱讀活動產生探究興趣,并在課堂上向教師大膽提問:“蜜蜂為什么能夠找到回到蜂巢的路線呢?”
2.合理推薦讀物
向學生推薦一些健康有益的讀物,是激活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步驟。教師要從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出發(fā),為學生推薦趣味化、生活化的讀物,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使其將書籍視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在向學生推薦讀物時,教師要兼顧教育意義、閱讀體驗、多樣性等方面,并在課堂上征求學生的看法,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
例如,在學習課文《守株待兔》后,三年級學生普遍對古代、現代寓言故事產生了較為強烈的閱讀興趣。此時,教師要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的讀物,如《小王子》《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神奇校車》《夏洛的網》等。閱讀中外文學作品,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不同的文學風格,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如,《小王子》一書講述了小王子的旅行經歷,全面探討了成長、愛和責任的主題,以新奇的語言風格和人物描寫手法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激發(fā)學生想象力的基礎上,能夠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在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時,學生不僅能夠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更能夠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哲理,形成勤勞、誠實、勇敢等品質。
(二)思辨閱讀,深化閱讀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內容,確定思辨性閱讀主題,設置與之相關的語言實踐活動[5]。在思辨性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著重深化學生的閱讀思維,具體表現為:增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利用問題驅動學生思考和辯證分析,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各項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思維過程,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學生的深度思考和辯證分析提供指引。
1.增進文本理解
在思辨性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閱讀時準確把握文章主旨,感悟作者情感。在了解文章深刻寓意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感受閱讀與學習的獨特魅力。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確立“了解古人的智慧”思辨性閱讀主題,引導學生從增進文本理解的角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任務與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深刻理解文本。
任務一:分別從諸葛亮、周瑜、魯肅和曹操四個主要角色的視角出發(fā),閱讀并分析課文;思考每個角色在故事中的動機、行為決策以及對故事發(fā)展的影響。(如,周瑜視角:周瑜為何要給諸葛亮設置這樣一個難題?他的真實目的是什么?當諸葛亮成功借箭后,周瑜的反應如何,這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任務二:基于文本內容,對故事中的某些情節(jié)進行推理,并設想如果某些條件或決策發(fā)生變化,故事可能會如何發(fā)展。(如,假設分析:假如周瑜沒有給諸葛亮設置借箭的任務,而是直接讓他參與赤壁之戰(zhàn)的策劃,你認為諸葛亮會提出怎樣的戰(zhàn)略?這種戰(zhàn)略會對戰(zhàn)況產生什么影響?)
這兩個任務旨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理解《草船借箭》所描述的故事,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通過角色分析,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動機;通過情節(jié)推理和假設分析,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想象力和預測能力,同時加深對故事背后邏輯和可能性的理解。
2.問題驅動思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注重理性邏輯層面的引導,即讓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文本的行文思路,在基本復述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表達意圖。通過思辨性閱讀活動,學生可在問題的驅動下深度思考,辯證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課堂討論。在思考和辨析的過程中,學生將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與判斷,提升閱讀能力。
在《草船借箭》一課的思辨性閱讀活動中,教師可從三個方面深化學生的閱讀思維。第一,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引導學生復述故事的主要內容。第二,通過品讀關鍵語句,讓學生了解故事中人物的主要特點,對“古人的智慧”產生整體認知。第三,讓學生對照課文,讀懂原著片段,初步感受原著語言的特點,對古代文學著作產生閱讀、探究、學習興趣。此外,若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困難,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驅動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辨析,以深化其閱讀思維。
問題1:諸葛亮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列舉諸葛亮對天文、地理知識的掌握,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策略制定的精妙等方面的“智慧點”)
問題2:對比周瑜與諸葛亮的智慧,有何異同?(提示:思考他們在智慧類型、運用方式以及目標追求上的異同)
問題3:如果《草船借箭》中的智慧被應用到現代社會,會有怎樣的效果?(提示:思考這些策略是否仍然有效,分析現代環(huán)境對古人智慧應用的影響等)
這三個問題旨在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草船借箭》中展現的古人智慧,理解古人智慧的多維度和深層次含義,同時啟發(fā)他們將古人智慧與現代實際相結合,培養(yǎng)跨時代、跨領域的思考能力。
(三)探索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閱讀量越來越大,課內的閱讀活動難以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高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在開發(fā)課外閱讀素材和資源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廣泛地接觸閱讀材料,并組織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和魅力。例如,教師可以將繪畫、音樂、體育與閱讀有效融合,在跨學科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步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1.在繪畫中閱讀
在繪畫中閱讀,既能讓學生體會視覺表達與語言表達之間的區(qū)別,也能讓學生從跨學科的角度開展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繪畫與閱讀,動靜結合,不僅能為學生帶來全新的閱讀學習體驗,更能幫助學生探索閱讀文本內容的“秘密”。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課外閱讀活動為例,教師可設計“繪染京味春節(jié),言說傳統(tǒng)之美”活動主題,通過繪畫創(chuàng)作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北京的春節(jié)》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受。在學生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提升他們的藝術表現力和語言組織能力,也要激發(fā)他們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傳承意識。
活動1:文本研讀,感知春節(jié)。①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標記出文中描述的春節(jié)習俗、活動、食物等關鍵信息。②分組討論,分享各自對北京春節(jié)的獨特理解和感受。
活動2:繪畫構思,創(chuàng)意表達。①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選擇一個或幾個最感興趣的春節(jié)場景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②鼓勵學生在繪畫中融入個人想象,如春節(jié)的街景、家庭聚會、廟會等,通過色彩和構圖展現春節(jié)的熱鬧與溫馨。
活動3:畫作展示,語言實踐。①學生完成繪畫后,在班級內進行展示。②每位學生圍繞自己的畫作,用一段連貫、生動的語言描述畫面內容,講述畫中的春節(jié)故事,包括習俗的由來、個人的情感體驗等。
活動4:互評互賞,深化理解。①學生相互評價畫作和講述內容,提出建設性意見。②教師總結點評,強調繪畫與閱讀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對于提升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2.在實踐中閱讀
在學生自主探索高效的閱讀方法與策略過程中,“實踐出真知”是重要的指導思想。教師應合理設計課后作業(yè),讓學生積累語言實踐經驗,在實踐中提升閱讀能力。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的課后作業(yè)為例,教師可以設計“時間管理小達人”實踐性作業(yè)主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通過作業(yè)總結高效的閱讀方法。作業(yè)內容設計如下。
(1)閱讀《匆匆》,感悟時間?。仔細閱讀《匆匆》一文,標注出文中關于時間流逝的描寫以及作者對于時間流逝的感慨。思考并寫下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感受以及這篇文章給你帶來的啟示。
(2)時間管理小調查?。設計一份簡單的問卷,調查家人或同學的時間管理情況,包括他們每天的時間分配、有效時間利用情況、時間管理上的困擾等。收集并整理調查數據,分析大家在時間管理上的共性與差異。
(3)制訂個人時間管理計劃?。結合《匆匆》的閱讀感悟和時間管理小調查的結果,制訂一份個人時間管理計劃。計劃應包括每日的時間安排、優(yōu)先級排序、時間管理小技巧等,旨在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減少時間浪費。
通過這項實踐作業(yè),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匆匆》一文所傳達的時間觀念,還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并通過寫作分享鍛煉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教師可借助快樂閱讀激活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借助思辨閱讀深化學生的閱讀思維,借助探索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翟純芬.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4):85-86.
王永貴.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析[J].文科愛好者,2023(3):143-145.
黃育蘋.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23(8):126-128.
吳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研究[J].新課程,2023(4):64-66.
曾招陽.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語文新讀寫,2023(1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