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jié)。
——《人與永恒》
一個人,是一個生命體;一只無意間落在人肩上的蝴蝶,也是一個生命體;人與蝴蝶所棲息的家園——地球,從某種角度說也是一個生命體;而在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何嘗不可能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呢?從人類的角度出發(fā),我們無時無刻不是這片浩瀚天地的觀察者與記錄員,地球也儼然化身為人類歷史演進進程中的第一個觀測據(jù)點。讓我們縱觀人類歷史觀測的“檔案庫”,一起來看看我國的“觀測員”們,從古至今都記錄了哪些精彩奪目的瞬間。
來自遙遠過去的觀測筆記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不僅對身邊的一草一木充滿好奇,而且逐漸對天上的星體產生了敬畏與向往。
在我國南朝時期,劉勰就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币馑际菑挠钪婊煦绲教斓胤峙?,兩塊玉璧似的日月,呈現(xiàn)出天上光輝燦爛的景象,同時,一片錦繡似的山河,也展現(xiàn)了大地條理分明的形態(tài)。這些都是自然規(guī)律產生的文采。聰慧的古人在中原大地上體驗了多次季節(jié)的變遷后,歸納總結了云卷云舒與花開花落的規(guī)律,于是便誕生了二十四節(jié)氣。古人亦是無數(shù)次抬頭仰望,用視線“撫摸”垂于天幕的日升月落與星羅棋布。
有些“觀測員”通過夜以繼日的觀察和計算,發(fā)現(xiàn)了這些星星點點的奇妙組合,并將其繪制成了星圖。星圖中不僅有日月,還有二十八星宿(由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組成),成為我國古人分辨宇宙方位的初代坐標。于是,中國創(chuàng)造的“天空之城”誕生了!
陜西靖邊縣楊橋畔的渠樹壕東漢壁畫墓中的一幅壁畫,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眼中熱鬧繁華的寰宇世界:在古人的畫筆下,這片星空儼然變成了“仙界”,金烏代表的太陽和金蟾代表的月亮點綴其間,二十八星宿井然有序地分布其中,有仙人或乘云或駕神獸遨游其間。在畫面中部,我們甚至還能看到“北斗七星”。在我國的星圖中,名為玉衡、開陽、搖光的三星組成“斗柄”,而名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四星則組成“斗身”。
古代的星圖并非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文化的交流,域外星象體系逐漸被接納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黃道十二宮,即十二星座。在遼代的一些穹頂壁畫上,畫面中央繪制著一朵碩大的蓮花,格外引人注目。在蓮花的周圍環(huán)繞著十二組星象,部分星圖的外圍還繪有星座的象形圖案,比如代表天秤座的天平、代表天蝎座的蝎子等。
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一種獨特的頂部裝飾設計。在先農壇內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中,就收藏著四處明清時期的藻井。這些幾經波折被保存下來的藻井,雕刻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展現(xiàn)了當時藻井藝術的高超水平。其中,有一組藻井暗含“天機”:在層層疊疊的琳瑯仙閣之上,描繪了精美絕倫的二十八星宿圖。
站在宇宙的維度來說,人的一生很短暫,能夠親眼見證流星或者彗星痕跡的機會并不多。正是因為我國古代的“觀測員”們世世代代堅守崗位,通過“火眼金睛”捕捉天體變化的瞬間,并將這些長久以來觀測的經驗和成果匯集成冊,才最終形成了我國關于天象的“小百科”。例如,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幾卷珍貴的帛書,書中描繪了一系列奇怪的符號——一顆顆圓球上分別長了數(shù)量不一、造型各異的尾巴,這便是彗星。這說明古人不僅觀測到了彗星,還看清了彗星的結構,甚至發(fā)現(xiàn)了彗星具有不同的種類。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價過我國古代“觀測員”們的豐功偉績:“從中國的天象紀事可以看出,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堅毅、最精確的天文觀測者。有很長一段時間(約自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0世紀),幾乎只有中國的紀事可供利用?,F(xiàn)代天文學家在許多場合(例如對彗星,特別是對哈雷彗星重復出現(xiàn)的記載),都曾求助于中國的天象紀事,并得到滿意的答案?!?/p>
來自漆畫藝術家的探索報告
大漆工藝是我國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漆畫即以大漆工藝為主,輔以綜合材料,從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作。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我國的漆畫藝術迅速發(fā)展,且展現(xiàn)出與水墨畫、水彩畫等畫種截然不同的特質。天然大漆,作為漆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材料,源自漆樹的汁液,其原始色澤為棕褐色,完全干燥后轉變?yōu)楹谏@也是“漆黑”一詞的由來。這種色澤使漆畫具有了獨特的質感,在表現(xiàn)浩瀚宇宙等深沉、幽邃的畫面背景時,展現(xiàn)出非凡的表現(xiàn)力。因此,漆畫藝術家不僅是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者,更成為宇宙的“觀測員”。
喬十光是我國現(xiàn)代的漆畫藝術家。從20世紀開始,他就通過對黑漆的極致運用,來追尋這高雅而神秘的宇宙之光。《無極》系列漆畫作品的畫面構成簡潔卻并不簡單,他將漆的黑和蛋殼的白巧妙組合,使漆黑而幽暗的背景仿佛可以包容萬物,與純白如星光的蛋殼交相輝映,深沉而燦爛,使作品仿佛散發(fā)著大道至簡的光芒。
喬十光說:“人太渺小,宇宙太博大,而漆就像宇宙一樣,等待著人去探索,而我只是先行一步?!彼珳实貙ひ挼搅似崴嚺c宇宙的契合點,也開拓了大漆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促使更多的漆畫藝術家積極通過漆藝表現(xiàn)對宇宙的思考。
漆畫藝術家林怡文更喜歡捕捉宇宙孕育過程的那一剎那。他的漆畫作品《蘊》和《山光》像極光一樣絢麗,像星云一樣恢宏,雖然看不清形體,卻能感受到磅礴的生命力。而青年女藝術家潘草原的漆畫作品也格外引人注目。她在運用天然大漆的同時,又在渾然天成的漆藝背景中巧妙搭配了許多靈巧的金屬、珠寶、貝殼等。她用“廣大與精微”“活潑與靜穆”的理念詮釋了一位女性視角里的宇宙,正如《清靜經》中所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蔽覈钠岙嬎囆g家?guī)е惺秸軐W的思考追尋漆藝之道,探索宇宙的奧秘,展現(xiàn)宇宙的深邃與絢爛。
來自時尚領域的小結
我國的宇宙“觀測員”們甚至還可以用服裝來講述時間和生命的故事。青年服裝設計師云惟俊的作品就在巴黎時裝周大放異彩。在2024年的一場時裝秀上,云惟俊用服裝設計表達了自己對宇宙的哲思。最后上場的幾位模特,服裝風格迥異,但皆透露出時尚與神秘的美感,這正是云惟俊對時間流逝的設計表達。在整場服裝秀的結尾部分,一位模特身穿一件由薄紗制成的綺麗長袍輕盈地登上舞臺。長袍上面點綴著無數(shù)水晶般的裝飾,像宇宙中的點點星光一般,在舞臺燈光的照耀下散發(fā)著耀眼奪目的璀璨光芒,仿佛是在告訴我們生命的光芒終將穿透現(xiàn)實的沉重。
云惟俊認為,生命是不會消亡的,它終會回到廣袤的宇宙之中。這不僅代表了他對服裝設計和美學的觀點,也展現(xiàn)了他對時間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他將宇宙視為故土,將彼岸視為歸途。這何嘗不是宇宙“觀測員”們的廣闊胸懷與堅定信念呢?
跨越時空的“宇宙考古”
2025年1月,“宇宙考古——探索時空的科學藝術之旅”在中國正式開展。此次展覽的作品出自中國、瑞士、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藝術家和天文學家之手。這個由藝術家和天文學家共同組成的宇宙“觀測員”團隊,帶領我們開啟了一場奔赴遙遠時空的浪漫旅程。我們的航線從“世界邊緣”出發(fā),依次游覽“深空地貌”“軌道叢林”“觀天之眼”“宇宙往事”,最終到達“心底蒼穹”。這六個主題篇章從生命誕生時生物的眼眸對微光的初次捕捉,到現(xiàn)代高精尖望遠鏡對浩瀚星河的深度凝視,帶我們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且回味無窮的“追光之旅”。負責本次展覽的中國策展人龍星如解釋道:“此次展覽的空間邏輯是模擬一束光從宇宙遠端不斷向地球而來,穿越星際空間和繁忙的地球軌道,最后落到地面,與望遠鏡和人相遇,直抵心靈的過程。”
展覽中,無數(shù)“觀測員”的記錄與發(fā)現(xiàn)匯集成了龐大的天體物理數(shù)據(jù)庫,再通過虛擬現(xiàn)實、互動裝置和視覺藝術等模擬方式,讓我們深度體驗“宇宙之旅”。中國的“觀測員”們通過MUST望遠鏡、SKA望遠鏡等目前世界上最強有力的“眼睛”,用天文望遠鏡的視力探尋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努力嘗試抵達的遠方。
展覽中,中國藝術家曹澍的3D影像作品《寒武紀》以地球歷史上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為主題,通過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技術,帶領觀眾感受生命演化的壯麗場景。距今約五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被認為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轉折點,生物多樣性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幾乎所有的現(xiàn)代動物門類都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
五億年前,海底生物演化出了第一個類眼球的器官;五億年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眼睛”的化石,并以“眼睛”為線索展開研究??梢哉f,《寒武紀》不僅是一件影視藝術作品,更是一次科學探索的旅程。它將寒武紀的古老歷史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通過藝術化的表達,讓觀眾在多種感官的沖擊中,感受到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從深海到星海,“觀測員”們的探索永不停歇,“視”的力量一如既往。
古往今來的“觀測員”們持之以恒地將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與遠方的寰宇聯(lián)系起來,不斷探索生命與宇宙的奧秘,這何嘗不是在探尋人類自身的來處與歸途呢?人類地球“觀測站”的故事還遠未結束,仍有無數(shù)閃耀著美與智慧的檔案,等待著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