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不僅能使文章生動形象,還能深化讀者對作品情感內涵的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這一手法呢?
景物契合。我們要根據(jù)想要表達的情感,精心挑選與之相契合的景物進行描寫,使景物與情感相融。潘卿悅同學精心選擇柳這一經典意象來表達對人間真情的贊美,楊梓菡同學選擇故鄉(xiāng)的槐花來表達對奶奶的思念,劉鑫燦同學則選擇伴自己成長的梧桐樹來表達對過去歲月的感激和對未來時光的期許。三名同學選擇的景物不僅美好,而且都與自己有淵源,要抒發(fā)的情感自然就融在其中。
描寫精致。我們要仔細觀察和描寫景物,讓自己的情感能更好地附著其上。潘卿悅同學先是化身為柳,借柳眼所見和柳心所想來寫離別之苦,然后巧妙借用含有柳的詩詞,抒發(fā)自己獨特的感受——“送別是新的開始。我們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直面生活”;楊梓菡同學用比喻和通感寫槐花,“落花與月光流成一條銀白的瀑布”及“槐花的清香在口中綻放,連吐出的氣息都輕柔了幾分”,對奶奶的思念也溢滿在槐花間;劉鑫燦同學調動多個感官寫梧桐樹,如“紫色的云霞”“淡淡的芬芳”等,在這精致的描寫中,作者的情思也汩汩流淌。
情感飽滿。在借景抒情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通過情感的遞進或轉折,使之更顯飽滿。潘卿悅同學筆下的柳由最初共情離人之苦到最后領悟到離別是新的開始,情感由低沉到高昂;楊梓菡同學以槐花為線索,寫出了自己收到槐花時的喜悅,品嘗時的激動和思念奶奶時的深沉;劉鑫燦同學對梧桐的感情從最初的好奇到后來的依賴,從分別時的不舍到對未來的期許,情感搖曳多姿。
總之,借景抒情要求作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不俗的語言駕馭能力。讓我們在積極運用中提升借景抒情的能力吧。
名師點評
陳玉劍,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任教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