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中藥最主要的來源,花入藥已傳承千百年。中國傳統(tǒng)植物藥材中,花算不得主角,但卻因人們的浪漫想象而讓人印象深刻。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那一味“冷香丸”,可謂文學史上最有名的“花入藥”之一。薛寶釵從娘胎里帶來的熱毒,無論名醫(yī)仙藥都沒能治好。后來一個癩頭和尚給了一副“海上方”對她的病癥有效。但這方子實在是太難實現(xiàn),“真真把人瑣碎死”——
要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于次年春分這日曬干,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白露這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勻,和了藥,再加十二錢蜂蜜,十二錢白糖,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壇內,埋在花根底下。若發(fā)了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
東西藥料一概都有限,只難得“可巧’”二字。
花,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需要呵護的女子、需要珍惜的青春、需要珍視的感情……一切美好都可以用花代表。但這些美好也如花一般稍縱即逝,令人扼腕。
中醫(yī)里的花入藥,其實并沒有這么多“內心戲”,主打一個“看療效”。與根莖沉淀天地之精華相比,花是散發(fā)性部位,因此入藥的花主要用其“散發(fā)”之效。而且,盛開的鮮花很少有資格入藥,反而是其貌不揚的花苞可能被選中。
花入藥時,中醫(yī)相當務實——顏值并非正義。
“花類藥在中藥中的占比較小,以花為主藥的方劑數(shù)量也不多?!鄙虾V嗅t(yī)藥大學中藥學院袁穎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告訴記者,花在中藥中就像是“配角”,但一些藥方中花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袁穎教授介紹,《神農本草經(jīng)》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本草專著,也是系統(tǒng)介紹藥物最早的本草典籍。書中記載的藥物有365種,其中花類藥雖然不多,但記載的花類藥很多現(xiàn)在仍然在應用。
比如《神農本草經(jīng)》中記載了菊華,就是菊花;紫葳就是凌霄花;辛夷是玉蘭的花蕾;書中還記載了旋覆花、款冬花、桃花等可以入藥的花。而這些花仍然存在于我們今天的中藥藥方中。
“花類藥的特點,一般是質輕氣香,輕揚浮散?!痹f教授解釋,花的芳香之氣有多重作用:芳香浮散,而性涼者,如金銀花、菊花、野菊花、密蒙花等,具清香爽利之氣,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芳香微溫而燥濕者,如厚樸花,具有醒脾和胃之功,可廣泛用于濕阻脾胃氣滯者;多數(shù)花類藥還有芳香行氣,疏肝解郁之功,如梅花、代代花、玫瑰花等;另有偏于活血化瘀的,如紅花、月季花、凌霄花、桃花等。
金銀花和菊花恐怕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花入藥,也是“藥食同源”的典范。在江南一帶,小寶寶如果大便干結、頭頂冒熱氣,一般認為是“火氣重”,家長會買“金銀花露”給孩子喝。這種飲料其實就是用到了金銀花清熱解毒的功效。
袁穎教授介紹,作為藥物的金銀花,藥性寒涼,味甘,氣味芳香,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從古至今均是治療熱毒癰腫的常用藥,被譽為“治瘡要藥”。眾多外科、皮膚科的方劑中都會用到金銀花。
比如被稱為“瘡瘍之圣藥,外科之首方”的“仙方活命飲”中,就重用金銀花為君藥。所謂“君藥”,意思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藥方中不可或缺,且藥力居首的藥物。皮膚癤腫、疔瘡也常用金銀花內服或者鮮品外敷的方法治療。
金銀花還可以疏散風熱。明清后人口增長,瘟疫頻繁,金銀花被大量使用來治療溫病,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傳染性疾病。
清代疫病專著《溫病條辨》中,大量使用金銀花組方治療溫熱病,如著名的銀翹散、清營湯等。到了現(xiàn)代,用來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雙黃連制劑、連花清瘟顆粒的組方中也都有金銀花。
中藥中常用的花,還有密蒙花、合歡花、款冬花等等。
“中醫(yī)學認為,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歸肝經(jīng)?!痹f教授介紹,宋代畢士安《答王黃門寄密蒙花》詩中說:“多病眼昏書懶寄,煩君遠寄密蒙花?!笨梢钥吹矫苊苫ㄓ星甯螢a熱、明目退翳的功效,適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青盲翳障等癥狀,是眼科專用藥。
合歡在《神農本草經(jīng)》中就有記載:“味甘平。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中藥中一般多用合歡皮,具有安神的功效,而合歡花則性味甘,平,歸心、肝經(jīng),功能是解郁安神,用于治療心神不安,憂郁失眠。
款冬花,《神農本草經(jīng)》中記載它:“主咳逆上氣”。宋代羅愿的《爾雅翼》中形容款冬花:“萬物麗于土,而款冬獨生于冰下;百草榮于春,而款冬獨榮于雪中。” 中醫(yī)學認為,款冬花辛溫,歸肺經(jīng),具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于新舊多種咳嗽,是臨床常用的止咳藥。
盡管花類藥在中藥中占比較小,但各種故事中,卻非常喜歡用花入藥。
說回到薛寶釵的“冷香丸”,袁穎教授分析,曹雪芹編的這個藥方,用到了好幾種花,它們的確都有藥用價值。
比如牡丹花有活血調經(jīng)的功效,主治婦女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行腹痛;荷花的功能是散瘀止血,去濕消風,主治跌傷嘔血,血淋,崩漏下血,天泡濕瘡,疥瘡濕疹;白芙蓉花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排膿,用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證、瘡瘍腫毒等;梅花有疏肝和中,化痰散結的功效,用于肝胃氣痛,郁悶心煩,梅核氣,瘰疬瘡毒。
這些花基本都可以歸為“寒涼”的范疇,再加上雨水、露水、落霜、雪水這些寒涼時所取的水做成藥丸,那么理論上就是對應薛寶釵的“先天熱毒”的。如果真的存在“冷香丸”,袁穎教授說,作用應該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結。這個藥“寒氣逼人”,要是林妹妹吃下去,怕是一命嗚呼。
袁穎教授說,《紅樓夢》中還講過另一個和花有關的藥:“薔薇硝”?!都t樓夢》第六十回中,賈環(huán)看到芳官手中的“薔薇硝”,便向芳官索要一半。芳官不舍得將蕊官送的薔薇硝再送人,便拿茉莉粉應付賈環(huán)。賈環(huán)將茉莉粉送給彩云,并云“薔薇硝擦癬,比外頭的銀硝強”。彩云發(fā)現(xiàn)不是薔薇硝,但賈環(huán)并不在意,認為茉莉粉也是好的。
袁教授介紹,雖然不清楚此方的組成與制作方法,但有學者考證,薔薇硝應是由薔薇露和銀硝制成。薔薇露便是用薔薇花制成的。薔薇花的功能是清暑解毒,和胃止血,活血調經(jīng),解毒斂瘡,可外用治療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皮膚瘙癢等。結合薔薇花和銀硝的功效,薔薇硝可以用于治療癬證、皮膚瘙癢。
《太平御覽》也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丁香治療口臭。故事說,漢桓帝時期,侍中刁存因年老口臭,皇帝賜他雞舌香以消除口臭。刁存誤以為是毒藥,回家后與家人訣別,后來才知道是丁香?!稘h官儀》中還有“尚書郎含雞舌香,伏奏事”的記載。這里的雞舌香是丁香的果實,丁香的花蕾也有類似的作用。
吃啥補啥,這是中國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念頭。中文世界用“面若桃花”來形容女性面容姣好、氣色紅潤,而“人面桃花相映紅”這樣的詩句,更是將美麗的面龐與桃花相映,來暗示一段美好的邂逅。于是,就有朋友問袁穎教授:“吃桃花能美容嗎?”
桃花的確有藥效,但并不是“美容”。
《杜陽雜編》是唐代蘇鶚所著的一部筆記小說集,《本草綱目》轉載了里面的一個故事:范純佑的女兒因喪夫發(fā)狂,被鎖在屋中。一天晚上,她逃到桃樹上,吃光了樹上的桃花。第二天,家人發(fā)現(xiàn)她時,她的癲狂癥狀竟然完全消失。
李時珍分析這個病例后認為,這個婦人可能是體內有瘀血,導致狂癥,而桃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婦人吃了大量的桃花,活血化瘀,狂躁的癥狀就好轉了,思維也清晰了。桃花具有利痰飲、散滯血的功效,與張仲景治療積熱發(fā)狂用承氣湯、蓄血發(fā)狂用桃仁承氣湯的原理相同。
雖然典籍中記載桃花可以當作藥用,但我們今天的中藥里一般不用桃花。袁穎教授說,中醫(yī)在挑選藥材時,是相當務實的,植物的哪部分藥效好,就用哪部分,并不在乎顏值。原因是桃仁比桃花有更強的藥效,那么肯定是選擇藥效更強的部分入藥。同樣地,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杏花就較少入藥。
就算是用到花,中藥里往往也是用花蕾,而不是盛開的鮮花入藥?;愃幋蠖嗪蟹枷阄镔|,盛開后此類物質易揮發(fā),而影響藥效。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內部的養(yǎng)分不多,大部分取其芳香之性,而有發(fā)散、行氣、活血和清熱解毒功效,補虛藥里,就很少有花類藥。
袁穎教授說,我們也不能以花的“容貌”來妄斷他們的藥效。
比如玫瑰花很美,但它的基本功效不是“美容養(yǎng)顏”,而是行氣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氣痛,食少嘔惡,月經(jīng)不調,跌撲傷痛。
菊花種類繁多,但大部分的觀賞菊花不做藥用。藥用菊花入藥功效又稍有不同。如貢菊的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杭菊常用于治療風熱上攻,咽喉腫痛;滁菊常用于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等癥;毫菊用于疏風散熱,解暑明目。
下次再看到藥房里有花時,你可以拋棄那些浪漫的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