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家訓誕生于周朝,其作者是周公。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曾兩次輔佐武王東伐紂王,并制禮作樂。他不僅是周朝開國功臣,更是輔佐兩代君王穩(wěn)定江山的重要人物,被后世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了商朝后,將魯?shù)胤饨o周公。但周公忙于處理國家大事,便讓長子伯禽代替自己管理封地。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跟他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這就是《誡伯禽書》。這部家訓開啟了中國古代仕宦家訓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成文家訓”,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提醒著人們修身齊家的永恒道理。
在這封家書里,周公給出了許多做人做事的智慧:要善待親屬和老部下,不能求全責備;即使能力出眾也不要與人爭強斗勝;身處高位要保持謙虛,富裕時要懂得節(jié)儉,手握重權要心存敬畏,學識淵博要虛心求教。他對伯禽特別強調:“到了封地后,決不能因為身份顯赫就輕視人才!”
這部家訓,不僅承載著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更能體悟出他的為官品德。
周公為了及時接見賢士“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他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就連洗澡吃飯時都有客人要接待。古時候男人頭發(fā)長,客人來了,周公便握著濕頭發(fā)從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以致反復多次。吃飯的時候,周公也在處理政務,吃一口飯,不等嚼完又得吐出來,因為又有客人來求見了,所以“一飯三吐哺”。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正是致敬周公求賢若渴的精神。
作為執(zhí)政者,周公認為政令發(fā)布前要考慮周全,朝令夕改會造成社會混亂?!抖Y記》中記載:“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于言而慎于行。”這句話的意思是,政令的實施,要考慮時機是否成熟,是否勢在必行,如果是涉及全局的政令要小心慎重地出臺。如果朝令夕改,一定會引起社會運行機制的混亂和老百姓心理的怨懟,特別是轉換和調適的過程,通常都要付出一定的社會成本。
周公特別強調為政要修己敬德,杜絕驕奢淫逸,以免重蹈商朝因為失德而亡國的覆轍。周公對國之隱憂認識得很深刻,他認為國家真正的隱患不在于當前而在于后嗣。因此,他教育周成王時反復強調“要體會百姓耕種的艱辛”?!渡袝o逸》記載,周公教導成王勤儉執(zhí)政時說:“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边@句話后來成為諸多帝王用來教育子孫后代做人不要貪圖安逸享樂、驕奢淫逸的名訓。
在周公的教導下,周成王成長為一代明君,伯禽也將魯國治理成著名的禮儀之邦,不僅農(nóng)業(yè)興盛,更形成了重視教育、民風淳樸的社會風氣,這些都印證了周公教育理念的成功。
(王殿芝薦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