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泉窯是宋元時期著名的青瓷窯口,因中心產(chǎn)地位于浙南龍泉境而得名。龍泉窯瓷器集歷代青瓷工藝之大成,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文章在介紹龍泉青瓷的發(fā)展歷史、藝術成就的同時,對做好龍泉青瓷的鑒賞鑒定、學習收藏作了淺析。
關鍵詞:龍泉窯;青瓷;鑒賞;鑒定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5.032
龍泉窯是中國瓷業(yè)史上最后形成的以生產(chǎn)青瓷著稱的名窯,窯址位于今浙江省西南部龍泉市,鄰近的慶元、云和、麗水、武義等縣及福建的浦城、松溪兩縣都是青瓷的重要產(chǎn)地,而尤以龍泉為盛,因此得名??脊刨Y料表明,龍泉窯起源于晚唐五代時期,歷經(jīng)北宋的發(fā)展,至宋室南遷后,它融合了南北兩大瓷業(yè)技藝,涵蓋了官窯與民窯兩大體系,迎來了其鼎盛時期。元代時,龍泉窯繼續(xù)有所發(fā)展。在12至15世紀期間,以其古樸端莊的造型和溫潤如玉的釉質(zhì),龍泉青瓷在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廣受歡迎,成為當時流傳最廣、影響深遠的青瓷品種。它對世界陶瓷發(fā)展史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跨區(qū)域技術、經(jīng)濟和文化的深入交流。
1 龍泉窯發(fā)展歷史概述
龍泉窯位于今浙江省的龍泉市。宋人莊卓在《雞肋編》中即有記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饼埲啻蔁茪v史悠久、橫跨千年,工藝獨特、審美超然,將青瓷的釉色之美推向了極致,其影響力深遠且廣泛。無論是民間生活用瓷還是官窯貢器,龍泉青瓷都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乾隆皇帝就曾專門寫過詩文贊美龍泉青瓷。
龍泉窯早期主要學習越窯,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北宋早期的龍泉窯青瓷都是淡青色釉,胎壁薄而堅質(zhì),質(zhì)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通體施透明釉,釉層透明,釉面光亮,具有明顯的越窯、婺州窯風格特征,部分還受到甌窯的影響,總體的質(zhì)量和藝術效果與同時期的其他名窯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南宋時期是龍泉窯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此時,隨著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南遷,北方的汝窯、定窯等著名窯口因戰(zhàn)亂而受損,為龍泉窯的迅猛發(fā)展提供了契機。窯工們在此期間精進了胎釉配方,掌握了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精準控制,成功燒制出了舉世聞名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將青瓷的釉色之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堿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性非常大,流動性比較小,這使得釉層肥厚而潤澤,釉面散發(fā)出一種沉靜而雅致的藝術韻味。由于采用了厚釉技術,傳統(tǒng)的劃花、篦花等技法制作的紋飾在燒制以后難以清晰呈現(xiàn),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窯工們采用深刻、模印、堆貼等技法,直接在器物的胎體上進行裝飾。這些技法通過增加紋飾的深度和立體效果,極大地增強了裝飾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最終的作品在造型美、紋飾美與釉色美之間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龍泉青瓷獨特的藝術魅力。
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由于使用了薄胎厚釉技術,釉色晶瑩清澈,既沉著柔和,又精致細膩,堪稱青瓷藝術的巔峰之作。這一時期,龍泉窯的產(chǎn)品種類繁多,不僅有飲食用具、文房用具等,還出現(xiàn)了各式香爐和八仙塑形等供器,以及棋子、鳥食罐等特色器物(圖1、圖2)。值得注意的是,仿古風尚在這一時期尤為盛行,許多器物仿照古代銅器、玉器的造型,這與宋代復古思想的流行密不可分,特別是在陳設品的制造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浙江省博物館所藏的南宋龍泉窯青瓷琮式瓶,便是仿照周代玉琮形制燒造而成的,打破了傳統(tǒng)瓶形瓷器圓形、卵形的造型,展現(xiàn)出別開生面的藝術效果。
元代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浙江的溫州、寧波都是當時的主要外銷港口,為龍泉窯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圖3、圖4)。這一時期,龍泉窯場遍布甌江流域,生產(chǎn)規(guī)模大,燒造范圍廣,窯爐的設計也更加合理。在成型技術上,大件器物的成功燒造標志龍泉窯在南宋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其被譽為“民窯之巨擘”。在東南亞及非洲等主要遺址出土的中國元代瓷器中,龍泉窯青瓷均有發(fā)現(xiàn),可見其在當時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巨大,引起日本、韓國、越南、伊朗等國紛紛效仿。
明代早期,龍泉窯的生產(chǎn)與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在器物種類、造型和裝飾等方面呈現(xiàn)出相類同的趨勢?!洞竺鲿洹酚涊d:“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行移饒、處等府燒造?!边@里所說的“饒、處等府”就是指景德鎮(zhèn)窯所在的饒州府和龍泉窯所在的處州府。這一時期,龍泉窯出現(xiàn)一批制作精良、器形碩大、紋飾華麗的精美器物(圖5),與一般民間用瓷有明顯的區(qū)別。明中后期,大部分龍泉窯產(chǎn)品質(zhì)量趨于粗劣,胎質(zhì)粗糙厚重,釉層減薄,釉色灰暗,有的偏黃,龍泉瓷業(yè)逐漸衰落,因此文獻記載“化治之后,質(zhì)粗色惡”。
2 龍泉青瓷鑒賞鑒定
欣賞一件龍泉窯瓷器,可以從器型美、釉色美、裝飾美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從器型角度來說,就像人的高矮、胖瘦,每個人的品位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意識。相較于唐代瓷器那渾圓飽滿、氣勢磅礴的風格,宋代瓷器在審美上深受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影響,追求深邃古樸、幽遠靜謐的韻味。宋瓷的造型藝術,正如著名工藝美術史家田自秉先生所贊美的,“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卓越的美術工藝形象,器皿的恰當比例和尺度,使人感到減一分則短、增一分則長,達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宋代龍泉窯青瓷在造型方面的發(fā)展,體現(xiàn)在對器物結(jié)構(gòu)的考量、整體比例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器型設計的典雅秀麗上。例如南宋時期龍泉窯非常流行的鬲式爐,以豐滿的乳形足代替東漢以來流行的動物形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雖仿自古代的青銅器,卻不復有古代青銅器大氣磅礴的氣勢,成為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精致生活和典雅氣質(zhì)的代表。
龍泉青瓷的釉色美以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最具代表。粉青釉釉色青綠中顯粉白,猶如青玉一樣,柔和含蓄,呈現(xiàn)出一種失透的、寧靜深遠的藝術效果。梅子青釉似枝頭的青梅讓人垂涎欲滴,又如翡翠一般蔥翠碧綠。我國古代青釉瓷器的發(fā)展歷程中,自原始瓷起,普遍采用的是石灰釉,其特點是透明度高且光澤感強,但缺乏一份沉靜深遠的韻味。至南宋時期,龍泉青瓷開始使用石灰堿釉并采用多次上釉技藝,使釉層的厚度顯著增強。
龍泉青瓷的裝飾美主要體現(xiàn)在出筋、貼花、印花、刻劃花等技法上,其中以出脊、露胎貼花最具特色。出筋是指在鬲式爐的足部裝置一條直線,或在器物的邊緣和肩腹的轉(zhuǎn)折處做出一圈棱線,經(jīng)燒制后,釉料流動,形成一道道清晰的白線,為厚重的釉色增添層次與靈動。厚釉器物造型的轉(zhuǎn)折處,如果棱角線條過于直率,沒有變化,不見胎骨,就缺乏變化,顯得呆板。露胎貼花是元代龍泉窯一大創(chuàng)新裝飾技法,常見于碗、洗、盤等器物的底部,以不施釉的荔枝、云鶴、鳥雀等作為裝飾。還有一些人物、菩薩、神仙等塑像的手和臉部故意不施釉而露出胎體的本色,其色調(diào)剛好與人的膚色相似,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3 漫談龍泉青瓷收藏
以厚釉青瓷著稱的龍泉窯,堪稱中國青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宋代興起以來,歷經(jīng)元明,其以肥美的釉質(zhì)和優(yōu)雅的形態(tài)稱絕于世。尤其是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歷來受到收藏愛好者和藝術品投資者的青睞。近年來,龍泉瓷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一直頗受關注,并呈現(xiàn)上升趨勢。雖然龍泉瓷的價位還很難與明清的官窯瓷器相匹敵,但其拍賣行情近來一直穩(wěn)中有升,值得藏家關注。但在收藏潛力日益凸顯的同時,也引來了各類制假販假。仿制品的泛濫不僅給藏家?guī)砹私?jīng)濟損失,也破壞了收藏市場的良性發(fā)展。
在鑒定工作中,通常遇到的仿品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粗制濫造的低級仿品,器型呆板、線條僵硬,釉色不純、毫無質(zhì)感,且無任何老化、使用痕跡。此類仿品主要欺騙毫無收藏知識和經(jīng)驗的新手,只要收藏愛好者稍微對古代陶瓷器有所了解,就不至于上當受騙。二是高仿品,此類器物制作精良,頗得精髓。乍一看,與真品非常相似,如不上手仔細觀察、認真研究,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則很容易“打眼”。此類仿品價格頗高,會給收藏愛好者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
筆者認為,龍泉窯青瓷堪稱青瓷史上的巔峰之作,不僅具備極高的收藏與研究價值,同時也蘊含著廣闊的投資潛力。作為收藏愛好者,搞好瓷器收藏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一是維持一顆平和淡然的心態(tài),將收藏視為一種“以藏養(yǎng)德”的愛好,用以陶冶情操,與歷史進行心靈對話,作為修身養(yǎng)性、放慢生活節(jié)奏、實現(xiàn)自我反思的途徑。二是樹立正確的得失觀念,切忌抱有以小博大或幻想輕易“撿漏”的賭博心態(tài)。在當今這個信息高度透明、民眾文物意識日益增強的時代,企圖輕易“撿漏”已近乎不可能。因此,收藏活動應在個人經(jīng)濟能力可承受的范圍之內(nèi)理性進行。珍品可以收藏鑒賞,仿品亦可陳設欣賞,得之我幸,失之坦然。切不可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更多的時候要相信“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天上掉下來的不可能是餡餅,只可能是“陷阱”。三是要有一顆熱愛文物的赤子之心,這一點最重要也最關鍵。若收藏中缺乏真正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之心與對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尊重之情,摻雜過多私欲,則極易步入歧途。
搞好龍泉窯青瓷的收藏,還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學習龍泉窯青瓷的方法有很多,筆者以為可以概括為學理論、觀展覽、揀瓷片、跑窯址、找老師五個方面。理論是指導實踐的有力武器,如果連龍泉青瓷的胎釉特點、造型特征、紋飾布局、發(fā)展規(guī)律等最基本的知識都沒有,就一頭扎進龍泉窯青瓷的收藏領域,顯然是魯莽的、冒進的、不可取的。理論的學習,一要以專業(yè)書籍為主,如《中國陶瓷史》《中國出土瓷器全集》《龍泉窯通鑒》《龍泉瓦窯垟與瓦窯路》等,通過大量閱讀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龍泉窯的基本知識。此外,還要多參觀博物館,通過大量觀展直觀的視覺感受,做到對龍泉青瓷的胎釉特征、造型特征、紋飾裝飾等了然于胸。除了浙江省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等龍泉青瓷藏品較多的博物館以外,也要關注一些大型的專題性臨時展覽,如2017年10月—12月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青色流年·全國出土浙江紀年瓷特展”,2019年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等多家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這些大型專題性特展將龍泉青瓷珍品集中展示,是極其難得的學習機會。如果出行條件有限,瀏覽各大博物館的官網(wǎng)也是非常好的學習方式。隨著國家對藏品信息數(shù)據(jù)化工作的重視,各大博物館的網(wǎng)站都能看到藏品的高清圖、三維圖,做得好的網(wǎng)站,圖片甚至可以清晰看到釉里的氣泡、胎釉的質(zhì)感,幾乎可以達到上手直觀的效果。當然也有一些照片存在一定程度的色差,這需要在對龍泉青瓷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辨別??梢試L試建立自己的資料圖,如嘗試收集一千張龍泉窯青瓷的高清圖片。每晚睡覺前翻一遍,加深記憶。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重視標準器,即有明確出土信息的器物,這些標準器可以作為瓷器斷代的標尺。牢牢記住標準器的器型、釉色、工藝、紋飾等信息,在收藏過程中,將自己看到的藏品與之對比,尋找二者之間的差異。
揀瓷片、跑窯址也是學習古陶瓷的傳統(tǒng)方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上手實物對于普通收藏愛好者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揀瓷片是大量上手龍泉窯青瓷最簡單便捷、性價比高的方式。適當?shù)臅r候也可以買一些瓷片,建立自己的標本庫。瓷片可以隨時上手把玩、揣摩。跑窯址的目的,除了揀瓷片以外,也是加深對古陶瓷文化的認知,增進直觀感受。找一位好老師,讓師傅領進門,對于古陶瓷的學習和收藏來說至關重要。古陶瓷知識如浩瀚煙海紛繁蕪雜,靠個人努力成長速度極其緩慢。有一位好的老師,如同海上的燈塔,讓你在知識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如同暗夜的明燈,照亮正確的前進方向,老師多年經(jīng)驗的積累,“鑒定秘籍”的傳授,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4 結(jié)語
龍泉青瓷以典雅優(yōu)美的造型、如玉溫潤的釉色聞名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觀賞收藏和價值。然而收藏是一門極其特殊的學問,良好的心態(tài)、正確的方法、可靠的路徑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馬爭鳴.越地藏珍陶瓷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14-16.
[2]牟寶蕾.青瓷要覽:龍泉窯通鑒[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227-228.
[3]常乃青.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古陶瓷的鑒藏品類與價格態(tài)勢研究[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4(11):97-99.
[4]徐健.龍泉青瓷之審美情趣初探[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9):74-75.