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棉花糖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能發(fā)現(xiàn)拋物線的蹤跡。在足球比賽中,球員猛地一腳射門,足球在空中劃出的美麗弧線是拋物線;槍炮射擊時,子彈、炮彈出膛后形成的軌跡是拋物線;投擲鉛球時,鉛球飛行的軌跡也是拋物線。
拋物線是平面內(nèi)某個定點和某條直線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典型如將一物體向上斜拋出去所經(jīng)的路線,就是拋物線。射箭時,箭頭在空中的飛行軌跡也是一條拋物線。
箭飛行的拋物線是怎樣形成的呢?它是箭頭在水平方向的運動軌跡和垂直方向的運動軌跡疊加的結果。
箭頭一邊往前飛,一邊往地上落。其中,水平方向的運動,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可看作是勻速的,即在相同的時間里,飛過相同的水平距離。
而在垂直方向上,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箭頭則是做勻加速運動。地球上的物體都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射出去的箭頭也是如此。重力最講公平,不管物體的質量有多大,下落的時候,都給大家一樣的重力加速度。如果我們只考慮箭頭的質心,這樣箭頭就會成為一個小點。如果我們畫一個坐標,實時地標出每1秒箭頭的所在位置,甚至采取更小的時間間隔,比如每0.01秒,再用筆把這些點連起來,就會得到箭頭的飛行軌跡,它呈現(xiàn)出的就是一條拋物線。
了解了箭頭拋物線軌跡的形成過程,我們再來聊一聊射箭。古代有很多人都非常擅長射箭,飛將軍李廣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這首詩描述的是有一次李廣夜里去森林狩獵,誤把一塊大石頭當作老虎,情急之下他張弓搭箭,一箭射出。天亮時他去尋找箭,才發(fā)現(xiàn)箭矢竟深深扎進了堅硬的石塊中。飛將軍果真神勇,箭術非凡!
讀完這首詩,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想過,人到底需要多大的力氣,才能把箭頭射入堅硬的石頭中呢?首先這需要滿足兩個外在條件:一是比石頭還堅硬的尖端銳利的金屬箭頭。箭頭頂端尖銳,在同樣的作用力下,箭頭面積更小,壓強更大,才能像釘子一樣鉆入石頭中;二是石頭種類符合要求,得是頁巖或不大堅固的石灰?guī)r。要是遇到石英巖和玄武巖,10個李廣也不能把箭頭射入石頭中。不過最關鍵的,還是李廣的臂力驚人,能給箭頭一個極大的初始速度。
結合剛才說的拋物線的形成過程,我們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像飛將軍一樣把箭射得遠,甚至射入石頭中呢?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射箭時的初始速度足夠大。那怎樣才能讓箭的初始速度增大呢?
首先來看水平速度。這就要求拉弓之人擁有強大的力量,當他用力拉弓時,弓弦被拉伸到極致,儲存了大量的彈性勢能。一旦松手,這些勢能便會迅速轉化為箭頭的動能,使得箭頭在射出的瞬間獲得較大的水平初速度,此外,弓弦的彈性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彈性強的弓弦,在恢復原狀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為箭頭加速,就如同彈簧將物體彈出一般,助力箭頭在水平方向上快速前進。
再說說垂直速度。它與拉弓人的高度以及射箭的角度息息相關。在理想狀態(tài)下,即不考慮空氣阻力時,一個物體從空中落到地面所需的時間,取決于它下落時的初始速度以及距離地面的高度。當拉弓人站得較高時,箭頭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增大,根據(jù)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它落地所需的時間就會變長。如此一來,箭頭便有了更多的時間在空中飛行,飛行的距離也就更遠。李廣騎在馬上射箭,相較于站在地面,他的高度增加了不少,再加上他那令人稱奇的臂力,使得箭頭在空中劃過一道優(yōu)美的弧線后,直直地射進了石頭中,這樣就好理解了。
在古代,這種射箭方式被稱作“拋射”。作為一項射箭技巧,拋射巧妙運用拋物線原理,讓箭矢高高揚起,跨越較遠的距離,以出其不意的角度精準命中目標。
在戰(zhàn)場上,拋射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當面對敵方密集的步兵方陣或者躲在防御工事后面的敵人時,平射很難對敵人造成有效打擊。而拋射就可以讓箭越過前排的盾牌,或飛過城墻,如同雨點般落入敵方陣營。而且,由于箭在下落時會有重力加速度,沖擊力變強,能夠對敵人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可以穿透盔甲。
在狩獵場景中,拋射也有用武之地。比如,獵物藏在山坡上的叢林中或在山谷對面比較高的位置,拋射能幫助獵人將箭送到獵物所在之處,擴大攻擊范圍,提高狩獵的成功率。
不過,要熟練掌握拋射技巧并非易事。射箭手需要通過長時間訓練來熟悉不同的弓和箭的性能:不同材質的弓彈性不同,能夠給予箭的力量也不同;不同重量、長度和形狀的箭,在空中飛行的軌跡也會有所差異。同時,射箭手還要考慮各種環(huán)境因素,比如不同的地形導致的空氣流動變化等,這些都會影響拋射的效果。
塞下曲(其二)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